?

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闡釋邏輯和建構路徑

2023-04-19 21:55楊彬彬
關鍵詞:新形態建構文明

楊彬彬

(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 100732)

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既具有中國意義也具有世界意義。構建一種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想文明形態,在塑造和諧的文明關系、國際關系、政黨關系的基礎上構建新型文明形態,是當前擺在世人面前的一個重大且緊迫的課題,也是人類又走到一個“世界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必須要回答的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深刻闡述了“為什么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何以可能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如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等問題,揭示了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深層邏輯、價值基礎和建構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概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和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闡述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關系,為從歷史與現實、部分與整體、對立與統一、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中全面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邏輯提供了基本思路。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概念,是一個社會發展概念,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概念,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新概念,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聯系的概念[1],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中都具有原創性意義和時代性價值。對此,要從不同維度加以審視,尤其要系統理解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深層邏輯,以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作為創新型政黨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邏輯。

一、堅持歷史觀念,客觀揭示文明發展邏輯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形態和文明形態在當前發展階段的具體呈現,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創造的文明形態,反映了社會主義文明與中華文明的深度融合。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大歷史觀和全球史觀全面審視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從世界整體變動局勢中明確自身方位,從人類社會發展大勢中作出戰略安排,從全球文明演進趨勢中謀劃變革方向。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從歷史維度審視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歷程、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而且從歷史維度深刻揭示人類文明演進的整體趨勢、現實可能和主要原則。這既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形成科學合理的文明觀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不同文明體之間探索建立符合共同價值、訴求和利益的文明間關系提供了可行方案,有助于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把握文明發展邏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

認識和把握文明發展規律是形成合理的文明交往規則的前提,也是建構理想文明形態的重要基礎?!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比祟愇拿?究其本質就是人類生產、生活以及其他社會活動的一種組織方式,基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生產能力等要素和現實條件,形成了具有不同時空特色的文明形態??v觀人類社會發展史,可以發現,多樣文明并存始終是人類社會演進的基本圖景。文明多樣性是一種客觀現象,反映了人類文明演進的客觀規律和基本邏輯;文明多樣性是一種常態趨勢,反映了主觀意志與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文明多樣性是一種發展優勢,反映了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鑒的普遍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著文明多樣性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人類社會文明多樣并存的內在機理,尤其是深刻闡述了文明多樣性所具有的客觀性、長期性和優越性,這為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基本價值共識。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方式,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也為建構一種與西方文明形態不同的新型文明形態提供了現實依據。其一,文明多樣性具有客觀性。人類文明秩序既不由先驗理性所設計,也不是自由競爭條件下的自然演化,而是受到生產關系的內在規定,蘊含著歷史規律與主體選擇的統一[2]。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的視頻主旨演講中指出,“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3]5。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進程中所展現出的自然歷史過程,是文明積淀和交互影響的客觀形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其二,文明多樣性具有長期性?!案鲊鴼v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差異自古就存在,是人類文明的內在屬性。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多樣性是客觀現實,將長期存在?!盵4]460不同文明體之間的差異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趨勢和基本規律,基于差異性而展現出的文明多樣性是一種長期的歷史性存在。不僅如此,“世界多樣性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人類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態”[5]712,文明之間的差異為不同文明圖景下的人們進行交流提供了內在動力。其三,文明多樣性具有優越性?!拔拿鳌笔菢酥救祟愡M步狀態的概念,是對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積極成果的整體性概括和正面性評價[6]。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7]697。文明多樣性基礎上的相互交流不是一種單向度的“轉譯”過程。而是一種不同文明精華的“聚合”過程。在這種歷史進程中不同文明通過交流形成了更多的共識、催生了更多的智慧,為解決自身問題和共同問題提供了條件。

