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東川的東莞清溪客家人

2023-07-05 10:34張衛東
客家文博 2023年2期
關鍵詞:西貢東川清溪

張衛東

一、越南東川發現大量清溪客家人墓碑

為確認深圳草埔村客家英烈梁金生同志在越南出生地,2018年2月24日,我們從胡志明市驅車西行140公里趕到安江省省會東川市(又名龍川市),通過東川市華人相濟會會長利錦章先生介紹,會見到東川市客家、廣府、潮州、福建等各幫理事,確定了梁金生同志的出生地(“東川南圻”)就是:越南南方湄公河三角洲上游的安江省東川(現名龍川)市。1

趁此機會,我們對東川的客家人做了一番調查,主要收獲有:(1)由利錦章會長陪同參觀考察了玉虛宮暨廣東省會館——東川華人會館;(2)由崇正福利會副會長謝坤雙先生2陪 同參觀考察了東川市崇正義祠,于義祠墓地攝得全園70余座墓主墓碑照片。當時就有兩個強烈印象:一是東莞清溪人怎么這么多!二是東川客家人90%是惠東寶客家人。(3)謝坤雙先生介紹說:東川客家人,早前多從西堤(西貢、堤岸)過來。紅色高棉猖獗時,大量柬埔寨華人進到了東川。經過這些年的戰亂,人都跑散了,兩三萬人剩下不到兩千,族譜沒了,跟原鄉聯系也斷了。東川原來有華文學校(成功學校、博愛學校),1975年收歸政府。最近幾年,允許博愛學校晚上7-9點開5個班的華語課,每班30-40人,有華人子弟,也有越南人;(4)東川華人營生有分工,客家人原來大多經營中草藥兼坐堂行醫,東川成了越南中草藥的集散地,其規模之大,幾乎是一種“壟斷”態勢。從廣東會館的碑文可以看到,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東川已有仁和堂、錦生堂、普安堂、延壽堂等13家中醫藥店堂;在1961年東川崇正義祠的碑文可確認的東川中西醫藥店堂至少有29家;(5)1975年以后,官方以經營中草藥利潤大,便以極高的稅率逼迫華人放棄而轉手給越南人。東川客家人,只好改行做家用電器、五金建材、日用百貨等,經過三四十年的艱苦奮斗,其經濟實力近年才恢復、接近1975年前的水平;(6)東川曾是中草藥集散地的歷史背景,也讓我們懂得了梁金生烈士的中醫藥學為什么會有那么深的造詣,1938年到延安后不久他就成為“延安名醫”,為八路軍解決缺醫少藥而白手起家創辦解放區第一個“光華制藥廠”,在黨內第一次提出“中西醫合作”的發展中國醫藥事業的方針性主張并得到毛澤東主席的首肯,1949年共和國成立后,我們黨發展中國醫藥事業的方針就一直是提倡“中西醫合作”。3

東川尋訪回來后,據東川市崇正義祠71方墓碑照片得《越南東川崇正義祠義山墓主名錄》(見附錄一。以下簡稱《名錄》)。這些墓碑在墓主姓名、籍貫與生卒年月上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歷史信息。原來,東川華人各幫都有自己的義山,后來都被收走了,唯有客家福利會籌款買了新的義山。1975年華人跑了9/10,原來兩三萬人,現在不到2000(客家300,粵500-600,潮200多,閩200多,瓊100)。舊義山的墳大多沒有遷過來。非客家人過世、墓地有困難的,可以申請葬入崇正義祠的義山,所以墓主有少量非客家人?!睹洝返?1號“烈士陵”紀念碑只列姓名而未列籍貫(東川華人抗美救國不惜犧牲,遺憾的是當時未問其中哪些是清溪人),第29號“廣東東莞縣開莞馬步村”無法確定是哪個村。71、29號不參與統計。其余69方墓碑墓主的中國籍貫情況如下:

1.標明“廣東東莞”的墓碑,42方,其中標明“廣東東莞清溪”的32方;

2.標明“廣東寶安”的1方;

3.標明“廣東惠州/惠陽”的12方;

4.廣東嘉應州的7方(大埔3方,梅縣4方);

5.廣東省南??h的1方;

6.海南省文昌縣的4方;

7.湖北省天門縣的2方。

從69位墓主的中國籍貫可以初步推斷,除第5(南??h)、第7(天門縣)的3位不是客家人,66位為客家人,占比95.65%,其中惠、東、寶客家(55位)占83.33%?;輺|寶客家,無論在國內還是在海外,三位一體近乎常態,有似一個“命運共同體”。4

