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生減負:焦點變化、致因分析與破局思考

2023-05-30 07:50朱江華
教學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破局減負中小學生

朱江華

[ 摘 要 ] 從“雙減”熱點政策出發,對中小學生減負進行歷史回溯,揭示學生學業減負的一貫問題表現、主要致因及中心任務等呈現出的歷史順延性,以及貫穿始終的“規范教學行為”和“弱化選拔”兩條主線。探討“雙減”政策的全新追求:規范學校辦學方面,從有限弱化教學到自覺強化育人;教育管理與評價方面,從強化政府監督的完善到促進升學選拔的多元化;社會力量辦學方面,從學校內部消極抵制到全社會規定、限制與治理;家長支持方面,努力實現從配合者到參與主體的角色轉變。多維視角下,減負難的復雜致因主要有精英主義人才培養觀念、學?!拔ㄉ龑W論”教育政績觀、家長認識誤區、應試思維宰制教育實踐等。減負難題要實現有效破局,應該走向系統設計與多方深度參與:教育治理上,要轉變教育“惡治”,樹立和踐行“善治”“共治”理念;學校管理上,要尊重和肯定教師勞動,強化家校共育,形成互助機制;教師賦能層面,保障其教學研究與專業提升機會,提升教師質量;家庭助力層面:增強家長責任意識,引導其付諸實質行動。深思中小學生減負的前路,中小學生減負需堅守的關鍵原則:一是認識到減負工作的持久性;二是堅持以復雜性思維審視減負問題;三是杜絕減負工作的負擔轉嫁傾向;四是避免將減負工作視同于學習的松懈。

[ 關鍵詞 ] 中小學生;減負;“雙減”;焦點;致因;破局

[ 中圖分類號 ] G639.2? [ 文獻標識碼 ] A? [ 文章編號 ] 1005-4634(2023)02-0078-08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以“雙減”指稱),對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問題進行全面整治。一時間中小學生減負成為社會的熱議話題,頻頻登上教育熱搜榜。減負并不陌生,似乎昨天的呼聲還未從耳邊消退,今天它又加大了音量。減負的這種反復性與經常性不正說明其實施過程的艱難與復雜嗎?那么該如何看待和梳理減負這個常說常鮮的問題呢?“雙減”與以往減負政策相比,有哪些新的焦點呢?對于減負,除了以積極態度響應與配合之外,是否需要以冷靜的頭腦理性分析破局之策呢?這些問題如若不予以厘清,定會影響減負本身的效果,更會影響整個教育培養人的本體功能的真正實現。

1 是沉疴還是新疾——中小學生減負的歷史順延與焦點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業負擔成為一個問題……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我們為解決‘學業負擔這個特殊的教育問題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努力”[1]。減負不是新問題,它有著70多年的歷史。我國多年的減負歷程呈現的主要議題包括:從減負的主因上看,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是升學壓力的影響;從學業負擔過重的后果來看,則主要表現為片面性發展,尤其是身體素質提高受到嚴重忽視;從減負的重心來看,大多圍繞減少文化課學業總量及其難度。因此,減負問題的一貫表現、主要致因及中心任務具有歷史順延性。學生減負問題反映了教育發展的歷史性沉疴,是一個陳舊的弊病。通過對歷年來主要減負政策的梳理(見表1[2]),可以把握主要線索。

1955年,教育部出臺《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明確指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要求中小學校予以重視和解決。事隔近十年,1964年5月,《關于克服中小學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報告》發布,針對中小學教學偏重煩瑣古怪試題和種種清規戒律發難,批評學生