(二)文明交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條件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吸收借鑒人類一切文明精華的成果,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展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深刻闡明了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價值性,不僅系統闡述了人類文明存在的歷史形態和現實形態,而且對創建人類文明的未來形態進行了系統謀劃和全面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新時代中國為站在十字路口的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一個嶄新方案,這一理念是在科學闡述人類存在客觀形態基礎上進行的價值建構、秩序建構和戰略建構,而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文明間關系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前提。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本質一致性,究其根本,都是要立足人類社會發展趨勢、解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課題,從而實現不同國際主體之間的和平共處和合作共贏。而人類文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不僅體現在地理環境和生存條件所造成的差異性,而且體現為生產力發展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差異性。因此,推動不同文明體之間的交流是在世界范圍內建構新型文明形態的必然要求,文明交流也就具有了更為廣泛的世界意義,不僅僅體現為文明體自身的文明借鑒價值,更體現為不同文明體的共同性進步。

從文明交流與人類命運與共的邏輯關系出發,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主要闡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文明交流是一種人文性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5]81。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人類存在狀態和發展趨向的一種客觀反映,文明的交流和文化的融通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著不同民族、國家之間交往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增進不同民族、國家、文明之間的交流,消弭不同主體之間的誤解、隔閡,提供了柔性化的人文基礎,有助于在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合作中發揮潛移默化的助推作用。其二,文明交流是一種必然性要求。不同主體之間存在間性,不同文明之間同樣如此,不同文明之間不斷加強交流才能更好增進了解、消弭誤解、相互理解,如此才能建構起打破“黑暗森林法則”的民族、國家的相處機制,才能真正將全人類聚合為一個命運與共的聯合體。其三,文明交流具有內在的驅動性?!安煌拿?、制度、道路的多樣性及交流互鑒可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強大動力?!盵8]457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人類歷史實現了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這種轉變實現以來的歷史進程表明,文明之間的交流不僅推動了全人類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革,而且為不同民族探索符合自身發展邏輯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契機和可能。盡管這一歷史進程中充滿各種曲折,但文明交流所催生的巨大社會革命動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

(三)文明互鑒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生性動力

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不斷汲取人類文明精華。文明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長久現實積淀的結果,本身具有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也是不同文明形態之間形成區別的前提,是不同文明展現自身獨特性的基礎。而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已然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環節和基本趨勢。文明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存在兩種演化方式。一種是主體自身文明的歷時性繼承與發展,體現為文明的縱向演進性,其中既有文明的發展創新,也有文明的斷裂、湮沒。另一種是文明的共時性碰撞與交流,其中既有文明的互鑒與融合,也有文明的沖突與攻伐。以大歷史觀審視和總結文明演進史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可以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性,不同文明主體間的交流互鑒為人類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深刻闡明了文明互鑒之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價值。其一,文明之間的包容互鑒是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持久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為各國人民世代友好、共同發展進步注入持久動力。這是人類智慧的時代性呈現,為我們科學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正確處理發展自身與融入世界、獨立自主與胸懷天下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引。其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不同文明體協同發展的主體性動力??v觀人類文明演進史可以發現,文明互鑒不僅是人類文明存在發展的客觀形態,而且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取向。推動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符合全人類的共同意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盡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8]440-441。文明多樣性在不同文明體之間產生了交流“勢能”,這種交流互鑒體現了主觀性與客觀性的辯證統一。概言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深刻揭示,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認知基礎。

二、樹立戰略意識,科學闡釋文明演進期待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需要中國,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必然要立足世界大勢、文明格局、國際局勢進行考量。只有從全球視野中審視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世界不同文明形態之間的關系,科學把握部分與整體、主體與客體、自身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才能更加全面地認識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性與價值性。應堅持立足戰略全局,立足人類整體,立足根本利益,不斷擴大理念契合點、利益匯合點、意志契合點,以建立新型政黨關系為切入口助力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以夯實完善全球政黨伙伴關系為基礎助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關系。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被世界理解。增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其中關于全球倡議、文明理念的國際傳播能力,既要不斷增強自我闡釋的能力和話語權,也要高度關注不同國家對中國客觀闡釋的聲音和觀念,將統一戰線的工作機制靈活運用于國際傳播體系的建構之中,基于不同的共識建構起不同維度的共同體。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基于人類文明發展規律,以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著力點,進一步展現了文明演進的未來期待和美好圖景。

