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路徑初探

2023-06-05 14:18王雪云
名師在線·上旬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改革

摘 要:小學階段是塑造學生正確“三觀”的關鍵時期,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幫助學生積累法治知識的黃金時期。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價值,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該課程教學路徑,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路徑的選擇方面,教師要從優化教材內容、豐富教學模式、創新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切入,提升該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與系統性,促進該課程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7-0041-03

引? 言

道德與法治就是一門綜合性強、生活性強、應用性強、德育性強的課程,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創新的關鍵點在于將課程蘊含的道理、哲理、文化、規則說通透,并通過實際案例或現實活動來引導學生體會、運用、踐行這些思想、規則與哲理。對此,筆者認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要從教材、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切入,賦予該課程內容更強的生活性、直白性、實踐性和完整性。

一、重新適度編排教材,賦予內容時代特性

(一)增減教材內容,讓教材內容更貼近現實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但學生由于受地域特點、成長環境、文化習俗等原因的影響,在理解其中的部分內容時可能會出現理解不到位、理解難度大、內容陌生等問題。此時,教師如果一成不變地沿用原教材內容和順序展開教學,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此,教師要根據學校所處地區的不同、學生成長經歷的差異、班級學生認知能力的區別來適度增減教材內容,確保教材內容是學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直觀現實的[1]。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應對自然災害”這一課時,教師如果只是介紹教材內提到的由長江、嫩江、松花江引發的洪水災害,那么一些區域的學生是很難深入了解洪災的起源、危害與防控措施的,因為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時與其實際生活有所脫節。對此,教師可以舍棄這部分教材內容,改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9年貴州水城山體滑坡、2021年河南洪災等其他的自然災害來進行教學。這些自然災害有很多圖片和視頻資料,身處網絡環境下的學生對其較為熟悉,能夠直觀地認識到自然災害的危害,也能深入探究其原因及防御措施,同時還可以了解中華民族在應對自然災害時團結一心和眾志成城的精神,體會黨和國家對人民的關愛與支持。這樣的教學能夠促使學生掌握關于自然災害的知識、防御技能知識,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調整教學順序,提高教學內容的完整性

教材內容的編排設計是自成邏輯的,但具體的教學不能沿用一套邏輯體系和固定思維。為了確保教學的連續性、系統性、完整性,教師可以在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對教材內容進行串聯與整合,實現對教材內容的重組,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知識,減少學生因為時間間隔太久而遺忘所學知識的情況。

例如,一年級課本中的內容“我愛我家”與五年級的內容“我們一家人”是可以關聯起來的。學生之所以愛家,是因為與家人有血脈關系,家風優秀,父母愛自己。在家庭內部,學生可以自己做家務,自己勞動,問候父母,以此體現對父母的愛和對家庭的愛。所以,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是完全可以串聯起來的,但這樣的教材編排讓學生學習面臨著時間跨度太長的問題,將系統的知識點分成了條塊的知識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感觸不深、理解不透的情況,也可能難以深刻地理解家的含義和價值。對此,教師可以將兩個知識點放在一起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責任意識。

二、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需求

(一)引入游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興趣

小學生普遍喜歡動態的游戲課堂。對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小學生的天性,圍繞小學生的能力、個性與需求打造趣味游戲課堂,體現寓教于樂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良好、和諧、互動、有趣的氛圍中學習知識[2]。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探訪古代文明”這一課時,

為了讓學生深刻地了解漢字的發展起源、文化魅力和書法藝術,教師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字謎游戲、成語故事等,以講故事、玩游戲、猜字謎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內涵。例如,甲骨文最初是由動物的形狀逐步演變而來的,教師可以羅列出一些甲骨文字,要求學生通過交流探討、檢索資料等方式猜測文字對應的動物。然后,教師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進行點評和介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進程,明白漢字可以從音、形、義三個方面進行理解,為后續進一步了解漢字的字義、思想、內涵和組合意蘊打下基礎。

(二)引入多媒體教學模式,拓展教學深度

多媒體技術集聲、光、色為一體,能夠給小學生帶來豐富的視聽體驗,引發小學生的情感共鳴。此外,多媒體技術在資源檢索、內容拓展、內容解釋等方面也大有作用,完全貼合小學生的形象認知特點。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應用多媒體技術來降低知識呈現的難度,豐富知識的呈現形式,拓展知識的結構形態與應用深度,幫助小學生構建系統、整體的知識體系[3]。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綠色小衛士”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分別圍繞“水”“空氣”“紙”“環保小搭檔”等四大內容來依次進行,其教學目的是讓小學生了解我國的水資源污染情況、空氣污染情況、森林土壤污染情況及保護環境的行為做法。但受個人閱歷和認知經驗局限性的影響,很多小學生不清楚水土污染、環境破壞對生態造成的影響,給生活造成的麻煩。例如,他們不了解污水會讓魚蝦死亡,導致皮膚潰爛,不知道我國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湖面萎縮、黃河斷流、農田干旱、水生物數量驟減的現狀;不清楚焚燒秸稈、駕駛汽車會污染空氣……環境污染的行為多且龐雜,教師難有充足的時間帶領學生一一調查和探究這些污染行為,無法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以及水、土、空氣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來拓寬學生的眼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首先可以出示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如非洲小朋友渴望水的眼神、與水資源有關的公益廣告、魚群大面積死亡的畫面、農田龜裂的現狀等,以達到震撼學生心靈的目的;然后,展示各種保護水資源的行為,羅列現實生活中學生容易實現的環保行為,如擰緊水龍頭,用洗臉水沖廁所,生活污水不隨意排放,瓶中剩余的水不浪費等,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增強情感體驗;最后,將前后的課程內容串聯起來,展示一些畫面,引發學生的思考,如媽媽會用洗菜的水去澆花、沖洗手間,小朋友在吃飯時自帶餐具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位中年男子騎著自行車出行而不開汽車,一位女士在超市里提著籃子購物而不用白色塑料袋……這些畫面雖然簡單,卻意蘊深遠,可以給學生做良好的示范,引導學生開動大腦去積極聯想,盡自己的能力去保護環境。如此一來,道德與法治教學就實現了拓展延伸,可以更好地發揮出立德樹人的功能價值。

