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江明清海防遺存的調查與研究

2023-07-05 10:34陳浩天
客家文博 2023年2期
關鍵詞:炮臺碉樓海防

陳浩天

陽江1位于廣東省西部南海之濱,西連高、雷、廉、瓊,東接珠江出??谖鱾?,自古以來屬航道海區,為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往南洋商船往來必經之地。陽江海防是廣東海防體系下的重要一環,是連接廣東西路海防、中路海防的戰略要沖,然而陽江海防遺存以及相關史料都保存較少。

廣東省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之后開展了廣東明清海防遺存的專項調查,獲取了不少海防遺存相關資料。2014年-2018年,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絲館)聯合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組成調查隊,斷斷續續對陽江海洋文化遺產進行調查2,其中也包括海防遺存,主要包括3個城址和2個炮臺等遺存。2020年,海絲館對海陵戙船澳炮臺進行了考古調查3,清理出炮臺舊址4,發現了大門、房址、道路等遺跡,采集建筑材料(磚瓦)、陶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文物共計358件,炮臺形制得以顯現,為研究陽江古代海防建設以及廣東海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本文主要以陽江海防遺存的考古調查為基礎,同時結合文獻記載,對陽江明清海防遺存進行相關研究,以期全面探討陽江明清海防體系,挖掘陽江豐富的海洋文化遺產資源。

一、陽江明清海防遺存

陽江明代海防遺存主要有所城、寨城等,清代海防遺存主要有所城、寨城、炮臺、碉樓、烽堠(也稱煙墩、烽火臺)等。

(一)海朗所城遺址

1.文獻記載

據《明史》《讀史方輿紀要》《(民國)陽江志》等記載,海朗守御千戶所城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都指揮花茂建立,因在海朗山下,故名,亦名鎮海山,隸屬廣海衛,城垣周長580丈,高1丈4尺,萬歷四年(1576年)將城垣增高三尺,設門樓四。萬歷三十年(1602年),海防同知徐璘建敵樓6座。崇禎二年(1629年)在城上設海朗炮臺。清乾隆初城廢。

2.遺址現狀

海朗所城遺址位于陽江市陽東區大溝鎮海頭村委會新屋村東北方鎮海山上。城址為依山勢修筑于山的東、南麓,遺址城墻呈不規則形狀,為夯土墻,總長約3207米,占地面積約233972平方米?,F存四周城墻遺跡,東面城墻至水巧村村邊,城墻保存較為完整,為夯土墻,底寬約8米,高3-5米不等。南面城墻建于新屋村北約300米水田邊,殘高約2.5米,局部殘留有花崗石砌墻基。東、南兩面城外有寬約10米護城河。北面及西面城墻沿山頂脊而建。遺址內有大量紅、青磚和瓦礫堆積,散落有灰質粗陶及青花瓷碎片。城旁鎮海山(明代稱海朗山)巔有“鎮”“?!薄吧健比质?,分別刻于三塊大花崗巖石上,三字高均2米左右,楷體,陰刻,為明代署守御千戶所鎮守此地時鐫刻(圖2)。

圖1 海朗所城遺址城垣遺跡

圖2 “鎮”“?!薄吧健笔?/p>

(二)雙魚所城遺址

1.文獻記載

據《(道光)廣東通志》記載,雙魚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雙魚守御千戶所駐地,在清代為水師陽江鎮標右營千總駐扎所,城垣周長480丈,厚1丈,高1丈8尺,門樓四,康熙十年、乾隆四年先后修葺5。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崇禎二年置銃臺,并筑小城,設兵戍守”6。雙魚所城于雍正間(1723-1735年)被裁撤所官,改設為縣丞署,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廢置。