(一)構建謀求協同發展的共同體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現實中孕育著的未來文明形態,是一種文明發展的未來期待和美好愿景,也是發展著的成長型、開放性文明形態。因此,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堅實的現實基礎,需要在不斷變化的社會條件、國際環境中謀求建立和諧的國家關系、民族關系和文明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構始終具有世界性,始終要在解決不同主體間現實問題中進行創造性建構工作。不管承認與否,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現代世界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一種世界性存在[9]。國家間的關系猶如天平,而國家間利益就好比天平的支點和中軸,國家間共同利益的不斷增進是國際關系和諧化的重要條件。這種利益是全球共同利益和世界各國整體利益、全體人類根本利益,而不是狹隘的單邊主義、地區主義、特權集團的利益。在國際合作中,既要注重利益共同體的建構,也要避免合作對象產生一些誤解與分歧。尤其是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消除疑慮和隔閡,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10]6,將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理念轉化為現實政策和外交實踐。在構建利益共同體的過程中,要善于將中國的發展倡議、合作方案、文明理念等,以各國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闡釋和傳播,尤其要善于基于受眾視角進行方案協商,以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層面各個國家的共商共建共享。中國理念的國際傳播,不同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價值輸出和模式輸出,我們強調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不是輸出中國模式,而是介紹一種可能性、展現一種創新性、呈現一種內在優勢。對此,我們要高度警惕一些論調,尤其是有部分人將中國故事市場化和商業化,企圖利用西方虛假的價值理念和話語表達來講述中國故事,以西方思維方式“解碼中國秘密”,將“中國話語與國際表達”轉變為“中國故事與西方話語”。

(二)構建基于價值認同的共同體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闡明新型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線索和切口,深刻闡述了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原則和現實目標。文明的認同歸根結底是價值的認同,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價值基礎和根本依托。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將逐步引領人類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11]。尊重和維護文明的平等性是科學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價值原則。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人類歷史可被視為一部文明發展史,古埃及文明、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等,不同文明代表了不同的哲學假定、基本價值、社會關系、習俗以及全面的生活觀,而這些文明都是人類歷史的記錄者[12]。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的深刻認識和鄭重主張。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13]8,將全人類共同價值建構、傳播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構緊密銜接起來,有助于夯實文明交流的價值基礎。為基于全人類共同價值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近年來,中國堅持以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基礎,創造性探索了政黨對話會、文明對話會、智庫對話會等載體和形式,建立文明對話、文明交流、文明互鑒和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的國際平臺,為打破“文明沖突論”的預先設定和錯誤引導做出了積極貢獻,展現了統一戰線的國際效應和獨特價值。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積極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高度重視漫畫、視頻、游戲等傳播載體在價值傳播和引導中的獨特作用,推動價值觀念的柔性傳播,形成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傳播的長效機制。

(三)構建旨在重構秩序的共同體

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塑造和全球治理秩序的再造是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應有之義,世界秩序的存在既是不同政治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也進一步塑造著處于秩序之中的各個主體。秩序不僅是對全球不同政治力量對比關系的一種反映,而且體現著全人類對基本價值理念的追求。這些理念是全球發展秩序、治理秩序得以廣泛認可和維持的前提和條件。中國所主張構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僅是致力于改變“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文明發展格局,更為重要的是將不同文明體之間的平等原則和底層思維搭建起來,徹底改變長期以來資產階級“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14]404的文明發展態勢,進而在國際民主化基礎上形成一種平等化、公正化的文明共存秩序和發展格局。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構起基于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全球治理新秩序,是形成公正合理的國際話語權格局的基礎,也是加快建構理想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前提。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我們不僅要為關系中國自身主權、利益和發展的問題發聲,而且要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相關議題發聲,增進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國際合作,在國際統一戰線基礎上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概言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鮮明的戰略意識,從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系統闡述了文明發展的美好期待和具體目標,為加快推進文明進步提供了戰略目標和美好藍圖。