考試頻繁和突然襲擊現象。1988年5月,《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發布,提出各科教學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進行,不得任意增加教學內容、額外提高教學要求。1994年6月,《關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見》提出,高中各年級每日作業量由各省制定,且原則上保證小學生、初中生每日9小時以上的睡眠,高中生每日8小時睡眠。21世紀伊始,《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重申小學一、二年級不得布置書面作業,不得購買計劃外教輔;首次提出小學生學業評價取消百分制;禁止任何部門團體違規舉辦小學生競賽活動;同時要求在已經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地區堅決落實小學免試升初中的規定。2013年8月,《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提出了陽光入學、均衡編班、“零起點”教學、不留作業、規范考試、等級評價、一科一輔、嚴禁違規補課、每天鍛煉1小時、強化督查等措施。2018年2月,《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強調,堅決治理一些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安全隱患、無證無照、應試傾向、超綱教學等社會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同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三十條”)規定,科學合理布置作業。作業難度水平不得超過課標要求,教師不得布置重復性和懲罰性作業,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文件特別強調,只要學校教師還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者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就是違反減負規定,應該依法叫停,并追究相關學校和教師的責任。2021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加強科學睡眠宣傳教育、明確學生睡眠時間要求、統籌安排學校作息時間、防止學業過重擠占睡眠時間、合理安排學生就寢時間、指導提高學生睡眠質量、加強學生睡眠監測督導。這一系列文件直接或間接都涉及了升學壓力、學生片面性發展以及減少學業量及其難度的要點,整頓“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問題的主要政策思路基本以兩條主線貫穿始終,即“規范教學行為”和“弱化選拔”。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對其需要進行新的癥狀梳理,減負的工作重點及難點相應地也要做出調整。有鑒于此,“雙減”政策的頒布顯示了一些新的亮點和內容。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了減負治理系統性政策,其指導思想中提到“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堅決防止侵害群眾利益行為,構建教育良好生態”。這些表述與以往的減負政策理念相比,顯然有著更為豐富深刻的內涵與整體性、全局性的思考,突破了以往“就事論事”的基調,呈現出新的特點。

1.1 規范學校辦學:從有限弱化教學到自覺強化育人? “雙減”以前,學生減負政策主要在課程與教學、在校時間、課外作業、考試和課后輔導方面一定限度內降低學校教育教學強度,以減輕學生課內負擔。這些所謂的負擔實際是強加的、機械的和不科學的,比如分數至上原則下的“題海戰術”、應試選拔觀念下的“大考小考連軸轉”等現象廣泛存在。學習的實質是知識的學習,而不是學生全面素養的培育。因此,著眼于學生知識學習壓力而有限減少課業量是應對性、單純性的調節舉措。新時代,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呈現出繁復性和扭曲化,前者表現為課業的繁難與低效,后者表現為校內和校外教學功能的地位倒置,兩方面問題疊加起來造成教育資源的惡性競爭與惡性循環。有鑒于此,“雙減”政策做出積極回應,其設計表現出全方位、標本兼治的特質,具有辯證性和系統性。例如:“雙減”既要大力整治校外培訓以實現規范化治理,又要壓減校內不必要的繁重作業;既要改革不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又要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的功能??梢?,這不是簡單的課業量增減問題。因而,需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減負,要認識到“‘減的背后是‘加,加科學育人觀念,加科學育人途徑,加科學育人方法”[3]。學校教育主動作為是減負的重心,要體現學校育人的有為性。此處的有為不是形式化的做法而是有著豐富確切的內容實質,是主動作為和有所作為,重在全面育人。具體而言,是通過組織教師“提供課后服務,發展學生興趣特長,并為學困生提供幫扶、為學優生拓展學習空間”[4],為中小學生全方位的身心成長助力。

1.2 教育管理與評價:從強化政府監督的完善到促進升學選拔的多元化? 在強化政府管理監督方面,以往減負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規范評價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完善監管督導制度,但是這些舉措的實施極為有限,且減負的效果不夠明顯甚至常常會反彈。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更為靈活的、人性化的、彈性的教育選拔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學校教育無論如何忠實地實施新課程,無論如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和改善教學方法,學生最終都要以高考來定輸贏和論英雄。在高考的大氣候下,一切減負努力都顯得蒼白無力。近些年,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基礎教育領域的評價理念方式的轉變,“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觀念變革使人們對學生發展更加重視,以知識學習作為評價依據的慣習得到糾正,刻意選拔意識逐步淡化,共贏觀念和個性發展成為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帶有甄別性和篩選性的選拔式教育管理與評價習氣逐漸得到扭轉,實現了多元化選拔的發展態勢?!半p減”政策的出臺,更是要求中小學在升學、評價、選拔方面要合理調整和自覺變革相應的教育機制,以確保減負的同時能夠有效提升教育質量和育人水平。

