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類博物館策劃科技主題展覽的實踐與思考
——以“新僑科技創新十年成就展(2012-2022)”為例

2023-07-05 10:34閆媛媛
客家文博 2023年2期
關鍵詞:僑界策展展品

閆媛媛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展示新時代10年僑界科技創新成就,僑博精心策劃的“僑智薈萃 時代新章——新僑科技創新十年成就展(2012-2022)”于2022年9月21日至2023年2月17日向公眾開放,社會各界特別是僑界觀眾踴躍觀展,各地方僑聯、參展單位和個人廣泛關注。該展不僅是中國僑聯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重要舉措,亦是僑博在堅守傳統文化基礎上,緊跟時代步伐,關注當代文化,向大眾展覽展示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引領時代潮流的一次創新嘗試。文章將從以下方面對此次主題展覽的主要工作環節進行梳理,希望為國內專題館今后舉辦類似展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借鑒。

一、展覽主題策劃

(一)策展緣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高最快的十年。十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加快發展,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民生科技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

其中,中國僑聯組織積極搭建平臺,回國創新創業的新僑和留學人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科研一線和產業前沿奮楫篤行。僑界科技創新成果的展示既是我國自主創新的實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一個縮影,也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華僑故事的鮮活案例。

僑博作為新時代的專題博物館,立足時代要求,找準自身定位,充分發揮主題展覽的媒介作用,通過高水平的展覽策劃,向大眾展覽展示僑界科技工作者的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是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二)思路及目標

僑界科技人才是推動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所取得的成果不勝枚舉。展覽選擇了借助主管單位中國僑聯力量,依托2012-2022年間獲得“僑界貢獻獎”的僑界優秀人才的創新成就和突出成果為代表?!皟S界貢獻獎”設立于2003年,是選樹僑界高新技術人才的最高獎項,是中國僑聯向廣大僑胞宣揚“嘉庚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激發愛國之情,凝聚僑心僑力僑智的重要載體。2

展覽在設計思路上經過了一個詮釋視角轉變,“僑界貢獻獎”尤其是近十年的表彰是以人為單位的,評選的資料形式多為人物介紹及研究方向或成果。以它為依托的展覽,按照常規思路,而且是簡單的做法,是以人為主體,設計成科技界新僑的事跡展,但是這樣也比較容易變成人物及其研究內容的羅列,難以引起公眾的興趣。策展團隊經過多次研討,并充分調研其他同類展覽成果經驗,確定了本次展覽以新僑創新成就為展示主體,“聚焦成果、引出人物、弘揚精神”的核心思路。

“聚焦成果”的核心思路確立后,如何闡釋面臨兩個難題。一是展覽展示方面,高新科技成果往往比較深奧,其原理、應用、成就等很多方面要做到讓普通觀眾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往往有拒人千里的感覺,[1]且 策展團隊內幾乎都是歷史、文化、文博專業人員,缺乏科技類專業知識儲備。二是具體展覽內容的確定上,中國僑聯“僑界貢獻獎”已經頒發了九屆,近十年受表彰人員和成果不計其數,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對此,策展團隊根據僑博實際,設定了不對僑界科技領域做大而全的梳理,不追求所有獲獎者都涵括,而是選擇部分拿得出手、有代表性,成果便于呈現的項目為代表的展覽目標。

(三)主題確定

展覽主題決定著展覽的思路和方向,必須深刻鮮明。綜合展覽的性質、意義及展覽目標,成就展確定了展覽主題為“以成果展示為載體,以弘揚精神為展示目的”,以2012-2022年間獲得“中國僑界貢獻獎”的僑界優秀人才的創新成就和突出成果為代表,展示他們在堅持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所作出的重要成就,宣傳他們不忘初心、滿腔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孜孜不倦、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

二、展覽內容設計

(一)邏輯結構

圍繞主題采取什么樣的邏輯進行展開和詮釋,策展經過了從學科分類到“四個面向”的改變。策展初期,展覽擬用學科類型來搭建框架,分成“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制造技術、環境與能源、基礎研究、建筑工程、農林牧漁”等領域。但是,由于科學家們研究的領域高精尖端,以及策展人缺乏專業科學知識進行分類的客觀存在的弱勢,在排列的時候出現了不知道一項科技成果到底應該歸到哪個學科分類的難題。