三、秉承辯證思維,深刻剖析文明建構邏輯

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堅持系統觀念深刻把握其中的結構、要素、機制等,尤其是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審視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切入點、著力點,在對立統一關系中找尋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可行路徑,從而形成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方法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進程、內在邏輯和基本規律,深刻把握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建構進程中理論與實踐、應然與實然、解構與建構之間的辯證關系,為破除“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想束縛、話語禁錮提供了科學方法論。

(一)在理論與實踐相契合中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理念闡述與實踐推進的結合中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構邏輯。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圍繞著人類文明新形態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論斷、新理念,而且就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進行了頂層設計、戰略謀劃、平臺搭建,推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理念的現實轉化和機制構建。其中,最具時代特色和世界意義的是,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和推進文明對話實踐深度結合起來,“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13]8。從交流主體層面,在傳統的既有的不同國家之間的國家元首交流機制、行政機關交流機制、權力機關的交流機制基礎上,更加注重搭建不同國家之間的執政黨交流平臺和馬克思主義政黨交流平臺,推動了國際交流主體的多元化,創造了新的文明交流的平臺,為不同領域、行業、方面的群體進行交流提供了新的機制。在交流內容層面,探索建構了文明對話會、民主論壇等對話交流機制,而且堅持將官方交流與民間交流相結合,將政治對話與智庫對話相結合,極大拓展豐富了不同國家、民族和文明體之間的交流形式。

(二)在應然與實然相吻合中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應然設想與實然狀況的結合中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構邏輯。應然設想與實然狀況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矛盾關系。這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公理,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有效發揮的基本空間。從客觀層面來看,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的科學設計,但縱覽世界局勢,可以發現,當今世界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和不穩定性因素。這些因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呈現出交互影響和不斷次生、衍生的趨勢。這對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出了新挑戰、新問題、新要求,尤其是在世界范圍內建構出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既要破除現有的思想、體制、秩序層面的束縛,也要有效應對因結構性變化而出現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從主觀層面來看,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要解決好不同主體之間的共識凝聚問題,尤其是要以徹底性、系統性、通約性的表達闡釋好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從根本上來講,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對建構新的文明秩序和世界格局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為此,我們要切實解決我國在國際傳播場域中存在著的“三差”問題,即中外信息整體流動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國際傳播形態。

(三)在解構與建構相結合中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舊范式解構和新范式建構的結合中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構邏輯。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個破立并舉的過程,既要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文明觀、文化話語、文明范式進行徹底性解構,又要對建構新型的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根本利益的文明形態進行建構,更為重要的是在科學評價不同文明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借鑒性轉化、融合性互鑒、創新性發展,建構出一種基于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文明關系民主化的文明形態。但這種解構和建構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過程和實踐過程,是在對不同文明進行客觀判斷和評價基礎上的現實選擇,也是基于包容性心態和遵循文明演進規律的時代考量。其中要處理好三對關系。一是文明的歷史性價值與時代性意義的關系,既要肯定文明的傳統形態或歷史形態的既有作用,也要科學審視文明的時代適應性問題。二是文明的本土性價值與世界性意義的關系,既要看到文明生發演進的本土邏輯和特殊規律,也要把握文明發展的外部環境和一般規律。三是文明的創生性價值與借鑒性意義的關系,既要重視文明交流的鮮明作用,也要重視文明主體創新的獨立性意義。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吸收和借鑒那些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文明精華,以推動文明當代形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指出,“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并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13]7。概言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辯證思維審視和推進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系統闡述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建構中的理論與實踐、應然與實然、解構與建構等問題,為打破各種思維禁錮、跳出話語陷阱、形成科學思維提供了方法論指引。

四、肩負創新使命,善于突破文明詮釋禁錮

從整體發展態勢來看,人類文明是積累性發展的結果,只有守正創新才能不斷創造出符合生產力發展訴求和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守正創新,已然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時代范本。這種文明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面對“西強我弱”“資強社弱”的國際話語權格局,適應“東升西降”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和力量對比的深度演變,應立足更加宏大的歷史視野、更加寬廣的地理空間,以原創性、顛覆性、結構性創新思維,推動國際傳播秩序的深刻變革,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公正、合理、開放的國際傳播體系建構緊密結合起來。