1.3 治理社會辦學力量:從學校內部消極抵制到全方位規定、限制與治理? 對社會力量辦學,以往的減負政策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和管控。較長時期內,校外培訓班、補習班、奧賽班競相林立,行情暴漲,由此造成教育領域亂象叢生,學校辦學的社會聲譽日漸低迷。對此,教育行政部門采取了抵制措施,比如禁止中小學專職教師在校外培訓機構兼職,通過對涉嫌教師嚴肅處理甚至開除教職等來整治這種現象。然而,這些做法總體上屬于治標不治本的消極性對策,沒有影響到校外培訓機構的生存,其市場表現反而更為活躍。因為校外培訓機構的師資人力、課程與教學等資源可從更為靈活的渠道獲??;在信息網絡與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支持下,培訓的方式更為變通從而游刃有余。對此頑癥,“雙減”政策錨定了系統化治理校外培訓現象這一重要的標靶,規定和限制培訓機構的辦學特權和民辦教育的招生特權。作為“雙減”政策的先手棋,2018年年底的“減負三十條”就明確規定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辦法,主要包括三項措施:一是嚴禁超標培訓,學科類培訓不得“超綱教學”“提前教學”,杜絕機械訓練、強化應試等行為,不得留作業;二是控制培訓時間,培訓時間不得與當地中小學教學時間沖突,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30;三是嚴禁與升學掛鉤,嚴禁將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招生入學掛鉤,嚴禁做出與升學、考試相關的保證性承諾,嚴禁組織舉辦中小學生學科類等級考試、競賽及排名。其中,前兩項措施是為了規范培訓機構的辦學行為,第三項措施是為了弱化培訓機構對學生的選拔。以此為基礎,“雙減”將整治社會培訓提升到民生的高度,針對社會辦學力量的無序生長運作進行系統的問題梳理,將多環節和多因素的影響統籌起來權衡考慮,全方位無死角地設計了應對方案,實行全方位的規定、限制與治理。

1.4 呼吁家長支持減負:從配合者到參與主體

“雙減”政策頒布以前,減負政策對家長的要求是“減負配合者”,主要是尋求家長對減負工作的配合與協助,以避免表里不一、“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不良博弈行為,助長教育惡性競爭的勢頭?!半p減”政策的出臺,意味著家長減負角色的重大變化和轉折,家長由過去被動配合的角色轉向新時代“減負主體”角色,其在減負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重新定位。學校的減負工作更加注重家長的參與,更加注重減負的聯動機制和協調機制的建構與運行。家校合作育人的現象開始得到重視,學校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專題報告等形式,促進家長樹立正確教育觀念、成才觀念,把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作為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標,理性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理性看待參加校外培訓的作用,不盲目攀比,切實減輕子女課外負擔。同時,家長在減負工作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還需要自覺和積極地引領,比如:兒童的課外閱讀、勞動實踐、道德教育等方面,需要家長在課外盡力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從生活的許多細節中指導或者矯正孩子的行為習慣等。

2 為何雷聲大雨點小——多維視角下學生減負難的復雜致因? 學生減負為何難以徹底取得成功?“雙減”之前的許多政策文本出臺之始往往會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和追捧,然而減負的實施并未有效消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陣風”等現象。減負政策雷聲大雨點小有著多方面的致因,具體的表征因素可從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來分析,其固有的態度、觀念以及對減負的誤解對減負政策的真正落地與扎實推進產生了殊途同歸的阻抗作用。這背后的根本癥結在于我國歷來已有的應試傳統及其制度慣性長期主宰著教育實踐,應試思維無論在社會層面、學校層面或家庭層面的影響都不能夠輕易消除,由此會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

