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城區維度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徑研究

2023-05-03 14:07丁洪濤
城市設計 2023年6期
關鍵詞:路徑研究城區

丁洪濤

摘 要

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本文通過分析青島中德生態園片區綠色低碳發展開發經驗,從城區的維度提出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徑,為其他片區綠色低碳開發提供借鑒。

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a long-term plan that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in the Qingdao Sino-German Ecological Park area, proposes a path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fromthe urban dimens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green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other areas.

關鍵詞:城區;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研究

Keywords:Urban area;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research

0 引 言

綠色發展是順應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是用最少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是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列為中國式現代化5 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之一,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戰略部署,指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在新時代新征程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1]。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2023 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答記者問時強調:“要牢牢抓住讓人民群眾‘安居這個基點,以讓人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為目標,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進而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2020 年12 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支持青島開展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青島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居住品質提升,高起點謀劃,高站位實施,支持中德生態園先行先試,積極探索高質量的綠色低碳建設發展路徑。

青島中德生態園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強綠色生態建設的探索實踐。作為以“生態”命名的雙邊合作示范園區,2013 年7 月全面啟動建設以來,園區圍繞“田園環境、綠色發展、美好生活”的發展愿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家基本方略,積極探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出并深刻踐行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三生三美”,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努力打造和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樣本,領跑綠色城市建設發展減碳的探索之路。

園區探索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發展模式,秉持“生態、智慧改善生活,開放、融合提升品質”的理念,匯聚“德國元素”,注重“德國理念、德國標準、德國技術、德資比重”,并借鑒德國標準化模式,建立以生態保護為導向的生態指標體系,統領區域綠色生態發展,營造更加自然完美的生態環境,更加多元包容的社會空間,更加高端智能化的產業集群,更加完善、智慧和網絡化的公共服務配套及綠色基礎設施,全方位、多層面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2]。

作為我國首個國際合作的生態園區(圖1,圖2),中德生態園從建設之初就將建設“四好”示范樣板的理念融入到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借鑒德國生態園區建設先進經驗,打造零碳試驗區、碳中和燈塔基地,深入推進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使人民群眾生活在社區、就業在園區、休閑在景區,形成產城融合型低碳園區建設模式,摸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低碳密碼”。相關做法和經驗先后被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十二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首屆中德城市間標準化合作研討會等推廣。本文總結和分析了青島中德生態園片區綠色低碳發展開發經驗,梳理形成了城區維度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可為我國綠色城區的低碳開發提供思路借鑒。

1 以生態優先,“規劃好”頂層設計

培育優良的生態環境是中德生態園創建的初衷,也是園區建設發展始終堅守的底線。為從根本上系統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病,園區充分結合功能區特有的體制機制優勢,積極創新,探索形成了從開展生態基底調查,到建立生態指標體系、綠色規劃體系和綠色標準體系,再到綠色低碳建設實踐、規劃實施評估、城市體檢更新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可持續建設發展路徑,為實現更高質量的綠色低碳發展和“雙碳”目標提供有益的“中德經驗”,真正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踐行者、落實者和杰出案例。

1.1 建立生態基底摸查機制

園區借助ArcGIS 空間平臺,將高程、坡度、起伏度、植被覆蓋、水文等生態環境因子賦權重疊加,對生態敏感性進行綜合調查,先后與青島市鳥類協會、青島理工大學、德國歐博邁亞等機構和高校合作,開展了鳥類、植被與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等觀察調查,并且自2018 年以來,將河洛埠水庫作為重點觀測對象,對于水庫水位及鳥類進行每日觀測,掌握第一手生態環境資料;基于現狀評估分析,識別對園區生態系統安全具有重要影響的山體、林地、河湖濕地及原始道路等生態要素,劃定自然生態保護空間?,F狀林地、水系、道路保留利用率分別為58%、80%、79%,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生態本底的擾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2 創新設立生態指標體系