2.遺址現狀

雙魚所城遺址位于陽江市陽西縣上洋鎮雙魚城村委會雙魚城村,城址位于龍高山脈棉花嶺南麓,在上洋鎮東南方3公里處。城址內現為村莊,西北面為坡頭村,南面為雙魚村。城址沿臺地地勢建造,城垣原為土墻包磚,文革時期被拆除。城垣呈橢圓形,城墻西垣等幾部分及西門遺跡保存較好,殘高有2米左右,城址內現存有古井,城垣外圍建有壕溝。西垣護城壕外有平地,根據口碑調查為當時所城之演武場(校場)。城內民居隨處見拆自雙魚城城垣的青色城磚,有大、小多種規格,被用作屋墻或院墻等墻磚,其中一些城磚上有模印的“雙魚城磚”銘文。(圖3)(圖4)

圖4 “雙魚城磚”銘文城磚

(三)北津寨城遺址

1.文獻記載

據《(民國)陽江志》記載,北津城最初為許恩殺??茑嵈鬂h歸義后所筑。后明萬歷四年(1576年)于此置水寨,十四年(1586年)筑城,周220丈,設門三樓。北津水寨建于北津山西麓,筑有炮臺,以控扼出入港口之航路,依港設寨。明清時多次修復,于康熙十八年填設后山炮臺、子城。港埠分為東、西兩處,獨石聳立其中。乾隆年間(1736-1795年)于二港間沙洲立石為導航標,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在石上建塔(獨石塔)。

2.遺址現狀

北津寨城遺址位于陽江市陽東區雅韶鎮西南北津村。城原依山修筑,位于漠陽江、那龍河等水系出???。城址破壞嚴重,現僅存一段城垣遺跡。寨遺址遺址現為北津港碼頭,北津港對面沙洲有獨石塔。獨石塔平面為圓形,石塊加灰沙土夯筑實心塔,底徑5米,通高11米,可作為航標塔(圖5)。塔身有“獨占文明”四個題字,現已模糊。

圖5 北津獨石塔

(四)戙船澳炮臺舊址

1.文獻記載

據《(民國)陽江志》,炮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陽江知縣康羲伯建。咸豐九年(1859年)因炮臺荒蕪,總兵潘慶于舊炮臺附近增筑新炮臺?!吨袊奈锏貓D集?廣東分冊》以及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均記錄現炮臺為新炮臺,應為誤判。經考古調查,現存炮臺為戙船澳舊炮臺,咸豐九年(1859年)所建新炮臺已不存?!稄V東海防會覽》記載了戙船澳炮臺大炮總數八門,二千斤、一千斤各二門,五百斤四門。

2.遺址現狀

戙船澳炮臺位于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西南側閘坡鎮北環社區炮臺山山頂,坐東南向西北。海絲館于2020年-2021年對海陵戙船澳炮臺進行了考古調查,布設探溝,清理出炮臺舊址,炮臺形制得以顯現。調查結束后,對炮臺進行了數字化信息采集,為將來的考古研究、宣傳展示、數據存檔等提供數字化支撐。

戙船澳炮臺基址高出海面約30米,營盤平面呈長方形,長30.2-34.5米(加高臺共長52.5米),寬30.2米,占地面積1338平方米,圍墻厚2.2-3.2米,圍墻內立面殘高0.8-3.5米,外立面殘高約1.5-4.6米,以灰沙(三合土)砌筑石塊建造,外墻西北段和東北段坍塌嚴重。炮臺設一出入口,寬約1.9米。架設大炮的高臺與營盤相連,呈半橢圓形,其上曾建現代通訊塔基座,破壞嚴重??脊耪{查發現了大門,房址2處(共13間),道路2段等遺跡,出土有陶瓷器、建筑材料(磚瓦)、鐵器、銅器、玻璃器等各種材質文物共358件,其中瓷器有青花瓷碗、盤、杯,以及青瓷罐、勺子、棋子等;陶器有盆、爐、盒、缽等;銅器主要以銅錢為主,還有銅子彈頭以及銅煙槍頭。(圖6、7)