據此,策展團隊轉換思路,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科技事業發展的總要講話精神為前提,改成了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11日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提出的“四個面向”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3作為篇章結構,每一個面向里,又按照科研領域的內在關聯成組塊。既避開學科分類的難題又邏輯清晰,在此基礎上的成果展示也更能服從于參觀者認知和思維的規律性,便于搭建觀眾與內容之間的橋梁。

展覽結構的另一個特點是開篇把黃大年事跡與成果作為一個特殊板塊獨立于“四個面向”。黃大年是新時代涌現出的新僑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曾于2012年、2014年兩次榮獲中國僑界貢獻獎。他是新時代歸僑科技工作者為民族振興不惜以身許國的杰出代表,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典型。黃大年篇章賦予了展覽更深刻的意涵,深化和升華了展覽的主旨。

(二)活化展品故事

科技博物館中的展品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載體,而科學的精神、思想、價值觀則要以人的故事為載體,[2]此次成就展內容設計時就注重發揮歷史文化類博物館擅長“敘事”的優勢,挖掘科技成果背后的故事,把感人事跡、崇高精神蘊含在成果項目里,“既見物又見人”,先觸動心靈后啟迪心智。

在展覽中設置了“哈佛八劍客”專欄,講述自2009年始,在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的王俊峰、劉青松等8人相繼歸國,來到中科院合肥“科學島”,潛心從事前沿科學研究的故事。努力做到潤物無聲傳遞科學家精神,并以創新成就產生直指人心的力量。

為了彌補學術知識易枯燥乏味的不足,講解詞做了大量文獻檢索,研究新僑科技工作者科學探究過程,從儲備的素材中提煉生動的細節與典型情境,努力挖掘科學家背后的故事,進行敘事形式講解。例如“我國首條自主設計制造的G2.5代OLED真空蒸鍍生產線”項目成果介紹時,講述74歲高齡依舊奮斗在科研攻堅一線的李述湯院士“身是地球人,心是中國心”,長于中國香港,定居美國,晚年重返大陸,一生漂泊,卻始終心懷祖國感人故事;“‘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新戰略”項目,介紹了“蘑菇院士”李玉潛心致力于菌物研究,甚至給自己的小孫女取名“木耳”的有趣故事,使一袋看似普通的木耳展品有了生命力。故事把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科研過程和科學態度及精神有機結合,更便于向公眾揭示并使其理解深刻的科學文化內涵。

(三)展品征集

熟悉與展覽主題有關的展品文物是展覽成功的關鍵,華僑文物是各個歷史時期華僑華人這一特殊群體在參與生產生活等活動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而科技類展品主要有三類:“動植物、礦物、化石等自然標本類展品;機械設備、工業產品實物或模型等工業技術類展品;以科學儀器、科學實驗、技術發明和科學考察對象為原型的科學原理類展品”,[3]華僑華人從事領域廣泛,華僑文物具有廣博性的特點,兩者是兼容重疊的。以展覽為目的的征集,不僅可以滿足展覽展示的需要,且可以彌補現代科技文物館藏的不足。策展團隊以中國僑聯辦公廳的名義給33個省級僑聯發放了協助提供展品的函即《征集函》,并附有第八、九屆“僑界貢獻獎”科技創新名單及擬定向征集的內容,盡可能為展覽項目提供便利條件。并及時得到各地反饋??紤]科技展品體積重量級運輸問題,在具體展品的選擇上采取了“方便運輸、立足京內”的原則。

三、展覽形式設計

(一)展覽風格

博物館展覽是一種視覺和感官藝術,需要用感性的方式把理性的展覽信息、知識和[4]思想傳遞給觀眾 。風格獨特、便于參觀、緊密圍繞展覽主題的形式設計可以塑造良好的參觀環境,帶給觀眾好的參觀體驗和沉浸感。遵循這一原則成就展設計力求空間恰當詮釋主題,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展覽風格整體簡約、質感,展覽色調為藍色,突出科技元素;主視覺和重點板塊黃大年則以紅色為主體或有紅色元素,體現主旋律特色。尾廳以璀璨星河結束,令人產生迎接未來、奔赴星辰大海的無限遐想。(見圖1)

