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I 及甲胎蛋白對原發性肝細胞癌射頻消融術后療效的評估價值

2023-05-25 07:55張劉璐劉迎春揭平平堯麒汪靜劉勇
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 2023年3期
關鍵詞:術區長徑復查

張劉璐,劉迎春,揭平平,堯麒,汪靜,劉勇

原發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居全部惡性腫瘤的第2 位和第3 位[1]。HCC 按照大體病理可分為巨塊型、結節型、小肝癌和彌漫型。HCC 治療一直是臨床關注的問題,對HCC 術后隨訪、療效評估以及關注殘留病灶至關重要[2],對小肝癌治療最為關鍵[3]。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近年來臨床治療肝癌的一種成熟的微創方法,主要利用特制的電極探針在超聲等影像學引導下經皮穿刺肝癌病灶,通過射頻電流發射器發出電流并產生熱量使癌細胞凝固壞死和滅活[4]。RFA 具有創傷小、肝功能損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對小肝癌治療尤為有價值,但也存在大病灶或病灶深面操作困難、滅活不徹底及腫瘤易復發等問題[5]。目前的研究主要采用超聲、CT、MRI 檢查對RFA 治療HCC 的療效進行評價,少見采用MRI 與AFP 結合對RFA 療效的評估。本研究對41 例經RFA 治療的HCC 病人的術前術后MRI 與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究其在HCC 術后療效評價中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納入2019 年1 月—2021年6 月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收治的HCC 病人41 例,男38 例,女3 例,年齡42~71 歲,中位年齡58 歲。納入標準:(1)HCC 診斷符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 年版)》指南[6];(2)明確診斷后在本院行RFA 及中西醫綜合治療;(3)MRI 檢查與AFP檢查資料完整,包括術前1 次、術后6 次(術后1、3、6、9、12、15 個月復查,每次2 種檢查間隔時間<7 d);(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術前MRI 檢查病灶長徑≥4 cm、多發病灶、轉移性肝癌;(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嚴重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3)孕期或哺乳期。

1.2 設備與方法 采用西門子Skyra 3.0 T MRI 設備,12 通道腹部線圈。掃描范圍自膈肌上緣平面至雙腎下極。掃描序列及參數:(1)橫斷面T1WI。TR 186 ms,TE 1.23 ms,FOV 296 mm×380 mm,矩 陣200×256,層厚6 mm,層間距1.2 mm,翻轉角70°。(2)橫斷面T2WI。TR 1 100 ms,TE 87 ms,FOV 296 mm×380 mm,矩陣200×320,層厚6 mm,層間距1.2 mm,翻轉角160°。(3)冠狀面T2WI。TR 1 200 ms,TE 87 ms,FOV 380 mm×380 mm,矩陣256×256;層厚5 mm,層間距1 mm,翻轉角154°。(4)脂肪抑制T2WI。TR 1 600 ms,TE 98 ms,FOV 296 mm×380 mm,矩陣208×320,層厚6 mm,層間距1.2 mm,翻轉角160°。(5)DWI。b 值取0、400、800 s/mm2,TR 6 400 ms,TE 56 ms,FOV 306 mm×380 mm,矩陣108×134,層厚6 mm,層間距1.2 mm。(6)動態增強掃描采用橫斷面脂肪抑制T1WI 序列。TR 4.31 ms,TE 2.1 ms,FOV 337 mm×400 mm,矩陣211×384,層厚3 mm,層間距0.6 mm,翻轉角9°。增強檢查前經靜脈團注對比劑釓特酸葡胺(質量濃度為5.654 g/15 mL,恒瑞醫藥),注射劑量0.2 mL/kg 體質量,流率1.5~2.0 mL/s,于對比劑注射后20~25 s、50~60 s、180~240 s 分別行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掃描。

1.3 影像分析 由2 名從事影像診斷工作經驗5年與7 年的醫師進行MRI 影像評估,意見不一致時由1 名10 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影像醫師判定。(1)病灶大?。簻y量病灶最大層面長徑。(2)完全滅活:術區未見強化,其邊緣有或無炎性強化(炎性強化呈術區邊緣光滑、均勻環狀或線樣強化)。(3)殘留:術區邊緣可見小結節狀病灶,呈“快進快出”式強化。(4)復發/轉移:復發為殘留病灶增大和/或術區邊緣可見呈“快進快出”式強化的新發病灶;轉移為術區以外的肝區或其他部位出現新發病灶,呈不規則環狀強化或不均勻強化。