(一)接續性創新與原創性創新相結合

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鮮明的原創性意義。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是文明得以接續發展的基本邏輯和現實要求。而創新的實現離不開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相應地考察一種文明范式是否順應了歷史的潮流、能否贏得世界人民的廣泛贊同,既要在思維方式上考察其合理性,也要在實踐中檢驗其科學性,只有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真正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文明范式才能夠展現其普遍價值,也才能指引人類走向美好的未來。人類文明新形態充分體現了辯證思維、深刻總結吸納了實踐經驗,實現了接續性創新和原創性創新的結合。以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切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本質規定,這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提供了基本路向[15]。這種文明范式,基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總結了“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范式的歷史成就和現實弊端,借鑒了不同文明尤其是不同國家在探索現代化進程中所積累形成的文明精華,以具有高度闡釋力的方式充分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優越性。人類文明新形態理念,不僅立足中國主體闡述了如何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闡述了如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且立足世界主體闡述了建構什么樣的人類共同體和人類文明,以不可爭辯的方式展現了新型文明范式的超越性。這種超越性不僅是對以往文明范式的歷時性超越,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基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全方位超越。

(二)優化性創新與顛覆性創新相結合

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鮮明的超越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16]483,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同樣是“走自己的路”的邏輯延伸和內在要求。證偽西方式文明觀尤其是“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等論調,并不是中國式文明觀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理念的最終歸宿,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破除長期以來禁錮在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后發現代化國家人民心中的思想束縛、路徑依賴、簡單模仿思維等,在世界各國人民中建構出一種符合人類文明演進規律的文明觀和文明發展方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聚焦關乎人類前途命運和人類文明建構的重大議題,尤其要高度重視經濟合作、國際維和、衛生防疫、減災扶貧、生態氣候、安全反恐、南南合作等方面素材的整理、轉換和傳播,充分展現中國始終是重大國際事務推動者、倡導者、貢獻者的角色和作用。中國的發展本身已經成為世界秩序重塑的重要力量,這一世界大國的和平發展必然會對國際傳播秩序產生深刻影響。聚焦普遍議題,從各國人民普遍關注的生成、生活、生產以及生態等問題入手,將前沿科技與創新理念相結合,充分展現中國的道義擔當、責任擔當、人類擔當。聚焦熱點議題,基于中國對發展和安全的需求,基于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立場,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逐步削弱西方的話語霸權。

(三)機制性創新與結構性創新相結合

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鮮明的整合性意義。建立常態化機制,要將人類文明新形態所具有的民主性、平等性、包容性充分展現出來,增進中國文明觀的親和力、感召力和聚合力。不同國家、民族和文明“接納”西方文明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究其根本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西方文明開創的現代性道路取得了巨大成果,這對廣大后發現代化國家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二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對其文明范式進行了強制輸出。立足中國國際話語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關系,我們要善于突破思維定式和既定秩序,不僅要立足當前國際話語權格局謀求有利地位,而且要以加強頂層設計的自覺,致力于整體性重塑國際傳播格局。既要注重發揮傳統優勢,也要在深刻揭示傳播規律的基礎上,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全方位的大外宣格局,真正實現融匯中外、貫通古今,既承載歷史又觀照現實。既要堅持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相結合,也要堅持機制創新與結構創新相結合,更為重要的是以堅持系統觀念的自覺,實現現有國際和國內傳播資源的高度整合。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的提升,既有區別度也有關聯性,要把握其中的共通性,分析其中的分殊性。加強傳播群體的結構性分析,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增強中國理念國際傳播的長期效應。應充分釋放網絡新媒體的賦能效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建立針對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宣傳平臺。概言之,我們要深刻認識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長期性、系統性、綜合性,堅持接續性創新與原創性創新相結合、優化性創新與顛覆性創新相結合、機制性創新與結構性創新相結合,不斷激發不同主體的創新活力,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凝聚起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合力。

猜你喜歡
新形態建構文明
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
請文明演繹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漫說文明
新形態西裝
對不文明說“不”
建構游戲玩不夠
文明歌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