中德生態園指標體系從1.0 版本發展到3.0版本,圍繞園區“可持續發展”,經歷了一個復雜、曲折和不斷演變的過程,也將“‘首創基因”牢牢植根于指標體系的率先探索上。園區建設之初即借鑒德國生態城市建設經驗,以生態保護為導向,從環境、資源、社會與經濟4 個維度設立40 項生態指標的體系1.0 版本(2012),作為統領園區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例如在降低建設影響方面,注重對原有綠地、道路、匯水區域的保護,提出原有地貌和肌理保護比例不低于40%;在保育生物多樣性方面,提出鳥類食源樹種植株比例不低于35%,保證動物生存環境;在促進資源源頭減量方面,借鑒德國可持續建筑認證標準(Deutsche Gütesiegelfür Nachhaltiges Bauen, DGNB)和被動房方面的先進經驗,提出100% 綠色建筑,充分體現了園區促進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的決心和魄力。該體系被納入商務部《國家級經開區國際合作生態園工作指南》,并成為國內首個園區級的綠色生態建設標準體系。

經過5 年的運行,2018 年圍繞指標體系的“規劃關聯性、統計可行性、建設創新性、指標先進性”4 個維度進行反思評估,針對數據統計路徑復雜、有效數據統計手段欠缺和部分指標常態化等問題,參考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人居三等國際先進標準,立足本地特點,從“經濟健康高效、生態活力持續、社會開放包容、創新智慧發展”4 個方面提升設定了2.0 版本的《2030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實現“目標—分解—監測—評價”的“Eco-PARKTREE”全生命期管理。德國三大認證機構之一的德國技術監督協會(T?V NORD)評估認證,認為“符合《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符合國際生態園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最新要求,代表國際生態園一流水平”。

2021 年,圍繞“雙循環”“雙碳”國家目標和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的國家戰略,在前兩版指標體系實施經驗的基礎上,依據“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的指導方針,接軌世界自由貿易的最新發展趨勢,形成了3.0版本的《青島自貿片區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包含經濟、環境、社會、治理四大維度,設置了綠色貿易、綠色港航物流、綠色產業、綠色創新、綠色金融等12 類、40 個大項指標,在突出“綠色”主旋律下,設置綠色金融機構占比、“一網通辦”網辦率、新興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總額比重等自貿區特有的指標,推動青島自貿片區不斷提升綠色新興產業和貿易方式比重,大力推廣超低能耗建筑,為全球自貿試驗區“綠色低碳生態發展新模式”探索提供“青島方案”。據測算,以2027 年為時間節點,片區碳排放強度目標較國家平均水平將降低74%,提前實現“雙碳”目標。

1.3 搭建綠色規劃體系

青島先后與德國GMP 建筑師事務所、德國SBA 公司、歐博邁亞以及同濟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10 余家國內外頂尖機構和高校合作開展規劃設計,編制了涵蓋40 余項成果的綠色規劃體系,做到總規、控規、專項規劃編制多層次協同,指導規劃、建設、運營、監管全生命周期管理。

1.3.1 總規層面

(1)識別重要生態要素,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規劃統籌山、林、水、地等空間管控要求及城市生態環境構建需求,系統構建生態廊道和綠地空間,串聯形成園區“一核、兩帶、三心、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實現區域生態安全。

(2)劃定生態紅線,引導用地集約布局。通過深化生態安全格局管控要求,劃定兩級生態保護紅線,積極維護園區生態系統穩定性與連續性。其中一級控制線范圍為禁止建設區域,面積約1.85km2,主要包括水系藍線、重要公益林地保護區和生態高度敏感區;二級控制線范圍為限制建設區域,面積約10.10km2,主要包括水系外圍緩沖控制區、集中式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保留的沖溝帶、構建的生態廊道、防護綠帶、通風廊道及生態敏感性較高地區。

(3)傳承中國特色山水格局,構建連山通海公園體系。依托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資源特征,打造以“抓馬山—老君塔山生態人文核、山海軸、濱海公園環+ 人文公園環+ 環抓馬山公園環”為主的“一核、一軸、三環”格局。構建連山通海、融城于景的總體空間格局和全域公園體系,建設以山水相依、綠野田園、城景共融、美麗家園為目標的中國北方“公園城市”示范區。

