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學生說理能力 實現數學課堂增值

2023-05-24 15:13陳翠花
名師在線·上旬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數學課堂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知識時代”逐漸地走向“素養時代”,以“教”為主的課堂也向以“學”為主的課堂轉型,而“說理”作為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數學表達的一項重要能力,已得到大家的共識。文章從“重情境,

讓學生愿說理”“重方法,讓學生會說理”“重評價,讓學生愛說理”三個方面,闡述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說理能力的策略,讓內隱的數學思維通過數學語言外顯表征,促使思維品質的提升,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增值。

關鍵詞:說理能力;數學課堂;課堂增值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3-0010-03

引? 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發展質疑問難的批判性思維,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步養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品質,培養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1]。顯然,數學“說理”并不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說出正確答案,而應側重于讓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把握數學知識的內部聯系,通過信息加工“說”清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將數學內隱的思考過程“說”明白,將思維過程加工外化為數學語言表達,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一、重情境,讓學生愿說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來自一個讓他們能產生強烈認知沖突的情境。因此,只有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有強烈的說理沖動和想表達的愿望,才能有效地促使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通過語言表達出來。

(一)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說理的情境創設

“說理”并非簡單地、盲目地說,教師應該創設一種讓學生能有針對性地說理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分析與探究,明確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要怎樣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數學課堂所采取的是單向性師生“一問一答”式教學,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很難被激發,學生說理的欲望沒有被驅動,他們常常處于“不愿說”“不想說”的狀態。由此,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讓學生置身于一種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輕松地、有針對性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與除法”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語言闡述,借助分數的意義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筆者創設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一是生活問題驅動。筆者這樣啟發道:“如果老師家來了5位小朋友,現在要把這1升的果汁平均分給他們喝,你覺得每人能喝多少升?為什么?”這種屬于生活實例的問題,一下子就點燃了學生“想表達”的熱情。二是采用延遲評價。當學生“說理”熱情被激發之后,筆者不急著去干涉和評判,而是讓數學之理在學生口中越辯越明。其中一位學生說道:“1升的果汁平均分給5個人喝,也就是1÷5,每人喝了0.2升?!绷硪晃粚W生說道:“1升的果汁平均分給5個人喝,也就是將這1升果汁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了5份,每人就喝了1/5升?!庇钟幸晃粚W生發現:“答案可能是小數,也可能是分數,而用分數表示得數更容易?!边€有一位學生說道:“這里的分子就是被除數,分數線是除號,而分母就是除數?!憋@然,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高品質地誘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且能讓學生依據生活經驗,有目的、有方向感、有針對性地進行數學說理,從生活經驗走向數學經驗,經歷橫向數學化的全過程。

(二)促使學生進行辨析性說理的情境創設

正所謂“話越說越明,理越辯越清”,尤其是數學之理。當前多數教師在引出數學概念、公式、規律時,是單方面給出,這種缺乏思考、質疑、思辨的學習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由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創設讓他們說理表達的空間,當然這種說理表達并非漫無目的,而是創設一種能讓學生展開深度、辨析性說理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辨析說理中洞悉數學原理,看清問題本質,在幫助學生理解與內化所學內容的同時,有效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周長”這一課時,當學生建構起“周長”這一數學概念后,筆者便出示了“比一比,下面哪個圖形的周長更長?(如圖1)”的習題。很多學生第一反應就是1號圖形的周長長,個別學生則認為是2號圖形的周長更長,還有極少數學生認為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當學生的意見有分歧之時,筆者并不著急做出“對與錯”的評價,

而是啟發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說明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于是,認為1號周長更長的學生這樣辨析道:“把這兩個圖形剪下來,重疊放一起,可以看出1號圖形的周長更長?!庇械膶W生反對道:“你這樣比的是面積的大小,而不是周長的大小?!边€有的學生反駁道:“面積大的圖形,周長當然就更長?!贝藭r,教室里安靜了下來,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筆者。筆者這樣啟發道:“面積大的圖形,周長一定會更長嗎?如果不是,理由是什么?”于是學生發散思維,一位學生辨析道:“周長是指圖形外邊一周的長度,面積是指這個圖形面的大小,它們是不一樣的?!绷硪晃粚W生又爭論道:“現在是比周長,跟面積的大小沒有關系?!苯又?,又有學生說道:“都別爭論了,這兩個圖形的周長是一樣長的。像這樣,將2號圖形凹回的橫向邊平移到上面,凹回的豎向邊平移到右邊,其周長與1號長方形周長就是一樣長了?!庇纱丝梢?,創設直觀情境,留給學生充分思考和探究說理的空間,并讓學生聚焦于核心問題進行辨析說理,不但能促使學生對面積與周長在本質上的區別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且能讓學生真正實現有話可“說”、有“理”可講。

(三)促使學生進行梳理性說理的情境創設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各個數學知識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內部聯系[2]。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及時展開梳理,而這種梳理的形式除了借助畫圖表達,還可以用語言進行說理表征,從而使學生通過結構化的梳理,建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一種能進行梳理性說理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對話中實現對問題本質與根源的分析與追尋,對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進行有序串聯,對零散數學知識點展開深度連接與整合,有效地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整體性與邏輯性。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節課時,筆者直接開門見山地啟發道:“前面已經研究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那么今天這個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要進行怎樣的探究呢?”這樣的問題情境創設,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數學學習方法進行聯結。在學生充分動手探究后,筆者組織全班集體交流。最后,筆者讓學生對不同的探究方法進行梳理性總結,具體得出以下三種:一是拼擺法,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尋找上底、下底、高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高之間的關系,進而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二是割補法,根據三角形可以沿高對剪,然后割補轉化成一個新的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沿梯形的高對剪后也一樣可以割補轉化成一個新的平行四邊形,進而再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三是分割法,直接將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再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筆者再讓學生進行總結,有效地避免細碎而淺層的思維,幫助學生理清數學知識體系的脈絡,讓學生通過語言表征,將不同的數學方法內化于心、梳理成法,有效推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

