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多維思考

2023-04-23 07:20胡小慧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思政課二十大思政

胡小慧

(首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89)

黨的二十大是一次高舉旗幟、凝聚力量、團結奮進的大會,積極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的主要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重要載體,通過思政課教學,把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在大學生群體中宣傳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其深刻領悟二十大精神的豐富內涵,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強大的理論和思想武器,激發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切實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全過程,既是完成政治任務的要求,也事關思政課教學成效的發揮,充分認識到思政課凝魂聚氣的關鍵作用和重大價值。

一、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內在邏輯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開啟了氣勢磅礴的新征程,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新時代的高校必然肩負著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中堅力量的重要任務。在以抓好“三進”工作為新的契機和切入點的同時,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探尋兩者間的內在契合性,這是引領思政課建設、鍛煉人才底色的關鍵。

(一)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高校思政課課程本質相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保?]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就要主動打通兩者間的內在契合性,力求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講深、講透、講活,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依理講理就是要根植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學術沃土,將關于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理闡釋轉化為由深入淺的教學表達,既要講好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所蘊含的“道”,又要講清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特別是貫穿其中的觀點和方法論的“理”。思政課是培養新時代青年人才的關鍵,時刻發揮教育功能,還承擔著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黨和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從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重要作用,這就決定了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也決定了思政課必須第一時間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前景,著眼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及時準確地將其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教師不斷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大學生主動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始終保持教學內容與黨的指導思想同向同行。黨的二十大報告是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它詳細闡明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和戰略布局,擔負起全黨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基礎上的又一次飛躍性創新。實現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有效融合,讓學生在熟知黨的二十大精神重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刻了解其重大歷史意義和實踐價值,堅定道路自信。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是彰顯課程的顯著影響力和鮮明生命力的內在表現,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途徑。

(二)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相貫通

高校思政課的落腳點要在傳勢能、轉話語、守情懷中啟智潤心,其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時代性。這就決定了思政課要跟隨時代發展,將創新的理論成果和思政課教學內容進行融會貫通。高校教師在講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做到與時俱進,以理論滋養和鼓舞青年大學生,增強大學生理論自信。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時代潮流,站在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科學謀劃了未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深厚的為民情懷、不畏艱難險阻的斗爭勇氣,這種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和強烈的使命擔當,必將為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注入新鮮能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這些內容都是思政課潛在的教育資源,兩者有著高度的契合性。此外,教師是辦好高校思政課的關鍵,思政課教師以自身過硬的專業能力,通過抽絲剝繭、細致入微的講授,引導大學生牢牢掌握貫穿其中的思想主線,深入領悟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因此,實現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有效融合,充分挖掘黨的二十大精神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豐富的育人資源,這不僅是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豐富思政課教學資源的必然選擇,也是拓寬思政課研究領域、打造精品思政課的現實需要。

(三)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高校思政課價值目標相統一

高校思政課在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中起著關鍵作用,要對青年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和意識形態引導,教育大學生自覺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深刻認識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國家的發展,國家的前途命運如何直接關系到個人的生存發展需要?!盀辄h育人、為國育才”始終是思政課的價值目標,思政課課程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主線展開一系列教學活動。高校思政課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宣傳好中國理論,激發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堅定信心,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是集政治高度、理論厚度和人文溫度為一體,通過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的轉化,增強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染力和滲透力,由“理論話語”向有感染力的敘事話語轉化,把抽象的理論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具體觀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青年大學生。報告所傳遞出來的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正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持久動能,時刻砥礪青年朝著夢想勇敢奮進。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促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將有力推動新時代思政課的創新發展,為保持課程高度注入新鮮血液。

