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正威的環境教育思想梳理及其現實啟示

2023-04-27 03:00丁奕然
中小學班主任 2023年8期
關鍵詞:STS教育環境教育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 為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的中小學環境教育必不可少。以朱正威先生的環境教育思想梳理為途徑,研究發現環境教育有助于思想品德的內生、STS教育的落地、社會責任的承擔和地域服務的實現。而踐行的基本原則為:育人理念面向環境問題的改革調適、目標期望注重態度意識的終身發展、內容設置強化學科教學的通力合作、實施方式注重全員育人的多方協同。據此,研究得出了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環境教育、以現實環境問題促進綜合學習、以教育時空延展實現三全育人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 環境教育;朱正威;生態文明建設;STS教育;跨學科教學

朱正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教育家,曾在一線執教五十年、主編中學生物學教材十八載,并作為核心成員參與課標修訂,在2017年獲評中國首屆當代教育名家。朱先生的生物學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有關生物學教育的相關論述被高校教授、教研人員與一線教師等反復回顧,并系統整理與研究。實則,朱先生對于我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奠基與拓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朱正威先生等便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受托于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編著了《環境教育教師指導書》。該書是在我國環境教育的奠基和拓展階段(1983-1992),響應現實教育需求而編撰的,其中“環境問題與教育改革”部分為朱先生執筆。研究者選擇了此書的第二部分和朱先生撰寫的論文作為參考資料,以期較為完整地展現朱先生的環境教育思想。

一、源自朱先生的環境教育價值意義

(一)環境教育有助于思想品德的內生

環境問題既包含全球性、系統性的宏觀問題,也存在著地域性、時代性的中觀問題。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而言,宏觀環境問題的系統理解、交流探討,中觀環境問題的方案探索、嘗試解決,都依賴于學生愛護環境的生活意識、情感態度與行為習慣。朱先生很早便提及“環境教育的加強,無疑是一個新的契機,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想品德教育陣地”。從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尊重科學規律、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等四個方面,論述了加強中小學環境教育有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內生。

對上述觀點的分析論證與具體呈現,研究者整理并轉換表述如下:首先是基于國情的環境教育主題,將會從某個環境素材出發,讓學生更為了解祖國的生態環境、資源利用與污染情況等,進而便于從危機感和責任感相交織的情愫中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具身行動。其次,環境問題需要人們共同面對解決時,可以讓學生理解人的社會屬性、人類之間互相依存的重要性,涵育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再次,環境教育以人類為中心地位的生態學觀點,要求學生在尊重科學規律的前提下,尊重并愛護自然環境,進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念。最后,環境教育在傳遞給學生環境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給予了學生文明行為規范執行的科學依據,促使他們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梢?,環境教育的實施將促進青少年生成健康意識、科學態度、鄉土根基,乃至家國情懷。

(二)環境教育有利于STS教育的落地

環境問題是在科學技術指數化發展背景下,而帶來一系列資源利用、環境污染,以及其他相關次生環境危害的現實問題。此類問題往往是科學、技術與社會交織的綜合性問題,且體現了科學技術發展會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造成影響的本質。在朱先生看來,環境教育中這些綜合問題的設置、探索與討論,有利于中小學科學教育中STS教育的落地。STS教育即科學、技術和社會教育,環境教育提供了環境科學的視角,讓師生能夠從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上探討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意義、社會利弊,以及人與自然的存續關系等。

比如,在環境教育中時常出現坡地農業種植、農藥使用或化工生產帶來的土壤環境污染應當如何修復等綜合性問題,要求學生在研究科學技術的同時,參與話題探討、作出決策,如探討科學發展對人類生存發展及后代的影響??梢?,環境教育不僅讓學生基于科學規律聯動現實生活,更就社會層面的群體道德、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因此,將環境教育納入基礎教育,有助于STS教育的滲透,也符合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置的需要。

(三)環境教育有助于社會責任的承擔

學生在解決環境教育中的問題時,既需要運用環境科學的知識理解分析,更要面向實際問題進行調查、實驗探究與計量轉化等,并提出相關建議。認知雙通道理論認為,具備了語言文字與運動實踐的雙重刺激,更能夠讓學生聯動思維邏輯與價值觀念。而在環境教育的雙重刺激下,學生可以理解環境科學的相關知識,促使其進行社會實踐的具體轉化,承擔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社會責任。誠如朱先生所述,環境教育“將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環境教育的實踐性特征賦予了其有助于社會責任承擔的價值意義。

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教育一定是要走出課堂,走進工廠企業、田間地頭等。學生應當去存在各種環境問題的地方進行調查分析,去參考治理,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和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進而促進他們為公眾利益而自覺服務??梢?,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環境教育,不僅有助于讓學生養成科學的勞動技能,更有利于涵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實則,以朱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科教育學者,早就將環境教育的內容融入我國的課程建設中,并期望以其實踐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四)環境教育有利于地域服務的實現