1.3.2 控規層面

結合國際標準和園區目標,注重落實規劃中確立的綠色指標要求,探索園區發展的綠色創新空間模式。通過引導用地混合與功能復合,構建居住、就業、綠地、商業服務、教育和醫療等多樣功能的鄰里社區組團;通過打造開放街區,取消地塊圍墻,實現公共服務設施、綠地和公共商業系統的公開共享;通過建立與機動車分離的綠道系統,保障慢行系統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通過建設多層次、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諧社區,尊重原住民與普通就業人員的生活需求,為吸引高端人才和滿足國際化服務創造條件。同時,在控規片區層面對差異化控制和評估指標提出具體控制要求并注重采用綠色技術措施,把控規作為落實規劃目標和總體控制指標并實施生態導向城市規劃的重要抓手。

1.4 建立系統化的綠色標準體系

“十三五”期間設立的中德標準研究院,加強了中德兩國城市間的標準合作研究,促進了德國標準與中國標準的融合;支持中德兩國在園企業、行業協會、專業機構,積極參加國際標準的研制修訂活動,承擔中德標準化研究項目和交流活動等。青島引進德國DGNB 體系推進示范項目和區域認證,實現從單體建筑到示范城區的可持續發展;引入德國被動房研究院標準,吸取國內外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結合本土氣候特點、經濟水平和工程實踐,突出中德生態園在被動房技術指標控制、圍護結構構造、氣密性設計等方面的地方特色,獲批40 余項被動式建筑領域實用新型專利,參與編制《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2019)等多部國家、省級標準,規?;茝V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設及認證。

青島市編制《“標準化+”發展規劃(2016—2020 年)》,搭建了園區標準體系框架,完成園區生態可持續標準化、智慧社區建設標準化、被動房產業標準化、信用體系建設標準化和標準化試點示范等五大標準建設工程,先后發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綠色生態管理規范》《排水降噪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智慧社區建設規范》等20 余項園區標準,形成較為完善的園區級綠色生態建設標準體系,全面規范指導園區綠色生態建設管理;園區、企業累計主導或參與制修訂標準70 項,涉及被動式建筑、智能制造、生命經濟和生態建設等諸多方面。其中,已發布標準29 項,計劃制修訂標準41 項。

時任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表示,“對比全國中德冠名十幾個園區,對青島中德生態園前景最為看好,這里有德國的情景、特色、標準,感覺有些地方就跟在德國一樣”。

2 以綠色探索,“建設好”生態城區

作為我國第一個中外雙邊合作生態園,建設發展沒有先例可循,一切都需要自我探索。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眲撔?,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是不斷進步的哲學,也是中德生態園破解探索發展的關鍵。在“雙碳”時代新一輪的城市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德生態園正以“創新為驅動,可持續發展為標準,探索實踐為落腳點”,逐步讓“綠色”成為園區發展的“最美底色”[3]。

2.1 細化“規建管”關鍵環節綠色低碳要求

要嚴格落實規劃目標和總體控制指標,結合國際標準和園區目標,落實復合生態指標體系中關于社會發展與治理的指標要求,探索適應園區發展的綠色創新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功能區大部制扁平化管理的優勢,承接發展與改革、自然資源、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行政審批等各業務主管部門各類賦權事項55 項,暢通部門橫向聯系融合,整合建設全流程全資源要素保障,統籌立項、土地、規劃、建設、管理關鍵環節,推動園區綠色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一是結合生態指標體系,在控規層面對差異化控制和評估指標提出具體管控要求,將涉及綠地、生態空間和生物多樣性、綠色供排水和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等16 項指標落入控規地塊圖則,作為地塊開發建設的嚴格管控條件。

二是在項目引入環節,以綠色生態底色為基本要求,將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管控要素納入投資協議進行約定,并簽訂綠色生態信用協議。