2.1 社會層面:精英主義人才培養觀念依然盛行

當今,社會實踐領域,勞動者的地位和待遇因其所處的階層不同而呈現出很大差距,這種情況催生了社會精英主義思想,這種思想一經產生將隨著社會階層落差的拉大而不斷地在人們頭腦中得到強化。其一,增加資本投入來交換優質教育資源成為一種社會思維慣習。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根本路徑是投入,資本萬能,投入決定成功,沒有什么問題是購買不能解決的。其二,形成了生存的競爭模式。人們越來越傾向認為,勤奮的“局外人”不再享有真正的機會,機會是通過競爭得來的。只有占有更多優勢資源和吃更多“小灶”的孩子,才有真正的成功機會。其三,生成了無處不在的壓力。家長們有時很不情愿,但又覺得別無選擇。讓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不是以實驗和游戲為主導,而是以培養技能的積累或人力資本為主導,這些都是進入精英大學并最終獲得一份精英工作所必需的。其四,造成了人的精神困惑。精英學生極度害怕失敗,渴望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即使他們看穿了代表好學生的“金星”標志,但他們總是感到饑餓,卻找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食物,從而陷入了一種非理性“攀比”與“看齊”的生存怪圈。精英主義投射在教育領域,造成了教育價值觀的扭曲,教育忽視了人發展的完整性和個性化,“教學不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而是異化成了考試的訓練場”[5],學生減負自然也就無法真正落實。

2.2 學校層面:“唯升學論”教育政績觀熱度不減

作為教育的主體機構,“學校依舊是產生課業負擔的主要來源地”[6]?!拔ǚ謹嫡摗焙汀拔ㄉ龑W論”是基礎教育的兩大難題?!拔ǚ謹嫡摗敝饕侵干龑W評價體系中常見的“以分數論成敗”現象,只看分數而不考查學生的其他能力與素質?!拔ǚ謹嫡摗敝皇亲鳛橐环N表象,它背后主導的價值取向是“唯升學論”?!拔ㄉ龑W論”指學校辦學的原則、立場和價值追求始終以升學作為中心,以升學作為政績的依據。這種情況的存在往往具有必然性,它與管理部門及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標準有關?!拔ㄉ龑W論”的教育政績觀疊加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培植了學校教育重分數不重育人的惡習。從根本上講,就是教育“見物不見人”的冷漠、功利化的辦學風氣。具體而言,就是以升學率考核學校辦學質量與教師教育教學質量,圍繞升學考試組織教學。在“唯升學論”政績觀下,所謂“減負”只是學校一時的噱頭而已,從管理層到教師,很少有人真正關心減負問題,對業績和功勞的熱情取代了教育本應滿載的育人情懷,減負最終淪為紙上談兵或者“走過場”和形式化的東西。

2.3 家庭層面:家長對教育減負仍存在認識誤區

由于社會發展加速,學生面臨比以往更多的人生挑戰,對于21世紀兒童的素質培養則是多方面的,相對以往其要求更具復雜性和高階性。對于這種狀況,來自家庭層面的關注是最為強烈的。家庭是學生減負最為現實的利益相關者,因此,“‘家庭的需求是教育減負政策分析的邏輯起點”[7]。究竟孩子的未來會怎樣?每一所學校能否都給出滿意的回答?孩子學業負擔的減輕對于其一生的成長究竟有利還是有害?這些問題困擾著許多家長,他們很難對減負形成一致性、高度的認同,從而存在許多認識誤區:其一,減負不是一件好事,容易使孩子喪失學習自覺性,成績落在后面——不認同;減負就是減少作業量,減少學習時間,多給孩子自由——狹隘化認識;減負是學校老師的事,家長所能做的是有限的——偏失性理解;減負只是老調重彈,是一陣風的事,沒有必要浪費時間——漠然化認知。這些認識誤區的存在,使得減負政策很難在普遍意義上的家長內心扎根,即便初心十分美好、理想十分豐滿,但減負認同的缺失大大消解了人們尤其是家長參與減負的熱情與責任感。

