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文學意境的美學特性研究

2023-06-12 19:23李逸凡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3期
關鍵詞:美學特征古代文學研究分析

李逸凡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非常寶貴的文化藝術瑰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我國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研究大量的古代文學作品后發現,我國很多古代文學作品都包含著意境美,而想要深入研究古代文學作品意境的美學特征,又需要深入挖掘文學作品內涵,然后再通過總結和分析,才能將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意境美學特點呈現出來?;诖?,本文就針對中國古代文學意境的美學特性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古代文學 意境 美學特征 研究分析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范疇,是一種重要的審美形態。研究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美不僅是對作品流露出的真實情感的關注,而且是對作品的畫面和格調的關注,意境美里往往寄托著創作者的情感和憧憬。我國很多古代文學作品都非常講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類型的古文,意境美會表現的更加明顯。很多文藝評判家都會將意境美作為衡量藝術美的一個標準,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意境美也成了很多創作者的追求目標。那么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境美的美學特征又有哪些呢?研究這個問題也加大了相關人員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意境美學特征的深入探究。

一.意境的內涵

在我國眾多的文學評論里,不同的文藝家對意境有著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但總的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定義:第一,有部分文藝家認為,意境本身就存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其中《辭?!穼σ饩尺@一概念是這樣解釋的:“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边@種意境的界定,更加強調的是主觀藝術境界,所以它是依存在文學作品當中的,當然也很容易被讀者欣賞和接受。第二,還有部分文藝家認為,意境是人們在接觸文學作品的時候,所產生的“心像”,就是在心里創造的境像。清代的美學家梁啟超曾說過“心造之境”這句話,很完美的詮釋了“意境”的概念;而當代的美學家朱立元認為,意境就是人們在參與審美活動過程中,用心的角度去觀看外界的對象,并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可以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領域中創造出不一樣的境界。結合以上不同文藝家對意境的定義分析來看,意境就是創作者將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通過藝術構思和加工,再融入一些藝術形象或者是符號,使讀者在欣賞作品的時候,能夠很準確的感受到作品的形象,并通過心靈的意想和創造,在欣賞者大腦中形成特有的“意境美”。

二.古代文學作品中情境交融的美學特征

審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體現:第一,觸景生情,就是在景物的刺激下產生的情感體驗。在文學作品體現自然美和景物美的時候,這種審美形式是最常見的。劉勰的《文心雕龍》說“春秋代續,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也就是說文學作品的作者和讀者在景象的不同變換下,會出現相應情感變化和思想活動,如作者在欣賞自然風光的時候,不僅僅會有情感上的聯想,還會出現情感的遷移,形成多個不同層次的情緒。如陸游重游沈園后,在美好景物的刺激下,聯想到自己和唐婉在這個地方相遇的場景,進而生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情感感嘆,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自然景觀推動情感變化的例子;第二,同情體驗。是說在欣賞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讀者和作者有相似的經歷或者是體驗,很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在作品描述人物的時候形成了互動,甚至有很多時候,讀者會將作者的愛恨作為自己審美標準,帶入感很強。如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經典情節“黛玉葬花”,很多讀者在讀到此處的時候,想象著當時的場景,把自己帶入那個畫面,感同身受,體會到黛玉悲傷的心情,不由自主地也潸然淚下,這就是情感共鳴的同情體驗;第三,移情體驗。是指在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讀者會在感情促進作用下,引發一些聯想,在聯想中自然景物和人的情感融為一體,讓人感到自然景物仿佛也有了人的感情。

