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中國書法經典》

2023-05-23 01:42
中華書畫家 2023年5期
關鍵詞:書法史書法傳統

□ 楊 晨

2016年10月,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館內外專家學者編纂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一書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2017年,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出版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礎上,為持續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意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助力,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接續啟動《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系列叢書編撰項目。經過為期三年的精心編纂與制作,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書法家協會合作編著《中國書法經典》一書,2021年1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發行,2023年將繼續出版《中國篆刻經典》。這一系列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藝術叢書,旨在既立足于現實的需要、追求專業品質與高水準,又堅守學術的規范、兼顧讀者的需要,使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意義非凡。

一、以文化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創新書法經典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而經典,則是這碩大根系中最茁壯的、生命力最強的部分。通過選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經典文論、詞賦、戲劇、音樂、書畫、建筑等多領域的精華內容,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藝術叢書面向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和全社會,全面推介、宣傳、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修養和鑒賞眼光、加深他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貢獻力量。

《中國書法經典》作為這套文化藝術叢書中的重要部分,反映了當代書法研究與跨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賦予了傳統的書法藝術以新時代的生命力。全書分為上、下二冊,上冊為“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下冊為“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附近現代)”,充分把握時代之特點,通古今之變化,在書法經典的書寫、制作與傳播中實現守正創新。創新點有三:第一,該書以中國書法史為序,精選歷代經典作品百余種,最大限度地涵蓋中國書法三千年發展演變的輝煌歷程。第二,聯合多家文博機構,盡量選取傳世最佳版本或高清、整幅作品,并附以與實物出土相關的現場圖片,在全媒體時代,注重圖版質量,凸顯紙質書籍觀感體驗。第三,對甲骨、青銅器及碑刻擇要附以原物圖片,或局部放大,以再現經典風貌,便于讀者欣賞臨摹。該書發行兩年的時間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與好評,凝結著創作人員的集體智慧和辛勞,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進的文化獲得感中春風化雨地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偉大使命,可謂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有時代特色的、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精品力作。

二、以圖鑒史:盤活館藏資源,重視新出土書跡

《中國書法經典》選用的圖版豐富、精良,設計新穎、大方,代表了國內外同類出版物的領先水平,說明文字簡練、嚴謹,圖文均寓含學術性,給讀者帶來賞與讀的愉悅。所錄載體包括甲骨文、金文、碑刻、造像記、墓志、法帖、瓦甓、簡牘、寫經以及歷代書法名家的經典名作,按年代排序。年代不明的,系于年代明確的書家之后。在上下冊的文末還附有前文收錄范本的釋文,滿足各層次讀者學習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為保證圖書的學術性與權威性,編纂期間,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和中國書法家協會多次組織館員和書法界、出版界的專家學者,舉行審稿和研討,提出具體修改意見,多次進行改版、完善,并非常注重與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以及英國、日本、美國等海內外文博機構的聯系,盡量選擇傳世最佳版本或高清、整幅作品,讓更多珍貴的書跡拓片走進現代出版物,走入百姓視野,盤活館藏資源。同時,在經典法帖、實物圖片的展示基礎上,附以與碑帖相關的現場照片,使讀者在欣賞法帖的同時,得以領略山川形勝之美。如在收錄的山西秦磚漢瓦博物館藏“漢文字瓦當”的實物和拓片旁,補充了陜西華岳廟、漢瓦當集中出土地漢魏華陰故城遺址的實景照片,全景式地將讀者帶入原境,把藝術品回歸于它們原來的物質和空間環境中,改變現代美術館和出版物將藝術品與其原境分離的固有觀看習慣,使隔離、分離感的觀看方式向整理和融合的視角中轉換,由局部到整體以進一步解讀中國書法史。