東川這些墓碑所書中國籍貫,有的因歷史演變而寫法不同。通過熟人、電話、上網、實地踏勘了解到:海南省文昌縣羅豆鄉(今羅豆農場)有客家。海南文昌楊氏字輩“昭茲來許,繩其祖武……”,墓主楊來琚、楊來珍、楊來璋等,同為“來”字輩。廣東省寶安縣烏石巖廖坑村(第44號),原名廖坑村,后廖姓外遷陳姓徙入而今作料坑村?!睹洝返?5、46、47號“惠州大尾鄉”即今惠州市博羅縣泰美鎮,第48號惠陽縣白石村淡洞,為今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白石村;第50號惠陽淡水鄉,即今惠陽區淡水街道;第52、53號惠陽縣魯州鄉,即今惠城區蘆洲鎮;5第54、55、56號海豐縣青草區石美村,今為汕尾市海豐縣赤坑鎮社美村。

觀瀾牛湖,原屬東莞,1952年2月劃歸寶安(今深圳市)。第39至43號,共5位,為觀瀾牛湖陳氏族人,無疑。6在越南的“觀瀾牛湖村”人并未注意到這一行政區劃變更,仍依離鄉時所記祖籍“東莞”。陳氏為觀瀾牛湖主姓。清康熙間,觀瀾陳氏一世祖牛湖振芹公、松元下振能公帶領族人由五華(長樂)徙入觀瀾立村。經五代人努力,到第六代便發展到200男丁,財丁兩旺,成為觀瀾望族。

未標清溪而屬清溪的,有3方:《名錄》第18號廣東東莞黃麻布(楊志明),已經更名連屋村,清溪圩的一個自然村;第30號廣東東莞縣(李倫),應是清溪村或清溪牛湖村的李姓;第31號廣東東莞鐵場(韓府阮氏月),即清溪鎮鐵場村。今屬東莞而不屬清溪鎮的,1位,即第32號廣東東莞縣樟木頭鎮(陳門林運紅)。

如此算來,可以確認為“東莞清溪”的為35(位),占“東莞”37位的92.11%。東莞清溪人數較多,比率高,是重點。因為疫情當前,直到2021年10月19日、20日,方獲安排可以到清溪鎮進村調查。

二、東莞清溪越南移民調查7

東川墓主祖籍“清溪”的35位,主要涉及浮崗村、重河村、清溪圩、清廈村、鐵松村、鐵場村、楊梅崗、鐵矢嶺、九鄉村、三星村、三中村等行政村及其下屬十多個自然村。村名有的有變化,如《名錄》第4至7號“浮岡村”,今作浮崗村,且分浮崗老圍和浮崗新圍;第8號“埔江村”就是“浮岡村”,乃客語音同而筆異;清溪圩鷓鴣堂,本作鷓鴣塘,今改屬鐵松村委并與水尾塅下圍村合并(民國清溪鄉16保水尾塅下圍與鷓鴣塘并列);夏屋村曾有下屋、夏屋、廈屋等多種寫法,今統作廈屋村;鐵場村,今有鐵場上圍、鐵場下圍、西門三個自然村(都姓韓)。

清溪大姓是張、李、劉、楊,皆說客家話。東川墓主未見劉姓。張、李、楊三大姓分別是6位、11位、6位,共23位,占比65.71%。據《東莞市清溪鎮志》(以下簡稱《鎮志》)載,張姓,主要有明萬歷間一支由福建漳州平和縣徙來(浮崗老圍)、另一支由五華徙來(三中村);李姓有三支,一支明正德間由寶安龍崗徙來(大稔布),一支明崇禎間由梅縣徙來(鐵矢嶺),一支清乾隆間由惠陽徙來(牛湖);楊姓,明萬歷間由惠州府陸豐縣徙來。其他姓氏:曾姓,明宣德間由五華徙來(婆嶺、廈屋);卓姓,清康熙、雍正間由五華徙來(三峰上圍);陳姓,明嘉靖、萬歷間先后由五華徙來;黃姓,明宣德間由五華徙來(清溪圩);余姓,明萬歷間由福建漳州平和徙來(清溪新圩)。韓姓,明崇禎末年由福建漳州龍溪縣城遷惠州海豐縣(今陸河),崇禎十六年徙至東莞鐵場鄉鐵場成村,筑室種輋,以賣生姜為生。至六世時,韓氏田產谷倉已經遍布惠東寶。今有鐵場上、下圍村并西門村。

