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意蘊論析

2023-07-05 22:19高立偉
學理論·下 2023年3期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民性生態文明建設

高立偉

摘 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創新和發展,包含有理論和實踐的雙層邏輯,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特殊的生命共同體狀態,因此兩者之間應該“互為維度、互為存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普惠的民生福祉,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與人民健康互為統一以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等具體特點。同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利于人民增強“四個自信”,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路徑借鑒,更是為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以及人的健康全面發展提供了積極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民性;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3-0024-05

進入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共產黨推進人民美好生活進程的重要舉措,已經將其納入到了“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高度。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重申了“綠水青山”的生態理念,指出了我們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希望我們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加舒適,生態環境變得“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1]。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人的生存環境的重視程度已經上升到了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同行并重的層面,這不僅是執政者對于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尊重,更是一種獨屬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魄力和執政初心,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堅守“人民性”的直接體現。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省錦州市考察時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盵2]這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目的的直接概括和總結,更是中國共產黨推行生態文明思想初衷的直接體現。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百姓獲得感”的重要論述也是當代生態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終極意蘊。本文擬在探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成邏輯的基礎上,嘗試性詮釋這種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路中“人民性”的具體特征,進而探討這種理念的時代價值。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生成邏輯

(一)理論邏輯

任何一種理論或者理念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具有一定的理論邏輯,即所謂的理論來源。作為中國的一種發展型理論,必然詮釋的是中華文化新的發展階段的具體特征。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直接來源以及重要的理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具有一種樸素的生存狀態認知,在這種生存狀態中人和自然之間是一對相輔相成的協同性關系,共生共存、共贏發展。在這種關系模式中人只是整個關系體系中的一個“維度”。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人與自然之間的“維度”進行了統一的調配,重新創建了一種和諧的、互為主體的關系,即人和自然之間“互為維度”,具體表述為自然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保護,人的發展離不開綠水青山陪伴,兩個維度之間不分主次,更不能分開,所以,兩者之間要進行同一性的論述,而不能單獨而論,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生命共同體”關系。這種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質”的飛躍,從兩個“維度”到一個“維度”的變化展現出的正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不同之處和創新之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對于人的能動性限制的高級形式。馬克思主義理論辯證地看待人的發展,一方面強調人要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但是同時也強調人的能動行為要有一定的“度”。即“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3]。因此,人在全面發展過程中不能因為自身的發展而無理由、直接地占有和擁有,即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區別就是能夠懂得用一種固有的尺度來改變實踐對象,這里的“尺度”就是一種“規矩”和“限制”。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是在人與自然的相處中產生的,一方面要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要限制人不能“肆無忌憚”地發展,即人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犧牲自然的利益。再者,馬克思也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直接關系,認為當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后人與自然就能夠和諧相處了,所以可以說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是一種存在于共產主義階段的向往和追求。在此種理論的支持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突出了“實踐化”和“時代化”特點。所謂的實踐化特點就是在實際工作中,能夠結合區域的經濟發展以及環境發展現狀來制定生態保護、開發和發展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為了推動當地的綠色發展,就結合當地靠山、靠海的區位現狀提出了“唱山歌、念海經”的發展理念。在浙江省工作期間又結合當時的省域經濟發展實際以及當時的生態發展訴求,前瞻性地提出了保護和建設“綠水青山”的“兩山”理論。時代性特點則指的是一種理論誕生之初就已經成為時代文明的基礎,之后為了成為時代文明的象征而不斷累積前瞻性、人民性和前進性的內容。所以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強調人與自然兩者和諧共生的基礎上,提出了“共同體”思想,之后又發展和挖掘出了兩者與文明之間的關系,認為生態建設是文明發展的基礎。同時明確將這些準則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準則之一,這不僅是馬克思人與自然思想的重要體現,更是新時代背景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中國方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認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發展訴求和理論積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在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生態思想基礎上的厚積薄發和時代化展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百廢待興、經濟建設任務極其艱巨的時代背景下,黨中央仍然倡導保護環境、植樹造林和興修水利。之后,分別提出了綠化祖國、可持續發展以及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思想,并不斷結合當時的國家發展實際推進了生態環境建設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進入了構建體系、形成機制的大發展時代,思想和制度都已經走向成熟,已經逐步向時代文明的方向發展。在戰略定位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支撐性思想體系,已經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的宏大視野之下。