該書在作品的選取上凸顯了極高的學術價值,綜合有如下特點:首先,兼顧墨跡和碑刻、法帖,多元化地反映中國文字與書法藝術發展、演變過程。如所收錄的清華簡(包括《楚居》《皇門》《子產》)圖片,是2008年7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入藏的一批戰國楚簡,書體為楚地流行的戰國古文,收筆、末筆處尖峰斜出的形態經科技手段修復后,清晰可辨,用筆轉折、提按痕跡分明,因其未經翻模鑄刻等工序的改造,所以既可用與同時期其他載體文字形態互證,又可與傳世古籍印證以補史,還可為書法臨池者提供新的學習資料。其次,注重從20世紀初以來新出土以及“絲綢之路”新發現的書跡中選取書法藝術性強的作品,如寶雞青銅器銘、敦煌漢簡、莫高窟寫經以及西域魏晉書跡等。以上冊“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為例,收錄居延漢簡中的《永元器物簿》,共計77枚木簡編繩系為一冊,是迄今發現的漢代簡牘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冊簿書。內容是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5)廣地候官下屬候長所呈送的報表,書寫者為下層軍吏,字跡不計工拙,此時隸書的波磔因為快速書寫已做了較大減省,一些字的形體和筆畫具備了魏晉楷書的特征,從已發表的考古報告來看,書體有古隸、八分、草隸、草書等,填補了兩漢書法研究的空白。

三、學史增信:“絲綢之路書法史”與“中國刻經書法史”的構建

《中國書法經典》在傳統書法史脈絡敘述中,以包括敦煌漢簡、莫高窟寫經、西域魏晉書跡、摩崖刻經、石窟寺刻經在內的大量新材料為支撐,提出“絲綢之路書法史”“中國刻經書法史”的構建思路。

一方面,20世紀以來英國、法國、俄國、德國、瑞典、日本探險隊及中瑞聯合科學考察團等先后進入中國西北尤其是新疆地區開展考古發掘活動,在形制類別上有碑刻、刻經、石塔、漢簡、帛書、紙書、寫本文書、磚銘和壁書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書法的各種類型,因此認為“絲綢之路書法史”的構建是可能、可行的。另一方面,中國佛教與書法藝術關系密切,抄經、刻經作為佛門重要功德和弘揚佛法的必要手段,參與者眾多,從民間到宮廷皆有,他們虔誠的信仰和無盡的努力,使得寫經和刻經在技藝上經過長期訓練和累積,同時借鑒“俗書”特點,成就斐然,影響深遠,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F存的魏晉南北朝的銘刻中,大部分屬于佛教的造寺碑、造像記、發愿文,以及數量眾多的佛教刻經,與同時期的寫經墨跡差別不大??探浕顒又袕淖钤绲陌l現于河南博愛縣青天河北魏永平二年(509)《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廿四》,到北朝后期,受到末法思想的影響,河南安陽小南??探?、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南北響堂山刻經、涉縣中皇山刻經,山東泰山、嶧山、鐵山、崗山、尖山、徂徠山、水牛山等地刻經等,再至隋唐以來經文完備、規模最大的實物遺存房山石經,一起勾勒出了一條清晰的“中國刻經書法史”研究脈絡,透過北朝摩崖刻經至隋唐遼金元明時期的刻經書法,可考察其完整的書法演變全過程,亦可為整個中國書法史的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漢]武威簡 《王杖詔令》(局部)

四、全民美育:培養審美,以精品奉獻人民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二者血脈一體的關系賦予書法古老綿長、精深淵博、天地至美的內質與生命意涵。它以可感的形式,于文字、文辭、筆墨間交互生發,將天地精神和人格力量注入其中,以一根玄妙莫測的生命線條,牽引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審美境界,是中國人“共同美”認識論的基礎?!吨袊鴷ń浀洹肥怪袊鴤鹘y味道和興致綿延在圖文述說中,潤物無聲地提升人民對美的理解,使美育工作在文化的滋養中展開。此書藝術性與學術性并重,兼顧研究臨摹與藝術欣賞的需要。編者對書中收錄的作品予以統一定名,附以精辟獨到的考釋,每一章之前為各朝代書法藝術綜述,每卷后附釋文,每一個作品都注明尺寸、藏所、書體、撰書人及書法賞評。力圖用當代人的眼光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從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精選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化遺產和作品,以圖文并茂、深入淺出、易于普及的形式匯編成書,希望能夠既立足于現實的需要、追求專業質量與高水準,又堅守 學術的規范、兼顧讀者的需要。在奮進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在物質精神雙富裕的時代里,《中國書法經典》充盈了人民精神世界、滿足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全民性美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方向引領。

猜你喜歡
書法史書法傳統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對書法史教學實踐中的若干思考
老傳統當傳承
書法欣賞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書法史講座(十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