清溪客家,大體兩個方向徙來。一是廣東五華、梅縣,一是福建漳州平和、龍溪,且多為明代徙來;跟深圳龍崗客家多是清代“遷?!薄皬徒纭敝筢銇聿煌?。8清 溪客家的徙入,可能跟明代南海衛和南頭、大鵬守御千戶所的屯田制有關(擬另文討論)。

清溪不是純客鎮,有講白話(粵語)的,主要是尹、殷、謝、梁等姓。他們多是較早徙入清溪的“本地人”:尹姓,一支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徙入,一支是南宋乾道間(1163-1173)徙入,第三支是清乾隆間。三支皆由東莞常平司馬徙入;殷姓,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由東莞常平白石崗徙入;謝姓,一支是明萬歷間由五華徙來(客家人),一支是東莞謝崗徙來(講白話);梁姓,有兩支,北宋崇寧間(1102-1106)和宣和二年(1120)先后由東莞常平石板村徙來,是清溪鎮最早的居民。這些講白話的姓氏,未見于越南東川墓主《名錄》。

經鎮領導安排,上述這些村、這些姓,分3個片區分組訪談。各片區都提前發放《越南東川崇正義祠墓主名錄》和調查要點,提前選派人員了解情況并帶上族譜,于19、20兩日在廈屋村曾氏祠堂、重河村委、鐵場村委先后進行訪談,其間還專程拜訪鐘圍村鐘云開老人?;氐缴钲诤?,蒲草村徐少靈先生還主動要求做了電話訪談。這些訪談,以許多生動的實例和歷史信息,為我們大體勾勒出“東川——清溪”歷史與現實的關聯,解了“東川為什么這么多清溪人”之惑。

三、曾經確有大量清溪客家人移民越南

(一)清同治年間出去過一批人

《名錄》有4位曾姓。我們訪談第一站就是清廈村·廈屋村?!舵傊尽份d:曾姓,明宣德年間,一世祖崇公從長樂(五華)徙入清溪婆嶺。清乾隆十三年,七世祖寅喬公攜眷由婆嶺村分居于清溪圩(老圩)之西,俗稱下邊,故名下屋。后諧音而作夏屋、廈屋。寅喬公生五子:振江、振海、振沼、振洋、振滔,成廈屋村曾氏五大房?,F全村220多戶,700多人。我們到廈屋村曾氏祠堂時,2020年新編清溪鎮廈屋村《曾氏族譜》剛剛運抵,我們獲贈的大約是新族譜發放的第一本。

廈屋村老村長曾日權,字可廉,十五世可字輩,77歲(1944.9.24—)。據老村長介紹:清同治年間出去過一批人,去了安南、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亞,以后陸陸續續還有出去的。五十年代粗略統計有五六百人。后又有人從越南去了美國,到處走。1949年回來一些,主要是女人和孩子,回來分田地,沒再出去,知道這事的都不在了。男人沒有回來。1957年還有幾個從越南、柬埔寨回來,村里還擺酒招待。老村長說:我姑姑,就在堤岸;姑丈是鐵矢嶺的。有一個兒子。失聯已久?!睹洝返?9號“曾東樂”,老村長說:“村里沒有這個人??墒怯袀€“曾東壽”,民國時抓壯丁,他逃去越南了。不知是不是一個人,也許改名了?”

(二)清溪客家曾有經營中草藥的

老村長曾日權證實:“清溪客家,有經營中草藥的,有同裕堂(曾運生經營)、同安堂(曾學榮經營),開在圩場上。最早的圩,是清廈開的。后來到民國時,黑社會似的,收費太貴了,廈屋領頭開了新圩,廢了老圩。同裕堂和同安堂,還開在圩上。到土改時就沒了。清溪客家人,有懂中草藥的,到了東川,開中藥店鋪經營中草藥,應該沒問題?!?/p>

(三)曾氏五房,房房都有“過安南”

