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

2023-05-09 13:59陳國慶何慕云趙天文
北方經濟 2023年4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

陳國慶 何慕云 趙天文

摘? 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既是“兩山”理論的具體實踐,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目前,生態產品權屬界定尚不清晰、價值核算體系尚不健全及市場轉化交易機制尚不成熟,導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嚴重受阻。本文基于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現狀和瓶頸,探究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制,對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產品? ? ?綠色技術創新? ? ?價值實現? ? ?共同富裕

一、引言與研究現狀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生態產品不僅有經濟價值還有服務價值,可以多方位滿足社會公共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我國政界和學界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行了大量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和試驗區的建立及相關政策的陸續發布,并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學界對綠色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基礎、模式、路徑及典型案例進行了大量的探索。2022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有效指導。目前,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著許多困難,生態環境的嚴重損害、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的不完善、生態資源浪費或不規范使用等問題都對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產生了較大阻礙作用?;诖?,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引導下,分析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制,對推動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國外學者關于綠色技術創新的研究起源于對綠色技術概念的提出(Braun和Wield,1994),他們指出綠色技術是在生產過程中注重節能環保的技術體系。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源短缺及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學者們開始研究綠色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Khanna,2001;Triebswetter,2008)。我國學者對綠色技術創新的研究成果頗豐。劉勇(2011)指出相較于傳統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在追求經濟價值的同時,兼顧生態價值。汪明月,李穎明等(2021)基于642家工業企業的微觀調研數據,實證得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U型關系。另外一部分學者,基于環境稅的角度分析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甄美榮和江曉壯,2021;王珮和楊淑程等,2021),結果表明:環境稅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存在倒“U”型關系。此外,許多學者認為提高政府多種配套政策的協同有效性,有助于提高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王艷和于立宏,2021;汪明月和李穎明等,2021)。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主要從政策、市場、企業等方面研究綠色技術創新的演進、效率及驅動因素。但鮮有文獻研究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僅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橋梁,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同時還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基于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瓶頸,在分析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后,從政策引導、市場導向、融合協同、“雙碳”目標、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制分析

實踐證明,傳統技術創新不僅無法有效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還會造成環境破壞,從而抑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技術創新可以破解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矛盾,從而有效驅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技術創新主要通過技術效應、生態效應及社會效應驅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見下圖)。

通過對綠色產品、綠色工藝及綠色功能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從而產生的技術效應、生態效應及社會效應可以有效驅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首先,在“綠色+技術創新”的新模式下,企業通過綠色產品創新,實現了技術優化和成本降低的同時,也降低了環境負外部性,還增加了消費者剩余。更新或創造的全新產品具有節能環保、可循環利用等特點,大幅提高了市場需求,推動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其次,綠色技術創新可以優化工藝流程,注重提升產品質量,同時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摒棄原有的“生產要素—產品—廢棄物”生產模式,采用“生產要素—產品—再生生產要素”的循環生產模式,提高了生產效率,生態效應顯著,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兼容,進而實現了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最后,率先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區域或企業,盡管前期投入了大量綠色技術研發成本在短期內無法得到彌補,但長期內會形成一定的技術優勢。加之環境規制日益嚴苛,該區域或企業的綠色功能創新后發優勢逐漸凸顯。被“低端鎖定”的企業或在空間鄰近的區域會選擇積極學習典型綠色技術創新的先進范式,實現綠色技術創新活動中的技術擴散和空間溢出。綠色技術創新的社會效應促使企業的優勝劣汰,綠色產業得到更大規模的發展,綠色技術勢能得到有效釋放。環境保護能力逐漸提升,產品的綠色性顯著提高,生態產品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進而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的高質量實現。

三、對策建議

(一)發揮綠色技術創新農牧業區位優勢

內蒙古是農牧業大省,但在協調農牧業生產,保證農牧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仍是引起當地政府關注的重大問題。為了擺脫市場化對實現農業生態產品的影響,需要建立與其特征相對應的農牧業生態產品的創新生產價值鏈,可以以此來實現農牧業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綠色創新價值鏈是以綠色創新為主,融合相關的政策和發展理念,使生態價值的最大化,其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獲取知識成果和有關于綠色創新的政策。通過對這些成果和理念的吸收內化進入第二階段,產生綠色創新理念。將這些理念中的生態產品通過進一步的研發,轉化為相應的成果,并在第三階段轉換為農牧業生態產品和農牧業生態服務。通過農牧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理,促進三種農牧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由此進入第四階段,使農牧業生態產品得到擴散。企業對客戶實行“預售制農業”的新形勢,通過預售的方式,讓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提供大量訂單,在規定時間內商家用快遞的方式,將農牧業產品送達到消費者手中,通過簽約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使生產者有較穩定的收入,降低了農牧業生產者的收入風險。

