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史”教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路徑研究

2023-06-29 09:05祁艷紅陳少志
傳媒 2023年10期
關鍵詞:融入路徑四史教育

祁艷紅 陳少志

摘要:“四史”以厚重的史實和豐富的精神內涵,決定了其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凇八氖贰苯逃谌胄侣剛鞑W科理論課程的現狀,文章提出“四史”教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三課堂”的協同路徑,即教學的課堂、實踐的課堂與網絡的課堂協同,真正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從而賡續黨的精神血脈、更好培養時代新人。

關鍵詞:“四史”教育 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 融入路徑

“四史”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八氖贰笔侵袊伯a黨人披荊斬棘的創業史、不忘初心的奮斗史、砥礪前行的成長史,蘊含了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堅定信仰和精神追求,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求索歷程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仰望、去學習,以史為鑒才能更好地察往知來。

一、“四史”教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必要性

“四史”并非簡單的歷史事實、歷史故事,更重要的是共產黨人為實現民族自立自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心和磅礴力量。

1.“四史”的豐富內涵決定了其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可能性。在厚重的黨史中,我們看到了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出生入死,帶領中國人民使積貧積弱的中國奇跡般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逐漸走入世界舞臺中心,實現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的艱辛歷程。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因而“腳下有力量”。新中國史蘊含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團結一心、接續奮斗的崇高精神,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我們應該時刻謹記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雷鋒、焦裕祿、王進喜、鄧稼先等英雄人物才是我們應該效仿的榜樣。改革開放史蘊含了中國共產黨人大膽創新、銳意進取、奮勇爭先的精神追求?!案母镩_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地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最鮮明的精神標識!”社會主義發展史揭示了社會發展及建設規律的科學性、共產黨執政規律的人民性,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生動詮釋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一個側面回答了社會主義為什么“行”。

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使共產黨人即便在困境中、逆境中甚至絕境中都能依然奮起、突出重圍、不斷發展壯大,進而書寫了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把“四史”的鮮活生動素材適時引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其直擊心靈的吸引力感染力可以使抽象的理論有血有肉,橫向層面看能增加課程的情感溫度、知識廣度,避免了為理論而理論的空洞講解,使教學內容更好地入耳、入腦、入心,潛移默化中引導大學生汲取歷史智慧,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增強“四個自信”,縱向層面看又能適當拓寬課程的歷史厚度,有助于實現課程的理論深度,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合格的時代新人。

2.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獨特性決定了“四史”融入的必要性?!耙粋€民族要站在時代高峰,就不能沒有科學理論指導?!毙侣剛鞑W科理論課程(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學導論、新媒體概論等)既有與其他理論課的共性,又有其鮮明的個性。理論課相對來說抽象性更突出,要做到深入淺出需要大量的素材與案例做支撐,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也不例外。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獨特之處在于,要“深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助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新聞傳播后備人才。這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除了傳播知識反映和展現客觀現實之外,很多時候都會涉及輿論導向、意識形態、傳播倫理、網絡生態乃至國家安全,特別是在當今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這就內在地要求傳媒學子要“鐵肩擔道義”,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據此我們可以理解為,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先天地具備“課程思政”的良好土壤。我們要深挖其育人元素、育人內涵和育人功能,通過恰當的“課程思政”于無聲處地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培養學生的職業敏感、職業操守、提高責任與擔當意識,那么“四史”無疑是此方面的最優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無論我們走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薄敖裉斓娜藗儾荒苊撾x昨天的歷史來把握今天、開創明天?!薄八氖贰辈坏梢浴耙娙艘娛隆备堋耙娝枷?、見精神、見行動”,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還是和平時期舍小家為大家的各行模范,他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都是最經典的“中國故事”,更能浸潤人心、深入人心,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獨特性決定了“四史”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

3.“四史”教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現狀分析?!八氖贰苯逃谌胄侣剛鞑W科理論課程屬于“課程思政”的范疇。專門探討此問題的文章目前還不太多見。以“四史+傳媒”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未檢索到有效文獻。以“四史+傳播學”“四史+新聞學”等為關鍵詞也未檢索到相關文獻。筆者認為,當前新形勢下,每門課程都(應)努力利用各種素材進行“課程思政”,但是上升“類”的角度探討某類課程相對較少。分類研究屬于更高層面的研究有助于研究的深化,可以發現和掌握某類課程的普遍規律,并能為后續研究具體課程提供向導。從學生的角度看,是不是他們對“四史”的了解已經飽和不需要外在的輸入了?筆者隨機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新聞與出版學院的大一新生做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新生對“四史”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四史”具體所指為何。部分教師對“四史”領悟的系統性、深刻性也有待提高。面對這種錯位現象及上面論述的“四史”融入的必要性,全面探討“四史”教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話題是很有價值的。