三是在土地出讓環節,將有關綠色生態管控要素納入規劃條件,作為土地出讓協議內容進行法定管控。

四是在規劃審批、施工圖審查環節,通過第三方機構實施綠色生態專項審查,確保將管控要素落入施工圖設計文件。

五是在建設實施階段,通過嚴格工程建設監管,強化綜合協同驗收,實施100% 綠色施工、綠色管理,按照“安全、質量、工期、環境、創新、投資、綠建施工”七位一體模式開發建設,確保綠色生態建設理念和標準可靠落地。

中德生態園在“綠色環境”“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產業”等各方面進行了多項技術和方案的探索實踐。開創性地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新模板,基礎設施配套由建設初期滿足“三通一平”之后做“加法”,到按生態城市要求做“減法”,因地制宜提出綠色市政“三減一加”方案:即“減”少雨水管線,建設海綿城市;“減”少污水管線,實施中水回用和生物質利用的污水模塊化處理方案;“減”少集中供熱,增加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熱,并按照德國DGNB 體系進行區域認證,打造具有世界領先意義的未來新城。在綠色交通方面,從解決城市道路積水、路面反光等問題給出中德解決方案,研發“排水降噪瀝青路面成套建設技術”,榮獲交通部重點科技成果予以全國推廣。

2.2 打造單體建筑綠色高品質示范新樣板

2.2.1 高標準執行綠色建筑建設標準

中德生態園積極建設國際一流綠色建筑示范區,新建建筑100% 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累計建設綠色建筑835 萬m2,其中二星級及以上建筑面積占比約50%。2013 年首批啟動建設的中德生態園規劃范圍內村改居工程福萊社區,采用高效照明、能源應用、智能控制等多項新技術,配套建設商業網點、地下停車、幼兒園、農貿市場等設施,近80 萬m2 獲得二星級綠色建筑標識,大大提升群眾的居住生活水平。同時體驗運營中心、德國企業中心、被動房技術中心等一批示范項目獲得三星級綠色建筑標識,強力引領推動了綠色建筑的推廣建設。

為貫徹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園區積極引進德國DGNB 體系打造中德合作示范項目。截至目前,園區實施的德國DGNB 體系示范項目已涵蓋建筑認證及區域認證,實現了從單體建筑到示范城區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德國企業中心項目于2016 年10 月獲得DGNB 鉑金級認證,為亞洲首個體量最大的DGNB 鉑金獎建筑認證項目。DGNB 區域認證項目——中德生態園C2 組團于2018 年11 月獲得DGNB 區域認證金獎,成為中國首個DGNB 區域金獎認證項目。此外,中德未來城D1D2 組團項目于2020 年4 月獲得DGNB 區域鉑金獎預認證。園區將持續對標國際最前沿的低碳城區發展理念,積極借鑒應用國內外可持續綠色經驗及技術成果開發建設,打造中德可持續低碳發展的成功典范和示范高地。

2.2.2 大力發展超低能耗建筑產業

被動房與我國常規建筑相比節能率約90%,符合國家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是建筑業“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解決方案之一[4],其常年恒溫、恒濕、恒氧、恒靜、恒凈,以及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高品質居住體驗,贏得了業界的肯定和入住居民的高度認可,已然成為建造“好房子”的典型代表。

中德生態園自2014 年開始引入德國先進的被動房技術,深耕低碳、零碳領域的建筑技術體系建設,通過示范項目建設、技術體系研發、產學研一體化應用、國際交流合作等實踐,針對國內現狀,探索出一條極具特色的建筑領域“雙碳”發展之路。在國家、省市政策支持下,園區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得到健康有序發展,已累計建設總量113 萬m2,在學校、酒店、辦公、住宅等多類型建筑全面示范應用,先后舉辦首屆及第四屆亞洲被動房大會,目前正在建立集設計、監理、關鍵設備制造、鑒定認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已然打造成百萬平方米量級的被動房新城,可實現年減碳量近5 萬t,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基地。