在戰略目標鎖定上,形成了近期、中期以及長遠目標,實現了長期性與階段性、宏觀與微觀之間的有機統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明確目標,其中短期目標是美麗中國建設卓有成效,中長期目標則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長遠目標則是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二)實踐邏輯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征程中,有鮮血、有奮爭、有建設,更有篳路藍縷的風雨兼程,在整個百年歷史中“人民”是其力量的來源,也是其不斷奮斗的初心和使命。即在中國共產黨經歷的四個歷史性階段內“人民性”一直貫穿始終,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堅守的基本準則和核心理念。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讓人民從壓迫中解放出來是中國共產黨的任務、責任,更是不斷奮斗的信仰。一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結束了一盤散沙、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歷史洪流;二是徹底結束了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生存現狀;三是人民戰爭的偉力得以最大的釋放,助力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實現。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而不斷探索。其一是實現了由舊社會向新社會的華麗轉身,國家工業化體系初步成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實質性的提升;其二是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調動了一切能夠調動的積極因素推進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進程。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頭沖破思想桎梏,改革和開放同行并重,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經濟大發展的軌道。首先,改革開放為人民群眾生活的持續性變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沿海到沿邊再到內地實現了多層次、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構筑了時代最鮮明的發展特點。其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新的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逐步完善,為人民群眾生活實現質和量的同層次躍升奠定了理論基礎。再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切實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進一步堅定了初心和使命,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確立為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和前行的目標。其一是中華民族建成了小康社會。小康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一直不斷奮斗和追求的樸素目標和愿景。同時,這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莊嚴承諾。2020年中國共產黨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戰勝了絕對貧困,解決了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生活性困難,“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這是歷史性的成效,更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最直接表現。其二是各項事業發展進入了歷史性的新時間段,人民的生活狀況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了第一位,為中國人民創建了最安全、最健康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其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不僅是時間的變化和歷史的進步,更是一種理念的更新和思維的發展,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維度的飛躍,以及人民群眾地位的歷史性提升。由此,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在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實踐進程中“人民”始終是核心,“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終是奮斗的重點。在生態環境領域,美好生活需要是山清水秀,更是生命健康,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和利于人生存發展的生存環境。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另一層實踐邏輯具體表現在當前中國的環境發展狀況。近一段時期以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實現了飛躍式的進步,美麗中國的推進進程不斷提速,人民的生態生活幸福感持續提升。2020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各個省份公眾對于生態環境滿意度平均值已經達到了89.5%。但是,總的來看,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中國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遠,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偉大工程。例如,我國生態環境的總體質量仍有提升空間、生態環境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仍未到來、雙碳目標的達成仍有一段距離、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環境建設問題較多等一系列短板仍需要及時補足[5]。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隨著我國社會建設程度的不斷加深,已經積累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進入了“高強度頻發階段”,并認為這種經濟問題也是一種重大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直接體現。出于此種考慮,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勇擔生態建設的重擔,希望通過保護綠水青山構建生命共同體,并將良好生態環境建設與民生福祉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對應關系,進而積極推進美麗中國的發展和建設。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特征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中心意蘊就是人民性,同時人民性也成為該思想的核心特征。從理論層面分析一種思想的“內核”就是這種思想的核心要義與基本特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也是如此,其將“人民性”框定為自身的“內核”。從實踐層面看,一種思想的最基本標志就是其實踐的目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目的就是要為人民創建最美好的生存環境。在這種實踐理念中,人民自然而然地成為中心和重心,所以可以說其實踐的目的就是為了人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一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公共產品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盵6]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此項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人民是核心,人民享有的幸福生活不僅是民眾自身的追求,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另一方面,從公共產品的角度分析,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系之中,生態環境是一種公共產品,任何人都有資格、有機會享有這種公共產品。對于人的生存來說,物質需要固然重要,但是干凈的空氣、純凈的飲用水、湛藍的天空等生存公共產品更是重要的生活需要,甚至可以說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只要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就擁有享有這種公共產品的權利,中國共產黨的特殊性也就體現在能夠為所有社會屬性的人去爭取這種原本就應該是平等享有的社會權利。在西方個別發達國家,環境這種公共產品的使用權是掌握在個別資本家手中的,一部分貧困人口只能生活在臟亂差的貧民生活區,只有那些掌握了大部分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或者是所謂的“上層社會的人”才能夠享有優美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雖然是一種公共產品,但是卻被人為地劃分出了等級。