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基本原則

(一)把握系統性原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結合中國實際,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一個光輝創新。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全局出發,實現整體協同推進。第一,堅持系統性融入。既要全面統籌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打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的格局,還要注重頂層設計。思政課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主要精髓,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和邏輯體系,而非只言片語地單純介入,要在立足自身較強的政治敏銳度的基礎上,做好工作任務的有序安排和教學目標的系統設定,從而更好地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豐富內涵融入教學過程,形成全方位、寬領域的育人新格局。第二,堅持層次性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深入了解各個層次、各個階段思政課的特征。在遵循各層面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利用校本化特色,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分類、分層融入,把握時間線索和歷史邏輯,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從而建立一套系統規范、有效銜接的課程融入體系,保障各學段各課程分工明確,密切協作,進而聚焦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培養,做到史論結合,守正創新。第三,堅持開放性融入。倡導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過程中的交流互動,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偉大成就、使命任務以及戰略安排等內容同原著中的理論觀點結合起來,通過專題化教學推動“基因式”植入,設置合理梯度,解決課堂教學供給與學生理論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提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連貫性。此外,要通過多學科和部門間的整合聯動,克服教學要素離散化的困境,打通學科、部門間的壁壘,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要素的深度耦合,保證各類學科與思政課同向同行。通過教學過程的“共建共育”,實現教育價值的“共創共享”,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強化學理性原則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這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思政課的有機融合奠定了基礎。在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發展戰略的同時,還需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生成邏輯。第一,抓住“時代之問”,將“道理”講深。換言之,就是回答“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些問題,以問題為導向,講清、講深背后蘊含的深刻道理。立足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生成的內在邏輯,重點關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探尋中國發展的邏輯規律;通過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對比,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所在,堅定“四個自信”。第二,基于科學立場,將“道理”講透。深入理解掌握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內涵和邏輯體系,切實學懂、弄通、悟透,把“大道理”背后蘊藏的理論真諦、辯證邏輯給學生講到位;講透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邏輯起點是黨堅定不移的初心和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弄懂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邏輯結構是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一系列問題,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的疑惑,增強學生的理論自覺。第三,深入推進現實,將“道理”講活。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現實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谌穗H交往中的“講信修睦”道德規范來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一國兩制”的重大部署;將低碳出行、勤儉節約等行為習慣上升為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為建設美麗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引導學生將理論“內化”為實際行動。

(三)堅守實踐性原則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切實將理論轉化為大學生的行動指南,要在學深悟透做實上下功夫,既要自覺吸收科學理論的營養,還要付諸實踐。一方面,著重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關照現實需要?!袄碚撛谝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保?]從一定程度上說,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內容適應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到的關于社會發展、民生問題等內容,切實與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和職業規劃息息相關,呼應著大學生的物質利益訴求。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精神闡釋又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等思想問題提供了參考,對大學生進行精神解憂,做好服務工作。另一方面,從實踐經驗中總結規律,將理論升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務必”“五個必由之路”等經驗總結都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深刻的理論內涵,要全面把握、深入理解每一條歷史經驗,揭示隱藏其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指導當下的實踐選擇,使實踐經驗上升到科學理論的高度,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活的生命力。同時,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轉化,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依托,在堅守實踐性原則的基礎上,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性和親和力,借助黨的二十大精神之力為大學生保駕護航,養成從知性啟智到悟性思辨、理性篤行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理路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要堅持“學、思、用”三者間的貫通,實現知行統一,切實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偉力轉化為實踐動力,凝聚大學生的磅礴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輝煌的成就。高校思政課只有以“小切口”解讀“大問題”、以“小故事”闡釋“大道理”[3],通過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利用好課堂主渠道、奏響實踐主旋律相結合,構建“學、思、用”三者間的有效銜接,才能真正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入行。

(一)“學”為前提,打造教師主力軍隊伍

思政課能否有效發揮作用,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教師這一角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和學生帶著責任感和求知心實現“教”與“學”的雙向奔赴,才能促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深度融合,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實現黨的期待與學生成長成才的高度統一。