圖7 戙船澳炮臺采集遺物

戙船澳炮臺的形制完全符合清代前期炮臺特征,且該炮臺設于山頂,最晚銅錢為咸豐通寶,相互印證其為舊炮臺,而非新炮臺(新炮臺已不存)。營盤房址F1內出土的1枚“景盛通寶”說明陽江在清前期與越南存在著貿易往來。炮臺清理發現的流水口、房址、道路等遺跡現象說明炮臺存在指揮居住設施(營房、演武廳等)、后勤保障設施(伙房、火藥庫、子彈庫及排水設施等)和交通運輸設施(道路等)多個設施。

(五)大澳觀音山碉樓舊址

1.文獻記載

據《(光緒)新寧縣志》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總督愛新覺羅·長麟于大澳觀音山建石碉樓一座,兵房六間,碉樓內炮位四;另在碉樓外建炮臺一座(今已荒廢),炮位三。此即觀音山碉樓與炮臺,民國時荒廢。

2.遺址現狀

觀音山碉樓位于陽江市陽東區東平鎮大澳漁委會大澳村村南觀音山(又稱澳咀山)上。觀音山碉樓面向大澳港灣,無門,只有一個只能供出入的圓形洞口,現洞已毀,屋頂倒塌,只存四壁。炮臺現存一間一進,總面寬5米,進深5米,高6米,占地面積25平方米。墻體以灰沙泥砌筑石塊建造,剖面呈梯形,厚度0.6-1米,其上開有供瞭望的小窗口及槍眼。2008年被“黑格比”臺風毀壞其正面和左角。碉樓保存現狀一般,雜草樹木叢生,四周石墻雖不完整但是輪廓清晰,石墻有松動,墻體有倒塌風險。

(六)大澳虎山炮臺舊址

1.文獻記載

據《(光緒)新寧縣志》,虎山炮臺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叮駠╆柦尽贩Q大澳港南、北各建有一座碉樓,原屬新寧縣,嘉慶十六年(1811年)劃歸陽江鎮左營管轄,北碉樓即虎山炮臺。

2.遺址現狀

大澳虎山炮臺位于陽江市陽東區東平鎮大澳漁委會虎山西南面山腳?;⑸脚谂_用于防范海盜以及倭寇,坐東北向西南,坐落于海邊亂石墩上,扼守大澳港灣。炮臺輪廓清晰,形狀呈橢圓形,直徑約為22.9米,占地面積262.21平方米,墻體以灰沙(三合土)砌筑石塊建造,墻內立面高約2.2米,外立面高約4.3米,墻厚0.9米,四個炮口(炮位)。炮臺周邊雜草樹木叢生,保存較差,西邊部分墻體2008年被“黑格比”臺風毀壞,有坍塌風險。(圖8)

圖8 大澳虎山炮臺

圖9 獨山烽火臺遺址

圖10 蓮流山烽火臺遺址

(七)獨山烽火臺遺址

1.文獻記載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冊》,獨山烽火臺始建于清代。

2.遺址現狀

獨山烽火臺位于陽江市陽東區雅韶鎮津浦村委會下海屋村獨山山頂,南瀕南海。獨山烽火臺輪廓明顯,但結構模糊,圓臺形,圍墻為三合土夯筑,已長滿雜草及樹木。底部直徑8.8米,高2米,占地面積38.72平方米。

(八)蓮流山烽火臺遺址

1.文獻記載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冊》,蓮流山烽火臺始建于清代。

2.遺址現狀

蓮流山烽火臺遺址位于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雅韶鎮八二村委會石塘村蓮流山(本地叫煙樓山)山頂,南瀕南海。蓮流山烽火臺輪廓明顯,但結構模糊,圓臺形,圍墻為三合土夯筑,已長滿雜草及樹木?,F存2.5米高土堆,底部直徑13米,占地面積133平方米。

二、明代廣東海防體系下的陽江海防

廣東為沿海大省,明清時海岸線長達五千余公里7。陽江明代海防主要為防倭寇、海盜的劫掠。倭患在明代長期存在,給沿海地區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朱元璋曾試圖用外交手段解決倭患未果,也是他后來下令海禁的原因之一。明代廣東海防可以分為2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明代前期,海防體系的建立;第二個階段為明代中后期,重整海防,設立六大水寨。