2016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被動房技術中心項目,建筑面積1.38 萬m2,是亞洲獲德國被動房研究所(PHI)認證的最大體量公共建筑,榮獲國家綠色建筑三星運營標識雙認證、2020 年度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和奧地利綠色星球獎等,節能率達92% 以上,每年節省電費約55 萬元,減碳約250t。被動房住宅示范小區和森林幼兒園項目的舒適性獲得居民高度認可,2011 年8月24 日央視焦點訪談《能耗超低,建筑變“綠”》專題欄目中,上述項目作為示范典型向全國觀眾進行展示。智能綠塔項目按照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零能耗建筑標準和德國PHI 被動房認證標準進行設計,綜合節能率相比常規建筑達到60% 以上,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54.6 萬kWh,自給自足的同時還可用于周邊2 萬m2建筑供電,每年每平方米碳排放量為–0.3kg,達到零碳排放標準。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整個社區的蓄能和智能化能源控制、展示中心,旨在打造成全國首個寒冷地區高層零碳建筑、全國最大應用“光儲直柔”技術的高層民用建筑、“十四五”國家重點示范項目和全球最大的德國PHI 被動房認證項目。

中德生態園完成了從引入技術,消化吸收到再創新的發展歷程,實現被動房技術本土化,形成“青島標準、山東標桿”。在被動房五大原則基礎上建成的超低能耗建筑,可完全取消傳統的集中市政供暖,探索實現了“建筑本體極低能耗+ 可再生能源利用補充”的低碳技術路徑,貢獻了青島智慧。

中德生態園高度重視建筑節能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包括自主培養博士帶領的技術團隊,與德國被動房研究院開展緊密合作,始終走在被動房技術前沿;培育了一批設計、施工、監理等高素質參建隊伍,為被動房的落地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山東唯一一家德國被動房研究院授權的設計師培訓和考點也落戶園區,為國內培養了大批被動房設計師和咨詢師。

隨著被動房的建造推廣,中德生態園引入德國門窗和新風機等技術標準,帶動國內超低能耗建筑產業鏈上下游的快速發展,為十余家國內建材企業跳躍式提升質量,促進國內建筑部品創新進步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中包括宏海幕墻、森鷹和中科綠屋等知名企業,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我國建筑節能產業轉型升級。隨著技術的本土化及產業的發展,被動房的增量投資回收期也縮短到10 ~ 15 年,經濟效益更加明顯。

2.2.3 積極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2020 年11 月, 青島市全面上線使用CIMOS 城市大腦智能管理操作系統,累計開發76 個業務應用系統、整合133 類基礎數據,涵蓋產業運營、企業服務、安全應急、精準治理等領域,實現統籌地理信息、應用系統、業務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應用,為“新城建”建設應用與統籌管理奠定基礎。其中,CIM 智慧規劃一體化平臺整合基礎數據、規劃編制、審批、國土、林業、水利、管線及其他專題共八大類、113 層多源數據,實現一張圖數據管理、全流程“不見面審批”和多維數據時空聯動可視化應用,建立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規劃管理新模式,打通“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的規劃管理智慧化“快車道”。

卡奧斯COSMOPlat 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大規模定制為核心,構建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立體化數字經濟賦能新范式,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數字化技術,實現任意時段、任意設備等用能分析與節能診斷,對用能系統各區域能源消耗全過程、全參數實時在線監測,使得系統能耗更低、設備運轉效率更高。

加速建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統籌園區開發建設時序,從無市政道路、無基礎設施配套、無產業項目的“三無”地帶,歷經10 年,已然建設成為基礎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綠色發展新高地。累計開工建設市政道路95km,各類市政管線同步敷設;地下綜合管廊6.4km,實現高中低壓電力、通訊、給排水、熱力等管線統一入廊;軌道6 號線一期工程全長30.8km,2023 年底試運行,2024年正式通車;新建商業、住宅等項目100% 預留充電樁安裝條件并按比例同步建設,累計建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近500 個,區域公共交通車輛均為新能源汽車。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備便利、貼近群眾需求,城市承載力進一步增強,逐步成為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的生態園區。

2.2.4 大力實施工程質量提升“精品戰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實施綠色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工程質量的嚴格把控,針對群眾詬病、易發多發的滲漏、開裂等質量頑疾,精準開展技術攻堅和專項整治。切實提升建筑工程品質和綜合性能,解決建筑壽命短、性能品質低等一系列影響群眾居住體驗的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于好房子的舒適需求。

