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隆林紅頭苗服飾形制藝術特色及服飾文化變遷研究

2023-05-30 00:23孫國慶
歌海 2023年1期
關鍵詞:文化變遷民族服飾苗族

[摘 要]在廣西隆林獨特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土壤中,紅頭苗支系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服飾,包頭帕、上衣、百褶裙、腰帶和墊背、圍腰、綁腿和鞋子組成的女性服飾繁復華麗。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的服飾形制和服飾材質不斷變化改良,服飾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場景也隨時間逐漸發生變遷。

[關鍵詞]苗族;隆林紅頭苗;民族服飾;文化變遷

民族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涵與組成部分,是其深刻底蘊的外化展現,是一種具象化的表達和感知。民族文化總能被它包含的民族藝術所直觀地體現和反映,服飾藝術是其中最為明顯的標志性符號,既能展示本民族獨特文化風貌,又可幫助人們來辯知判別不同的民族支系。隆林的苗族先民自唐末宋初遷移至此,久居此地,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地域空間內繁衍生息,代代相承,環境、文化和人彼此共同構建為該地域獨特的文化生態系統。紅頭苗的服飾藝術是該支系的獨特創造,是千百年來文化沉淀的外化展示,彰顯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蘊含著極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紅頭苗是廣西隆林苗族六支系中獨特耀眼的一支,跳坡節上盛裝打扮的紅頭苗女性如“春日綻放的爛漫山花”。憑借著傳統的紡織工藝,精致的刺繡工藝和六支系中最為復雜的蠟染工藝,紅頭苗服飾在隆林苗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中極具代表性,其獨特鮮明的服飾形制展現了引人入勝的隆林苗族風貌。研究其服飾藝術,可以促進當地村民加深了解本地文化,增強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自尊、自愛和自豪感,也使文化資源得到傳承和新生。1

一、傳統紅頭苗服飾形制

廣西隆林的苗族有六個支系:偏苗、白苗、紅頭苗、青苗(清水苗)、花苗、素苗,每個支系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苗族男裝大同小異,以對襟短衫和寬腰大褲腳扭襠褲為主;六個支系的女裝則款式繁多、差異較大。2紅頭苗的女裝是隆林苗族六支系服飾中款式設計最復雜、選取色彩最多樣的,整體突出明艷的紅色和黃色。完整的紅頭苗女性服飾由六部分組成:包頭帕、上衣、百褶裙、腰帶和墊背、圍腰、綁腿和鞋子。

(一)包頭帕

筆者經訪談得知,最早在20世紀30—40年代時,已婚的紅頭苗女性就已經開始用頭發和紅色的絲線綁在一起作為裝飾。紅色絲線是由她們自己養殖的蠶結繭抽絲染色而制成,纏頭時與從小留起的長發盤成大大的發髻于頭頂,這是區分紅頭苗女性是否結婚的標志。50年代左右,頭帕變為用染紅的麻布做成。60—70年代,女性頭飾基本已改為黑白兩色相間的麻布頭帕,與戴黑帕的男性形成區分,穿戴時白布裹在里層,黑布包在外層,交尾處用紅布或紅線裝飾。頭帕長度約1.5米,寬度23~33厘米,需先疊成5~10厘米寬的長條形,每層在頭上繞三圈左右最后固定于頭頂處,正常都是不縫死的,根據每個人頭圍大小的不同可進行靈活調整。90年代后至今,因為審美方式的改變和生活便捷的需要,包頭帕演變為布包裹著海綿的固定造型帽子,上有紅色毛線球或塑料水晶等作為裝飾,色彩艷麗,以紅色紫紅色為主。

(二)上衣

傳統的紅頭苗的上衣一般為兩層,內搭為純白色對襟麻布襯衣,衣領連至衣襟,袖長約40厘米到手腕處,一般不做裝飾,盛裝會在袖口處做簡單刺繡圖案點綴。外層短上衣形制頗有特色:顏色以藍色青色為主,長度一般為50~60厘米,中開襟,無扣,左衣襟從領下多接一塊長約10厘米、寬約10~15厘米的布,長于右襟,衣襟處全部用紅、黃、黑、白、藍等顏色繡成邊花裝飾并用紅布包邊,與衣領處四方形繡片立領連在一起,袖臂至手肘處貼有同衣領繡片顏色相仿的長約18厘米的大塊精美繡片。穿著時左襟搭右襟,用腰帶束于腰間,并從領口處將左衣襟外翻,露出裝飾有花邊的一面。此種上衣形制較為傳統,有很長的使用歷史,直至20世紀90年代之后,上衣款式才逐漸發生變化,目前多見對襟的上衣設計,兩襟距離較寬,很多會另加一塊材質相同的布在中間連接和裝飾,也可直接露出里面的白色襯衣。