(一)前期:建立海防體系

衛、所是明代軍隊基層組織,在各地陸防以及海防都設立。明代在沿海構筑起涵蓋衛所、巡檢司和烽堠預警的海防體系。這些海防設施,分布在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東起潮州府、西至雷州府、廉州府,同時囊括海南的沿海地帶,明代廣東沿海衛有8個,海防守御千戶所28個。沿海衛所軍隊巡視沿海陸地以及海面,巡檢司在內陸關口盤查防備倭寇以及海盜,構筑起海上以及陸岸兩道防線。

廣東海防體系東、中、西三路分哨,陽江屬于“西路”,是承接高、雷、廉、瓊和廣東中路海防的戰略要沖,倭患同海盜都是海防的重點。明代陽江屬肇慶府,內陸陽江縣城設陽江守御千戶所,又在沿海東西分別設立了海朗、雙魚二所,成犄角之勢拱衛陽江。三所共旗兵942名,每所各設有備倭官一名,每年汛期帶本所旗兵出海巡視戙船澳等沿海重地。海陵島位置險要,明清時期倭寇、海盜多次劫掠海陵,于明正統七年(1442年)在海陵設巡檢司。

陽江沿海險要之處還建有烽堠報警“如賊勢將登犯某處地方,日則舉煙,夜則舉火”8。不同時期不同文獻記載的烽堠略有差異,初刻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鄭若曾等著《籌海圖編》卷三將陽江沿海烽堠輯錄在廣州府下,結合卷一廣東沿海山沙圖廣東五(圖11),可知陽江沿海共有黃村、譚村、赤水、蛤浦、北津、丹章、那貢、南洋、安民、處儒10處烽堠?!短煜驴酚涊d陽江沿海烽堠設施,陽江所有白沙、北津、南樂、那貢、南津、黃村6處,海朗所有那蘇、平山、三丫、北環、澚仔、東稔6處,雙魚所有石門,將軍帽,白沙,施村4處9。不過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陽江沿海已經不見明代烽堠,僅有合山鎮煙墩烽火臺遺址(據口碑調查為明代烽堠),距海過遠,為內陸烽堠,本文未將其列為海防遺存。

圖11 廣東沿海山沙圖廣東五(采自《籌海圖編》卷一)14

明代海禁也是一種海防政策之一,不過是消極的海防政策,洪武年間開始,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政策禁止出海,只是短暫的在明初打擊倭寇和海盜有效,長此以往對以海為生的沿海居民和商人都打擊很大,致使其無法維持生計,因海禁失去經濟支柱的沿海居民和商人不得不進行走私貿易,而走私滋養了海盜,而且有部分沿海居民和商人被逼得走向劫掠,轉而為寇,于是形成了惡性循環,海禁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在,甚至很多時候導致海盜更為猖獗。

明初陽江沿海建立衛所,實行巡海制度,海防取得過積極的防御作用,隨著明朝政局的穩定,戰事逐漸平息,沿海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比較平靜。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陽江雙魚所屬西路高州的神電衛,海朗所屬中路廣州府的廣海衛,陽江所屬中路肇慶衛,陽江三個所城分屬三個衛,無法做統一調度,存在管理分散、兵力缺失等眾多問題,也致使了這幾個所城多次被倭寇和海盜攻陷。

(二)中后期:設立六大水寨,重整海防

明中期以后,衛所疏于管理,防務懈怠,大量士兵逃亡,沿海衛所兵力銳減,導致倭患以及海盜更加猖獗。為重整海防,兩廣總督吳桂芳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請設六大水寨10,與衛所軍隊共同防衛沿海,彌補沿海衛所兵力不足的情況。六大水寨之間,有在連界處進行會哨的巡洋會哨章程,也有烽堠警備,也有聯合防御“小賊則一寨任之,大賊則分東南西三寨合任之,再大則通東西六寨共任之”11。