1.4 AFP 檢測 用AFP 檢測試劑盒(電化學發光法,Elecsys AFP,上海Roche 制藥),體外定量檢測人體血清中的AFP 值。根據AFP 值分為陽性(AFP≥7.0 ng/mL)和陰性(AFP<7.0 ng/mL)。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M(P25,P75)]表示。采用Spearman 秩相關分析術前病灶長徑大小與AFP、術后復發轉移發生率的相關性,r<0.4 表示弱相關,0.4≤r≤0.6 表示中度相關,r>0.6 表示強相關。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檢驗比較術后有無復發/轉移腫瘤的術前AFP 差異。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MRI 檢出率分析 術前MRI 共檢出41 個病灶,檢出率為100%(41/41)。術后第1 次復查MRI顯示病灶完全滅活39 例,殘留2 例;第2~4 次復查顯示殘留病灶穩定。術后第5 次復查發現復發/轉移病灶,2 例殘留病灶均復發。第6 次復查發現復發/轉移11 例。詳見圖1、2。術后第1~4 次復查,MRI 對病灶的檢出率持續在較低水平(4.88%);第5、6 次MRI 檢出率隨復發/轉移例數增加而上升。詳見表1。

圖1 病人男,46 歲。肝右葉小肝癌橫斷面MRI 影像。A-G 圖為術前影像。A 圖,T1WI 上病灶呈結節狀稍低信號。B、C 圖分別為T2WI 和脂肪抑制T2WI,病灶均呈稍高信號。D 圖,DWI(b=800 s/mm2)上病灶呈高信號。E-G 圖分別為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影像,病灶呈“快進快出”式強化,并見包膜強化。H 圖為術后9 個月復查時的動脈期影像,術區未見強化,邊緣炎性強化呈光滑、均勻線樣強化影。

圖2 病人男,61 歲。肝右葉小肝癌術后12 個月復查橫斷面MRI 影像。A、B 圖分別為動脈期和動脈晚期影像,術區邊緣復發病灶呈結節狀“快進快出”式強化。

表1 HCC 術后復查MRI 及AFP 檢測結果

2.2 AFP 陽性率分析 術前AFP 陽性率為78.05%(32/41 例),陰性率21.95%(9/41 例)。術后第1、2 次AFP 陽性率逐漸降低,第3、4 次復查時為0。術后第5 次復查,AFP 陽性率增加;第6 次復查,AFP 陽性率為34.15%,詳見表1。

2.3 術前病灶長徑與術前AFP 及術后復發/轉移率的相關性分析 術前病灶長徑1.0~3.6 cm,平均(2.61±0.57)cm。術前AFP 陽性病人32 例,AFP 值為8.08~1 210 ng/mL,中位值18.27(8.34,45.34)ng/mL。術前平均病灶長徑與AFP 中位值呈弱相關(r=0.381,P=0.014);與術后復發/轉移率(26.83%,11/41)呈中度相關(r=0.537,P<0.001)。

2.4 術后復發/轉移腫瘤的術前AFP 比較 術后有無復發/轉移病人的術前AFP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83)。詳見表2。

表2 術后有無復發/轉移腫瘤與術前AFP 對照 例

3 討論

MRI 具有無創、無輻射、多序列成像等優點,能夠清晰顯示HCC 病灶。AFP 是一種特殊糖蛋白,癌變的肝細胞具有合成AFP 的能力,AFP 升高是HCC 發生的危險因素。MRI 和AFP 值能夠從不同角度反映HCC 病灶變化,對術前術后HCC 病灶評價具有重要的價值。

3.1 MRI 的應用價值 由于HCC 與正常肝細胞供血迥異,HCC 動態增強表現為典型的“快進快出”式強化。這一強化特征是判斷HCC 的重要依據,有研究[7-8]表明增強MRI 可作為無創診斷肝癌的主要或一線成像方法。RFA 治療后,完全滅活的病灶在增強MRI 上無強化,而殘留、復發病灶由于富血供仍然會出現強化[9]。術后病灶邊緣可存在炎性改變,強化比較常見,可持續數月,其原因是嗜中性粒細胞、活化肌成纖維細胞和巨噬細胞在壞死區周圍大量積累,炎性水腫和肉芽增生,由于內部血管通透性較高、壓力較大,血液循環受阻,潴留時間延長,呈持續性強化趨勢[10-11]。需要注意的是,炎性強化要與術后殘留、復發進行鑒別,前者呈術區邊緣環狀、光滑、均勻線樣強化影,而殘留或復發病灶呈結節樣強化。