2.4 根本癥結:應試思維依然宰制教育實踐

自21世紀初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以來,應試教育通常被作為批判的靶標,遭受一定范圍的詬病。素質教育進一步被人們所認同,它借助中小學新課程載體并且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逐漸興盛起來。但是,在國家政府和學校等有關教育部門不斷出臺文件要求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不少人“在具體行動上還是遵從了應試教育的實踐邏輯”[8]。應試教育觀念在社會上并沒有完全消失,反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根深蒂固,廣大的學生、家庭甚至一些教師本身也并未擺脫應試思維困擾,所謂的“穿新鞋走老路”就是指應試教育思維還大量存在的事實。一方面,這是由于我國歷史觀念傳承的影響。從歷史看,我國歷來將知識學習作為改變命運的主流途徑,“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等觀念深深根植于我國社會,深入社會文化骨髓,歷史上讀書做官的典型比比皆是,不斷固化著人們對知識的學習及以知識論英雄的思維。另一方面,應試長期的客觀事實性的存在難以扭轉人們“唯考試馬首是瞻”的慣常思路。無論怎樣的教育改革,都無法完全取消考試這一主要選拔人才的形式,考試成績仍然是目前衡量學生學業優劣以及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應試教育思維總體而言仍占據主導地位,培養人才的一切環節仍離不開應試教育的影響。因此,一些教師、家長、社會用工單位等提到減負心中五味雜陳,思想并不完全統一。

減負工作長期處于意見不統一、正反力量此消彼長的博弈狀態,政府對中小學學業負擔問題的政策干預與指導,往往會遇到很多阻力,而且這些阻力越來越多地表現出隱性化和變異性的特征。由此,減負呼聲震天響而減負效果卻差強人意成為義務教育的“慢性病”,遲遲沒有得到根治。減負工作成效不容樂觀,學生學習依然壓力重重,青少年的身心成長存在多重隱患,如許多中小學生都存在睡眠不足、體能不佳等情況。

3 減負難如何破局:走向系統設計與多方深度參與? “雙減”的實施實際上是一場中小學教育的深層次改革,它與以往減負的重要區別在于其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學生成長的樣態有著全新的理解和把握。以往的減負當然也推動教育教學產生一定的改變,然而基本是“部門割據”的碎片化改革[9],各個相關部門各自為政,自掃門前雪,減負也因此陷于零散和形式化的困境。與之相比,“雙減”政策的實施不可能沿襲以往的老路,它將減負作為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來把握,對于減負實踐中遇到的這樣那樣的新問題都會加以統籌。不是以程式化的要求來“包治百病”,而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進一步調適和完善?!半p減”背景下,減負不是一個單純或孤立的問題,而是牽涉社會、家庭、學校等諸多部門工作,影響著學生、教師、家長、培訓從業者等的實際利益,需要在實施中不斷權衡和反思,從長計議、系統設計,引導社會多方深度參與?;镜摹皽p負”實施框架應該是多元共生和多方協同的互促支撐系統:教育治理層面需要徹底改觀,從而為減負提供一個健康的內外育人環境支撐;育人陣地層面需要持續鞏固,從而作為減負工作的核心力量支撐;教師和家長層面作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抓手,應該在減負工作中均給予動力的激發和責任感的調動。

3.1 改觀教育治理:轉變教育“惡治”,走向“善治”和“共治”? 減負這一議題之所以廣受關注,其背后投射了教育的亂象或教育治理不到位的問題。而減負議題屢屢被提出,則反映了人們對教育治理的更為高遠和理想化的期待。因此,教育治理確實到了改頭換面的時刻,需要轉變“惡治”形象,走向“善治”和“共治”的全新面貌,從而在教育主體機構——學校的內外重建良性的、健康的減負育人環境。

一是保持對減負治理的持續性。減負沒有完成時,只要人才培養的社會選拔邏輯一直存在,就有可能會在不同的利益群體中激發機會主義的思想苗頭,就會存在明里在減負而暗地里在增負的可能。因此,需要時時發現學生身心發展的“過重學習負擔”,并堅決抵制和克服。

