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古橋保護與活化

2023-06-13 00:50張藝凡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古橋改造保護

摘 要:我國鄉村古橋是建筑技藝與文化藝術的載體,在中華歷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時代發展,部分古橋無法順應社會飛速變遷而逐漸荒廢,如何使其融入現今社會,并使其持續發揮文化傳承的作用成為當務之急。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古橋的保護與活化得到了重視,通過對湖北省咸寧市桂花鎮劉家橋村上二橋周邊進行景觀微改造,實現鄉村古橋的保護與活化,使人們的鄉愁得以留存,使古橋文化得以傳承。

關鍵詞:古橋;保護;活化;鄉村振興;微景觀;改造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橋之國度”的美稱,古代橋梁文化更是中華幾千年文明史上極為輝煌的一部分,其在建造形式方面表現出的多樣性,在建造技術方面展現出的高超性,以及藝術與功能之間的平衡性,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英國學者李約瑟曾給予中國古代橋梁極高的評價:“中國文化的特色在不小程度上是合理和浪漫的巧妙結合,這一點在建筑工程上也產生了效果。中國古代的橋梁沒有一座是不美觀的,而且不少是非常美觀的?!盵1]現今留存下來的古橋已不僅是簡單的“橋”,更是珍貴的文化瑰寶。

一、中國古橋保護與活化

(一)古橋保護與活化的價值

橋梁有著悠久的歷史,從人類最早的獨木橋到各類景觀元素相互融合的現代橋梁景觀,橋梁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價值。并且,古橋彰顯著一個城市的建筑技術與特色,反映了古人建造橋梁的智慧高度,承載著古代橋梁建筑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特征使得古橋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而時代發展則決定了古橋將通過活化這一方法融入今人的生活。

1.交通價值

為了跨越各種障礙,人們修建了各種橋梁。橋梁是交通線路中的重要部分,交通運輸因此成為橋梁的首要功能。橋梁也可使道路和水路進行有效連接,形成運輸網絡,使得水陸交通運輸相輔相成、共同發展[2]。

2.科技價值

現今橋梁科技多來源于古代橋梁。古橋自身科學的建筑結構、優良堅實的材料使其保存至今。其中的力學原理在現代橋梁中依然適用,為今天的橋梁建造提供參考。例如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趙州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總長達到50.82米,足見中國古代橋梁科技價值之高。

3.藝術價值

古橋在中國鄉村中數量龐大,具有種類繁多、造型獨特等特點,很多現存的古橋除交通和科技等價值以外,藝術價值之高也不容忽視。其中,鄉村古橋在空間上常體現出變化多、結構巧、造型雅的特點,在造型上具有柔美且秀麗、溫婉且挺拔的特點。

4.文化價值

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古橋建筑本身與當地的社會風俗、民間軼事、神話傳說等緊密關聯,是橋梁文化和環境美學的載體,以及文人墨客吟詩寫文的創作對象。在悠久的文化長河中,古橋不斷融合建筑學、美學、文學、繪畫、篆刻等多種文化,持續發揮著各類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傳承的作用[3]。

(二)古橋保護與活化存在的問題

在世界民族文化的大花園中,中國古橋是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然而現今仍保留下來的古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數量急劇下降。昔日古橋逐漸喪失其原有的使用功能,一批古橋在現代化進程中搖搖欲墜。

1.居民保護意識薄弱

古橋遭到破壞的原因不僅僅是歷史變遷,民眾保護意識的強弱也與古橋保護程度有直接關系,一些人為因素對古橋的損壞是致命的。鄉村中的古橋如果略有損壞,有的居民可能會將建橋的材料帶回家中另作他用,使古橋淹沒于雜草之中,甚至逐漸淪為鄉村中無人問津的廢棄場所。

2.現代化建設的影響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現代化進程加快,水利建設等進程加快,城市擴建,使古橋受到現代化建設的影響。例如,咸寧市咸安區清代福祿橋原為磚木結構橋梁,因功能需求,村民在橋上修建了兩座木橋亭,以便臨時存放物資和供他鄉游人稍作停留。道路建設得以發展,居民生活逐漸穩定后,木橋亭日益荒廢,原有木質結構也已不復存在,令人惋惜。