3.2 術后殘留與首次復發轉移危險期分析 本研究41 例腫瘤中,術后2 例病灶殘留。術后1~9 個月(前4 次)復查病灶穩定,可能與消融術后腫瘤遭受破壞損傷,大部分供血血管破壞,其新生血管再生需要一定時間,殘留血供不足有關[12]。而9~12 個月時(第5 次)復查發現復發/轉移病灶,并且2 例殘留病灶均復發,提示術后9~12 個月期間為術后首次復發/轉移的危險期,尤其要注意殘留病灶是否復發。

3.3 MRI 與AFP 對病灶變化的評價 MRI 可從解剖層面客觀反映HCC 情況,清楚顯示病灶部位、形態大小、信號、強化程度,反映滅活、殘留、復發轉移等情況。AFP 變化與肝癌細胞的活性和濃度有關,治療后AFP 大幅度下降說明治療有效,若下降后再次反轉升高,預示有復發、轉移可能[13-14]。本研究中,術后第1、2 次AFP 陽性率逐漸降低,第3、4 次復查時為0。第5、6 次MRI 檢查上可見復發/轉移病灶,同時AFP 陽性率逐漸升高。因此,AFP 變化對病灶穩定、進展動態觀察具有預測價值[15-16]。然而,AFP升高也可能是由其他少數腫瘤性病變(如女性附件區腫瘤等)引起,因此單一應用AFP 評估HCC 可能有偏差。因此,本研究將MRI 與AFP 相結合,對病灶變化進行分析。但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前后MRI檢出率、AFP 陽性率變化不完全一致。術前MRI 檢出率為100%,而AFP 陽性率為78.05%,兩者并不相符。術后1~9 個月時,病灶處于穩定時期,MRI 檢出率持續在較低水平(4.88%),AFP 陽性率卻仍舊持續下降。MRI 檢出率、AFP 陽性率變化不完全一致的原因是MRI 及AFP 2 種方法揭示HCC 的側重點不同,MRI 重在顯示形態學方面的客觀信息,AFP從生化角度反映癌細胞的情況,兩者均是衡量HCC的重要指標,其指標變化對HCC 評價具有“晴雨表”的作用,結合應用能夠獲得更為準確的信息,從而有助于臨床治療[17]。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前腫瘤長徑大小與血清AFP 值呈弱相關。Nasteho 等[18]研究也顯示兩者呈弱關性(r=0.198,P=0.000 1),本研究結果與之基本一致。本研究中術前腫瘤長徑大小與術后復發/轉移發生率呈中度相關,與文獻[19]報道的結果相符。提示腫瘤越大,其復發/轉移的風險越大。尤其采用RFA 治療時,病灶消融不徹底的風險會更高,因此對較大病灶治療后定期隨訪很關鍵。本研究還顯示,術后有無復發/轉移病人的術前AFP 陽性、陰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文獻[20]報道的結果有差異。分析原因主要與納入條件設置的腫瘤大小有關,本研究納入病灶大小長徑為1.0~3.6 cm,以小肝癌較多,而文獻[20]中沒有限制病灶的大小,較大腫瘤可能使AFP表達水平更高。

3.4 小結 MRI 能夠從形態學、解剖學方面客觀反映HCC 病灶情況,AFP 可從生化角度揭示癌細胞的活性。本研究采用2 種檢查方法結合分析,揭示了HCC 術前術后指標變化,從而為HCC 病人個性化治療方案制定、RFA 療效評價、動態觀察及預后評估提供佐證。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隨訪時間不夠長,納入病灶偏小且為單發病灶。今后可以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納入多種類型病灶,并結合更多檢查及評價指標豐富研究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猜你喜歡
術區長徑復查
基于全三維動網格技術的變長徑比間隙環流的研究
辛永寧:慢性乙肝患者隨訪復查的那些事兒
肺結節≠肺癌,發現肺結節如何復查?
玄武巖纖維長徑比對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影響
基于隨形冷卻的大長徑比筆套注塑優化
勘 誤
橫向骨搬移技術對缺血肢體術區微循環重建的實驗研究
一種可切換式多功能口腔治療用吸引管的研制與應用
銦摻雜調控氧化鋅納米棒長徑比
首批7所陜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學校迎接復查評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