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背景下災害性天氣直播的優化路徑
——以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實踐為例

2023-05-11 14:59田新華
武漢廣播影視 2023年11期
關鍵詞:廣電集團災害性深圳

田新華

臺風、暴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突發性強、致災快、損失大、次生災害多,對于一些高密度的城市,帶來的考驗更加嚴峻,而報道的難度往往也更大。面對這種挑戰,新聞媒體有責任利用全媒體渠道,面向社會廣泛發布臨災預警信息,讓公眾提早做好預報,其中全媒體直播在此類報道中被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廣泛運用。通過直播,媒體可以盡早發布突發事件現場消息,發揮傳遞事實、實時播報的作用[1]。

新媒體直播應用到新聞報道中,是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形式在新媒體中的創新與延伸[2]。在融媒體時代,高效發揮媒體的作用,動員社會廣泛力量,可以提前預防,將自然災害及次生災害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充分發揮融媒體優勢,和深圳市應急管理局、深圳市氣象局合作,開通突發天氣的全媒體直播,2021年以來,共推出此類全媒體直播32場次,累計觀看量超3億次。其中2023年10月推出的《防范臺風“小犬”》全天候新媒體大直播,自10月5日19時開啟,不間斷持續達95.5小時,創下深圳應急防災節目直播時長新紀錄。通過這樣的直播,及時、密集發布深圳市災害天氣預警信息和防御信息播報,確保預警信息第一時間通知到全體市民,協助政府部門組織、指揮、調度群眾進行災害性天氣的防御。

本文以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針對臺風、強降雨開展的災害天氣直播項目為例,分析如何優化災害類天氣的全媒體直播。

一、做好災害性天氣全媒體直播的意義

新媒體直播是一種新型的報道形式,具體是指利用微波及衛星信號傳輸系統,將設置在拍攝現場的、不同拍攝角度的拍攝機所攝錄到的聲畫及背景資料,通過演播室主持人與現場記者的采訪、串聯與評述,臨場進行切換和剪輯,實時播出,爭取在第一時間傳達給受眾[3]。而隨著新傳播環境的發展,現在要求媒體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完成電視、手機、網絡及客戶端的全覆蓋,這正是全媒體直播的新特點。

災害性天氣致災性強,一方面在于時間上的突然,影響范圍廣;另一方面在于不確定性,瞬時變化大,精準預測的難度高。在社交媒體發達的環境下,網絡輿論場的信息戰更為復雜,信息泛濫、謠言易滋生、輿論引導難等一系列問題也亟待解決[4],而這恰恰是主流媒體責任擔當所在。

作為地方媒體,特別是以民生為主要特色的都市頻道,貼近性強,和老百姓連接的黏合度最高,在區域內的影響力大,做好災害性天氣全媒體直播,對于傳播正確信息、引導社會輿論、減少災情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直播也有利于提升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和服務力。因此作為都市頻道,必須正視災害性天氣全媒體直播的重要意義,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發揮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用,把握好基本原則,主動作為、勇于發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做好覆蓋全平臺的災害類天氣全媒體直播。

二、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災害性天氣全媒體直播的特點

針對臺風、暴雨等帶來的災害天氣過程,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充分利用好主平臺和新媒體矩陣,2021年啟動應對臺風“查帕卡”、“盧碧”、“圓規”等新媒體直播12次,累計觀看量1557萬;2022年新媒體直播次數增加到15次,總觀看量上升到3335萬,新媒體傳播量達到3.5億次;到2023年,新媒體端災害天氣直播總時長更是達到了371.5小時,為歷年之最。

通過對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災害性天氣相關新媒體直播情況的梳理,筆者認為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重在快,第一時間響應,用時效打破信息差

現代心理學證明,新聞的先后次序對受眾心理的影響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最早流傳的“事實”,人們總是最相信的;人們最先聽到的新聞肯定比后聽到的新聞留下更深刻的印象[5]。因此信息發布的及時與否,決定了受眾看待事件不同態度的走向。2010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針對新媒體時代處置突發事件,提出了“黃金4小時”原則。事實上,在面對災害天氣的過程中,留給政府和媒體的應對時間更少,特別是對于可預測的臺風等,必須要早于災害天氣到來之前,就要啟動直播,起到防范作用。

