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過波茨坦,就再也沒機會了

2023-05-30 04:15楊健
領導文萃 2023年1期
關鍵詞:波茨坦丘吉爾工黨

楊健

當一句格言背后站著一種價值觀,往往會顯得膾炙人口。這種膾炙人口,會讓任何質疑都不合時宜。譬如,以下這段據說發生在斯大林與丘吉爾之間的對話——斯大林:“你打了勝仗,人民卻罷免了你??纯次?,誰敢罷免我?”

丘吉爾:“我打仗就是為了捍衛人民罷免我的權利?!?/p>

從中你能發現什么?是斯大林的傲慢、丘吉爾的機智、兩位巨人見招拆招的快慰表達。

此時,誰若問一句“是真的嗎”,多么無趣。更何況,在中文語境里,這段對話有一個過硬的時代背景。

一般認為,這段對話發生在波茨坦會議期間。斯大林得知丘吉爾打贏了戰爭,卻輸掉了英國大選,便主動挑起話頭,遂有這精彩的一來一回。

波茨坦會議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舉行,與會者是美英蘇三國首腦。波茨坦會議前,即1945年5月8日,德國已經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歐洲戰場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仍激烈進行。所以,波茨坦會議主要是商討戰后對德國的處置、歐洲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盡早對日開戰。

波茨坦會議正值英國大選,本次大選投票日期是1945年7月5日,但為了統計大量英國海外服役人員的票數,大選結果的公布日期延至1945年7月26日。

兩條時間線索,在波茨坦會議期間交叉,完美地匯向斯大林與丘吉爾的這段對話,貌似嚴絲合縫。邏輯上講,在波茨坦會議期間、英國大選揭曉后的某個場合,兩位巨人見面時將聯袂奉獻經典。

不過,兩張合影卻將上述邏輯徹底推倒。其一,波茨坦會議開幕,合影的美英蘇三巨頭分別是杜魯門、丘吉爾和斯大林;其二,波茨坦會議閉幕,合影的美英蘇三巨頭卻換成了杜魯門、艾德禮和斯大林。

丘吉爾去哪兒了?

丘吉爾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又譯作《不需要的戰爭》)第12卷《鐵幕》給出答案:丘吉爾回倫敦了,他要在自家地圖室的椅子上叼著雪茄等待計票結果。

1945年7月25日上午,波茨坦會議討論波德邊界的重新劃分和德國魯爾區的糧食供應問題。會議結束后,丘吉爾趕回英國。

書中,丘吉爾如此記錄他的當天行程及次日活動:“我帶著瑪麗(丘吉爾女兒)于7月25日下午乘飛機返回,(飛機)降落在諾索爾特機場,我的妻子來接我,我們大家一起吃了一頓安穩的飯?!诙欤?945年7月26日)選舉結果開始揭曉?!跏茧A段的結果已經出來,于我不利。事情發展到中午已經明朗,會獲得多數票的是社會黨(應為工黨)……”

本次大選,工黨贏得了英國議會下院393席,比其他所有政黨席位之和多146席,而保守黨僅得到213席。在英國歷史上,工黨得票首次超過保守黨。首相丘吉爾輸給了過去五年間英國聯合政府的掌璽大臣、工黨領袖艾德禮。

按照慣例,丘吉爾在大選失利后,可以有幾天時間將政府事務做一個常規性的交接。他也可以過個幾天召開議會,然后再接受下院的解職。不過,考慮到波茨坦會議需要一位英國的全權代表,容不得耽誤。丘吉爾于大選結果公布當日晚七點乘車入白金漢宮覲見英王喬治六世,正式提出辭職,并提請英王召見艾德禮。兩個小時之后,丘吉爾在返回的路上口述了一份廣播聲明:“國內和海外的巨大責任落在了新政府的肩上,我們所有人都希望他們能不負使命?!?/p>

1945年7月27日,丘吉爾留在倫敦舉行內閣告別會,艾德禮以新首相的身份飛赴波茨坦。

一如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所言,1945年7月25日上午的會議,是他所參加的(波茨坦會議)最后一次會議。當日下午,他飛離波茨坦,一去不復返。