3.修復有余,活化不足

古橋的現狀雖不容樂觀,但其面臨的問題已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許多古橋煥然一新,甚至失去了古橋原有的韻味,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諸如此類的表面“修復”層出不窮,深度“活化”卻極少被關注?!盎罨笔鞘构艠驘òl新的活力的關鍵,僅僅使古橋外表恢復如初,并不能改變其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事實,如何使古橋實現功能轉變并創造附加值是影響古橋命運的重要一環。

(三)古橋保護與活化的目的和意義

千百年來,人們對于橋梁的情感深厚而無法割舍,橋梁成為歷史的象征和數代人的記憶。對古橋進行保護與活化,其目的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恢復古橋固有的交通運輸功能,發揮其作為“橋”的原有價值;二是避免使古橋的歷史文化氛圍與周邊現代景觀產生不和諧的畫面,通過古橋微景觀改造使橋與景融為一體,相輔相成;三是通過古橋微景觀的改造,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為鄉村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

只有使古橋的“古”和現代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相結合,使古橋適應現代鄉村的生活方式,才是對古橋最好的保護方式,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古橋活化,使古橋更好地存在下去。這也是古橋微景觀改造的意義所在。對古橋周邊進行微景觀改造,使其與現代鄉村建設相和諧,成為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二、鄉村振興和古橋保護與活化的關系

“活化”指在對建筑進行基本的、最小幅度的改造的基礎上,賦予其新功能,使其創造新的價值,產生新意義[4]。古代橋梁是中國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者,是了解鄉村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一)鄉村振興推動古橋保護與活化

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發展理念注重保護自然,保護鄉村氣息,保護鄉村景觀和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美麗鄉村[5]。這與對古橋進行保護與活化的核心是一致的。首先,在古橋保護與活化的過程中應該遵守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切合實際地制定科學的古橋活化方針。其次,當下許多古橋都面臨橋體結構損壞、功能喪失等問題,鄉村振興戰略則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策略,也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地區發展之間的矛盾問題得以解決。最后,現今鄉村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遺產失活、保護不當等問題,需要改變固有思維,在對橋體本身進行合理修復的同時,實現其活化和發展,在修復古橋建筑的同時留住鄉愁,使鄉村和古橋互為依托。

(二)古橋保護與活化支持鄉村振興

對于鄉村振興而言,古橋的保護與活化是一種方式和目標。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興盛。古橋對于鄉土文化有活躍和豐富的作用,對古橋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和活化也成為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環節。從歷史層面看,古橋將歷史、文化、藝術融入其中,作為文化遺產使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從實際角度來看,古橋擁有較高的經濟、文化、藝術等價值,屬于鄉村振興中重要的物質資源。先輩們通過古橋傳達對家鄉的情懷、實現對建造技術的經驗總結及對文化的認同,這都對鄉風文明建設有積極的意義。

三、古橋保護與活化的措施

(一)加大古橋保護的立法和執法力度

將具有使用價值和重要文化意義的鄉村古橋全部列入保護名錄并依法公布,使其受到法律保護。同時對于重點保護橋梁安裝電子監控設施,對橋梁進行全天候監控,掌握古橋實時動態,對古橋周邊生態環境及人文環境進行監控和提升。如果產生人為破壞及污染,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樹立全新的保護觀念,加大原生環境保護力度

在古橋保護過程中可采用新思路、新模式解決古橋的生存發展問題。對于古橋自身結構遭到破壞的問題,應修舊如舊,保留原有形式感。對于社會發展較快帶來的與環境不相宜的問題,可以遠離古橋建新橋,減少其承受的交通壓力。在古橋遺址外建博物館、展覽館等建筑,將古橋遺址納入其中,可全方位保護遺址,供游客實地參觀學習,提升當地人和游客的保護意識等[6]。

(三)挖掘文化底蘊,豐富文化內涵,推進地域文化建設

正所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在保護古橋文化底蘊、豐富古橋文化內涵中,首先應保護地域文化特質,傳承古橋發展脈絡??梢园l展特色主題公園等生態改造工程,有機結合新舊鄉村人文景觀。其次,應塑造特色古橋文化形象,加強地區文化新風建設。在火車站、高速路出入口等地方進行景觀營造作為古橋文化的“點綴”,提升鄉野古橋的文化品質。最后,發展古橋文化旅游,推進古橋文化與社會連接。全方位展現古橋村落的文化景觀,整理古橋相關的特色民間故事、民謠傳說、風俗典儀等,邀請名家進行撰文、作畫、題詞,并組織文化宣傳活動對古橋文化進行賦能。

