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智慧型家長,為孩子心理減壓

2023-06-06 03:06沈克祥
家教世界·V家長 2023年3期
關鍵詞:情緒家庭家長

沈克祥

在當前的家庭教育背景之下,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指向未來的。

家長就要為一個孩子的成長,為培養一個高質量的生命負責,所以我們的建議就是,要做智慧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助力的。

我們希望能夠在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之下,開創美好的未來。

舉個例子來說,“人”字一字兩筆,我的理解它是一個支撐架構。一筆寫身體,一筆寫心理;一筆寫物質,一筆寫精神。

所以只有這兩筆在一個孩子身上真正寫好,他才會是一個完整的人,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很關注,但對心理素質的關注有缺失。有的家長對于孩子的學業方面有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關注有一定的滯后。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之中,父母的觀念和態度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希望能夠在父母的幫助之下,把孩子的這兩筆都寫好。

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根據這么多年的實踐工作,包括在我們給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我有幾點感觸。我想分享的第一點是——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擁有善心和良知,擁有人的情懷。

我們都希望讓孩子先做一個健康的孩子,再做一個聰明的學生。

一個健康的孩子,他的情緒穩定,思維也很敏捷,內心是一種安穩的狀態。

這樣的孩子坐在教室里,一定能夠把老師所講的聽進去,入腦入心。

但是反過來,即使一個孩子很聰明,如果他的心理不夠健康的話,那么他的整個情緒是非常波動的。他坐在教室里,內心是非常不安穩的狀態。

孩子對于整個外部世界都是屏蔽的。

再好的老師,講得再精彩,孩子都不能入耳,也就不能入腦,更不能入心。

所以我們特別強調讓孩子先做一個健康的孩子,再做一個聰明的學生,這兩者不可倒置。

家庭教育之中,先立德,再擁才。德才不能兼備,德必為先。

這跟我們國家強調“立德樹人”是非常一致的。

品德是所有一切的引導者,品德好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一定是一個有幸福感、有自尊感,也會是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之人,也希望家長能夠在家庭教育過程之中跟孩子一起前行。

孩子心理問題的識別與理解

早在1948年,當時對健康的界定就是一句話,“健康就是軀體免于疾病”。

所以當時的“健康”指的就是身體好,這樣的說法在物質條件匱乏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對健康重新做了一個界定,它包括四個部分的內容:身體好、心理好、社會適應好和道德好。

這四個方面是對健康的一個完整定義,各位家長也應該從這四個角度,來重點關注我們孩子的身心健康。

特別是社會適應好。如果有孩子在學制轉換的期間,比如說幼兒園升一年級,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這實際上對一個孩子的心理挑戰和沖擊是很大的,也是很容易誘導心理健康問題的。

在這樣的適應階段,我們作為家長,應多注意跟孩子的溝通。

家長要幫孩子更好地適應過渡階段,那么,要如何去判斷一個孩子是不是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呢?

給大家兩個基本的標準。

假如我們發現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率出現了明顯下降,同時我們還關注到他的人際關系開始有了明顯回避,比如說宅在家里不出門、不與人交往甚至不愿意去學校,當這兩個問題在一個學生身上表現得很明顯的時候,那么他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可能就比較嚴重了。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學生的社會功能被破壞地越嚴重,他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越明顯。

這樣的孩子,他會有明顯的痛苦感,這個時候就是給予幫助的最佳時機,所以希望父母能夠及時關注和重視孩子這方面的問題。

另外一點,如果孩子自己沒有感覺到很明顯的痛苦感,但是他讓身邊的人有明顯的壓力和痛苦感,也就是這個人造成周圍人明顯痛苦感而不自知的情況,同樣是心理問題的一種表現。

家長們也不用特別擔心,認為孩子有了心理問題多么可怕。我們的任務是面對問題,而不是回避問題。

我們曾經對安徽省1200名小學生做過一個調研,通過調研數據發現:有嚴重心理問題傾向的有4.5%。那也就是說,在我們小學生這個群體里,100個學生中可能有4-5個嚴重心理問題傾向。我們會發現青少年現在的心理問題也不斷地在低齡化,這是一個現實的特點。在對初中1350位學生做的調研中發現:有嚴重心理問題傾向的差不多占到9%,明顯看到,在我們的學業壓力增加的時候,有心理問題傾向的人數明顯增加。對高中1500名學生的調研數據中,有中度到重度心理癥狀的同學差不多占比也是8%左右。