萬歷四年(1576年),裁烏兔寨,在陽江設北津水寨為六大水寨之一。六大水寨的駐地、信地、分哨、會哨地點及所取結報等都有明確規定,北津寨的駐地為海陵澳,信地從三洲山到吳川赤水港,設置了上下川、海陵等分哨。北津水寨建立后,巡船出海陵島,西至電白與白鴿門寨兵船會哨,東至三洲、上下川與南頭寨兵船會哨。北津寨是廣東海防的重要據點,彌補了北津海防之缺,重新確立了陽江地區的海防體系。

六大水寨的設立,效果明顯。六大水寨設立之前,廣東海防兵員主要為世襲的衛所旗軍,另外臨時有招募水軍,海防由備倭總督專領,由海道副使檢察,分哨簡單且不合理;六大水寨設立之后,廣東海防兵員主要為地方招募的水軍,衛所旗軍只作為輔助,募兵人數大量增加,且為職業兵,戰斗力增強,軍隊指揮由專職參將、把總等負責,水寨會哨進行了明確規定。

中后期,陽江沿海還增設了營堡和炮臺等軍事工程措施,如陽江縣志中記載北津于萬歷十四年(1586年)建炮臺,雙魚、海朗皆于崇禎二年(1629年)修建炮臺。

三、清代廣東海防體系下的陽江海防

由于反清勢力以及沿海海盜在東南沿海的活躍,清康熙初年以前廣東的禁海和遷界政策更甚于明代,嚴重影響了沿海居民的生計,原有的海防設施如衛、所城等也多被廢棄??滴醢四?,展復海界之后,清政府重建海防體系,因應火炮的發展,著重建設沿海炮臺,炮臺成為了清代海防的第一防線??滴醭跄觋柦陆ǖ呐谂_有石覺炮臺、北額炮臺、豐頭炮臺。此外,始建于明代的北津炮臺、海朗炮臺、雙魚炮臺在康熙年間也在重修后繼續作為海防設施??滴跷迨辏?717年),兩廣總督楊琳題請在??谝闹谂_116座,后又添設炮臺17座,開啟了清代廣東海防炮臺建設的第一波高潮,戙船澳炮臺便是這波高潮中新建的41座炮臺之一,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陽江知縣康羲伯建,其余均為重修的舊炮臺,如陽江的石覺炮臺、北津炮臺、北額舊炮臺都是在這波高潮中維修的。經過這波建設,廣東沿海炮臺防御周密。清代前期康熙年間海防的主要任務是平定海疆,對付反清勢力以及海盜,所以修建的炮臺主要集中在廣東東路和中路。陽江雖為西路防御,在康熙年間修建或者重修的炮臺數量也不少,戙船澳炮臺大炮總數八門,在清代前期屬大型炮臺,加上出土有清乾隆款景德鎮窯青花瓷器,可見戙船澳炮臺在清代前期海防體系中規格較高,也凸顯了陽江在西路防御中的重要地位。

通過戙船澳炮臺的考古發現以及海絲館對清代前期廣東沿海炮臺的調查,結合文獻“於臨海山梁,據三面之險…上設大炮數位,建造營房,官兵防守”12,我們可以發現清代前期廣東沿海炮臺有以下共同特征:①選址于三面臨海的山上,視野廣闊;②城堡式炮臺,大炮設于面海方向的無剁墻高臺(長方形或圓形)上,露天安炮,炮臺部分與營盤部分聯結;③營盤形狀依地勢,多作長方形,只開一門;④營盤內建有指揮居住設施(營房、演武廳等)、后勤保障設施(伙房、火藥庫、子彈庫及排水設施等)和交通運輸設施(道路等)多個設施;⑤墻體基本為石材砌筑以及三合土夯筑,也有部分為純夯土炮臺。