(三)百褶裙

漂亮的百褶裙是苗族女裝里十分亮眼的存在,紅頭苗的百褶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設計和工藝復雜而精巧,是隆林苗族六支系民族服飾精湛制作技藝的集中體現。傳統的裙子由裙首、裙腰、彩帶和裙腳四節組成,不同紋樣顏色的面料經過拼接組合,成為紅頭苗獨一無二的百褶裙。裙首部分是不做任何修飾的白色麻布,長度不固定,不同身形所穿尺寸也不同,寬度10~15厘米,穿著時圍在腰部的地方,兩端各有一條白麻布縫成的繩子以起到固定作用,待腰帶和圍腰穿著完畢之后不會露出很多白色的裙首。裙首之下是最見功夫的蠟染裙腰和刺繡彩帶,這是整條裙子最為華麗的地方。裙腰壓褶縫制之前需要先完成蠟染圖案,一般選取長度5~6米、寬度為30厘米的白色麻布,聰慧的紅頭苗女性要在上面打格起形,再用蠟刀一步步完成精致的蠟花圖案繪制,然后把蠟花布染成藍色或者藍得接近黑色,最后經過在沸水中脫蠟,漂洗后就得到了美麗的蠟花布。彩帶一般選擇寬度10~17厘米,長度5~6米的黑色麻布來制作,使用紅、黃、白三色毛線,在上面以二方連續的形式、十字繡的針法進行刺繡,最后便得到一塊精致的長繡片。裙腳部分早期為藍色或黑色的麻布,后逐漸發展為紅布來做邊,因為幾塊布最后要進行組合縫接,所以其長度與彩帶和蠟染的長度一致,根據不同身材,一般也是5~6米,寬度則是6.5~10厘米。待蠟染的裙腰和刺繡的彩帶制作完成,三塊面料按照順序縫連在一起,再折疊數次進行壓褶,壓褶寬度約1.5厘米,太寬會顯得不精致。壓褶需要等到褶痕固定才行,最后與裙首縫在一起,就形成一條精致復雜的紅頭苗百褶裙,單是裙子的制作,便足以見得紅頭苗女性之心靈手巧。

(四)腰帶和墊背1

紅頭苗的腰帶由纏腰的黑布和腰帶兩端垂下的飄帶組成,材質是由白色麻布染成的黑布,過去的長度較長,可達6~7米長,其上也不做刺繡裝飾,僅在腰帶兩端飄帶處編出帶黑色毛球的尾須。后來為了穿戴更加便捷和避免腰部過于臃腫,發展為用長2~2.5米、寬度為30厘米的黑色麻布來做,并且在兩端尾須上增加長約15厘米的刺繡。到了20世紀60—70年代,腰帶兩邊黑布分成4條至8條等長等寬的飄帶,每條飄帶上都有寬約2厘米的刺繡花邊,下方依然垂有黑色毛球的尾須,80年代之后,飄帶數量增加至8~16條之多,但最常見的還是8條的數量。在上衣和裙子穿好之后,便將腰帶一圈圈纏上扎緊,起到固定衣裙的功效,要注意留好兩邊的須,需要下垂至和裙子同樣的長度。

墊背是位于腰帶后面的一塊黑色麻布繡片,也是紅頭苗女裝當中比較容易忽視的一部分,現在一些年輕的紅頭苗女性有時都不穿這一部分了。早期的時候,紅頭苗女性需要較大強度的做工干活,每天割草種麻,經常需要背背簍、背砍好的麻,衣裙會受到磨損,聰明的紅頭苗女性便在后背腰部的位置加上墊背來起到保護衣物的作用。墊背長約30厘米,寬20~25厘米,憑個人喜好和身材區別而定。過去上面繡有較為簡單的橫線圖案,用黑線和彩線簡單地裝飾一下,隨著時代發展,生產水平的提高,墊背也逐漸失去其最初的保護作用而變成裝飾為主,因此刺繡的圖案也不斷豐富和精致起來。