曾錦倫,64歲,廈屋村退休農民。2019年七、八月去過一趟東川。他有個堂弟在東川,做電器生意。有微信,還會點客家話。曾錦倫說:“爺爺時去的。老爸叫曾月華,有6個兄弟姊妹,5個在越南,都是我的姑和叔。他們在越南胡志明市和東川,僅我家一支在東莞。叔叔在東川,娶了越南人;姑姑在胡志明,上個月小九十歲走了。在東川,他們現在經營水電、修車、建筑、建材等。爺爺去了越南。奶奶是廣州番禺人。估計爺爺一去就到了東川,因為那邊有他許多房子。我爸是老大,很想看看祖國是什么樣子的,1949年18歲從越南回來,趕上1949年解放,回來就回不去了。其他都留在越南了。這次我想去越南看看。東川的人,多數都說不了客家話和白話了,路過胡志明時請了一個翻譯(廣州人)隨同,能說粵語、越南話。去了一個月,一天一家,還有五六家,來不及了。廈屋曾氏五房,房房都有‘過安南'!這一趟,光利是就派了90多份!

這次的往返,是這么走的:清溪到深圳,坐動車到廣州,再坐動車到南寧,過友誼關,坐火車、汽車到河內,飛機到胡志明,汽車到東川?!?/p>

(四)“東川,沒徐姓人,沒有道理!”

蒲草洞村徐少靈先生見《名錄》里沒有徐姓人,很激動,說:“東川沒徐姓人,沒有道理!”我們查了相關文獻,東川確實有徐姓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越南龍川市新建玉虛宮碑倡建廣東省會館碑記》“東川轄眾商捐銀芳名”有“徐泰”在列,1961年《越南東川興建崇正義祠各地善長仁翁樂捐芳名》“東川轄眾商捐銀芳名”有“徐玉柏”在列。然而,今東川義山又確實未見徐姓墓主。徐先生還曾提點道:清溪南洋華僑多,而相鄰的鳳崗鎮西洋華僑多?!睹洝防锊灰娪续P崗人,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往洋、越南的少。

(五)去越南的清溪人,東川最集中,又遍布南越的多個省市

鐘圍村的鐘云開老人說:“我爺爺一人去越南,奶奶是越南人。我爸在越南種椰樹。是在越南檳椥省平大縣(客家話音“平太縣”)。我有五兄弟三姊妹,都生在越南。我是老三,6歲開始上學讀越南書。我10歲時,當時戰亂,母親擔心,把我送回國了,為了家里留個根。1947年回國,從平大坐火車到西貢。從平大到西貢的鐵路,后來被炸了,到現在也沒修復。到了西貢,由水客鐘茂帶著,坐船(‘大中華'船)到香港,再坐小船上岸,輪渡到九龍,坐火車到樟木頭,步行回清溪。

尚有一弟一妹(最小的)在越南,一弟一妹在美國。老弟老妹現在還在那里種椰樹,另種田2畝。弟、妹現在都不會中國話了。2003、2006年,我帶兒子去過。大兒鐘建發,1954年8月生;小兒鐘建新,1969年生。從前,那里有很多中國人,2003年去時,已所剩不多。鐘圍村‘過越南’的人很多,在西貢和西貢以西、以南的朱篤、東川、檳椥、美萩都有?!?/p>

(六)確認“楊斯章是本村人”

在重河村委會,我們見到了楊梅坑、鐵松村、水尾塅等村選派代表,進行了訪談。楊梅村羅志雄同志確認《名錄》第13號楊斯章,是本村人,有后代在;第14號楊譚財,本村人,是楊斯章他哥。本村是雜姓村,楊姓最多,其他姓有:黃、王、曾、劉、羅、張、徐、林。本村去馬來亞的多,去越南的也有。羅志雄說:我爺爺就去了胡志明市檳椥縣,我爸10歲跟其他人回來。

水尾塅村林偉權同志證實,《名錄》第12號的“鷓鴣堂”,一般作“鷓鴣塘”,民國時還有鷓鴣塘,后來跟“水尾塅村”合并了。林氏是本村主姓,“林門黃氏有”應該是本村的。

(七)“75年排華,都去了美國”(這與我們在東川所聞相符)

鐵場村韓向明,46歲,村委司機,本村人。父韓容發,1936年出生于鐵場村,今年86歲。小時隨父去越南。1947年12歲回國。爺韓冠猷,字猷求,12世。長子容發。三子樂民以下皆在美國(75年前都在西貢,排華時去了美國)?,F在西貢已無韓家人。爺爺大哥冠群,字任求,五子六女,在越南生的,原來都在越南,排華時全去了美國。十三世克儉,同我父一道回國,七幾年也去了美國。十二世冠華,伯公,47年回國,帶了我父。他的長子、次子,分別在佛山、廣州工作,皆已過世。