(三)引入情境教學模式,讓知識融入生活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塑造學生觀念、規范學生行為、服務學生生活為宗旨的學科,其最終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道德與法律知識快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與現實生活情景關聯起來,讓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應用形態與價值意義。對此,教師可以多使用情境教學法,以生活情境來導入課程,讓學生能夠通過對生活情境的觀察、體驗和思考來完成觀點的表述、情感的表達、問題的解答、道理的內化,最終使學生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將所學的道理、理念、觀點體現在現實行動中[4]。

例如,在教學“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時,教師可以聚焦小學生吃飯浪費的問題,開展主題教學,引入生活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教師可提前制訂一個調查問卷,向學生家長了解學生在家里吃飯時的習慣,圍繞學生挑食、喂飯、浪費等情況來進行調研。然后,教師使用這些生活素材來設計對應的教學內容,如結合詩歌《憫農》來告訴學生珍惜糧食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查找食物蘊含的營養和人體健康成長所需營養的對應關系認識到挑食的危害……最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聚焦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暴露出的吃飯問題進行交流探討,要求學生制訂健康的飲食計劃,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并讓學生對后期的計劃實施情況進行反饋,督促學生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這樣貼近現實生活的情境教學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能夠對學生的現實行為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落實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四)引入實踐教學模式,強化學生感悟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實踐性較強、生活性較強的學科。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切入,設計實踐性強、體驗性強的實踐活動,將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均衡、全面發展[5]。

例如,在教學“慧眼看交通”這一課時,教師要設計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去觀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讓學生知道怎樣去預防事故,怎樣去規避風險。教師可帶領學生觀察交通規則,模擬火災逃生,應對突發事故等,引導學生從風險隱患辨識、安全事故原因、違規事故后果、安全管控措施等多個角度認識到提升安全意識、積累安全經驗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系統全面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和應對措施,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風險規避法、自救方法和報警方法,切實保護學生的安全,讓學生能夠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三、使用公平開放的評價機制,提升教學實效

課程評價是調整與優化教學策略的依據,是培養學生學習自信的關鍵,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公平、客觀、全面的評價,革新以往只重成績,不重過程和態度的評價方式。教師在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成績進行定性評價時,不能憑主觀意志來決斷,而要根據家長的意見、學生的表現、同學的觀點來重新認識學生,將以往的單向評價轉變成多元評價,同時用客觀的事實和記錄的數據來確保評價的真實性與公平性,確保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一視同仁,從而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和點評[6]。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我能行”時,教師事先可以從家長、鄰居、教師、同學的角度來采集某位學生的信息,整理出這些主體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知道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及給他人的印象;然后要求學生圍繞基礎信息、興趣愛好、特長優勢、性格缺陷等內容做自我介紹,了解學生對自我的認知程度;最后結合他人對學生的評價來確定學生的優點和缺陷,教師要表揚學生的優點,然后耐心地指出學生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生強化內驅動力,讓學生能夠真誠地接受他人的評價,同時主動、客觀地參與對他人的評價。這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能夠幫助學生接受真實的自己,同時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建設要注重教材內容的調整、教學模式的豐富與教學評價的創新。在教材內容調整方面,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增減,適時調整教學順序;在教學模式選擇方面,教師要注重使用情境教學法、電教教學法、游戲教學法與實踐教學法等實用方法;在教學評價方面,

教師要注重過程性評價,確保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

[參考文獻]

王東.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2(17):13.

蘭興玉.“互聯網+”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03):108-109.

曹占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的教學方法[J].啟迪與智慧(上),2022(02):56-58.

賴宣榮.面向德育培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2(02):21-22.

鄭友才.新課程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難點與對策探析[J].好家長,2021(A1):61-62.

馬俊玉.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J].家長,2021(36):48-49.

作者簡介:王雪云(1979.11-),女,福建霞浦人,任教于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五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

猜你喜歡
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改革
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
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訓練設計策略
走進文本案例,牽出生活百態
“韋寨之窗”課程:道德與法治時政微課程設計與實施
聯系生活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教學
“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路徑淺析
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活動組織研究
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