二是需要明確的責任劃分。切實將責任落實下去,做到減負問題的每個環節和細節都有責任者、有據可查、有責能追。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教育管理部門、社會機構等各方都有責任和義務為“減負”做實事,從而形成減負的實踐共同體。其中,家長的傳統教育觀念轉變和對減負政策的積極配合尤為重要。

三是校內減負要精準化。一方面,減負措施需要增強可操作性與可執行性,模棱兩可和語焉不詳的方案無疑會使減負行動失去效力,從而留下投機鉆營的余地,使得減負措施實施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減負舉措也不能搞“一刀切”,如休息時間不少于××分鐘,書包重量不超過××千克,寫作業不超過××分鐘等,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留有一定的伸縮余地,主要應該結合學生本身的學習興趣、動機以及意志力來考慮。政策或方案的執行不能流于形式化,例如有些小學課程的學習要求不能給學生打分,以ABCD等級分類來進行評價,但基本不能避免在知識學習上排名次和爭高低的做法,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實際是對減負精神的背棄??傊?,政策實施對于存在的問題要做定性分析和利弊權衡,探索分類減負、精準減負,提高思想認識,理性考慮治理代價,治理方式要從“惡治”向“善治”轉變。

四是對非公立教育機構治理要軟硬兼施。非公立學校教育包括民辦學校以及各類校外培訓機構,對于民辦中小學需要加強規范化引導,使其保持教育公益屬性,避免超綱超量教學活動的發生。同時要采取措施確保民辦校與公辦校同步招生,不得通過考試或變相考試選拔生源。對于校外培訓機構則需要進行甄別,加快“營轉非”方向的轉化,對純粹謀利并引發惡意競爭風氣的機構應采取強硬手段予以取締。教育治理要保持持續性,強化監督、舉報、引導、轉化等機制建設,實現善治與共治并舉。

3.2 鞏固育人陣地:尊重和肯定教師勞動,強化家校共育,形成互助機制? 近些年來,一定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間的資源差異并沒有那么懸殊,而許多學生學習上的“加餐”就寄托于各種校外培訓機構。學校以外的各種所謂“提高班”“強化班”占據了學生的大量學習時間和精力,放學后的中小學生有不少人都流入了校外輔導機構。輔導機構競相宣傳提前教、提前學,甚至拉關系搞競賽,弄得家長們人心惶惶,生怕自己的孩子學習掉隊,不得不給孩子們增添更大的學習負擔,從而造成了“越減越負”的現象。

上述現象的大量存在無疑對學校教育造成了沖擊性的影響,學校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和價值日漸走低,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育人意義也產生質疑。有鑒于此,學校的育人陣地亟需鞏固與加強。在義務教育階段,強化學校育人職能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根本性手段。學校育人職能的充分彰顯必然需要對每一名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與關愛,作為教育實施者和踐行者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陪伴及學業指導相比以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一來,教師在校工作時間延長了,無形中增加了其工作壓力和負擔。因此,學校應該制定和運行教師的工資激勵機制,保障教師的合理收入;可以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形成互助機制;仿效“時間銀行”管理辦法[10],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多出來的在校時長。這既有助于家校合作和家校溝通,適當減少教師工作負擔,節省家長的時間成本,又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上述的種種舉措其根本作用是鞏固學校的育人陣地,彰顯學校的育人價值,讓教育的最大主體——學生重新回歸校園。

