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文化視角下鄉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芻探

2023-05-04 22:53唐蕓蕓
成才之路 2023年9期
關鍵詞:鄉土文化課程開發課程資源

唐蕓蕓

摘要:鄉土文化融入學校課堂開發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鄉村學校想要得到高質量的發展,就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克服各種不利因素,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開發出具有符合鄉村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文章分析我國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存在的不足,并對鄉土文化視角下農村學校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給出具體的建議:重新確定鄉村教育的根本目標,重視鄉村教育的“在地化”發展,夯實鄉村教師鄉土文化知識基礎,加強對鄉村教師的專業化培訓。

關鍵詞:鄉土文化;校本課程;課程開發;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423.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9-0049-04

校本課程開發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農村校本課程開發能否順利推進關系到我國基礎教育整體質量與發展水平。目前,我國農村校本課程開發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相關部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推進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本文以鄉土文化為視角分析農村學校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指出校本課程資源的選擇要以鄉土文化為主,進而促進鄉村學校的發展。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中華文化也是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化,這深深得益于中國文化的本質屬性———在地化。在鄉村,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十分豐富,就人文方面來說就有很多可以選擇,將其挑選出來能夠豐富課程內容,為鄉村課程的開發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是遺憾的是,一些人文資源都是遠離傳統的課程系統的?,F在,一些學生根本不了解自己腳下的土地,對于風土人情不甚了解,對農作物的生長也沒有細致觀察過,且鄉村學校也很少利用現成的資源構建校本課程。綜合來看,我國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目標中的“城市取向”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也是創新的中心,財富創造的“永動機”,具有天生吸引資源的能力。從歷史角度來看,人類歷史的發展進步都是從城市化開始的。一般來說,城鄉關系的演變過程是以側重城市發展為核心的,在制度安排和戰略規劃方面都是優先考慮城市。而以城市利益最大化為前提背景,對于教育目標的選擇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城市取向”。從整體來看,城鄉之間的差異大,教育的主動權、決策權基本集中在城市各階層。近幾年,關于素質教育,“雙減”抑或是“創新教育”的呼聲,更多的是從教育本身出發的,但這不能真正代表鄉村教育。盡管鄉村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教育目標上有很明顯的“城市取向”。實際上,在鄉村很少有孩子會抱怨學習壓力大,雖然他們要考出與城市學生一樣的分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讓鄉村接受現代的教育模式,就要把“城市取向”融入鄉村的方方面面。

2.校本課程內容空洞,背離實際

農村學校的校本課程從內容上來看,有的是對農村的風土人情有所涉及,有的卻忽略了農村。校本課程的內容里,一般都是涉及省級、市級層面的文化、地理、歷史知識。就開發的校本課程而言,多集中在城市。而且大部分的校本課程更多地宣傳高速發展的科技,只有少部分的“精英”才有條件接觸。當前的校本課程設置的過程,往往是課程專家參與,他們中的一些人不了解農村學校的真實情況和學生的現實需要。相反,對于農村學校了如指掌的鄉村教師,因為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和升學的壓力,并不能真正參與到課程內容選擇的實際工作中。部分鄉村學校學生受升學壓力的影響,更是將校本課程的學習拋之腦后。就目前而言,鄉村學校是基礎教育的薄弱點,鄉村學校的學生都來自鄉村,但這些學生卻不能學習他們日常的所見所聞。鄉村學校教師也沒有認真地告訴學生,其所見所聞對自身的成長意味著什么。鄉村學生不能學習到與自己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課程,這不得不使大家反思現在的課程內容設置是否合理。并且在課程內容上,現有的校本課程呈現出知識經驗傳授比重大于人文素養培養的傾向。

3.課程開發沒有考慮到地區差異,過于單一化

校本課程就是師生和學校處在一個十分具體的行政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反映群眾心理并且有積極教育意義的系列內容,包括地方的歷史、地理、文化習俗、風土人情還有生產生活經驗等一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物質和非物質的因素。所以,校本課程不能有統一的課程內容,每個地區的課程內容都應該帶有自己的特色。目前,我國校本課程設置的過程一般是省級教育部門先開設一系列課程作為校本課程的整體,但這樣的課程有一部分流于形式,導致校本課程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國家課程。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但是分布并不均衡,不但省域間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同一個省的不同地區之間也有一定的差異。如有的地方縣域下也存在著城市和農村、農村和農村的情況不同。因此,相關部門沒有辦法概括化地統一設置校本課程。如果統一設置,會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