除了炮臺之外,清代前期在沿海還建有所城、烽堠、碉樓等海防設施。所城、寨城是在明代海防城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不過很快就遭廢置,現均不存。烽堠僅存蓮流山、獨山烽火臺2處遺址。碉樓是陽江有別于廣東沿海其他地方的海防措施,碉樓于海邊便具有了海防功能。大澳是廣東西路的海防重點,是新寧、上下川等航海西去必經之路,也是外來船只航行省城、香港必經之路,乾隆五十九年在大澳先后設有碉樓于大澳南北兩岸,現存有大澳觀音山碉樓、虎山炮臺,保存一般,但是仍舊保存有清時的形制。清代前期還復設了海陵巡檢司,以及沿襲了明代的會哨制度,會哨制度體現了廣東東、中、西三路海防的戰略部署。在清代前期炮臺、巡檢司、巡海會哨制度的體系下,海防初有成效,大部分時間海面平。

嘉慶年間,海盜猖獗,由此廣東沿海要地開始了第二波興建炮臺的高潮,這一時期的炮臺主要集中在中路,東路和西路也有炮臺新建,陽江建有北額新炮臺。廣東沿海嘉慶年間修建的炮臺僅有長沙炮臺和崖門炮臺保存完好,從這兩處炮臺,可知這一時期炮臺明顯與清代前期康熙年間修建的類似城堡的炮臺不同,是在圍墻上有炮洞的炮臺13。嘉慶十五年(1810年),海防部署調整,成立陽江鎮標,陽江成為西路防御的重心。

道光咸豐年間,經歷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兩次鴉片戰爭,海防設施如炮臺等不少遭廢置,戙船澳舊炮臺便是這一時期荒廢的。這一時期海防主要是為防范外國船只,所以主要是注重中路海防,也興建了不少炮臺,特別是珠江口的虎門。陽江這一時期地位已不多重要,僅在咸豐九年因戙船澳舊炮臺荒廢增筑新炮臺(可惜現已不存,也無法知道其形制)。

晚清(同光宣時期),廣東海防起初為復建舊式炮臺,后改為修建西式炮臺,引進洋炮。不過由于海軍經費以及兵力部署等原因,西式炮臺建設主要集中在虎門以及潮州,其他地方海防還是依靠之前建的舊式炮臺。陽江在這一時期海防地位有所提升,商賈繁盛,但是海盜猖獗,于同治六年(1867年)陽江縣升為直隸州,宣統元年(1909年)設大澳局以資防守。據光緒十五年張之洞撰《廣東海圖說》,陽江的炮臺有海陵炮臺(即閘坡新炮臺)、石覺炮臺、北津炮臺、北額炮臺?!叮駠╆柦尽芬灿型瑯拥挠涊d,陽江共有石覺炮臺、北津炮臺、北額炮臺、北額新炮臺、閘坡新炮臺5座炮臺在宣統以前都有官兵駐守,說明一直到宣統年間都在繼續使用,不過都為之前建的舊式炮臺。

此外,據《(民國)陽江志》記載,清代陽江海防還有建望樓、港內疊石、筑垛墻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御效果,不過這些海防設施現均不存。

清代的海防設施以炮臺要塞為重點,前期維護了沿海地區社會穩定。不過由于“防海不如防陸”的錯誤海防觀念,致使盡管清晚期有努力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結果也是徒勞。

四、余論

通過陽江明清海防遺存的調查與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陽江海防設施以及海防體系的不斷完善。明代海防主要為衛所、巡檢司和烽堠預警的海防體系,加上中期后設立六大水寨,重整海防;清代在明代海防設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炮臺要塞建設。明清海防都存在共性,海防的松緊是隨著倭寇、海盜以及夷人的侵擾而變動的,有侵擾就有海防的重整,然后在海域平靜后,水師又松懈,海防松弛,倭寇和盜寇又猖獗起來,形成了一個死循環。究其原因,明清政府沒有深究造成海盜活動以及外夷入侵的根源,采取的海防措施只是短淺的為了一時海防的寧靜,沒有實質性的變革。