(五)圍腰

圍腰是紅頭苗女裝里穿在最外面的服飾,百褶裙兩端會有20~30厘米的地方不做蠟染圖案和壓褶的,圍繞身體穿著時會把空白的這部分留到身前的位置,圍腰的作用就是將其蓋住,起到進一步的裝飾效果,這樣子來看仿佛身體周圍全都是壓好的百褶一般,隨著走路的動作,褶裥和下垂的圍腰搖曳生姿,很是生動。圍腰的長度要比裙子的長度長15~20厘米,下方繡片寬度30~35厘米,腰部繡片7~8厘米寬,兩側接有60厘米左右長度的白布或彩布縫成的繩子用于固定在腰部。過去的圍腰上面并不做這么多的刺繡圖案裝飾,僅有兩條寬1~2厘米的豎線和圍腰底擺的一條橫線以及包邊來裝飾,較為樸素,如今圍腰上的刺繡變得更多,寬度也更粗,有的可用4條寬3~5厘米的橫向繡片來裝飾,底擺處也有8厘米左右的繡片封邊,整體顯得更加華麗美觀。

(六)綁腿和鞋子

隆林苗族六支系的服飾都有綁腿,用來保護裸露的小腿,但過去只有紅頭苗以及和紅頭苗服飾接近的清水苗使用白色的麻布來綁腿,其余支系皆用黑色。綁腿是一塊長約6米、寬約30厘米的長布,上面沒有任何的裝飾,綁的時候需要將布雙疊再一層層纏上小腿至腳腕處,后逐漸被其他支系同化,紅頭苗的綁腿也變為黑色麻布或黑色棉布,形狀也從長條狀變為繡有紅色花邊的一塊大的三角形黑布,較之前有很大改變。

雖然苗族女性個個是紡紗制衣、刺繡蠟染的好手,但做鞋卻不是其強項。隆林地區在1949年之前,紅頭苗基本上不會做繡花鞋和布鞋,全是穿麻繩或棕繩編制的草鞋,主要是因為生產勞作的場所是山地,草鞋可以應對復雜的山間地形環境,踩上泥土也很穩,不易摔跤。1950年后,紅頭苗才慢慢跟漢族學會做布鞋,更多的是穿解放鞋,八九十年代之后,穿布鞋和皮鞋的越來越多,但年長的紅頭苗女性很多還是保留穿解放鞋的習慣。

二、新時代環境下傳統紅頭苗服飾的變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評價紅頭苗女性的標準也發生了變遷,傳統的制作技藝傳承遇到困境,人們對于傳統服飾的看法在悄然發生改變。最能直觀表現出來的就是服飾的本體,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傳統的紅頭苗服飾有了不少的改良和變化。

(一)紅頭苗服飾藝術本體的變遷

1.服飾形制的變遷

服飾功能的變化是內在的,其外化表現在服飾形制、款式的變化上。傳統的紅頭苗服飾有著平時干活穿的常服和節日禮俗活動中穿的盛裝之分。平時干活的衣服較為樸素,衣服上刺繡很少,袖子上的繡片是活動可拆卸的,平時便摘下妥善保存,蠟染百褶裙不會變,因為是紅頭苗女性的一個標志,因此只做蠟染,不接復雜華麗的繡片彩帶,立領上和圍腰上也只做簡單的挑花刺繡,有基本的形式即可。隨著時代的進步,生產力不斷提升,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苗寨里的居民基本不再以養殖和種植為生,很多都去城里打工,留在家中的基本只剩老年人和上學的兒童。女性穿著服飾的機會變少,紅頭苗服飾便也漸漸的沒有了干活服和盛裝之分,女性都把自己最精湛的手工技藝體現在服飾上,袖子、衣領、圍腰、飄帶上,都繡上美麗的花紋,精心繪制的蠟染圖案和挑花彩帶拼縫在一起,壓出細密的百褶,制成漂亮的百褶裙,一年一度的跳坡時節,人人皆把自己裝點成“爛漫的山花”。

衣身形制也在發生變化,短上衣的整體長度無太大變化,但是從立領左襟搭右襟的樣式變為對襟立領短上衣,有些還是敞胸,內搭長袖白色襯衣,有些直接在胸脯處增加一塊和上衣相同的面料做遮擋,左邊內側裝拉鏈更好穿衣。起初百褶裙的長度是和綁腿的高度相關的,二者一同對下身起到保護作用,但隨著現代審美的影響,紅頭苗在保留短上衣的基礎上追求更長長度的百褶裙,以達到修身顯得高挑的視覺效果,以前白色的素麻布綁腿也逐漸演變為更加顯瘦的黑布綁腿,并且裝飾有彩布花邊。身前的圍腰在過去的時候僅用挑花的方式做幾條線跡的裝飾,發展到今日,繡片的數量逐漸增加,變得更加華麗繁復,身后的飄帶也是如此,數量從開始的4條增加至8~16條,全憑個人喜好。