結合綠色節能、裝配式建筑建設等要求100% 推行綠色施工,加大四新技術應用,積極培育創建精品工程,其中德國企業中心項目榮獲“全國建筑業綠色施工示范工程”稱號,并與青島外語學校(青島九中)項目雙獲建筑行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魯班獎”,園區建設工程先后獲得建筑設計、科技示范、建筑施工等各級各類精品獎項100 余項。

2.2.5 創新開展綠色保險試點保障

為高質量推動被動房的發展,保障被動房示范項目建設品質,積極引入綠色金融保險機制,2018 年結合被動房住宅推廣示范小區二期項目建設,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簽訂了全國首單“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險”保單,通過綠色金融保險對超低能耗建筑建造質量進行監管與風險保障,推動青島市綠色保險體系進一步完善,使綠色金融成為實現“雙碳”的一個重要抓手。

宏海節能門窗幕墻總部基地項目是中德生態園被動房產業的一個重要鏈條,承擔著被動式門窗及幕墻的研發、生產及安裝任務。2023年3 月,興業銀行青島分行向企業發放綠色貸款8,000 萬元,專項用于項目建設。該筆貸款創新引入綠色保險機制,系山東省首單附帶“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的綠色貸款,既解決了企業融資的燃眉之急,也為銀行助力綠色建筑發展拓寬了融資新渠道,創新全國綠色城市政策指引下的有益嘗試,為服務建筑領域支持“雙碳”戰略提供了實踐樣本。

2.3 建設“集約節約”新生態低碳樣本

2.3.1 實施保護性低沖擊開發建設

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堅持保護與發展相統一,充分尊重和保護原始地貌肌理,區域內實施土方自平衡,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水系、道路和植被。利用15 個原始村莊近50 萬m3 拆遷建筑廢棄物,對牛臍山采石場等國土地質災害區回填改造,生態修復山體18 萬m2;針對原始村莊拆遷后破碎化嚴重、生態功能退化明顯的區域,充分借鑒國內外生態公園建設方案,結合鄉村振興政策,“?,F狀、留鄉韻、載鄉愿”,開展海綿城市和公園城市建設;通過耕地整理、生態復綠、水系連通優化等方式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生態保護修復和綜合整治,整理保護耕地29.2 萬m2,因地制宜建設史萊伯農莊等都市農場,為城市居民提供農耕體驗;生態修復林地49 萬m2、河道9.4km,大幅改善水體水質和環境景觀;利用老舊房屋加固更新,建設村史館和生態驛站,留住鄉愁鄉情;利用青磚瓦片、磨盤石塊、廢舊集裝箱等既有資源及建筑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打造河洛埠公園、山王河濕地公園、市民休閑空間等一批海綿城市精品示范項目,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展示城市更新發展成就,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全面提高生活品質。

2.3.2 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

在充分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基礎上,率先建設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獨立系統和混配系統相耦合的1 拖N 式泛能網系統,從能源生產、儲運、應用與再生4 個環節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升能源系統的運行保障水平和生態園區能源供應系統的智能化水平。目前累計建成4 個泛能站,清潔能源利用率可達80.4%,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達20.6%,單位碳排放強度可達220tCO2/ 百萬美元,萬元GDP 能耗可達0.23tce。

充分利用工業建筑屋頂、民用建筑屋頂及立面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系統,廣泛應用地源熱泵和空氣源熱泵技術,累計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18MW,太陽能熱水供應近70 萬m2 住宅,地源熱泵系統5.7MW,空氣源熱泵系統9.8MW。

2022 年,國家電網重大科技課題示范項目——中德生態園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示范工程建成。項目結合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綜合應用天然氣冷熱電聯供、熱泵、儲能、光儲充一體化、直流獨立供電等多能互補聯合供能系統,將風、光、氣、儲、地熱等多種分布式能源優化調度,以信息網及電力、熱力網絡的方式高圖2 / Figure 2效互聯,實現能源綜合利用效率85%,可再生能源滲透率100%。