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客觀地看到,在青少年群體中,是有一定比例的學生需要幫助,需要受到關注的。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不是單一的,它是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影響的。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從家庭這個角度更好地了解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成年以后的思想和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他過去的生活經歷影響。所以一個成年人的思想和人格的形成,有六到七成是跟他在六歲之前的生活經歷密切關聯的。

孩子六歲之前的主要生活環境就是家庭。他跟家庭成員的互動,家庭的氛圍,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養育關系對他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

美國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在童年時期就能形成,從6、7歲的孩子身上,我們可以預測他成年的一些行為。

所以弗洛伊德的觀點跟我們現代心理學研究的結果是保持一致的。

中國有一句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都說明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心理起著重要影響。那環境是怎么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的呢?我們把一個孩子跟他的父母組成的家庭稱之為原生家庭,他長大之后跟他的配偶加上他的孩子組成的家庭叫新生家庭,那一個原生家庭是怎么去影響到一個新生家庭的呢?

往前追溯,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就已經受到影響了。這時候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功能是非常弱的,所以一個孩子變得優秀,變得自信,是他的父母營造了非常好的家庭環境,父母跟孩子間有很好的溝通。比如說肯定得多、支持得多、鼓勵得多、認可得多,孩子就會把父母親這些養育方式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我們稱之為“認同”。一個孩子被父母和家庭認同,他也會認同自己,長大以后就會帶著自信。

但是在我們的臨床案例中,確實也發現有很多青少年心理上“生病”了,不全是孩子的問題,是一個孩子背后的整個家庭出問題了。家庭是一個系統,一個整體。當一個孩子在他的成長之中被原生家庭否定得多、指責得多、貶低得多、甚至虐待得厲害,這種孩子內心就會傷痕累累,長大也很難找到一個很合適的伴侶。

這種影響被稱為“強迫性重復”,而且這個重復還是潛意識層面上的。一個孩子“心理”上生病了,自己不知道原因,是因為他潛意識里受到影響,這也被稱為代際傳承。

總結概括來說,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面——價值觀念、內在的性格、生活的方式、人際互動的模式。每一個方面都是深深內化在一個孩子內心之中的,如果孩子被影響,別說四個方面,其中一個方面被影響,都很難靠自己去改變。所以父母對孩子所做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明顯的影響。

分析孩子的心理特點

2019年,在上海盧浦大橋上發生過一個事件,就是一個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被老師要求讓家長帶回家批評教育。媽媽開車去學校接到這個孩子,從這個孩子上車開始,媽媽就在批評這個孩子。當車開到盧浦大橋上,這個媽媽的情緒一下到了頂點,把車突然停在橋中間,走下車,站在車窗外批評這個孩子。當她發泄完情緒回到車上,孩子的情緒崩潰,拉開車門往外沖,這個媽媽也緊跟著就沖下來。一下沒有拽住這個17歲的少年,他就跳下了盧浦大橋,當場身亡。

這樣一個事件,也引發我們反思。孩子為什么要用這么殘酷的方式讓一個家庭悲痛終生?當我們去分析案例,能夠看到這個孩子的性格特點。比如說在情緒沖動之下,他直接地表現在行動上,而且他跳橋這個行為還不計后果,這個孩子的特點我們可以概括為情緒沖動。

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有這樣的行為特點和心理特點時,是不是還有一個人跟他是相似的?這個媽媽批評這個孩子,只想著發泄自己的情緒,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她把車停在橋中間,不考慮安全。她的這個情緒也是直接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也沒有考慮行動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所以我們能看到在原生家庭之中,媽媽的沖動情緒和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這個孩子,這就是我們說到的強迫性重復,或者叫代際傳承。