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落實以“講”為引領,以“學”為前提,以“知”為目標,引導大學生能夠進入知曉和學習的頻道。其一,教師要以“研讀”為基礎,自覺加強對報告文本的深入研究,錘煉政治定力,筑牢“講”的根基。思政課教師自身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提高政治鑒別力,做好學習、宣傳、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先行榜樣和典范,才能有底氣引導學生真學、真用。要做到全面解讀、深刻領悟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理論內核和精神實質,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深入闡釋,找準與思政課融合的切入點,以便在課堂中靈活運用。其二,教師要以“研究”為深入,奠定“學”的前提,真正掌握“兩個確立”“中國式現代化”等重要論述的精髓,在內核剖析中做到“真信”,理清重要理論間的邏輯關系。同時,各個思政課程教研室要定期組織集中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積極交流思想觀點,思政課教師隊伍要團結協作,發揮主力軍作用,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保證教師先學一步、學深一步,這樣才能達到在理論夯實的基礎上保證黨的二十大精神精準傳遞的效果。其三,教師要踐行現實訴求,達成“知”的目標。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是順應當下新形勢的現實需要,這不僅關系國家發展,更關系大學生成長成才。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堂應緊跟政治熱點,教師要結合學生興趣點,靈活變通融入理念,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精神熏陶。還應圍繞家國情懷、使命擔當,激起大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樹立為國拼搏、為民奉獻的堅定理想,從黨的百年風云歷史中汲取智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而不懈奮斗。

(二)“思”為關鍵,用好課堂主渠道

課堂是夯實理論基礎,展現教師專業功底、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主渠道,更是黨的二十大精神由理論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紐帶。實現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有機結合須以課堂主陣地為依托,發揮課堂教學的高效作用,才能以“思”促內化,引導學生在“思”中“信”。

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應充分發揮好第一課堂主陣地作用,筑渠引流。第一,思政課教師要提高教學水平,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堅持從歷史和未來、國家與民族等不同視角來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思政課教材之間的多維關系,把握側重點,精心做好教學設計。以社會熱點、教學案例等不同形式進行講授,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生動傳遞給大學生,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同時,以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合學生實際生活進行總結升華,將理論上升到另一個高度,以達成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價值觀上的統一。第二,創新教學模式。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要做好堅持線上線下課堂的雙向結合和銜接。課堂上,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可通過小組討論、設置情境等途徑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從而更直觀地了解學生對黨的二十大精神所作出的思想和情感反饋;課下,教師可組織學生積極開展主題沙龍,結合視頻、動畫、圖片等形式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使理論深入人心。第三,從學生的現實出發,著眼解決實際問題。將理論教育內容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相聯系,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從大局出發,將自身發展置于國家發展之中,讓大學生充分體悟到科學理論作為思想武器的現實偉力。

(三)“用”為目的,奏響實踐新強音

理論來源于實踐,更要回歸實踐。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最終歸宿要服務于實踐,由入腦、入心轉化為實際行動,讓大學生真實參與到場景之中,促進“思”向“用”的轉變、引導學生在“用”中“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保?]發揮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育人功能,鼓勵青年大學生練就過硬本領,更好傳遞新時代的接力棒。第一,挖掘課堂實踐教學素材。思政課教師利用課堂載體,挖掘實踐教學的潛力,整合多種資源,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分主題、專題,采取沙龍、情境展示、主題演講等方式引導大學生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剖析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意蘊,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手抓”。第二,引入社會實踐資源。將課堂搬到社會,善于將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相結合。思政課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組織大學生深入探訪革命烈士紀念館、博物館等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用黨史故事、英雄事跡感染學生,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具象化。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等文化陣地營造氛圍,傳播正能量,讓大學生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第三,利用互聯網,開通智能體驗平臺,沉浸“講”的立體感。這個“講”強調的是學生講。大學生可通過VR場景體驗、自我講授、自動錄制等途徑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內容,創造優質網絡文化作品進行宣傳。運用慕課、微課等網絡平臺,打造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播的媒體方陣,借助互聯網真切體會中國共產黨英勇的奮斗史和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更加鮮活、貼近人心。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增強行動自覺,使黨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落地并為學生所用,回應時代召喚,踐行青年的責任擔當。

總之,促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黨的二十大精神蘊含的育人資源,以創新的理論更迭教學內容,講清“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引導青年大學生增強歷史自覺、掌握歷史主動、厚植家國情懷,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進而實現自我價值。

猜你喜歡
思政課二十大思政
二十大頌
喜迎黨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