深圳廣電集團與氣象部門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臺風藍色預警或者暴雨橙色預警,就立即啟動全媒體直播。2023年9月7日晚,深圳出現了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暴雨,打破了深圳市1952年有氣象記錄以來七項歷史極值。在這種極端天氣下,龍崗、羅湖等地出現區域性內澇,車庫、河道甚至地鐵站和火車站站口被淹,市民求助、對于氣象部門的質疑、對于泄洪的擔憂、甚至是錯誤圖片的引導等等信息混雜,給輿論引導帶來極大難度。得益于5G和手機傳輸技術的發展,深圳廣電集團在暴雨紅色預警前就提前開啟媒體端直播,25分鐘內開始電視端的直播,8組記者連夜奔赴雨情最嚴重的第一線,核實信息,展現救援過程。針對市民最關心的問題,不僅在新媒體直播中予以澄清,還利用直播內容二次創作短視頻,提升信息到達率。都市頻道《第一現場》節目制作的短視頻《龍崗分區暴雨紅色預警,地鐵16號線黃閣坑站、愉園站暫停服務》在抖音平臺點擊量達到了586.6萬次,《深圳水庫泄洪之后,排往哪里?排洪什么時候結束?深圳應急管理局就網友關心的泄洪問題,答網友問》,在快手平臺點擊量達到了346.6萬次。

從最終的效果看,越是重大災害類天氣,越不能畏縮不前,擔心形成負面輿情,而不愿發聲任由各種信息泛濫。此時需要媒體充分發揮融合優勢,特別是利用新媒體傳播矩陣,通過全媒體直播,搶戰輿論高地,及時發布權威消息,穩定社會情緒,引導輿論的正確方向。

2.重在流程優化和技術賦能,實現融合直播的多元創新

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需要出動SNG衛星直播車等,重技術、重設備,“牽一發動全身”,增開一檔直播節目,需要流程復雜、耗時長,而災害性天氣的直播決定了它的推出時間要快,往往廣播級攝像機不能滿足時效性需求。近年來移動技術和5G的迅速發展,為應急直播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便攜式衛星傳輸設備、可穿戴化的網絡視頻發送器、社交網絡軟件平臺、SNG衛星直播體系,乃至攝像機(含不斷迭代,技術參數日益趨近廣播級標準的個人通訊設備)這一套在實踐中構建、優化、升級的直播運用體系在向小型化、專業化、立體交叉多元組合化方向發展[6]。

在技術層面,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充分依托應急頻道的定位,建設圍繞災害性天氣融媒體直播的全流程一體化生產系統。首先是充分發揮手機5G連線在機動性和播發效率方面的優勢,記者運用手機可以在1分鐘之內啟動連線,是4G背包啟動效率的10倍以上。在深圳廣電集團2023年10月應對暴雨天氣的直播中,手機連線55次,占所有記者連線次數的78%。其次利用5G網絡傳輸將原來城市風景的慢直播應用到災害性天氣新媒體直播中。深圳廣電集團在天氣直播中,集納了全市30多路慢直播視頻信號,快速切換,使市民在收看新聞信息的同時,直觀了解全市暴雨情況。

在互動方面,在直播中充分發揮用戶的作用,集納信息,用戶互動,助力直播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在新媒體直播中,深圳廣電旗下壹深圳客戶端開設“深圳暴雨防災減災幫助平臺”、“防范強降雨一鍵通”等產品,為深圳暴雨遇到困難的群眾提供信息救助通道,并將相關信息,轉交給深圳市應急部門,由當地應急部門在核查后安排力量進行幫助,技術平臺為溝通群眾與政府主管部門搭設了新的橋梁,也發揮了媒體的責任擔當。

3.堅持內容為王,優化表達方式,貼近性挖掘感人故事,讓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災害性天氣直播的核心在于減少災情影響,確保損失降到最低,因為提高覆蓋率和到達率是必然要求。這就要求在直播的設計中,必須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無論是直播,還是基于直播內容二創的短視頻,都必須做到貼近性的表達,激發市民的情緒價值,讓宣傳深入人心,人人都有防災避險意識和知識。同時在融媒體背景下,通過一些災害性天氣中發生的故事,以情感的傳遞為催化劑,進一步增強直播的傳播力。

2022年5月份,深圳廣電集團推出《防范強降雨直擊第一線》全媒體直播。這一次降雨過程中,深圳一位市民駕駛的車輛陷入積水中無法行駛。正在巡邏的女鐵騎隊員馬云麗發現后,立即上前徒手推車幫助車輛脫困,隨后路過的環衛車司機也加入推車行列,兩人齊心協力將車輛推至安全區域。直播團隊第一時間拿到了第一手的高清監控視頻,制作短視頻,通過直播節目和其他渠道分發,《90后女鐵騎暴雨夜徒手推車救援》這一話題登上微博全國熱搜第17位,話題閱讀量1.1億次,獲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等中央政務賬號和央廣網等全國上百家媒體轉發,全網互動超30萬。這也說明,更具人文關懷的新聞現場,傳播力更強、更有效。