父母肯定沒有想到孩子變成這樣,但是家庭教育的功能就是潛移默化,就是在這樣的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一個孩子的行為。在心理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情緒和行為都會在思維的影響之下發生。一個人是怎么想的,他可能就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和行為。

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

我們特別強調對孩子早年成長環境的關注。環境的友好、溫馨,是很重要的。在人的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是先有情緒后有思維的,在邏輯思維沒有形成以前,孩子仍是用情緒來感知世界并留下痕跡的。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跟環境的互動靠的是情緒。如果是溫暖的環境,那么孩子的情緒就會被很好地滋養。如果是痛苦的、壓抑的環境,甚至是糟糕、絕望的環境,那么這個孩子的內心也會受到污染。

兒童的邏輯思維有明顯的變化是發生在9、10歲此期間。那也就是說,一個3、4年級的孩子之前都是靠著形象思維、情緒性記憶在互動的。只有在10歲之后,她才能夠靠思維去理解周圍環境,才能不完全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人對他的情緒保護也特別重要。我向各位介紹三種負面情緒,分別是羞恥心、罪惡感、包括默然。這三種是最嚴重的負面情緒。

在一個孩子的內心之中,羞恥心是最不能被觸犯的。一旦他的羞恥心被觸犯,都可能會有極端性行為的發生。很多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會使用語言暴力。語言就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羞恥心。強烈建議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一定要做到對事不對人。不攻擊孩子本人,只針對那個事件,避免傷害孩子的羞恥心。

第二個叫罪惡感。罪惡感有兩種,一種是指向他人的,叫他罪感。一種是指向自己的,叫自罪感。所以我們在臨床案例中,看到很多青少年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之后,開始攻擊父母,攻擊家庭,整個家庭被弄得苦不堪言。我們能看到他是把攻擊指向外部,認為是他人和外部的環境有問題。

在中國的教育下,大多數青少年會把這個攻擊指向自身。自傷、自殘性行為都是孩子通過攻擊自己,間接攻擊到身邊的人。孩子把父母最在意的部分毀滅、破壞掉,也間接性表達了對周圍環境和家庭的攻擊。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很小的時候家庭不那么和睦,父母有爭吵,對孩子有些不當的行為,孩子長大之后就會忘記了。那我要告訴各位家長,每一次對孩子的傷害,都會在他內心中留下痕跡,只是很多時候,這些痕跡被壓抑到內心很深的地方。這樣的一些不好的部分,可能會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出現。當有一些相似的刺激影響到這個孩子時,被壓抑的情節創傷部分再次被激活。當一個人的創傷部分被激活,比如說考試沒有考好、人際關系沒有搞好,他就不只是受到單一的刺激對他的影響,還附加了早年的那個被批評的、被羞辱的未愈合的創傷,所以這就可能會導致疊加性的沖擊。心理學上,疊加性的心理沖擊就可能會讓一個孩子出現很多精神類疾病的癥狀。

在這里我也特別強調,不要去指責其他家庭成員,我們強調家庭的功能很重要。事實上父母也做不到100分,也不能要求父母做到100分,其實60分的父母就是一個合格的父母,能夠做到70、80分就是很優秀的父母了。也不要求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完全沒有問題,而是盡量做到問題的部分少,溫暖的部分多。

工作了二十多年,在成百上千個案例中,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家庭反饋的很多問題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當父母覺察到孩子的問題超出了家庭的邊界,就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和輔導,用專業的方式解決問題。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去除對心理問題的羞恥感,能夠客觀科學地去看待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特別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做智慧的家長。我們說,家長有幾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愿意為孩子花錢;第二重境界——愿意花時間陪伴孩子;第三重境界——愿意為了孩子去學習和成長;最高境界——愿意為了孩子,改變自己。每一重境界的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讓每一個家庭能夠重新去看待親子溝通互動還有哪些方面有提升的空間。也希望家長和孩子能夠更好地度過有意義的時光,能夠讓孩子帶著一個美好的心情和狀態,在學業和生活上有更好的成長。

猜你喜歡
情緒家庭家長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家庭“煮”夫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戀練有詞
家長請吃藥Ⅱ
近8成家長不認同只要學習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情緒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