3.3 著力教師賦能:保障其教學研究與專業提升機會,提升教師質量? 教師不僅是一個專業性群體,同時也是一個利益性群體,專業性體現在育人的專門性,利益性與其地位和收益緊密相關。對于教師的工作,中小學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反思。首先,從勞動時間成本講,學生需要減負,教師也需要減負。為此,學校應該重新強化教師教書育人主任務的落實,盡量減免教學、教研或育人工作以外的不必要的繁瑣事務,讓原本屬于教師的專業時間回歸教師本身,促進教師課程教學以及指導學生成長的能力的提升。其次,從績效待遇上講,學校應該正視教師的工作付出,多元化合理化考評教師業績。由于制度慣性的影響,教師的工資待遇、職稱評定與學生成績的捆綁一直以來是教學工作的常態,教師工作壓力就以“加餐”“加碼”學習這種方式波及學生。此外,教師的收入水平與其工作付出不能達到很好的匹配,就會很容易考慮校外的“灰色收入”,課上不講的留到課下講,“課外補習”由此悄然成風。破除這個惡性循環就需要學校綜合、多元、合理考核教師業績,以形成良性的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不斷提高教師的教書育人水平。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更是培養人的核心力量,教師的發展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性影響因素,減負需要對教師賦能,減負的問題需要被更加理性、人性地看待。從時間和實際利益方面關注教師,才能真正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從而使其安心于學校工作,樂于從教和善于從教。

3.4 喚起家庭助力:增強家長責任意識,引導其付諸實質行動? 家庭的積極參與會大大降低減負工作的阻力,家長正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減負的順利進行,因此減負政策精神是否得到家庭的認同至關重要。以往的減負工作都強調喚起家長的關注與支持,然而效果并不明顯。近些年家長依然是明里支持校內減負,而暗地里在校外為孩子不停增負。有學者實證調查獲知,學生校外生活中“家長是學生負擔的施加者……亦是學生負擔的承擔者”[11]??梢?,一定程度上,家長對于減負還存在消極應對和明減暗增的現象。只有家長對減負認同才能以實質行動參與減負工作。為此,學校與家庭需要加強聯系,教師與家長需要加強交流:其一,合理安排家長任務。根據家長實際作息情況、參加活動意愿等,靈活安排不同的參與形式與內容。比如,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實踐性活動等。其二,加強陪伴與溝通。根據孩子學習的實際困難與問題,采取特定形式增強情感交流。比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帶著孩子逛超市、一起吃飯、一起散步時進行溝通交流,都不失為好辦法。其三,適當參與學?;顒?。根據家長不同喜好,可以開展不同種類的活動。在充分考慮各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增強孩子的團體意識和歸屬感,進而強化學習的內在動機,提升學習效率。

4 敢問路在何方:深思中小學生減負的關鍵原則? 中小學生減負任重道遠,減負歷史的長久性及背后致因的復雜性,足以說明中小學生減負不是孤立政策所能解釋和解決的。圍繞國家“雙減”政策的貫徹和落實,在實踐層面探索了多元共生、多方協同、互促支撐的減負實施系統,搭建了以學校育人陣地為核心、打造學校內外治理健康育人環境、聚力于教師和家長兩個關鍵要領與工作抓手的實踐框架。然而,減負實踐仍然時刻需要對行動進行全面的審視,否則減負工作將會陷入“實踐的迷宮”,執著于以做事為中心的“成事”慣習和程式化手段,而忽略了教育世界的“成人”過程和育人本真。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減負的實施至少需要堅持以下關鍵原則。

首先,認識到減負工作的持久性。減負工作將具有漫長性與艱難性,不同力量的此消彼長使得減負工作繁復而又曲折,因此時刻走在減負的路上會是一種常態。一方面,社會各方包括學校對于減負的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充分認識到減負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教育意義。另一方面,減負工作需要持續兼顧學生、教師、家庭、社會等各方的訴求。因此,教育減負應該有助于在這些利益相關方之間建構長久的、良性的、和諧化的、統整化的關系,各方力量共同聚集于學生學習興趣、動機、習慣等的培育,從而讓減負“育人成長”的教育價值回歸。這些關鍵任務非短時內可以完全實現,其在實施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并且可能具有反復性,需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永不懈怠,久久為功。

其次,堅持以復雜性思維審視減負問題。減負工作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它不僅牽涉到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還會在教育領域之外產生許多的附帶影響,會伴隨著許多社會效應,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減負問題關系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成敗”[12]。因此,減負工作需要統籌到整個教育改革領域內的系統化設計與實施中。