(八)蒲草洞村徐姓在越南的糧油加工生意做得很大

《名錄》墓主中無徐姓。重河村·蒲草洞村徐少靈先生來電反映:清溪徐姓,明永樂間,由福建遷梅州再徙清溪,徐氏兄弟3人,老大老三在蒲草洞成村。徐姓村,還有百家輋、江背等村。蒲草洞村徐氏過越南,最有名的是徐智權(《鎮志》有傳)。他的父母先去,有10個孩子,回來做過祠堂。徐智權做的是糧油加工生意。糧食加工廠,很大的。清溪人路過,他都招待。弟徐智光,是我爺爺,在清溪做糧油加工,也掙了錢,買了地,在清溪鎮上有房子。徐智權的糧食加工廠,很大,稻谷都是一大船一大船運來,做過崇正工商會會長。他和楊亞年(清溪花邊嶺村人)、張鏡康(清溪下塘村人),都是西貢堤岸的富商,1929年他們回鄉贊助建成了鹿鳴學校(1952年改制為清溪中心小學)。徐智權后來被人害了,大船被鑿沉,稻谷浸了水,徹底破產了,人也瘋了,回了香港,50幾歲就死了。葬在楊梅坑。9

(九)清溪人在東川、朱篤經營中草藥

鐵場村韓偉昌,88歲,太太86歲,現住清溪。韓大夫是清溪醫院內科醫生(西醫),60歲退休。4、5歲時隨父親從越南朱篤(在東川西50公里)回來?,F還有親戚在朱篤(叔叔的后代)。一直有電話往來,后代有移民澳洲的。1996年親戚回到鐵場。村里與越南有關系的人很多。父親做生意,賣雜貨。我的叔父開中藥鋪。爺爺的弟弟也開中藥鋪。

第一代,是爺爺去越南朱篤。先到西貢,后到朱篤。我父親帶我去過東川,專門聯系同胞“寄東西”回東莞。后來才知道,這就是“水客”。我爺爺先在西貢做生意,賣布,做了十五六年,后來去了朱篤,仍開布店。有一個親戚(叔叔的兒子)在東川生活。若無疫情,去年他就回來了。爺爺比較窮,親戚結隊去。朱篤有很多鐵場人。父親做水客生意,做了幾十年,二十多歲做到1949年。1975年排華,大多數中國人被趕走了。我的一個伯伯韓卓強(亦名韓官松)的兒子韓漢某(名字記不全了),1975年前在西貢南越政府任交通局局長,1975年移民澳洲。我爺爺有三個兒子:韓卓強、韓一添、韓佛送。韓佛送是我父親。

當年回國路線:朱篤坐船到西貢,再從西貢上船到香港九龍,九龍坐火車到樟木頭,坐農用車回清溪。

四、在胡志明市見到的清溪人

胡志明市有個譚大仙廟,坐落于胡志明市第六郡十三坊巴堪(Bà H?m)路79號,由越南崇正會館惠東寶同鄉會創建于1972年。2019年2月25日上午我們拜訪了譚大仙廟暨惠東寶同鄉會所,10見到了3位東莞清溪客家人,他們是:曾美、曾樹雄、楊啟常。3位先生各有故事。

(一)久病成醫

曾美,76歲,東莞清溪人,生于西貢。父曾世亮,111900年生于清溪,1917年離開家鄉,坐船,從香港到西貢。四兄弟一道來的。12三兄弟的后人都在芹苴。父親做廚師。結婚后到芹苴。我母親姓傅,也是清溪人。我父曾得?。ê孟袷悄虻澜Y石類的),久治不愈,就請了我的一個堂伯父,他在香港行醫,專程到芹苴來治,治好了。我父親久病成醫,就開了個中藥鋪,大號“廣華昌”(芹苴),一直開到1945年。后來我們家移居西貢,藥鋪就不開了,他只是行醫。

(二)三次回清溪

我(曾美)1943年生于芹苴,1960年隨家到西貢,上華人學校。華人學校很好,童子軍很強,教練是中國來的。吳庭艷檢閱,看到華校童子軍隊伍,大罵國防部長:“軍隊不如童子軍!”我畢業后到西貢紡織廠做工。華人開的。1980年退休。我太太是潮州汕頭人,同廠的同事。她跟婆婆學的客家話,但在家大多講粵語(白話)。我的親哥哥叫曾志賢,在東莞做衛生院副院長。13軍醫出身。在東莞,我有3個侄子,我的祖屋就給了他們。我有7個孩子,4男3女。5個大的在外國,兩個男的在越南,娶了越南媳婦(粵語“識聽不識講”)。這些年我回清溪3次(1998、2001、2013)。