2.服飾材質的變遷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服裝面料也在不斷豐富。筆者通過田野調查發現,紅頭苗保持種麻的家庭越來越少,可能只有一些50歲以上的老人和在家務農的紅頭苗婦女還在堅持自己種麻紡麻,更多的人傾向于上街去購買工廠加工好的麻布和棉布,自己再做蠟染和刺繡,更甚者直接購買電腦已經印好花的布料,在民族服飾加工店制作成衣。經訪談,筆者得知很多紅頭苗婦女為了更高的收入,都選擇外出務工,沒有時間用傳統的方式制作衣服,只能在過年過節之前去服裝店為自己準備年節穿的新衣服。

材質方面,傳統的麻布面料逐漸被更為精細的棉布和化纖面料取代,顏色方面同樣如此。傳統的植物染色技術染成的紅布和藍布都不易保存,一旦沾水容易褪色,天氣潮濕也易發霉,而現代工業染料染出的布料不會褪色,顏色也更加豐富,鮮艷的大紅、粉紅、嫩綠、明藍、淺紫成為眾多年輕女性的選擇,不拘泥于傳統的藍色。紅頭苗最初的頭飾是用紅色的絲線來纏頭,那個時候紅頭苗家庭都養蠶,剝繭抽絲后,通過山上采的藥材燒水煮,直至變成紅色再晾干。紅頭苗女性出生后只剪一次頭發,之后便要終生留長發,結婚之后,就需要用紅色蠶絲把長發在頭上纏成發髻,這是區分紅頭苗女性是否已婚的標志。20世紀60年代,女子全部剪去長發,留“海流頭”,用頭巾扎起,包頭帕從紅色蠶絲變為黑白二色麻布包頭。紅頭苗重視包頭,一是可以在復雜的山地環境保護脆弱的頭部,二是鮮艷的紅頭裝飾是他們民族圖騰崇拜錦雞的標志。后來,為了更方便戴取,每次需要重新纏頭的包頭帕演變為海綿外包裹一層布的帽子,帽子上有傳統的紅頭苗“黃河紋”紋樣,并用紅色毛線球進行裝飾,保護的作用幾乎消失,裝飾的意義更為主要。

(二)紅頭苗服飾使用功能的變遷

1.服飾功能的變遷

紅頭苗服裝款式形制出現變化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服飾的功能出現了變化,過去主要從實際出發,人們考慮的是在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功能,裝飾作用是次要的,如今物質水平提高了,國民素質也提升了,裝飾性和觀賞性成為紅頭苗女性制作服飾和采買服飾時的首要考慮因素。正如筆者的主要訪談人,從事少數民族服飾制作生意的李戰香老師所說:

“古代的時候,都是在別人結婚、喜慶的時候才穿,平時的話是穿比較素的,衣服上都是一塊花布縫在袖口,領子上面也是一塊花布縫在上面,衣服是麻布素色的,染了穿來做工,裙子也是,只繡那么一點,但是蠟染的話沒有辦法改變,一定要把那個蠟染畫好。當今社會都是穿來玩,都是去外面打工,我有錢啦,我不會繡啦我就拿錢來買,反正不管是人工還是電腦,反正我有一套漂亮的就行,就是這個意思。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年穿個一次兩次。然后到下年又有新款出來了,然后又覺得自己之前那一套不行了,布料有新的出來了,就會覺得之前那個不好了,今年已經買了新的那我就下年再買一套。時代改變了,人的生活也變好了,尤其年輕人,更不愿意穿老的衣服,覺得再年輕一穿都顯老了,審美發生了改變?!?

上文說到,傳統的紅頭苗服飾有著做工穿的衣服和節日穿的盛裝兩種類型,通常情況下都是穿普通的衣服,只有在紅白儀式和節日慶典紅頭苗才會穿最隆重的盛裝,這都是有所規定的,尤其在婚喪嫁娶的禮俗中,盛裝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紅頭苗在結婚的時候全部都是穿最隆重的衣服,男女都是,女的要穿全身都是刺繡的盛裝,刺繡和銀飾裝飾都有。結婚的時候頭上也還是黑色的包頭,但是衣服上有很多花。結婚之前,男的跟女方要親做的幾套衣服也都是拿來做工的,不都是盛裝,女方的媽媽做的都是做工穿的,婆婆那邊給做的是盛裝,但也只有一套是結婚時候穿的很漂亮的盛裝,其余的也都是做工穿的。婆婆要給準備裙子,但是女方的媽媽也要準備的,一般都是婆婆準備幾套,媽媽也會給準備幾套,不然的話是會被笑話的。外婆(女方母親)講要幾套就要給幾套,但有時候自己也會多給,就當做嫁妝一樣?!?