圖1 展廳實景圖

圖2 黃大年板塊圖文實景

圖3 立體沙盤模型

展覽的底圖設計配合內容節奏,如“參加蛟龍號首次突破7000米深度深潛試驗”,配圖深海投影;“農業航空裝備:植保無人機”“木薯糧飼化產業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等農作物技術板塊賦予金燦燦的麥田,猶如置身風吹麥浪之間?!敖饷芩ダ稀绷Ⅲw展臺后配圖DNA雙螺旋圖像,相得益彰。

(二)展示方法

通過什么手段把展品蘊含的信息傳遞給觀眾,是展覽形式設計時需重點考慮的內容。此次展覽所在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所征集科技創新成果205個,并有75件(套)實物、64段視頻資料,為了平衡展覽體量和展線所融,采取了圖文展板、實物展品、多媒體、場景有機結合,多元而包容的表達方式,并在展覽中增加了 “DNA納米機器人”VR等互動體驗,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努力營造“體驗、探究式學習的科技實踐情景”。[5]

其中,在多媒體的應用上嘗試使用了二維碼作為展示的延伸。二維碼技術是博物館多媒體展示最基礎、簡易的一項應用,通過手機對二維碼進行掃描的方式即可獲取藏品對應的文字、圖片信息,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許多博物館都利用二維碼在展陳方式上做了嶄新的體驗,[6]本次展覽創新對205個創新成果項目都設計制作了二維碼,內容涵括科學原理的講解、研發過程的介紹、科技人物的故事等多個層面,對科技知識提供擴充延伸,彌補了因條件所限不能在展覽中系統介紹展項所涉及科學知識的局限。

展品案例:“僑界楷?!秉S大年版塊

圖文展板講述黃大年生平事跡,實物展品是從吉林大學黃大年紀念館借展的實物展品“黃大年使用過的地質羅盤、工作筆記等”,輔助展品為深地探測立體沙盤模型,并配以“深地探測立體裝備技術動畫”,以及 “黃大年:生命,為祖國澎湃”紀錄片,全景式展示黃大年的事跡與科技創新成就。

(三)文字表達

陸建松教授在《博物館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幾個理念》中提到,博物館的展覽應當具備三個核心特征:“科學性和真實性、知識性和教育性、趣味性和娛樂性”[7],“科學性”“知識性”是此次展覽的基礎,首先要將科學知識闡釋給觀眾,再輔以“趣味性”的設計及互動參與,方能真正引領觀眾了解科技創新的本質,發揮教育的作用。在文字表達方面,策展遵循以“反映展項核心信息、與觀眾建立有效聯系”為原則,不過多糾結深奧原理或細節,但須以科學、理性的語言概括創新點,簡明扼要表述成果的核心技術、科學原理和應用效果,用科學語言搭建橋梁,吸引觀眾去了解更深層次的科學知識。

展品案例:展覽項目名稱——率先“捕獲”馬約拉納費米子(見圖4)

圖4 展板之一

項目名稱簡單明了,文字內容由“費米子預言”講起,清晰描述賈金峰團隊首次觀測的意義,另用簡潔語言介紹賈金峰的留學歸國人員身份及榮獲“僑界貢獻獎”的時間、等次,契合展覽主題,使觀眾準確、快捷、直觀獲取展覽成果的信息。

四、宣傳與社教

配套的宣傳和社教活動是展覽的延伸,讓更多的受眾跨越時空障礙觀展,展覽通過僑博“云游僑博”平臺于2022年10月31日進行了展覽普通話直播,并在中新社、東南網、央視頻移動網、今日頭條及海外媒體平臺Facebook、YouTube等多個平臺上同步進行。截至2022年11月1日,直播累計觀看2,003,902人次4,有效的提升了展覽的傳播力。