(三)華越各半

在西貢的惠東寶客家人,先人多是小生意,家庭小作坊,做鞋的很多,普遍小康。堤岸做中藥的以前都是華人。1975年,政府指定藥鋪開在五郡“海上籟翁街”。海上籟翁,是越南藥材始祖。越鋪的中藥名稱跟華鋪相同,只是用越文標示?,F在,這條街上華鋪、越鋪各半。

(四)西貢有條“曾業昌巷”

曾樹雄,1948年生于越南。父親曾金昌,東莞清溪廈屋人。因戰亂,一九三幾年離鄉來到越南。他若在世,應該是110歲了。到堤岸后,先立業后成家,40多才結婚。做木材、搞建筑,有“曾業昌巷”,十幾戶的胡同,房屋都是金昌蓋的,太辛苦了,我們兄弟4人,都沒繼承父業。我母親也是東莞客家人,張家村人,在清溪附近。我太太是廣東番禺人,在西貢出生。我是做刺繡的,5年前有20多個工人?,F任惠東寶同鄉會理事,每年發放獎助學金,“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栽培客家接班人才”。

(五)花邊嶺楊氏

楊啟常,89歲,東莞清溪花邊嶺人,在越南出生?,F為惠東寶同鄉會理事。父楊光明,生于花邊嶺。母親姓張,也是東莞清溪人。我9歲時父親去世,由伯父撫養。當年父母兄弟幾個來越南,是從香港坐船來的。有錢的,到西貢碼頭下船,船票貴;沒錢的,在鄉下提前下船,便宜點兒?;ㄟ厧X那邊,還有堂兄弟(伯父的兒子),我的一個侄子叫楊家榮,在東莞修汽車。我回鄉3次,最近一次是清明節回去的。

五、以另一種身份“過越南”

(一)因為懂越語而奉調出征抗美援越

鐵松村黃雪青同志帶我們到鐵松村·鐘圍村專程拜訪了鐘云開老人。

鐘云開,84歲。1947年10歲左右,小學高小畢業,從越南南方檳椥省平大縣回來。同村人帶回來的。半年后學會中國話。1965年奉調出征抗美援越,給高炮部隊當翻譯。

老人雖說已是耄耋之年,然話音洪亮,底氣十足。老人說:1965年我28歲,東莞縣委組織部找會越南話的人,把我介紹到部隊。1965年下半年,去桂林步兵學院學習。1966年經友誼關出國,在高炮部隊當翻譯,負責3個連的翻譯。最遠到過海防。1968年1月隨部隊回國。獲得越南政府頒發給“翻譯鐘云開同志”的獎狀,“援越抗美-中越友誼紀念章”一枚,“八五紀念章”一枚。14是越南政府頒發給中國援越軍人的。隨部隊出國時發的地圖《越南人民抗美救國形勢圖解》1幅,完好保存至今。

清溪有4個人去桂林步兵學院學習。這些人都是從越南回來的,會越南話。2人出國。

我從友誼關出國。另一個從云南河口出國,是三星村·百家輋村的,叫徐金山,與我同一年回國。出國時人人都穿藍色海軍裝,戴越南帽?;貒鴷r,一過友誼關,就全換成中國軍裝。那3位,皆已去世了?;貋砗筮M了鐵松村村委,任村治保主任,民兵營長。1969年入黨。

(二)1949年前后回國,投身革命與共和國建設

在越南出生,或在越南讀過書,后來回國升學、參加革命和建設,《鎮志·人物》有傳的有王浩、王奮等多人。

王浩,別名王伯祥,1927年6月在越南出生,15清廈村委鹿湖壩村人。幼年在越南美萩市崇正小學讀書,后在越南義安中學、南僑中學讀書。1948年9月入讀廣州國民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1949年1月參加地下青年團,5月組織派回清溪以清溪中心小學教師的身份開展地下學運,7月參加粵贛湘邊縱隊一支隊司令部工作?;葜萁夥藕笳{東江公學任干事……1970年調任塘廈中學校長,1986年7月離休。2020年逝世。