三.古代文學作品中“和”的美學特點

“和”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審美標準之一。迄今為止,我國文學作品的研究者也一直在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和諧發展,這種觀念在我國古代的《詩經》和唐宋時期的很多經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如在《周南·關雎》中,就將水鳥和鳴與男女相戀進行了對比,讀者在仔細閱讀以后,能夠很真實的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意境美。在很多唐詩宋詞中,都會出現田園、愛情以及戰爭等主題,但無論是那一種文學主題,都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體現了出來,而這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思想意境美。再如《小雅·采薇》中,描述了戰士戰爭后歸來的心情,所使用的語言含有很傷感的情緒。但是在給讀者帶來傷感意境的同時,也讓讀者體會到人與自然生命是統一的,將我國古代人民的自然和諧思想體現了出來。在我國先秦時期,很多文學都主張“和”,并將“和”作為文學創作的核心和主題。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孔子就非常主張“中和”,更是將我國古代文學創作者對親情和睦的重視體現了出來,若非如此,孔子也不會在“中和”思想的基礎上來對《關雎》進行評價?!昂汀钡拿缹W思想和特點并沒有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去深入挖掘和探究,再加上本身的理論知識就具有抽象性特點,所以是很難給人們帶來親切和諧情感體驗的。

四.古代文學作品中悲壯的憂患意識之美

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悲壯憂患意識的美學特點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孟子《盡心》篇中,提出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溫飽問題,主要主張的就是反壓迫、反統治者的現象,很明顯的體現了對民眾的憂患。第二,“孤臣孽子”類型的憂患思想。通過對歷史知識以及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發現,周文王是以德治人的典范;而在近代史中,人們正處于亂世時期,所以也會有對國家政治和生命的憂患,而這種憂患意識也是屬于悲壯憂患意識之美范疇的。但是總的來說,無論是哪一種憂患類型,都不是從個人層面上去思考的,是和國家、民族大義緊密聯系起來的。此外,與憂患意識處于同等層面的“美刺”,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是出現率比較高的,同樣屬于美學范疇行列,朱自清也認為美刺之稱源自《春秋》。將憂患意識和美刺精神結合起來,能夠將我國古代文學中的崇高、悲壯和優美、沉郁體現出來,讓人們體會到不一樣的美感力量。

五.古代文學作品中獨特的審美風尚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無論是對何種事物的描述,都是需要圍繞一個固定主題來實現和展開的,當然也會有部分的文學作品是在特定情境的要求下去完成的,但是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都是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來實現審美意境的,以此來提高和加深古詩文所表達的思想內涵。通過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是可以將古代作品中意境審美特征體現出來的,當然,創作者的思想和藝術造詣也能在作品中呈現出來。

例如,《古畫品錄》談論了繪畫六法,首先強調的是具有靈動的氣韻,將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狀態以靈活、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文學作品中的“韻味”是可以作為藝術作品的評價標準和依據的。而在晚唐時期,就有文學家將“韻味”作為了鑒賞和品評文學作品的標準;在清朝時期,又有文學家在“韻”的基礎上,加入了人的不同體會,而這也給后人對文學作品的創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對于“韻”的審美特點來說,它在文學創作領域當中,是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的,所以也被一直延續到現代。迄今為止,將“韻味”作為審美標準仍然是很多人所推崇的。能夠讓文學作品達到比較高的韻味,是所有文學作品的創作巔峰,也是創作的最高追求,將古代和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完美的體現了出來。其實對于“韻味”本身來說,它就具有耐人尋味特點的。但是對于“韻味”的揣摩和感受來說,它只能通過人的感受和體驗來實現,想要通過語言將其表達出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它在文學作品中的出現方式,一般是在作者想要表達,但是又沒有可以描述內容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韻味來實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韻味主要是從文學作品的細節之處感受和總結的,目的是對作者的創作思想進行推斷,體會到作品不同的情感和內涵。

六.意境的美學特征分析

1.真實感和自然感

一般情況下,文學作品的意境都是非常自然、也很真實的,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美學特征,所以才能將讀者的情感體驗激發出來,引發讀者的共鳴,并給讀者的思想和心靈帶來更加豐富的想象。在上文的簡要講解中,我們對意境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王國維也曾對意境進行過闡述,意境就是對真實景物的描述、真實情感的抒發。這種真實并且具有自然性的美學特征是可以體現在不同意境當中的。