二、“四史”教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可行性路徑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史”教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是可行的,從“課程思政”角度看“四史”與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存在著極高的匹配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蹦敲葱侣剛鞑W科理論課程該如何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將“四史”教育合理融入呢?筆者認為關鍵點在于全方位、全領域實現課程相關各要素的協同,基于此,提出“四史”教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可行性路徑——“三課堂”協同?!叭n堂”即教學的課堂、實踐的課堂和網絡的課堂,將“四史”分別融入這三個課堂,從而實現課內與課外、學習與實踐、網上與網下的協同,進而真正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這是新時代、新技術、新傳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形勢下與時俱進培養時代新人、培養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傳媒人才的必然要求。

1.“四史”教育融入教學的課堂。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教師依托教材及相關材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知識、立德樹人。相對而言,理論課通常具有更強的專業性,除了理論知識的講授外,更應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情感和信念的激發,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加突出。提升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教學效果關鍵在教師。教師如何通過“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相應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是數之不盡的,但是將“四史”教育融入教學的課堂,實際上對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任課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向內看,要求教師要政治站位高遠,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對“四史”要有整體性、系統性的把握,能從“四史”長河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黨史動員大會)、萃取歷史精華,悟透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思想潮流和文化脈絡,并能將其激活用于課堂,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之鈣,使其信仰之基更加牢固,打動感染學生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向外看,要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不斷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凹皶r融入技術變革新趨勢、媒體融合新動向和行業發展新動態”。不再“填鴨”式地講解各種新聞傳播理論,而是綜合運用文圖聲光電多種形式,采取案例式、現場式、任務驅動、小組討論、研習“四史”經典文獻(片段)等多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課上多發言多討論多分享心得以使其主動融入課堂。如傳播學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人類傳播的符號和意義,筆者提前布置的小組任務是:“你認為什么樣的東西可以算作符號?一瓶礦泉水、一面黨旗、國旗都可以看作符號嗎?中國共產黨黨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其他普通旗幟相比表達了哪些獨特的意義?”以此任務驅動,各組會提前學習教材中關于符號的基本知識,了解黨旗的來龍去脈并進一步了解黨史的相關內容。課上分享時,學生是主體因而比較容易形成沉浸效果而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愛黨愛國的偉大精神悄然孕育在一個又一個分享的故事中,不僅融洽了課堂氣氛,更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育人工作。教師在同學們分享的基礎上總結關于符號的重點內容。隨著課程的持續進行,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的持續分享與學習,使原本枯燥難懂的知識或理論輕松掌握,而且在無形中使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紅色基因、革命薪火就這樣傳承下去。