再次,杜絕減負工作的負擔轉嫁傾向。減負絕不可能以負擔的轉嫁作為交換,如將負擔由學校內轉移到家庭,引發家長時間、精力、經濟成本的不斷增長等。負擔轉嫁不等于負擔問題的解決,它將會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因此減負本質上涉及權力和利益的合理權衡與分配的問題,最終可以歸為民生問題,需要立足國家社會戰略發展的高度加以重視。

最后,避免將減負工作視同于學習的松懈。減負絕不等于降低學生身心成長的要求,更不是對其放任自流,而是一種更集約化、更科學化、更完善的發展。為了防止出現因減負而可能伴生的學業松懈和整體學習質量下滑等問題,學校在師資素養、教育內容及方式、課程安排、評價體系等各方面,需要不斷地予以調整、充實、反思、改進,長期地、持續地進行問題查擺,改進對策。

參考文獻

[1] 項賢明.七十年來我國兩輪“減負”教育改革的歷史透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5):67-79.

[2] 楊婉婷.減負:“量”的迷思與“質”的澄清[J].現代教育科學,2020(5):11-15.

[3] 丁世明,鄒燕.“雙減”之下,如何實現低負高效[J].人民教育,2022(6):75-76.

[4] 王金娜.改革開放以來小學生減負政策的發展特征、局限與展望[J].教育科學,2019(6):40-46.

[5] 孟璨,徐繼存.中小學精英主義的教學傾向及其分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4):61-66.

[6] 李曉棟,李曉娜.生本教育理念下減輕我國中小學課業負擔的思考[J].教學研究,2016(3):113-116.

[7] 劉太剛,曾艷清,余小豆.需求分化與政策執行的阻力傳導——基于教育減負政策執行阻力的扎根分析[J].學海,2022(5):135-144.

[8] 李阿芳.學?!皽p負增效”的實踐困境及實施建議[J].教學與管理,2017(32):47-50.

[9] 孟照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制度邏輯——兼論學生“減負”政策低效的根源[J].中國教育學刊,2014(1):28-31.

[10] 周紅燕.“時間銀行”,讓學生因優點而閃亮[J].基礎教育課程,2018(14):75-78.

[11] 王東,王寰安.對減負政策盲點和負效應的反思——基于北京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現狀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3):30-33.

[12] 葛新斌,葉繁.教師減負的博弈困境及其破解之道[J].教育發展研究,2020(20):46-52.

Abstract From the hotly discussed policies of "double reduction",this paper retrospect the history of reduction for domestic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revealed that it was extend accordingly in the consistent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study overload,main reason,center mission,etc.,and run through by two main clues which are "regulating teaching behavior" and "weakening selection".But there are some new practice pursuit,from limited weakening teaching to strengthening educating people actively on regulating school education,from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s proper supervision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s′ school admission and selection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from resistant passively on the campus to regulating and governing all over the whole society on harnessing the school running by society,from the collaborators to independent subject on parental supports.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it is hard to reduce the academic burden because of elite talent view,school admission-oriented achievement view,parents′ misunderstanding,educational practice controlled by exam-oriented thinking.Base on the above all,the burden reduction problem might be broken only by systematic design and deep multi-participation,such as turning the invalid governance way to benign and common governance;to form mutual aid mechanism by affirming and respecting teacher′s work,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family;to improve teacher quality by endowing teacher the space-time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improvement on teacher empowerment;to take importance to substantive participation and enhance the family-school co-education on parental assistance.In future,we should abide by the key principles as follows: to recognize the persistence of reduction work,to stick to analyze the school students′ burdens with complexity thinking,to eliminate load transfer of burden reduction work,to avoid equating burden reduction with study relaxation.

Key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burden reduction;"double reduction";key point;case analysis;breaking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責任編輯 馬曉寧]

猜你喜歡
破局減負中小學生
破局“出貨難”
“數”中尋機,借勢破局
破局
認清自己 創新破局
影響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要素庫及權重分析
陪讀現象產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淺談涼山彝區中小學“學困生”的轉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