2.使用場景的變遷

從以上訪談內容可知,在紅頭苗的婚姻禮俗當中,民族服裝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紅頭苗的婚禮分為定親、接親、送親和回門四個環節,從接親的環節開始,新娘就要隆重裝扮,穿上最精致的盛裝,服裝也同時作為男方提供的彩禮和女方提供的嫁妝,表現出紅頭苗對于民族服裝的應用場合相當重視,紅頭苗一生中幾個重要的場合都離不開傳統的民族服飾,不只是婚禮,葬禮同樣如此。

“我們紅頭苗到最后要埋葬的時候,還是要穿一套最傳統的服裝,必須是用麻布做的,自己手工做的。像我們男人很多衣服都是在街上買的,等到60歲之后,一般兒媳婦就會準備一套麻布做的準備入土的時候穿,但這種衣服是保密的。我們紅頭苗跟其他支系還有這一點不一樣的,其他支系入土時可以穿在街上買的,但是我們紅頭苗就必須還要是傳統的?!?

由此可見,不僅結婚的時候要準備傳統服飾,去世的時候同樣要準備,只不過老人去世穿的那件衣服無需染色,白色的傳統麻布就可以,簡單樸素,落葉歸根。過去,紅頭苗不論是參加紅事或白事的儀式,都必須要穿著民族盛裝,這是當時的苗族社會共同決定的。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交往愈來愈密切,原先較為閉塞的環境被打開,人們對于民族服飾穿著場合的態度也發生變化。逢年過節的時候女性一般還穿著民族服飾,大部分紅頭苗男子幾乎都是不穿民族服飾的。之前的時候,辦喪事吹蘆笙的師傅要穿傳統的長袍,還要唱《引路歌》,如今也簡化到只需要吹和跳,不用唱歌,而且吹蘆笙的人不用穿民族服飾也可以;道士也可以隨便穿,不用非得穿特殊的衣服。穿著場景越來越少且主要集中在紅頭苗女性上,現代服飾的使用越來越多,這是近些年來紅頭苗中非常明顯的現象。

結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標識,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載體,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深厚滋養。2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背景之下,在壯美廣西的建設道路上,研究廣西本土各世居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意義,傳統紅頭苗服飾匯集了“隆林苗族服飾制作技藝”和“隆林苗族刺繡”兩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工藝精髓,極具研究價值。服飾是識別不同民族的重要標志,它以直觀的方式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特征,內含這個民族發展、變遷的歷史與民族精神。3時至今日,雖然紅頭苗生產生活方式、紅頭苗女性審美情趣已與以往大不相同,服飾形制、面料色彩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紅頭苗依然在部分場合堅持穿著民族服飾,而且無論怎樣更新變化,服飾上所體現的本民族核心色彩和傳統紋樣也未輕易改變。其款式形制、衣飾上的花紋圖案、服裝面料的材質顏色皆是紅頭苗民族文化在歷史流變中沉淀的具體縮影,尤其對于苗族這個沒有文字留存的民族,紅頭苗的服飾藝術更承載體現著本民族的文化變遷,如一部部蘊含豐富的歷史典籍,似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文明畫卷,記錄了紅頭苗先民一路走過的山山水水和溝溝坎坎。

作者簡介:孫國慶,廣西藝術學院教師。

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藝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藝術人類學視角下廣西隆林紅頭苗服飾藝術特色及服飾文化變遷研究”(項目編號:QN202201)階段性研究成果。

1閆雪梅:《鄉村旅游助力脫貧攻堅的實踐模式與發展路徑——基于廣西融水“夢嗚苗寨”旅游扶貧案例》,《歌?!?020年第6期。

1廣西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課題組:《隆林各族自治縣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策劃》,《歌?!?017年第2期。

1本文所繪服裝結構圖尺寸信息皆量自隆林李戰香老師收藏的60-80年代的紅頭苗女服。

12訪談記錄2020年7月16日,李戰香,女,50多歲,椏杈鎮弄徠村人,受訪者服裝店內。

2

3訪談記錄2020年7月21日,馬曉峰,男,45歲,德峨鄉夏家灣甘子平屯人,夏家灣村委會。

1左圖服飾館藏于隆林各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右圖服飾由李戰香老師制作。

2閆雪梅:《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以壯錦產業為例》,《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3廖方容、吳偉峰:《白褲瑤樹汁染工藝及藝術特點》,《絲綢》2017年第54卷第7期。

猜你喜歡
文化變遷民族服飾苗族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傳統茶元素與民族服飾設計的融合探討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節慶——苗族牯藏節
藏族文化變遷對其教育的影響
傳統與重構:一個水族村寨端節文化傳承與變遷模式的調查與分析
淺析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的特征
苗族民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