2.“四史”教育融入實踐的課堂。通過實踐的課堂踐行實踐育人,有助于強化黨情國情世情教育。實踐的課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內的文化活動;二是校外的社會實踐。校內的文化活動是課堂育人的有益補充,有利于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沙浞掷眯葟V播臺、報刊、網站、新媒體、自媒體等實習實踐平臺,開展演講或詩詞誦讀等活動。如傳播學中的著名理論——“把關人”理論,理論本身不難理解,但我們可以適當延展“把關”的外延,不僅大眾傳媒需要“把關”,小到普通人的人間煙火,大到各國政要的經世濟國,很多時候都要“把關”。圍繞此知識點筆者開展了“偉人在我心中”的演講活動,提前布置任務時限定“偉人”為毛澤東和鄧小平,每組從兩位偉人中選擇一位擬定題目,演講內容要有具體事例作支撐,每組選用的事例不重復。開展此活動,除了讓學生了解毛澤東和鄧小平在大是大非面前力挽狂瀾的種種“把關”、學習其眼界和韜略外,更想以兩位偉人為線索,串起“四史”特別是黨史、改革開放史的重要經典瞬間,并以此為綱,使學生逐漸了解“四史”更詳實更全面的內容。同時,學生在做演講的各種準備環節時,不僅加深了對“把關人”理論的認識,并且錘煉了其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和對“四史”的認知能力。由此看出,選擇“四史”類活動的正確打開方式,開展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塑造學生的人格與品格至關重要,是培養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傳媒人才的應有選項。豐富多彩的校外社會實踐是校內課堂及校園文化活動的拓展與延伸??沙浞职l揮區位優勢,合理整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為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所用。傳播學中“象征性互動與傳播”部分有一個關鍵知識點——“共通的意義空間”,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師生之間共通的意義空間越多,教學效果越好。將“四史”作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本質上說是為了“立德樹人”,除了教師的講授、學生的文獻閱讀等方式外,組織學生在重要節慶或節日到博物館、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紅色主題教育基地深度體驗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為了體會東北抗聯14年抗戰的艱苦卓絕,牢記日寇侵略罪惡行徑,筆者組織學生來到長白山池南區的老黑河遺址,老黑河遺址是保存較為完整、形制獨特、規模巨大的抗日戰爭時期遺存。遺址中有以圍墻院落、倉儲、居住房址和道路、石墻、壕溝、水井、森林鐵路為代表的日偽軍活動遺跡和以地窨子、火炕為代表的抗聯活動遺跡,再配合講解員專業生動的解說,更能激發學生對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抗日聯軍百折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深深敬仰,學生真實地“觸景”因而能更好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拼搏與堅守,會更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而激發其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思想的自覺乃至行動的自覺,風雨無阻、勇毅前行。這種設身處地的情感洗禮與課堂講解相比更豐富、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深處。諸如此類的校外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在“四史”方面與教師建立更寬廣的共通意義空間,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四史”教育融入網絡的課堂?!八氖贰苯逃谌胄侣剛鞑W科理論課程,重在“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新時代、新技術、新傳播與新挑戰,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時”與“勢”,“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痹?G不斷發展完善、萬物互聯的情況下,教師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大課堂,用好現代科技、創新傳播載體,提升“四史”教育的融入效果。如傳播學“組織傳播”一節中的“組織內傳播的過程與機制”,很多老師可能會用簡短的話語點到為止,學生也不會對此問題產生太深的印象。但如果從“四史”融入的角度、利用好網絡資源,該知識點將趣味十足。教材提到政黨、軍隊等都屬于組織的范疇,因而此處可以中國共產黨為例來說明組織傳播的相關問題。如人民網的電視片《社會主義有點潮》,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紀錄片《必由之路》來源于共產黨員網,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抖音、西瓜視頻等學生喜愛的平臺上也有很多“四史”方面較好的學習資源,這為“四史”教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開辟了新路徑、新選擇,所以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選擇融入相關課程。這種鮮活立體的呈現方式,更便于學生對內容的接受、消化與吸收??傊?,利用好這樣的網絡課堂有助于教學活動的事半功倍,更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結語

“四史”以其厚重的史實和豐富的精神內涵,決定了自身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必要性。

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獨特性決定了“四史”融入的必然性。目前部分同學及教師對“四史”的認知程度都有待于大幅提升,基于此現狀,筆者提出“四史”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的“三課堂”協同路徑,即教學的課堂、實踐的課堂與網絡的課堂協同,并以傳播學課堂為例示范了“四史”如何如鹽入水般融入新聞傳播學科理論課程。這既展現了課程的理論深度,又拓展了課程的歷史厚度,于潛移默化中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定文化自信,賡續黨的精神血脈,助力培養“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傳媒人才。

作者祁艷紅系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新聞與出版學院講師

陳少志系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新聞與出版學院教授

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于新文科建設的吉林省‘部校共建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 2021wt8)、2021年吉林省教育廳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出版類專業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吉教高〔2021〕2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新華通訊社課題組.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4]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5]王華,張漫子.“四史”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時代命題、內在邏輯與總體進路[J].中國出版,2021(22).

[6]薛俊麗.“四史”題材短視頻傳播愛國主義精神策略分析——以CCTV《國家記憶》抖音號為例[J].傳媒,2022(10).

【編輯:錢爾赫】

猜你喜歡
融入路徑四史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小主播上微課 團隊員學四史
遇見“四史” 圖說“第一”
隊史連“四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
關于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職電氣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路徑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