四、咸寧市桂花鎮劉家橋村上二橋微景觀改造

(一)項目概況

劉家橋村是位于湖北省咸寧市桂花鎮的一個古村落,被譽為“楚天民俗第一村”,也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書香之地[7]。劉家橋村取橋名為村名,其中地標建筑劉家橋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上二橋是位于劉家橋村河流上游的一座單拱石橋,水深較深,周圍有山地良田環繞。經調查,上二橋主要具有以下三點優勢。一是古橋橋體保存完整,造型古樸優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二是周邊自然風光優美,有良田、河流、山川、碎石;地形地貌豐富,植物種類繁多,自然地理條件優越。三是上二橋歷史悠久,承載著劉家橋人的鄉愁。雖喪失了部分固有功能,但其文化底蘊和精神猶存,值得進行保護和改造。

(二)項目存在的問題

上二橋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劣勢與不利條件:一是從橋體結構現狀來看,橋體雜草叢生,其根系對橋體結構造成一定破壞;二是從周邊環境來看,古橋周邊一些居民自建的圍欄缺乏審美價值,對古橋周邊景觀造成一定破壞;三是古橋周邊缺乏適宜的觀景平臺,無法從最佳角度觀賞古橋,無法使游客或村民與古橋進行對話。

(三)項目設計應用與實踐

第一,主題確立。在對上二橋進行改造之前,確立其主題是必要前提。首先,“圓”與“緣”同音,古橋實體與水中倒影形成一個圓,游人在古橋相遇亦是“緣”,相伴度過則有情緣深厚、情深如潭水的寓意。故取諧音“情緣”二字,為橋之立意。其次,“圓”與“缺”皆為美,在河流旱期時,橋洞與倒影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圓,河流汛期時,則為一個不規則的圓?!皥A”或者“半圓”皆為月亮常態,通過自然的變化,啟迪人生有圓滿得意之時和不如意之時,體現中華民族通透豁達的人生哲學。

第二,方案形成。通過對上二橋優勢和劣勢的分析,以及主題的確立,現得出了如下三條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首先,對于雜草叢對橋體結構造成破壞、影響美觀的問題,適當清除不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以保護橋體;但對根系頑固、深入橋體結構的植物不予以清除,避免發生坍塌。其次,針對周邊居民自建圍欄,與古橋歷史文化氛圍不符,缺乏意境的問題,將柵欄材質替換為與古橋統一的毛石,在視覺效果和文化脈絡上進行統一。毛石護欄錯落搭配植物,增加景點美觀度和生命力。民居距古橋較近,破壞其意境,故用當地植物或竹子進行適當遮掩,營造曲徑通幽的意境。最后,增加觀景平臺,在古橋周邊適宜位置增加與古橋風格一致的供游客駐足的平臺,使古橋環境更加和諧。

五、結語

古橋文化遺產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重視古橋保護與活化及其文化傳承是現代文明走向成熟的表現。對古橋的保護絕不僅僅是表面的美化和修復,更是從文化層面對其進行活化與賦能。對于古橋文化遺產,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完善相關制度條例。村民則應該樹立保護古橋的意識,維護家園生態和諧。應大力加強對古橋文化的普及和宣傳,使古橋真正“活”起來,并與現代化建設和諧共存共生。

參考文獻:

[1]田韞智.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9):229-232.

[2]賈學正.談我國目前古橋保護的現狀及對策[J].山西建筑,2011(35):152-153.

[3]朱鐵軍.江南古橋本體及文化綜合分析和規劃保護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97-101

[4]龍彬,路斯奧.鄉村振興背景下古村落保護與活化研究:以大足玉峰村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19):101-106.

[5]李燕,束有春.遠離古橋建新橋:江蘇古橋保護模式[J].東南文化,2006(4):85-88.

[6]2018年度“全國生態文化村”: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劉家橋村[J].湖北林業科技,2019(2):92.

[7]王海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景觀遺產的活化與保護:以浙東唐詩之路新昌古村落旅游開發為例[J].大眾文藝,2020(10):250-251.

作者簡介:

張藝凡,武漢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古橋改造保護
走古橋,做古橋,感受古橋文化魅力
金元明時期北京地區古橋研究概述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300MW機組頂軸油系統改造
論電梯單開門改雙開門的改造方式
探訪古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