例如,古典文學《紅樓夢》,林黛玉非常的喜歡竹子,自己所住的地方也被竹子圍繞,而在這部作品中,也有多個地方一直在描寫竹子,如“滿地下竹影參差”“窗外竹影映入紗來,滿屋內陰陰翠潤,幾簟生涼”等,在這些詩句的描述中,呈現出了一種住所凄涼、冷清的意境,給人們的感受是非常的真實和自然的。其實對于真實、自然的意境美,還可以在美麗奇特的意境中體現出來,如《葬花吟》雖然描述的是落花,但是實際上卻是在描述林黛玉的處境。此外,對于《紅樓夢》這部文學作品來說,它之所以會被稱之為我國的經典之作,是無法離開它真實、自然的意境的。林黛玉雖然很美很有才華,但是卻體弱多病,作者所用詞語非常恰到好處,因為林黛玉很美,花也很美,所以用花來比喻林黛玉的美,給人們帶來遐想的空間。同時,林黛玉寄人籬下,身體又不好,又非常的孤獨和憂傷,所以用“落花”來比喻也是很貼切的。整體讓讀者閱讀起來感覺非常自然和貼近現實,所以說,真實感和自然感是意境的美學特征之一。

2.動態的美

意境是文學創作者對生活的提煉和加工,然后以藝術形式呈現出來。意境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直存在的,也是一直在變化中出現的,所以說意境還有一種動態美的特點。

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這首詩的意境是非常唯美的,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明亮的月光透過松樹的枝葉散落下來,清澈的泉水在砂石上緩緩流過。整首詩的意境都是動態化下的呈現,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構思出一幅流動的畫面,猶如身臨其境。

3.虛實結合之美

虛實結合的意境美學特點在上文的闡述中也有提及,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很多也都采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對于一篇好的古文作品來說,即使創作者多么有才華,畢竟也只能繪景于萬一,更多時候仍是需要讀者去想象的。而且如果古代文學作品失去了虛實結合之美,就會使整部作品非常的古板和單調,失去了應該有的意境之美。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意猶未盡的意境美。

例如,屈原的《離騷》,這部作品整篇都采用的是比喻、擬人的手法,都在用花來比喻人,用蘭、蕙、方芷比喻有賢能的臣子,眾方比喻的是奸佞小人,這種虛實結合的方式,將作品的含蓄意境美進行了體現。

4.境生象外和圖畫美

在古代文學作品意境美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境生于象外”,就是說文學作品帶來的意境美是由所描述的事物來實現的,但是又在事物外產生。圖畫美是只能遠遠的去觀看,但是卻無法細細把玩,也就是我們現代語言常說的“可望而不可及”,可以理解為古代文學作品的朦朧之美,創作者在創作作品的時候,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描述出來。

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在給讀者帶來意境美的同時,再結合讀者的想象而勾勒出來的一種完美圖畫。其實這篇古文作品從立意上來講,并沒有特別新鮮的地方,主要想表達在外游子緬懷故鄉的感情,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最主要的就是展示出了一種意境圖畫美。

總而言之,對于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來說,意境所包含的美學特征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所說的美學特征,還有很多美學特征是需要我們繼續去研究和挖掘的,同時還要結合具體的文學作品去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只有對意境產生的原理正確掌握,才能真正的發現和認識意境的美學特征。

參考文獻

[1]李佳雯.時空維度的審美距離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應用[J].戲劇之家,2021,(25):186-187.

[2]郭文睿.中國古代文學中詩與酒交融現象的美學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6):138-139.

[3]程波.分析中國古代文學《詩經》中的女性美學[J].青年文學家,2021,(12):49-50.

[4]于小飛.中國古代文學意境的美學特性研究[J].北方文學,2020,(23):58-59.

[5]李瀟云,婁鵬宇.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的審美驚奇何以可能[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20,36(4):75-80.

[6]吳小利.試論中國古代文學《詩經》中的女性美學[J].普洱學院學報,2020,36(1):78-79.

[7]趙紅.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與當代價值使命的雙向思索[J].今古文創,2021(4):2.

(作者單位:隴南開放大學)

猜你喜歡
美學特征古代文學研究分析
古代文學圈中的“鄙視鏈”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析
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征與現代審美變遷淺論
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美學規劃探析
淺談廣電光纖通信接入技術
關于變壓器高壓試驗技術的研究分析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語境中闡釋中國古代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