再者,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程度來看,中國共產黨不走一些發達國家先破壞再保護的老路,而是直接避免積重難返、難以維護的生態狀況出現,進而最終實現永續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個別犧牲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是最快、最直接的經濟增長方式,這也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選擇如此方式的直接原因。雖然中國的發展同樣需要經濟快速發展,同樣也可以利用犧牲資源、破壞生態的方式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是中國共產黨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寧可經濟發展腳步慢一些、寧可多渠道多角度尋找經濟發展路徑也要保持“綠水青山”。之所以如此選擇,就是因為人民性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和遵循,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一切事業的核心理念。

二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基本條件。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將“人民性”放在了黨的建設和發展的核心地位,“人民性”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特點。鑒于此,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進程中始終將人民作為政黨最大的“江山”所在,依靠群眾和為了群眾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從執政角度看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的力量看作是最大的力量,始終相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面對個別犧牲環境提升經濟總量的認知,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人民之問,“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么形勢?”[6]這個人民之問不僅是為人民提出的想要擁有美好生態環境的希望,更是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發出的執政思考。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成為執政階層追求的目標,自然地人民群眾也就成為執政者“最大的依靠”??梢哉f,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成功的最大秘密和最神秘的哲學基礎——“江山和人民”?!敖骄褪侨嗣?,人民就是江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向世人展示出的當代中國共產黨偉力的來源,也是最鏗鏘有力的時代強音。

三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基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挖掘了生態環境的好壞與人類的生存與健康之間的內在關系,認為生命健康是人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基礎。質量不高的空氣、污染嚴重的水源、令人喘不過氣的霧霾等等不健康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生存和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很多疾病的產生也是惡劣的生態環境造成的,因此說生態環境與生存健康之間的關系是互為需要、互為影響的。近年來,尤其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升,截至2021年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呈現了上升趨勢,已經逐步高出了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的平均健康水平已經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矚目。從醫療領域看,我國的人均醫療水平也實現了顯著提升,2019年國內人均醫療消費更是達到了1 902元,同比增長率達到了12.88%[7]。但是,也有不盡如人意的一面,總體來看分類人群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建立、生態環境與生存健康之間良性關系建立、生命健康與生產力的良性循環機制建立等方面仍需要持續性和深入性的研究和挖掘。換句話說,在當前我國生命健康領域的奮斗仍處于“單打獨斗”階段,尤其是生存環境與生命健康之間的內在聯系還沒有實現醫療性、體制性和綜合性的對接,直接將兩者聯系在一起的機制性和實踐研究還處于萌芽和探索階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則成為生存環境與生命健康之間的重要結合路徑,從“共同體”的角度構建了一種和諧、統一的互助體系,提供了一種對接的“可能性”。

四是自然和人本身之間是同等重要的,對于自然做的任何事情都會反饋到人類自身。惡劣的自然環境不適宜人類生存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人類想要獲得持續性的幸福感,必然需要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和生存環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6]。但是,人作為一個個體即使有尋找優越生存環境的需求,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能力直接改變周邊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所謂的人民對于美好生存環境的希望和需求與個人能力之間的矛盾。面對這種矛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發揮自身凝聚力的基礎上提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解決人民生存矛盾的維度出發構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體系,分別從政策和法規的角度為人民建立起了一道生命的“綠色屏障”。另外,當前的中國已經具有了保護生態環境,解決環境桎梏,為人民群眾謀生存幸福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已到了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的時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的時候了?!盵6]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不僅是對于中國共產黨建設良好生態環境決心的直接表述,同時也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效的直接認可。在積貧積弱時期,中國共產黨沒有放棄與中國人民一道為建設美麗生態環境而努力。更何況在當今中國各項事業發展已經進入了持續增速的新階段,建設生態防線、夯實人民群眾生存健康基礎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必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如今的中國已經具有了為人民建設“綠水青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底氣,同時新時代背景下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國家、人民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可以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和發展正逢其時。同時,在此需要單獨指出的是,這種決心和底氣也是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的集聚式展現。而這種展現直接凸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系之中就是因為這種思想的最終服務對象和受益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的各項事業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人民群眾享有最大的利益。