4.校本課程被排擠在“正規”課程之外

一些校本課程的設置存在問題,不僅會直接影響課程實施的進程,而且在實際實施中也存在困難。有些學校雖然安排了校本課程,卻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安排在課程表上,而是改成了所謂的“正規”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當前的大環境下,對于鄉村教師的考評主要是在教學成績上,在其他方面沒有過多的要求。有很多鄉村教師知道學校有校本課程,但是學校從來沒有上過,使得校本課程教材成為學生們的課外讀物。校本課程的出發點,是面向不同的學生,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校本課程注重精神方面的培養,以增加學生對所處鄉村環境的認同感。校本課程還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實踐性的培養,這也對鄉村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鄉村教師不僅要領會校本課程的理念,還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在這么高的要求下,部分鄉村教師教授校本課程的熱情就會大幅度降低。而且受自身能力的限制,一些鄉村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從教材上把知識搬下來生硬地教給學生,這其實是對校本課程設置初衷的另一種方式的違背,忽略了校本課程對學生探究性和實踐性能力的培養。校本課程與以往課程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就出現了在書本上觀察麥子、在黑板上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并不能真正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校本課程的實施目標是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接軌,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些能力并不能通過校內課程來培養,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通過實踐積累出來的。目前來看,校本課程受經濟條件和學校發展的制約,在一些學校實施起來非常困難。

5.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不足

鄉村教師積極主動地向學生傳授鄉土文化,是鄉土文化融入課程的主要前提。按理來講,學校應該是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地方,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陣地。但是鄉土文化在鄉村學校課堂上仍處于“缺位”狀態,教師和學生平時對于鄉土文化的交流很少,主要原因是鄉村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并沒有在鄉土文化知識進課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些鄉村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涉及鄉土文化知識時,才會稍稍帶過一筆,內容十分有限。對于鄉土文化,一些鄉村教師并不愿花太多精力來傳播這方面的知識,關注也不多。這些鄉村教師認為鄉土文化知識的性價比不高,既不是考試的知識點,也不是考核的范圍。相對來說,部分鄉村教師不是以學生更好地理解鄉土文化知識為目的提及這些內容,只是將一些鄉土文化知識與學科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教學內容。還有部分鄉村教師不會以豐富學生的鄉土文化知識為目的進行教學,也不會通過鄉土文化加深學生對家鄉的了解。這樣就導致鄉村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這也是學生對鄉土文化漠視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部分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進城”,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愿意了解和掌握鄉土文化,甚至還背離自己所生活的鄉土文化,造成鄉土文化知識缺乏的現狀。

1.重新確定鄉村教育的根本目標

教育從根本上而言就是促進人的精神成人,把未成年人培育成一個全面發展、自由健康的個體。從這個角度來看,好的鄉村教育可以豐富鄉村學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核心是不論學生置身何處都可以內心平和,可以自由、全面、健康活潑地成長和發展,好的教育可以啟迪他們的人格,為他們美好的一生奠定基礎。人是教育的核心,所以鄉村教育要關注的核心就是鄉村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鄉村教育優質發展的有效路徑,就是深入開展鄉村教育并且利用鄉土文化,使得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促進鄉村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效融入鄉村的真實世界,發掘鄉村教育的內在精神,全面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

2.重視鄉村教育的“在地化”發展

鄉村教育發展振興的核心和實質,在于鄉村學校的“在地化”發展。因此,鄉村學校要注重鄉村教育空間的“在地化”和特色發展。鄉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但不同的區域都會呈現當地的文化特色。所以,鄉村教育一定有“根”,這個“根”就在農村。鄉村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鄉土性”,教師要注重鄉土文化與社會、人文等方面的有機結合,關心鄉村教育的文化再生。文化只有內生才有生命力,缺乏內在根基的文化只會走向衰亡。因此,鄉村教育要在吸收城市文化的基礎上,積極構建體現鄉土文化的課程體系。

鄉村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讓學生實際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鄉間一草一木的生命力,感受人與自然的聯結,感受自然帶給人的心靈的愉悅。鄉村學??梢愿鶕數氐奈幕厣?,結合本身的資源優勢,著手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校本課程。以西南地區的鄉村為例,那里的鄉土資源非常豐富,并且有著較為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所以當地鄉村學校的校本課程可利用的鄉土文化資源范圍非常廣。例如,民間游戲有老虎護子、別爾、阿色色格、斗猴頭等,民間競技有跳火繩、爬油桿、打陀螺、賽馬、斗牛、蹲斗,民間工藝有編竹子、糊紙燈、剪窗花,民間文學、藝術也是源遠流長、異彩紛呈。這些資源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只要教師稍加選擇并充分利用,就可以為鄉村學生打造出一套適應他們身心發展且貼近實際的鄉土課程。立足于鄉土文化和學生實際來打造校本課程,不僅能使學生更了解家鄉、更熱愛家鄉,而且能加深學生對家鄉的認識,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為家鄉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除此之外,立足于鄉土文化打造的校本課程,還有利于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再利用,使鄉土文化本身得到更好的傳播。