(二)激發綠色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活力

強化綠色消費理念是激發綠色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的重要拉力,決定了綠色技術創新驅動生態產品經濟價值的實現。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社會公眾對產品的需求由原來的經濟效益逐漸轉向生態效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借勢廣泛宣傳綠色技術創新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在邏輯,讓社會公眾更加清晰明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的科學性、綜合性及系統性。頂層設計和綠色生態產品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嚴重阻礙了綠色生產模式的形成。綠色技術創新具有強烈的專業性,而社會公眾對新技術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疑慮,造成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水平較低。因此,應積極發展綠色消費,激發綠色技術創新需求。由于政府的公信力較強,可以在綠色消費中樹立典范作用,明確政府綠色采購清單,彰顯綠色技術創新優勢。在政府及金融機構的支持下,企業在初期綠色技術創新投入成本較高情況下,仍堅持綠色產品的高性價比供給,引導社會公眾養成綠色消費習慣。社會公益組織可定期舉辦綠色消費理念宣傳活動,結合環境日、低碳日等特定日期,利用網站等多媒體平臺添加專欄對綠色消費理念進行廣泛宣傳。將綠色技術創新融入到各類學科競賽中,不僅可以發揮集體智慧去探索綠色技術創新,還可以在探索過程中深化綠色發展及綠色消費理念。

(三)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率

推動綠色技術成果轉化,是實現生態產品經濟價值的主要模式。目前,內蒙古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帶來的社會效益較小。應建立完善的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機制,落實補償政策措施,切實維護綠色創新主體的利益。除了高校、科研院所及綠色科技創新產業園區外,加大支持企業及社會公益團體建立綠色技術孵化基地及協同創新基地。制定對待特定對象采取專項政策機制,扶持初創企業及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的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支持建設“綠色技術創新+項目”模式,利用項目中的資源優勢,深度挖掘綠色技術創新的應用成果,探索綠色技術創新與項目驅動協同發展路徑,實現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的高質量轉化。圍繞市場及生產實踐需求的綠色技術,聯合多部門共建共享綠色技術創新資源,促進形成人力資本及技術資源的集聚效應,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的使用效率。構建綠色技術創新的一體化綜合性服務模式,加快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速度。借助平臺資源培育綠色技術交易市場,并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規范普及關于綠色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為綠色技術創新交易和轉化糾紛提供協調橋梁。

(四)提升“雙碳”目標對綠色技術創新驅動

實施“雙碳”目標,即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該目標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雙碳”目標必然需要綠色技術支持,而當前內蒙古的綠色技術創新主要集中在綠色制造企業,而“雙碳”目標可以為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和應用指明方向?!半p碳”目標任重道遠,挑戰與機遇并存,挑戰在于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時間緊任務重,機遇在于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將會涌現大量具有“綠色化”屬性的創新技術。明確“雙碳”目標的階段性任務與綠色技術創新任務對接,將“雙碳”目標中需要的前沿減排技術需求通過公開招標形式,驅動綠色技術創新意愿。目前,碳減排最具前沿的技術為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聚集了成本低及效益高的雙重優勢。應將該項技術運用在碳減排難度較大的企業,并配套相應的資金和綠色技術創新人才資源,深入探索優化該項技術,并在實踐應用中取得新突破。聚合現有的碳減排先進前沿技術優勢,構建滿足“雙碳”目標需求的技術群,有效驅動綠色技術創新。

(五)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驅動力度

內蒙古政府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實現轉移支付,近年來努力開發橫向轉移支付來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區域差異的問題,從而彌補縱向支付的不足;政府通過購買商品林地等生態產品的使用權,并將其發展為生態公園,在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同時,又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政府對作為外部性生態產品的公共物征收生態稅費,使其實現外部性內部化,從而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的充分實現;政府建設創新區域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保障生態產品生產者的利益實現,維護生態產品的生產,可以更好地促進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將生態環境的優勢進行創新融合發展,打造有機系統,對此各種產業實行了“生態+”模式,分別建設生態農牧業、生態林業等,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并進一步發揮各地優勢,打造林下經濟等相關生態產業,因地制宜實現產業化經營;通過金融活動來促進資源和環境等協調發展;通過碳排放、污水排放等生態產權的交易,從而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Braun E, Wield D. Regulation as a means for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 [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4, 6(3): 259-272.

[2]Khanna M. Economicanalysis of non-mandatory approaches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1,15(3): 291-324.

[3]Triebswetter U,Wackerbauer J.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region of Munich and its impact on company competitivenes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14): 1484-1493.

[4]劉勇.綠色技術創新與傳統意義技術創新辨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1,32(12).

[5]汪明月,李穎明,王子彤.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U型關系及競爭規制的調節[J].科學管理研究,2021,39(05).

[6]甄美榮,江曉壯.環境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政府質量和綠色購買的調節效應[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2(04).

[7]王珮,楊淑程,黃珊.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表現的影響研究——基于綠色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J].稅務研究,2021,42(11).

[8]王艷,于立宏.采礦權安全性、政府規制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31(04).

[9]汪明月,李穎明,王子彤.綠色技術創新產學研金介協同的內在機理研究——一個分析框架[J].生態經濟,2021,37(11).

(作者單位:1.成都錦城學院數學建模研究中心;2.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與實踐
企業慈善行為、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繪綠色港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