環境教育要注重實踐,教學地域不同學生實踐解決的環境問題也有差異。因此,環境教育通常在一般環境知識傳授、說明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基礎上,突出地域問題的實踐解決。只有充分重視地域性的微觀環境問題,才能“加強環境教育的針對性,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關心程度和參與程度”,使中小學生“在受教育期間不但樹立起保護環境的觀念,而且還能為鄉土的環境治理做出貢獻”。

解決地域性環境問題的學習過程對地域服務也有間接價值,因為該過程“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很有好處,即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研究科學技術、應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為公眾利益服務,為提高公眾的自覺性服務,和公眾一起對科學技術發展中產生的問題,采取合理的對策和行動的觀念”。這樣觀念的樹立及其長久留存,有助于學生以提升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為目標進行社會實踐。朱先生對環境教育有利于地域服務實現的相關論述,洞察了環境教育的本義——全面了解世界、自身及其可能性,同時也闡釋了環境教育帶來的文化啟蒙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行路徑。

二、源自朱先生的環境教育踐行原則

(一)理念協調性:面向環境問題的改革調適

環境教育的理念應當具備協調性,且主要體現在面向環境問題的超前性與針對性兩個方面。環境教育所面臨或需要探討解決問題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所以必然需要以超前的教育理念引領環境教育發展。朱先生曾說:“今日大量的環境問題已經不是農業或工業社會初期的環境問題,更不只是地震、火山爆發、水旱災害等自然現象引起的災難,而往往是人類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創造的巨大生產力的不恰當使用帶來的?!贝_實如此,誰又能想到現今的時代,太空垃圾、電子信息污染、核廢水等已然成了當下環境教育需要探討解決的問題。

在環境教育的針對性上,朱先生從“既要有適合國情的統一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要求,還要有適合地區的自然、文化和人的環境的不同要求”的角度,論述了環境教育針對性。他認為,環境教育的針對性是指讓環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更好地面向本國、本民族或本地區的環境問題解決,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的需要。換言之,基礎教育階段應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現代化體系,讓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符合我國國情,使其能夠面向本土化、地方性的環境問題變革發展?;仨覈迨嗄甑沫h境教育發展,正是面向環境問題的改革調適,完成了教育理念從“為了環境的教育”到“可持續發展教育”,再到如今“生態文明教育”的進階過程。

(二)目標持續性:注重態度意識的終身發展

實際環境教育中知識的機械灌輸,忽視學生環境觀念與素養生成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目標“在專門知識(環境科學知識)上不宜要求過高,但在對待環境問題的態度上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上,則應有較高要求”。朱先生點明了中小學環境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即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培養尊重和愛護環境的態度,讓其生成保護與治理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環境教育匯通著科技與人文,不能夠片面強調它的環境科學教育目標。尤其是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距離真正掌握深奧的環境知識技術,進行系統性、創造性的環境保護與治理尚有距離。因此,對該階段學生的環境教育應注重態度意識的發展。

環境教育的目標不能止于態度意識的發展,應當給予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后繼力量。世界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區域內的社會生產生活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環境教育需要“使我們的青少年一代具體地、深切地感受到,要關心地球、關心世界”。這種具體且深切的體驗,強調將態度意識背后的環境保護觀念潛移默化地植根于學生心中,注重他們態度意識的終身發展,指向未來公民的素質提升。

(三)內容綜合性:強化學科教學的通力合作

環境教育之所以未能在之前的基礎教育教學內容中受到重視,與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分科育人的學科體系不無關系?,F實中環境問題的解決并非易事,一般需要學科聯動與現實運用等方面的結合。朱先生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內容設置應當具備綜合性,且必須要強化各學科間的通力合作。相較于其他主題的教學內容,環境教育讓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其不僅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學與地理等學科的基本知識與技術,還涉及倫理、文化、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因此,在組織環境教育的課程內容時,應盡可能按照多學科滲透或視域融合的視角觀察環境問題,分別進行學科課程的網狀滲透或面向問題的聚焦式架構。

在新的教育環境中,課程應由豐富的通識性知識構成,并具有生態性、跨文化性與跨學科性。同樣,環境教育在中小學課程的內容設置中應當占有一席之地,并作為跨學科的重要主題。一方面,可以在現有的物理、化學、生物學與地理等課程中系統性滲透環境教育的相關內容,使我國中小學生都能接受最基礎的環境教育;另一方面,面向現實的環境問題設置校本選修課,或組織必要的環境教育講座、研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

(四)實施全面性:實現全員育人的多方協同

在環境教育的具體實施上,朱先生尤其注重實施的全面性,既要做到不讓每一位青少年掉隊,也要在注重實施方法上各類渠道或載體的全方位育人?!碍h境質量的優劣,和每一個人的生活與生產活動息息相關,沒有全民的關心、參與決策和身體力行,環境問題就難以解決?!被A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實施應達成全員育人,即對全體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以他們可接受的方式,讓他們了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遵守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養成愛護環境、優化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參與影響環境狀況的重大措施的討論和決策。通過各種實施途徑與方法,讓全體學生真正意義上體悟愛護環境、科學治理環境的基本觀念。