王奮,別名王伯勤,1930年出生在鹿湖壩村,1937年隨家人到越南,先后在美萩崇正學校和丐禮華僑學校讀書。1946年冬回國,在清溪中學繼續讀書,1949年4月22日加入粵贛湘邊縱隊東江一支隊,11月轉入兩廣縱隊炮兵團……1950年6月參加解放萬山群島戰斗……1956年冬入朝在炮兵34團任見習參謀?!?978年任炮兵35團司令部副參謀長。1983年8月從部隊離休。

曾士杰,1932年2月出生于三星村·牛路頭村,出生后幾個月隨母親到越南茶榮省乾隆縣丐合鄉,入讀華人私塾,后入讀茶榮市華人崇正小學、僑光小學高小畢業,1948年初隨母回國,入讀清溪中學,1949年5月與學校師生20多人一起加入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1954年轉業到廣東省公安廳,1982年調任深圳市公安局任南頭分局負責人。1992年離休。

曾榮東,1932年2月出生于牛路頭村,1948年前在越南茶榮省華僑小學讀書,1948年3月回國在清溪中學讀書,1950年2月入黨,同年12月參軍,曾榮立三等功。1988年7月,任廣東省貿易中心副總經理。1992年2月退休。

曾譚金,1937年7月出生于越南西貢堤岸,同年隨母回到家鄉清溪廈塘村。1951年起入讀清溪中學、東莞中學,1957年考入武漢中南財經學院,1961年畢業后從事審計工作,1999年2月退休。

(三)出生清溪而出國參加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

卓官和,三峰村人,1932年7月出生,1949年1月參加粵贛湘邊縱,1953年至1954年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高炮533團修理所任技工、技師。1967年12月至1968年10月在抗美援越3554部隊技術處任槍、彈助理員。1984年7月離休。

黃銅山,土橋村人,1949年5月出生于部隊,1968年畢業于廣州華師附中,同年2月入伍,4月至次年2月參加抗美援越戰斗。1979年初參加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1981年任炮兵第70師642團司令部參謀長,1983年7月任團長。榮立三等功2次。

呂蔚,1936年10月出生于三星村·呂屋圍,1956年參軍進空軍航校學領航。1966年2月至1980年2月調廣州組建新的運輸部隊,任領航員、作訓參謀,1979年全過程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96年11月退休。

謝秋文,1946年6月出生于三中村·下圍村,1963年參軍,1979年參加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2006年7月退休。

李官生,1954年10月出生于鐵場村。中學肄業,1974年12月應征入伍,在汽車團服務,越南排華時,曾參加運送越南歸僑工作。參與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1984年攻打茅山作戰,榮立三等功3次。

張敏良,1956年5月出生于松崗村。中學畢業。1976年3月入伍,炮兵,歷任戰士、排長、連長,1979年在中越邊境自衛還擊同登、諒山作戰中,英勇頑強,戰績顯著,榮立二等功1次。1986年轉業到深圳市財政局工作,直到退休。

附錄

附錄一:越南東川崇正義祠義山墓主名錄

注釋:

1.梁金生同志履歷自填為:“東川南圻”。依漢語語序是“南圻東川”。法國殖民政府將越南分為南圻(交趾支那)、中圻(安南)、北圻(東京)三部分。南圻,位居南越湄公河三角洲。南圻至1889年有5.6萬華僑,中圻、北圻較少。

2.謝坤雙先生,時71歲,生于柬埔寨金邊,父親潮州人,母親是柬埔寨客家人,會說潮州話、客話、華語、越語、柬埔寨話。紅色高棉猖獗時,隨大量華人進到了東川。

3.見《深圳商報》2018年10月16日讀創版《濱??图矣⒘伊航鹕核巧钲跉v史上最早中共黨員》。

4.越南法屬時期,崇正會館將客家人劃為“八大分支”:惠東寶、大埔、梅縣、紫金、揭陽(河婆)、興寧、欽亷、饒平。胡志明市崇正惠東寶同鄉會成立于年。

5.廣東惠州/惠陽地名,是惠州市大亞灣霞涌街道辦事處王彪龍同志代為查詢的。特此鳴謝。

6.觀瀾牛湖材料核實,獲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廣培社區陳偉東同志和深圳市牛湖股份合作公司陳澤偉同志協助,特此感謝。

7.清溪調查獲得東莞市僑聯、市文廣旅體局、清溪鎮政府、各村村委和統僑干部、特別是清溪鎮僑聯殷惠茹和尹巧玲二同志的大力支持與精心安排,謹此衷心感謝!