陽江明清時期的所城遺址、寨城遺址、烽堠遺址、碉樓和炮臺舊址等海防遺存是我國古代海防的重要工事建筑,是明清時陽江在抵御倭寇、防范海盜以及打擊西方侵略者方面的努力,是十分珍貴的海洋文化遺產資源。然而,整個陽江明清海防遺存的保存狀況不大樂觀。雙魚所城、海朗所城、北津寨城等海防遺跡均為遺址,基本構造已不存,明代陽江沿海的烽堠均不存,清代遺留下來的沿海烽堠也僅有2座,且保存不佳。保存較好的遺存僅剩海陵戙船澳炮臺以及大澳炮臺、大澳碉樓,然而大澳碉樓以及大澳炮臺均深受臺風影響,且都已雜草樹木叢生,墻石松動,有倒塌風險,迄需保護利用起來。

為了更好的保護與利用兼顧,應當將海防遺存的保護與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結合起來,炮臺、碉樓等海防遺存可以作為本地文化旅游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海陵戙船澳炮臺是粵西唯一一座完整保留有清代前期修建時形制的炮臺,經過考古調查,炮臺的面貌基本已經展現出來,現在在進行墻體加固等工作。保護完成之后,可以考慮建立炮臺遺址公園,作為獨特的古代軍事遺存旅游,文化氣息濃厚,加入到海陵島大角灣海上絲路旅游區,可以豐富景區的旅游類別和旅游資源,同大角灣、海絲館以及正在建設的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動起來,進一步打造“海上絲路旅游區”,實現海洋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注釋:

1.陽春離海較遠,不能因為海上來犯之敵一直打到內陸地區,而將內陸的城防以及戰場遺址等納為海防遺存.故本文所指陽江為明清時陽江縣所轄地域。

2.海絲館館級課題“陽江海洋文化遺產調查與研究”。

3.海絲館申請的廣東省2020年文化繁榮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粵西考古工作站陽江炮臺山遺址調查勘探及測繪”

4.關于遺存定名,文物基本形態尚存,布局、構造大體可辨的稱舊址,文物地面以上構造基本不存,布局難以辨別的稱遺址,參見鄧炳權《廣東明清海防遺存認定及相關準則研究》,引自廣東省文物局《廣東明清海防遺存調查與研究》,2014年,12頁.

5.(清)阮元修,陳昌齊等纂.建置略三·肇慶府--廣東通志(同治三年重刊)卷一百二十七[M],北京:商務印書館影印,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6.(清)顧祖禹.廣東二·肇慶府--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一[M].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4657-4658.

7.明清時期,廉州府(今廣西沿海多地)為廣東“十府一州”之一,故海岸線長達五千余公里.

8.應槚,劉堯誨.事例·蒼梧總督軍門志卷二十二[M].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印中心,1991.

9.(清)顧炎武著,黃坤等點校.天下郡國利病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217.

10.六大水寨分別為柘林、碣石、南頭、白鴿門、烏兔、白沙港。

11.應槚,劉堯誨.奏議?蒼梧總督軍門志卷二十五[M].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印中心,1991.

12.(清)盧坤,鄧廷楨主編,王宏斌等點校.廣東海防匯覽[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831.

13.黃利平.清代廣東沿海炮臺分期研究[J].廣州文博,2012(00):172-178.

14.本文未作說明的圖片均來源于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課題“陽江海洋文化遺產調查與研究”以及“陽江炮臺山遺址調查勘探及測繪項目”.

猜你喜歡
炮臺碉樓海防
中江有碉樓精巧神奇名鄧氏
廣州大黃滘炮臺考論
GHOSTS OF GUANLAN
南炮臺女民兵:無悔青春獻海防
布瓦雄碉與川東碉樓
海軍官兵守衛在海防一線
炮臺,戰爭與和平
工布江達縣碉樓文化探析
虎門長洲要塞佚名炮臺考
沈葆楨近代海防思想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