首先,基于現實生活的環境問題進行探究實踐,對問題的了解不僅依靠課堂,還要注重實際的調查研究,要圍繞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討論分析環境科學的基本規律。其次,教師應圍繞環境問題進行相關科學知識講授,并從學生認知的熟悉點開始,就個別環境問題談起,再進一步拓寬、加深。最后,環境教育“不能囿于課堂講授,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到自然環境中去、到社會生活中去、到工礦企業中去、到一切存在著環境問題的地方去進行調查分析,去參與治理”。此外,還可以將其列入正式課程,安排在課外活動中,放在夏令營、博物館研學等校外活動中,等等。

三、朱先生環境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一)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環境教育

從朱先生環境教育的育人理念來看,未來的中小學環境教育應當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堅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生態生產力觀”。所以,生態文明理念不僅體現了社會發展觀念從“自然本位”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轉向,也體現了環境建設觀念從“人類中心主義”向“人民中心主義”的轉變。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環境教育有助于學生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思考環境問題,并促使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出發,走向宏觀系統地審思環境教育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持續的動力。

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環境教育,就是在面對環境問題的解決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生態生產力觀”的角度思考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在教育體系上,設置系統、適切的環境教育體系,如優化學科滲透課程、設置獨立的生態文明校本課程、融通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等。與此同時,在環境問題內容的選擇上,強調選擇時代性、本土性的環境問題,或者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環境問題。在實施路徑上,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環境教育應當將科學技術的進步與人文精神的喚醒相結合,關注學生了解自然、尊重并愛護自然的個體聲音。

(二)以現實環境問題促進綜合學習

無論是環境教育的價值意義,還是具體踐行原則,朱先生均一再強調環境教育必須面向現實的環境問題。因為這些問題與學生緊密相關,環境問題的發現、解釋與解決能夠帶動學生感官認知,并由具身的探究實踐觸及思維層面。同時,現實環境問題所表現出來的特征,能為不同學科知識整合帶來有利條件,即現實環境問題需要多個學科通力合作才有望解決。因此,以現實環境問題進行環境教育能夠將各種學習資源、學科知識經驗整合在一起,且現實環境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學習,涵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以現實環境問題促進綜合學習的具體實踐,要求學校以現實或周邊生活為背景設計環境課程主題,開展環境活動實踐教學,加強環境危害評估、資源利用、生態修復等內在的環境科學邏輯體系,進而達成環境知識的綜合化??梢?,教師要將現實環境問題當作教學資源來使用,引導學生嘗試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此類問題,進而相互聯通與實踐轉化。需要教師不斷將自身理解回彈于學生、學科內容、教學及教學情境中,并適切性地創生出教學方案。如以現實環境問題為載體,開展“校園水體污染調查與解決方案設計”等研學活動,將課程內容與實際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對不同學科的知識加以實踐運用。

(三)以教育時空延展實現三全育人

朱先生對踐行環境教育提出了全員育人的多方協同這一基本原則。在此原則的啟示下,中小學環境教育應當努力達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基本要求。而教育時空的延展是指育人時間的充分利用、潛移默化,以及育人空間的校外聯動、具身體驗。前者能夠讓學生在零碎的生活時間與娛樂時間中,欣然接受環境教育,并全過程地體驗環境教育的價值意義;后者則在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空間協同中,促進學生全方位地接受環境教育,并實踐體認其價值意義。

在課堂教學環節上,教師既要巧妙結合學科知識,關聯環境教育的相關知識內容,更要注重以身邊的環境問題實例為資源組織教學,以此提升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學校應該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滲透。此外,也要充分利用地方資源,把當地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學校環境教育活動中,特別是結合地方歷史典故、傳統節日等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在家校共育方面,學校應該與家庭形成合力,通過開展家長學校講座、家長沙龍會議等,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氛圍。并且,學校還應該加強與社區、農業合作社、博物館等環境研學基地的合作,利用周邊環境優勢,通過實踐性任務讓學生把環保理念在各地傳播開來,讓環境教育為地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丁奕然,呂立杰,任小文.朱正威生物教育思想的時代回響——兼論對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5).

[2]王忠祥,謝世誠.中國環境教育四十年發展歷程考察[J].廣西社會科學,2013(10).

[3]朱正威,李文鼎,趙學漱,等.環境教育教師指導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4]朱正威.略論中學生物教學中思想教育的基本點及其原則[J].生物學通報,1988(07).

[5] Arran Ga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 [M]. London: Routledge, 2016.

[6] UNESCO. Reimaging Our Future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 [M]. Paris: UNESCO, 2021.

[7]王雨辰.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價值取向與特質[J].湖北社會科學,2021(07).

[8]丁奕然.生物學教師學習教學的范疇與方式——源自朱正威教師教育思想的啟示[J].生物學教學,2023,48(03).

[9]羅章莉,丁奕然.《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版與2011版的比較研究[J].中小學班主任,2022(16).

丁奕然?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中小學班主任》雜志編委。

猜你喜歡
STS教育環境教育生態文明建設
對高中物理教學中STS教育的應用探討把
談高中生物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
STS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STS教育理念提升中職計算機專業實訓課效益的研究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環境教育
高校環境教育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