2.4 樹立“零碳試驗區”雙碳典范

“十四五”期間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碳中和愿景的關鍵時期。中德生態園將積極落實“雙碳”戰略,整合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和青島自貿片區政策優勢,以前期實踐經驗為支撐,從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綠色建筑、資源與碳排放、綠色交通、信息化管理、產業與經濟、人文以及技術創新9 個方面努力開展零碳創新,進一步推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自身技術的再升級,擴大近(凈)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乃至產能建筑的建設跨越,率先打造綠色、智慧2.0 版本的中德生態園零碳社區——未來城D2組團零碳試驗區[4]。

零碳社區總建設規模82 萬m2 已全面開發建設,預計2024 年全部建成。項目100% 應用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和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智能微電網、海綿城市、真空垃圾、中水回用等節能減排、生態環保和智慧城市技術。其中,區域能源管控中心“智能綠塔”項目為零碳建筑的標桿示范,采用“屋面太陽能+ 立面光伏+ 景觀光伏”多形式結合,打造新型“建筑光伏一體化”和“光、儲、直、柔”新型配電系統,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就地高效利用和零碳排放。經測算,零碳社區建成后可實現年減碳量約4.5 萬t,年節約用電2,000萬kWh。2023 年4 月,零碳社區獲評國家級綠色生態城區規劃設計三星級標識認證。中德生態園將以零碳社區建設為契機,認真總結關鍵核心技術和理念,建立標準,為城鄉建設領域“雙碳”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實施路徑和解決方案。

3 以新型社管,“管理好”宜居社區

3.1 打造大社區智慧運營平臺

通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數字化信息技術,建設涵蓋社區智慧管理、市政設施管理、生態環境監測、社區服務管理和智慧駕駛艙等功能的大社區智慧化運營平臺,新增視頻監控、環境監測、智慧市政等物聯設備,與公安“天網”平臺、綜合執法平臺和屬地街道線上黨建服務平臺信息共享、資源互用,為8 個社區、3,198 戶居民提供更加平安、精細、科學、智能化的管理服務。

3.2 創新大社區管理新型治理模式

3.2.1 創新黨建引領社區管理機制

充分發揮功能區國有平臺公司社會職能,打破小區內物業與公共區域市政設施管理服務邊界壁壘,搭建大社區服務場景,高效便捷地實現區域一體化管理與精細化服務,營造舒心宜居的全齡友好社區模式。以平臺公司物業企業服務為基點,建立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參與的共建議事制度,打造“社區黨建陣地”。邀請社區居民黨員代表參與社區管理,組團式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構建社區樞紐型組織體系,共享共治解決好身邊居民急愁難盼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機關領導干部、社區志愿者、熱心居民參與“查細節、補缺憾、塑精美”活動,用腳步丈量園區、用高標準觀察園區、用“繡花”功夫建管園區,讓大家成為社區的管理者和建設者。

3.2.2 打造“和樂鄰”社區服務新品牌

遵循“兩鄰理念”,以“和美生活,樂善鄰里”為服務主題,創新打造“和樂鄰智慧社區”服務品牌。運行“123+N”工作體系(1 是黨建引領一條線,2 是踐行“兩鄰”理論,3 是深入推進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N是打造多元化服務場景),探索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新實踐,在社區管理服務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共同創造美好社區環境。

3.2.3 構建完整居住社區新生活

搭建“和樂鄰”社區服務場景,以生產、生活、生態為價值坐標,布局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低碳、服務、治理9 個社區場景。聚焦“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完善基礎設施供給、優化社區場景布局、豐富公共活動空間,打造助老育幼近鄰服務圈,從社區廚房、社區便利店、志愿者之家(義工之家)、共享之家,到書店、幼兒園和社區醫院,提供完整的滿足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便民服務場所,積極組織書籍講座、植樹實踐、剪紙繪畫等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形成5 ~ 15 分鐘便民社區生活圈,構筑宜居、宜樂、宜行、宜教、宜動、宜養、宜友的完整居住社區。

4 結 語

本文通過分析青島中德生態園片區綠色低碳發展經驗,提出了從“規建管”全過程監管的綠色低碳發展實施路徑,包括規劃綠色生態頂層設計、建設綠色生態城區、管理新型綠色宜居社區等。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參觀園區后表示:“中德生態園是中國經濟由量的擴增向質的提升轉變的典型案例”。中德生態園積極融入發展新格局,必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創新的模式、更穩健的腳步,勇立綠色生態發展潮頭,打造國內外低碳發展示范園區,為承載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國家戰略與使命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0L].[2023-07-0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eqid=de99aec4000f3be6000000036476fb61.