五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在實現永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民不僅是要追求一代人的幸福生活,追求的更是中華民族的持續性發展、持續性幸福,更是我們子孫后代的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走向的是一個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建設的是美麗中國,最終的目的是“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6]。由此可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是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已經開始逐步由一種思想向一種生態文明的維度轉換。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民性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歷史和現實的高度,將落腳點放在了人民身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為了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而推進了積極的生態環境政策??偟膩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經從一種思想向一個時代的文明方向轉化,其中人民性則是這種即將成熟的時代文明的顯著特點和直接動力。

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有利于增強人民的“四個自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的幸福生活創建良好的生存環境,這將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唯一性?!白孕拧笔且环N社會認知,更是一種互為認可。通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不斷踐行,人民的生活質量將不斷得以提升,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公共產品也將成為普通民眾能夠“消費得起”的日常需要。在個別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中,先破壞后保護是一種經濟發展選擇,這就使得一部分普通群眾需要經歷“生態破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民群眾對于政府的認知將是負面的、不認可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積極踐行直接越過了“生態破壞”的過程,避免了負面認知和不認可認知的出現,換句話說即是增強了人民對于中國政府、對于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和認可。

二是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路徑借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重要理論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時代文明的演進階段和演進進程,具有其強大的優勢和生命力。對于這種時代文明式的理論,如何深入踐行、如何實現持續性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之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成、發展到成熟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踐行過程。一方面,實踐已經證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正確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這種時代化的思想已經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和認可??梢哉f這種成功被驗證、被人民所接受的思想,已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成功踐行范例。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其他部分內容可以直接借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踐行過程。

三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為全球人的健康全面發展提供積極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生態環境治理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己的事業,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事業,需要各國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建成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隨著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我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逐步被世界所接受。在生態領域,我國的國際地位也隨之逐步提升,已經走進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區域,從過去的追隨者轉換為“議題塑造者、規則制定者、機制創新者和理念引領者”[8]。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以及時刻思考世界發展和國際命運的發展中國家,始終發揮著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行動為新時期其他國家構建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社會發展的典型范式。同時,更是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平臺建立了以生態環保為主要內容的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已經形成了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合作國一道為全球治理和綠色發展貢獻了力量。再者,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也成為全球的重要生態發展和保護范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倡導構建“生命共同體”,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不僅是發展中國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直接借鑒,同時也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具有直接啟示。

四、結語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統一的、同向的,而不是對立的、一方為主的,在這種關系模式中,人應該是被限制的因素,要在一定“度”的基礎上進行生活實踐。但是,這種限制也是在一定“度”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在要求。偉大時代需要偉大的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結合中國的發展實際、生態環境保護實際以及人民的生活需要實際已經走過了萌芽、發展的進程階段,正在向成為社會文明的方向和階段邁進,是新世紀新時代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創新型理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1-1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我們對東北振興充滿信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遼寧? 紀實[EB/OL].(2022-08-20)[2022-10-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684517292470159&wfr=spider&for=pc.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黨的十八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EB/OL].(2021-04-16)[2022-11-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156636358168312&wfr=spider&for=pc.

[5]李培林,陳光金,王春光,李煒,鄒宇春,朱迪,等.202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342-345.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4.

[7]武留信.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No.4(202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10.

[8]李宏偉,寧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在邏輯及原創性貢獻[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

猜你喜歡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民性生態文明建設
試論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
把牢信訪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層路徑探討
綠色發展的“庫布其模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