3.夯實鄉村教師鄉土文化知識基礎

鄉村教師是鄉土文化的傳承者,其要夯實鄉土文化知識的基礎。所以,鄉村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而且要具備較豐富的知識儲備,尤其是關于鄉土文化方面的知識,這是鄉土文化順利進入課堂的前提。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鄉村教師并不是研究鄉土文化的專業人員,而且大部分鄉村教師并不是在當地土生土長的人。如很多年輕的鄉村教師都是從其他省份的高校畢業后來到這里,或者從外地調轉過來,就這個前置條件來說,他們對當地的風俗、文化和歷史都缺乏了解。因此,鄉村學校要使鄉土文化更自然地融入各學科,對鄉村教師的鄉土文化培養就要先行一步,進而使鄉村教師對所教授學科中蘊含的鄉土文化有細致的了解,掌握更多的鄉土文化。例如,打破壁壘,讓鄉村教師接觸“共同體”學習資源。在鄉村教師培訓方面,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要給予高度重視并妥善安排,這既能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水平,也能讓鄉村教師得到專家的悉心指導。更重要的是,鄉村教師不能局限于教室中,要走進鄉村,親身去體驗鄉村生活,親身去感知鄉土文化,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這樣,也能自然地將鄉土文化傳遞給學生。鄉村教師還要將所理解的鄉土文化內化于心,并將其與所教學科有機融合,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鄉土文化,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家鄉的愛,進而熱愛自己的家鄉,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鄉村學校要結合鄉土文化的特點,將鄉土文化與各學科有機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深度、廣度要逐漸遞增,內容也要準確、科學,能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和掌握鄉土文化與學科知識。鄉村學校還要組織鄉村教師建立鄉土文化融入課堂的文化資源庫,資源庫應包含各學科需要融入的鄉土文化的具體內容、操作方法和教案等。鄉土文化資源庫的建設,可使鄉土文化融入課堂更高效、更便捷,減輕鄉村教師的工作負擔。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教師在學生學習時融入鄉土文化要循序漸進,要使學生更扎實地掌握鄉土文化知識內容。

4.加強對鄉村教師的專業化培訓

鄉土文化本身是豐富且多樣的,它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關注。這就要求鄉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方式要盡量靈活。但是就目前來說,部分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缺少研究。因此,鄉村學校要加強對鄉村教師的專業化培訓,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日常的教學中,鄉村教師應多思考,多與其他教師溝通交流,深入探索更適合鄉土文化進課堂的方法和途徑。鄉村教師還應在備課中將自身的思考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將鄉土文化和學科教學充分融合,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引導他們熱愛鄉土文化、了解家鄉,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鄉村學校還要邀請校外專家對鄉村教師進行培訓,以拓展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鄉村教師和專家能構成教研共同體,這里面的每一位成員都是“教育者”和“研究者”。這樣的雙重角色,能達成教研共同體的教研文化、學校文化與鄉土文化的和諧統一。而鄉村教師也增強了責任意識,會立志做好鄉土文化的傳承人,弘揚鄉土文化。

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相應的挑戰。在鄉村振興和基礎教育改革的雙重背景下,鄉村學校應當抓住機遇,轉變教育觀念,努力開發根植于鄉土和學生發展實際的課程。鄉村學校要改變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流于形式的弊端,多開發根植于鄉村的鄉土教材。這就需要鄉村學校重新確定鄉村教育的根本目標,重視鄉村教育的“在地化”發展,夯實鄉村教師鄉土文化知識基礎,加強對鄉村教師的專業化培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揮鄉村學校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資源,有效促進鄉村學校的整體發展,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鄉土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楊兆山,陳飛.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成人教育問題及建議[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3).

[2]劉鐵芳.鄉土的逃離與回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周志良.挖掘鄉土文化資源,開發建設校本課程[J].上海教育科研, 2005(05).

[4]李臣之,王虹,董志香.地方文化的課程價值芻議[J].教育科學研究, 2014(09).

[5]王麗敏.基于鄉土文化的農村校本課程開發[D].河南大學,2011.

[6]溫守轟,李運奎.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困境及出路[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03).

[7]劉鐵芳.回歸鄉土的課程設計:鄉村教育重建的課程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10(06).

[8]周興國.鄉村教育的現代化困境與出路[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8(04).

[9]周曄,徐好好.鄉土文化功能:鄉村學校評價內容的革新與發展[J].當代教育科學,2021(02).

Explor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Rur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ulture

Tang Yunyu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e into school classroom development, it is inevitable to encounter various factors. If rural schools want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y need to develop their strengths and avoid weaknesse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situation, overcome various adverse factors, and find strategies to solve problems, so as to develop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rural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China, and give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rur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ulture: redefin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rural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base of rural teachers’ loc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 localculture;school-based curriculum;curriculumdevelopment;courseresources

猜你喜歡
鄉土文化課程開發課程資源
借助鄉土文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借助鄉土文化資源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試論新背景下鄉土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回歸與運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基于專業核心能力的機械類課程開發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探析
網絡環境下的商務英語課程資源庫的建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