[2] 張文博. 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城市綠色轉型的路徑研究[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

[3] 黃肇義, 楊東援. 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1):59-66.

[4] 胡鞍鋼. 中國實現2030 年前碳達峰目標及主要途徑[J].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1,21(3):1-15.

SYNOPSIS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mplementingGreen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from the Urban Dimension:Taking Qingdao Sino German EcologicalPark as an Example

Hongtao Ding

Green development is a development thatconforms to nature and promotes harmonious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t is adevelopment that achieves maximum economicand social benefits with the minimum cost of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is high-qualityand sustainable.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sted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of man and nature as one of the five Chinese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made a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promoting green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pointed outthat “focusing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mprovingpeoples quality of life”, and pointed out the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ousingan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ndnew journey.

As Chinas firs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ecological park, the Sino-German Ecopark hasintegrated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four good”`

demonstration model into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and management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nstruction,learned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Germanec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built a zero-carbon pilotzone and a carbon-neutral lighthouse base, and furtherpromoted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he “threezones” of production parks, living communities andecological scenic spots, so that the people can livein the community, work in the park and leisure inthe scenic spot, form a low-carbon park constructionmodel of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and explore a setof replicable and promotable Low Carbon Code”.The relevant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have beenpromo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Conference,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Green Building and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the first Sino-German Standardization CooperationSeminar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analyzes the experience of green and low-carbon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in Qingdao Sino-German Ecological Park, and sorts out the green and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 area, which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of green urban areas in China.

Cultivating an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i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Sino-German Ecopark,and it is also the bottom line that the construction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has always adhered to.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and systematically controlthe urban disease of “pollution first, then treatment”,the park fully combines the unique institutional andmechanism advantages of the functional area, activelyinnovates, and explores and forms an effective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fromcarrying out ecological base investigation, establishingan ecological index system, green planning systemand green standard system, and then to green and lowcarbonconstruction practi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evaluation, and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renewal, so as to provide a useful “Sino-Germanexperience”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higher-quality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obecome a practitioner, implementer and outstandingcase of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invaluable assets”.

Strictly implement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andoverall control indicators, combine internationalstandards and park goals, implement the indexrequirements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in the composite 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 andexplore a gree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that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Give full playto the advantages of flat management of most of thefunctional areas, undertake 55 empowerment mattersof various business departments such as developmentand reform, natural resources, urban construction,urban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ve approval,smooth the horizontal 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of departments, integrate the whole process ofconstruction and all resource elements, and coordinatethe key links of project establishment, land, planning,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green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 the park. At the level of building and parkdevelopment, we will create a new model of green andhigh-quality demonstration of single buildings, builda new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sample of “intensiveconservation”, and establish a model of “zero-carbonpilot zone” and dual carbon. In the operation stage, anew type of social management is used to “manage”the livable community.

After visiting the park, former GermanChancellor Schr ? der stated that “the Sino-GermanEcological park is a typical case of Chinas economic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ative expansion toqualitative improvement. The Sino-German EcologicalPark actively integrates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pattern, and will surely stand at the forefront of greenecological development with a more open attitude,innovative mode, and steady pace, creating a lowcarbon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park at homeand abroad, and making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national strategy and mission of promoting green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歡
路徑研究城區
長沙市望城區金地三千府幼兒園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滿城區的表現及栽培技術
哈爾濱新區對外開放路徑研究
大學生黨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問題及培育路徑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中構建第三方平臺的路徑研究
福田要建健康城區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路徑研究
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路徑研究
吾城·吾鄉
對淮安市城區河道生態建設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