專題的社會教育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拓展資源,豐富教育的類型,僑博社教內容不僅包括講述華僑歷史、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科普教育也是范疇之內。此次展覽特別邀請科普專家、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副教授陳征進行了“新僑科技展之專家帶你看展覽”社教直播,從航天飛機到北斗星導航,從潛水技術到新能源利用,從每一項發明的歷史發展到現代化成果,以專業視角解讀展覽。并通過“伯努利原理應用”“常平架陀螺儀”“大氣壓壓扁易拉罐”等趣味實驗科普,激發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學興趣。

五、幾點思考

通過新僑科技創新展的策展實踐,對歷史文化類博物館策劃科技主題展覽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順應時代的策展需求

科學技術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公共教育優勢,向公眾宣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滿足公眾對于科技創新的認知需求,是博物館履行社會責任,強化公共服務,實現創新發展需要研討的重要議題。

在科教興國、科技立國的時代新要求下,充分發揮專題展覽的媒介作用,通過高水平的、創新性的跨界融合展覽策劃,讓更多的觀眾由所屬專題、專業化信息展示渠道出發,及時全面地從多維度、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層面地去發現、了解并理解我國科學界發生的重大前沿事件和創新型領軍人物與團隊,是歷史文化類博物館的時代使命,也是策展人積極拓展行業視野、構建更大展覽體系和空間的責任。

(二)立足自身的展覽策劃

歷史文化類博物館雖然傳統意義上與科學技術似乎關聯不多,但科技的起源、發展、創新,人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有了人的流動,才有了物的創新,有了思想、技術、制度等非物質形態文明的傳播。歷史文化類博物館的藏品、展覽、研究也都圍繞歷史上的人、事、物來展開。尋找所研究人、事、物中的科學、科技元素,捕捉歷史文化與科技的交匯點,是歷史文化類博物館策劃科技主題展覽可以入手的角度。

區別于科技類場館以科普為目的科技展,注重觀眾互動體驗及知識的傳播,歷史文化類博物館存在科普知識的弱勢,策劃科技主題展覽應更傾向于了解科技領域,認同科學事業,禮贊科學精神,激發科學興趣,更需要注重情感、精神、價值觀的提煉??梢詮囊韵聨讉€角度搜集素材,提煉展覽主題。一是反映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和人文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史展覽。二是契合重大歷史節點,聚焦特定主題的科技成就展覽。三是以人為主體的,弘揚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的展覽等。

(三)科學審慎的策展態度

歷史文化類博物館策劃科技主題展覽,既要圍繞自身的展覽宗旨,又要有科技的特點,建立科學文化的博物館表達,策展需要更審慎的態度和創新的精神。一是要充分理解本館展覽宗旨的內涵和外延,找準定位,拓展思路,進行展覽主題的深度提煉;二是要關注我國創新型國家發展進程,及時了解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民生科技等領域的新成就;三是要用活館藏資源,“讓文物活起來”,選取具有典型性的館藏文物,并根據展覽需求定向征集,通過展品闡釋展覽主題。

在策展機制探索上,可以加強與相關科研機構聯合協作,匯集多方力量、借力而為、彌補弱勢。在工作方式方法上,需要在論證素材、提煉主題、精選展品、內容設計、形式設計及宣傳教育等各個環節不斷優化,推陳出新,通過實踐積累科技主題展覽經驗,提升策展人才隊伍建設。

注釋:

1.袁于飛.“十三五”時期高科技成果展現中國力量[N].光明日報,2021-11-02(08).

2.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國僑聯第九屆新僑創新創業成果交流活動在京舉行[EB/OL].

3.人民日報.推動科技事業發展 習近平強調了4個“面向”[EB/OL].2020-09-11.

4.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直播回顧丨新僑科技創新十年成就展[EB/OL].2022-11-04.

猜你喜歡
僑界策展展品
蔣偉群:僑界“碳達峰、碳中和”追夢人
2022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展品展示第2輯
展品被盜了
做好“僑”字文章,畫好僑界團結同心圓
僑界社區聯動 幸福指數攀升
關于策展
2017 藝術策展人
關于將“curator”統一翻譯為“策展人”的建議
中西方博物館策展人(curator)制度淺析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預覽(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