二、重方法,讓學生會說理

一是要認真觀察,讓學生有序說理。要把數學之理說明白,按一定順序表達是最基本的方法。如果前后順序顛倒,學生不僅無法把數學道理說清楚,也無法加深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而要讓學生有序地說理,首先應讓學生認真觀察數學現象,對多個信息條件展開觀察、對比與分析,在腦中建構清晰的“數學地圖”,促使學生做到有序表達,做到不遺漏、不重復。因此,認真觀察是培養有序說理能力的首要條件。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搭配(一)”這一節課,教材習題中有這么一道題:“4個同學聚會,每兩個人之間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幾次手?”學生在這一課時剛剛學過跟位置有關系的“排列”,明白了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而這一道題則是跟位置的變換沒有關系的“組合”,這對于剛剛學過的“排列”知識的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把題目意思分析清楚,再借助畫圖這個直觀手段,在充分的觀察、對比和分析之后進行有序的說理。有的學生這樣說:

“可以把這4個人圍成一圈,每兩個人握一次手,那就每個人都跟其他3個人連一下(如圖2),可以數出一共握了6次手?!边€有的學生說:“那樣圍一圈容易遺漏,可以將這4個人用四個點排成一排,也就是畫一條線段(如圖3),這樣就可以數出相鄰的AB、BC、CD握3次,中間隔一個的AC、BD握2次,中間隔兩個的AD握1次,也就是一共握手的次數列式3+2+1=6(次)?!憋@然,學生在認真觀察圖形的基礎上,能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數學說理,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促進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提高數學思維能力與推理能力。

二是要啟發思維,讓學生有據說理。猶如陶行知所言“教師不重在教,重在引導學生怎樣去學”,數學說理亦然。讓學生有據說理不是要手把手地教學生應該怎樣進行說理,而是要通過引導、啟發,激發學生的發現意識、探究意識、表達欲望,并讓學生通過提取有效信息,適時地給予加工、處理,從而進行有理、有據地數學說理。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比多比少”內容之后,筆者出示這樣一道題:“冬冬和毛毛各有10本本子,冬冬給毛毛5本后,毛毛比冬冬多多少本?”大多數學生憑直覺列出算式:10-5=5(本)。筆者并沒有進行直接評價,而是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分析其正確與否,并說明理由。有的學生認為是對的,理由是本來兩人是一樣多的,因為“冬冬給毛毛5本”,所以毛毛就比冬冬多5本;有的學生卻這樣說道:“這里的10指的是每個人所擁有的本子數,那么10-5求出的應該是冬冬給毛毛后,冬冬剩下的本子數,而不是毛毛比冬冬多的本子數?!闭攲W生爭論不休時,筆者繼續引導:“怎樣能解釋得更清楚、更明白呢?”有的學生想到了用擺小棒的方法,繼而有理有據地說道:“原來冬冬和毛毛都各自有10本本子,現在冬冬給毛毛5本,只有5本了,而毛毛在10本上多了5本,現在是15本。要求毛毛比冬冬多多少本,那就是用15本減去5本,算出多10本?!憋@然,這時學生能借助小棒進行直觀的動手操作,從條件的變化中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有理有據地分析數量關系,并讓問題得以解決。

三、重評價,讓學生愛說理

數學說理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往復的過程。要讓學生喜歡上說理,教師除了運用激勵性的口頭評價,還可以通過“量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在教室一角張貼諸如“誰的點子多”或是“積分制”等,及時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說理情況進行記錄:沒有說對但積極舉手說理的,加1分或增添1個點;說理正確的,加2分或增添2個點;把數學之理說得很精彩、很完整的,加3分或增添3個點。每周統計一次,對取得高分的學生給予小禮品獎勵或是頒發“說理小能手”獎狀,下周開始大家都又歸零重新開始比賽統計。這樣的過程跟蹤性評價,能有效地激勵學生說理,提升學生說理水平。

結? 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知識時代”逐漸地走向“素養時代”,“說理”作為一項重要能力,逐漸得到廣泛重視。因此,教師應關注為學生創設愿意說理的情境,教給學生說理的方法,并運用多元評價,讓學生愛說理,致力于讓學生借助數學說理,讓內隱的數學思維通過數學語言外顯表征,促使思維品質的提升,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增值。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黃清柱,王春美.把握好說理節點 讓學習更有深度[J].小學數學教育,2019(19):11-13.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指向審辯式思維的小學生數學說理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gzx20-17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翠花(1980.5-),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逸夫實驗小學,一級教師。

猜你喜歡
數學課堂
讓趣味融入數學課堂教學
研讀教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
真實與需要的對話, 激情與智慧的飛揚
談談提問在高一年級數學課堂上的運用
如何提高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效率
簡談數學課堂中的啟發式教學
張揚學生個性,展現課堂活力
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活動實施研究
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我見
數學課堂信息化中的“三適”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