8.東莞客家人的徙入,羅香林先生列為第四次大遷徙:“降至雍正時代,惠、韶、嘉及江西贛州等屬的客民,又復盛向粵省廣肇諸屬遷移,凡今日花縣、番禺、增城、東莞、寶安、四會、新興、開平、恩平、臺山、鶴山等縣,當時漸有客人雜居……要之,自康熙中葉,至乾隆之際,(約當西元一七○○至一八○○),可說是客家遷移運動的第四時期?!保ā犊图已芯繉д摗た图业脑戳鳌?1-62頁)賴際熙先生《崇正同人系譜·卷一源流》(第六頁)說法相同:“廣州屬之增城、東莞、新安、番禺……等縣,又西江之肇陽羅……在在皆有吾系,大祇皆在清初康、雍、乾各朝代,由梅州及循州之人,或以墾殖而開基,或以經商而寄寓”。而東莞客家與上述說法有不同,一是遷徙出發地不止循梅二州,還有福建漳州;二是徙居東莞的時間,多在明朝,且自明初持續到明末,到清康乾間反而少了。這很可能與明初沿海大建防倭衛所帶來的軍事移民相關。

9.1858-1886年法國占領了整個越南,實行殖民統治,通過諸多政策限制華僑在經濟上的發展,除碾米業以外,華僑不準投資其他工業。華僑憑借艱苦奮斗的精神,終于在狹縫中闖出一條出路,居然壟斷了南圻的米業。食米是越南最大的輸出品,米業促進了南圻的開發與繁榮。1876年,華商擁有了第一家機械碾米廠。后來,堤岸35家碾米廠,33家是華僑開辦的。華商還有很多運米的大木船,在南圻約有3000艘。由于經營米業,使華僑代理商深入到整個南圻農村,奠定了華商投資與積累的基礎,同時帶動其它行業的發展(見張俞,第5頁)。徐智權是否這33家機械碾米廠之一呢?

10.能夠實現這次拜訪,要感謝楊杰先生。一次路過譚大仙廟,在廟里偶遇楊杰先生,他熱情地為我們導游、介紹,回答我們的各種問題,于是,跟在場的曾樹雄先生一道約定下周日上午到譚公廟座談。

11.清溪鎮廈屋村2020年編《曾氏族譜》載:“(二房)燦公房系十四世世字輩曾光(時通三子):字世亮,生于一九○一年,終于一九八五年,享年84歲。配傅嬌,生于一九○三年,終于一九五五年,享年52歲?!?/p>

12.同前《曾氏族譜》載:“(二房)燦公房系十三世時字輩時通(文紹次子)……生子四名:曾養、曾喜、曾光、曾(X)。

13.同前《曾氏族譜》載:“(二房)燦公房系十五世可字輩(曾光長子)志賢:生于一九三三年,終于二OO四年,享年七十歲,曾任東莞市人民醫院院長”?!舵傊尽と宋铩贰叭宋锖喗椤庇性举t條,建議據實補充介紹“出生于越南,1949年回國入讀清溪中學,(1951年參軍任衛生員)……”

14.1965年8月5日,美國借口北部灣事件,開始轟炸越南北方,越南人民奮起抗擊,中國秘密派出支援部隊,開始了長達3年的援越抗美戰爭,32萬中國軍人秘密出國輪戰,涉及陸??杖姽こ?、鐵道、通信、高炮部隊,擊落美軍飛機千余架,犧牲千余人,就地安葬于異國他鄉?!鞍宋寮o念章”即援越抗美紀念章。老人記的是另一版本:“越南軍民用步槍打下美國飛機”的紀念章。

15.東莞市文廣旅體局殷柱華同志大力協助查詢到了王浩校長的出生地:越南南方美萩?。ń袂敖。┴ざY市某某(音近“巴黎”)鄉。在越南讀書,曾用名王伯祥,后更名王浩。

猜你喜歡
西貢東川清溪
星球撐竿跳高
麗江清溪水庫
蜻蜓和網子
西貢蕉優質豐產栽培技術
《清溪雅集》
那坡:發展“懶漢產業” 實現興邊富民
是胡志明市,還是西貢?
碧玉清溪織彩綢
云南東川雪嶺磷礦礦體厚度變化規律
香港西貢荔枝莊地區火口湖相沉積巖中的滑脫構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