三、進一步優化災害性天氣全媒體直播的策略

1.以媒體深度融合為契機,構建快速有效的全媒體直播機制

在災害性天氣中,主流媒體的直播迅速傳達政府部門的權威聲音,讓廣大市民吃下一顆“定心丸”。對于媒體來說,必須借助深度融合的契機,以產品為導向,將采、編、播、分發有機融為一體,建立一支迅速反應的直播“鐵軍”。媒體必須在現有力量統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采訪團隊、編輯力量、新媒體力量、技術團隊,根據海報、圖文、短視頻等不同的產品要求,建立統一有序的生產團隊,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好事。

2.要加強系統性思維,加強融媒體人才培養,提升防范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報道的專業水平

臺風路徑復雜,暴雨天氣更是變化莫測,面對這類突發事件,大型融合直播難度更大,對于新聞媒體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應急工作室,成立應對突發事件的人才團隊;第二,要不斷學習新媒體傳播方式,形成新的打法,根據災害天氣前、中、后期等不同階段準備好不同的產品,避免因為精力分配不均導致產品失衡;第三,邊“打仗”邊總結,每一場災害天氣直播戰役后,都要進行復盤,參與者通過復盤會議總結得失,有針對性地提出改善建議,有利于下一步提升融合直播的質量。

另一方面,要加強災害性天氣全媒體直播呈現方式的系統性研究,目前“慢直播+記者現場”的方式較為普遍,但如何創新內容,包括節目形式、慢直播攝像頭的運用、信息瀑布流的呈現、記者現場畫面拍攝和信息量的提升等等,都需要進一步優化,要繼續提升全媒體直播的影響力和表現力。

3.要以用戶為導向,豐富應對災害性天氣的融媒體產品,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服務性

全媒體直播雖然打破了傳統電視直播的線性時空局限,但畢竟是實時進行的傳播,為進一步增強到達率,必須不斷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

在產品類型上,要建立以全媒體直播為核心,不同產品的生產機制。記者優先供給新媒體端直播,加強采編互動模式,利用直播拆條短視頻、制作海報、圖文推送,研發H5互動產品等等,不斷完善產品的類型。

在產品功能上,以往媒體在應對災害天氣中,生產的相關產品以資訊和信息為主,缺乏有力的功能產品和輿論引導產品,缺少對于受眾和網民的剛需黏性。如何破局?要充分利用技術賦能。一是用技術賦能科普產品的制作。深圳廣電集團和深圳市氣象局聯合制作了氣象類科普節目《談天說地》,每期節目以獨特視角為市民剖析氣象天文科學深層原理,適時對不同災害天氣的形成過程、發生機理和防御重點以及天文現象的科學原理等內容進行科普。節目采用虛擬演播廳實時渲染、V 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和MR(混合現實)等方式,為市民呈現混合現實的視覺盛宴。好的科普產品為市民答疑解惑,自然有實際功用和效能。二是用技術賦能互動,搭建互助產品平臺。在極端災害天氣中,哪里有訴求,哪里就該有服務。媒體可以融合信息與技術優勢,搭建求助需求與救援力量相匹配的互動渠道,搭建基于互助平臺、信息集納平臺等新形式的產品,更有針對性服務好市民,形成應對災害產品和受眾的強連接。

結語

災害性天氣全媒體直播,突發性強,持續時間不確定,因為其特殊性又廣受輿論關注,也給新聞機構帶來極大的挑戰。作為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直面挑戰,具備融合直播的能力。堅持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全媒體直播,做好災害天氣預警宣傳工作,普及好防災減災救災知識,確保媒體信息權威性和傳播有效性;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牢牢把握全媒體直播的基調,捕捉搶險救災中的暖心故事,傳遞正能量,以小見大,彰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猜你喜歡
廣電集團災害性深圳
深圳歡樂海岸喜茶LAB店
以融合推動電視內容創新和營銷升級——以浙江廣電集團錢江臺&錢江視頻融媒探索為例
老年觀眾群電視節目研究——對深圳廣電集團為本地老年觀眾提供喜愛的電視內容的經驗分析
以媒介融合創新最美浙江人傳播——以浙江廣電集團新藍網為例
深圳
深圳醫改破與立
阜蒙縣設施農業災害性天氣防御技術
深圳“去編”激起千層浪
西藏南部災害性天氣中氣象服務的思考與研究
西藏南部災害性暴雪天氣診斷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