至此,一個判斷應該成立:起碼在波茨坦會議期間,斯大林與丘吉爾之間無緣進行這場語言交鋒,哪怕斯大林真有挑釁丘吉爾的意圖。

事實上,翻查各種關于波茨坦會議的著述,斯大林與丘吉爾在國家利益層面的爭鋒中可謂寸土不讓,但在個人交流時卻充滿了客套的外交辭令,甚至不乏偽善的體己私語。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記載,1945年7月18日,也就是波茨坦會議開幕后第二天,斯大林與丘吉爾共進晚餐,餐桌上兩人“談得非常愉快”。對于即將揭曉的英國大選,斯大林表示,根據蘇聯方面所掌握的情報,他相信保守黨將贏得議會下院多數席位,工黨的席位在220至230之間。談及英國海外駐軍對大選的態度,斯大林認為,軍人最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因此會選擇保守黨。

雙方共進晚餐時,斯大林給丘吉爾灌的這碗蜜糖水,是斯大林與丘吉爾在波茨坦會議期間僅有的一次關于大選的談話。

平心而論,不能將斯大林對丘吉爾所說的話全然當作恭維。畢竟,在1945年英國大選揭曉前,不單國際輿論看好保守黨,保守黨內部也彌漫著樂觀主義的情緒,丘吉爾本人更是信心爆棚。理由很簡單,丘吉爾是大英帝國最艱難時刻的領航者,地球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他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印有他肖像的宣傳畫和贊美他的標語,標語上寫著:此人,贏得了戰爭。

相形之下,丘吉爾的競選對手艾德禮要寒酸得多,他只會和妻子一起坐一輛破汽車,從一個城市跑到另一個城市,同那些頭發上沾著棉絮的女工一次又一次地握手。

毫無疑問,丘吉爾以征服者的姿態趕赴波茨坦,他中途離開波茨坦亦帶著穩操勝券的自信。但是,他沒有預見也沒有把握到的是,戰爭結束了,和平到來了,英國民心發生了變化——偉大人物成了多余之物。對于“從來沒有坐過公共汽車,只坐過一次地鐵”的丘吉爾來說,這種變化在他感受力的邊際之外。

關于丘吉爾第一個首相任期結束后的生活,他的官方傳記作者馬丁·吉爾伯特有詳細的記載。根據吉爾伯特的《丘吉爾傳》,從第一個首相任期的卸任之日到1951年10月25日大選獲勝第二次執掌相印,丘吉爾主要干了兩件事:一是集中精力撰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二是發表了著名的反共鐵幕演說。前一件事使他贏得了19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后一件事使他成為冷戰的肇始者。

丘吉爾在演說中所營造的鐵幕意象,不但讓同為二戰勝利方的英美與蘇聯之間矛盾不可調和,亦令他本人與斯大林之間失去了再度握手的機會。1945年之后的丘吉爾,或在野或在朝,或寫作或旅游,見了很多朋友故交,去了亞非歐美各地,但沒有與老對手斯大林重聚的記錄。

1953年1月,丘吉爾赴美國參加艾森豪威爾的總統就職典禮,他向艾森豪威爾提出一同去蘇聯見斯大林。不過,這個建議顯然為時已晚。當年3月5日,莫斯科電臺宣布:斯大林逝世。斯大林與丘吉爾傳說中的這段對話,錯過了1945年的波茨坦,就再也沒機會上演了。

或許,我們該設想一種極端情況,這段對話會不會是兩位巨頭之間的一次隔空互懟?好事的英國作家多米尼克·恩萊特編輯過一本《溫斯頓·丘吉爾絕妙睿語》,書中收錄了這位語言巨人嘴里吐出的每一朵蓮花。但遍覽此書,找不到“我打仗就是為了捍衛人民罷免我的權利”,或諸如此類的句子。如此絕妙的語錄不被收錄,只能說明一件事:我們的首相大人壓根兒沒有說過這句話。

至于如此絕妙的句子是如何掛到丘吉爾名下的,又是因何在中文世界里莫名傳播,那要問杜撰它的人。有一點可以肯定,依著丘吉爾自命不凡的性格,他若真同斯大林進行過這次語言交鋒,是斷不會允許自己的傳記作者將此遺漏的。

(摘自《名言偵探》)

猜你喜歡
波茨坦丘吉爾工黨
波茨坦公告舊址感吟
英國新工黨政府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丘吉爾的奇聞軼事
段子里的丘吉爾
段子里的丘吉爾
日本遭原子彈襲擊,都是翻譯惹的禍
丘吉爾的幽默
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