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成癮:我們為何無法擺脫社交媒體?

2023-07-06 03:56張宇彤
今日文摘 2023年10期
關鍵詞:社交

張宇彤

2022年10月28日,對一位正準備上網課的中國歷史老師來說,本該是平凡的一天。然而就在幾分鐘后,她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網絡暴力。一些自稱“網課爆破手”的人,入侵了她的課堂,在線上瘋狂辱罵女老師,導致她心梗突發去世。

事情曝光后,輿論一片嘩然,本該嚴肅的課堂變成網絡暴君的“取樂天堂”,而遠在天邊、平均年齡不超過18歲的網友,竟然成了殺害女老師的兇手。

究竟是網絡滋生了犯罪,還是犯罪者乘上了網絡的便車?

英國作家理查德·西摩在《推特機器:為何我們無法擺脫社交媒體?》一書中給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通過研究,他發現美國青少年每天與各種各樣的數字媒體互動,寫郵件、發推文、打游戲、看短視頻,平均時長達9個小時,如果他們被強制離開手機時間過長,就會出現易怒、抑郁、暴躁等類似于戒毒的戒斷反應。

西摩進一步分析了網絡成癮的機制是什么,上癮又是如何塑造人格的,他提出,網絡占領了我們的時間,塑造了我們的人格,也在奪走我們的善良與平和。某種程度上,并不是人類使用機器,而是機器正在控制人類?!锻铺貦C器》中說:“打敗玩家的不是賭場,賭場只不過給了玩家一個打敗自己的機會?!?/p>

窺見欲望和幻想

谷歌公司曾經做過調查,如果排隊時間超過3分鐘,人們就會從口袋里拿出手機來看。手機填滿了我們碎片化的時間,沒有手機,每分每秒好像都變得空虛、無聊。

西摩認為,這是因為網絡給了人們掌控感,每一次網上“沖浪”,一開始都是我們在選擇想看什么,無論關注、轉發、分享還是點贊,都實現了使用者的權力滿足。

最初,網絡的出現仿佛是一場頗具搖滾性的革命。它意味著每個人都能隨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公共傳播的話語權,從大牌媒體轉交到了個人手里。同時,每一次關注、轉發、分享、點贊,都拉近了人和人的距離,一個人的快樂,會迅速成為一群人的狂歡。

但最好的獵人都是以獵物的形式出現,當你在網絡上沉浸了一段時間之后,網絡也開始了“反噬”的征程。

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有一個節目《時間都去哪兒了》——正準備寫稿的打工人,收到手機接連不斷的推送,每條都精準地踩在他的喜好上。他忍不住誘惑,依次點開聊天、新聞、視頻軟件,抱著每個只刷五分鐘的念頭,成功消耗掉了交稿前的最后兩個小時。

網絡機器越來越“聰明”,它們會通過我們發表的內容,窺見我們的欲望和幻想,并把這些欲望轉化為精準的內容,再次反哺給用戶。網絡不斷向我們推送我們無法拒絕的內容,讓我們在瀏覽后產生多巴胺,逐漸變得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聽到消息就產生期待,在大腦中形成全新的“神經系統路線”,徹底進入上癮狀態。

上癮給人制造的不僅僅是快樂的多巴胺,還有痛苦。

我們都曾牙疼過,每當牙疼時,大部分人都會下意識地握緊拳頭。這并不會解決牙疼,反而使勁攥拳,甚至把指甲扎進手心的肉時,還會出現新的疼痛感,那我們為什么會這么做?答案是,我們無意識中在用一種痛苦,替代另一種。

有人把手機稱為“虛擬牙齒”,它為了替代生活中的其他痛苦而存在。壓力、焦慮、現實中難以處理的人際關系,都能在上網時短暫地消失。網絡像一個夢幻的巧克力工廠,裝滿了讓我們快速輕易就能得到的甜蜜糖果。

但滑開手機的我們,不是為了獲得愉悅,而是為了逃避不適。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焦慮、對未來的恐慌,是現代人心中難以徹底根除的恐懼,只要社會化一直存在,這些問題就一直沒有辦法解決,而我們也就難以拒絕網絡的安撫?,F實中的無力,往往造就了在虛擬世界中對力量的追尋,從這個角度看,沒有人能不被網絡誘惑。

美夢難得而易碎,怎能讓人不留戀?所以大多數時候,即使我們知道自己是在浪費時間,也明知網絡是一場騙局,卻始終不忍心叫醒自己。

網絡如何讓人變“壞"

為什么比爾·蓋茨不讓小孩用手機,喬布斯不讓孩子碰iPad?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網絡會給孩子帶來什么。

如果說上癮只是人們面對網絡的第一狀態,那么隨之而來的還有:焦慮、抑郁、注意力難以集中、睡眠變差、智商變低……

關于各年齡段使用手機頻率的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越小的人,使用手機的時間越長,其中十歲出頭的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最高。

這是因為在青少年時期,多巴胺分泌最為旺盛,喜悲也更加強烈,他們能在網絡上獲得高強度的快樂,自然也能感受到更深的沮喪。

西摩通過研究發現,網絡上的社交攀比,會加深青少年的不幸福感,從而使他們陷入抑郁情緒。

還記得曾憑一己之力掀起炫富風潮的網紅郭美美嗎?在她之后,微博網紅曬名牌包,知乎人均常春藤留學海歸,小紅書沉浸式曬別墅都風靡一時,網絡炫富無處不在。這種真假參半的網絡炫耀,無疑會加重一些普通用戶的焦慮,我們開始用自己的缺點和對方的優點攀比,結果必然是十戰九敗。

網絡帶來的危機遠不止于此。

正如前文提到的網絡攻擊、“網課爆破”,2021年發生的“仙人奶奶”被未成年人組團騷擾事件同樣惡劣。

仙人奶奶是一名65歲,患有小兒麻痹癥,四肢無力的殘障老人。她熱愛生活,時常在網上直播。但一群青少年沖進了她的直播間,詛咒威脅、人身攻擊,還有人發性騷擾言論。

西摩認為,這群在網絡上肆意辱罵、攻擊別人的青少年普遍存在“黑暗人格”,它會因為網絡交流的隱蔽性而加深,互聯網不僅加速了他們不良人格的形成,還成了他們天然的保護屏障。在網絡上,權力等級時常反復顛倒,人們彼此倒戈,為他人定下私刑變得尤為容易。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噴子”的可能。

就算一句無心之言,在信息快速傳播、快速變形的網絡上,也可能會在一次次轉發中,變成中傷別人的箭矢。想要控制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如先控制我們與網絡的距離。

走出虛無主義的陷阱

網絡不僅在吞噬我們的時間,也在不知不覺中控制我們的情緒。

2014年,社交網站臉書舉辦了一個日后被很多網友形容為臭名昭著的實驗。在實驗里,臉書發現,通過不斷地分析,模擬出用戶的情緒,并找到合適的方式再次傳播這種情緒,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控制用戶的心情,用戶跟隨著他們發布的內容欣喜雀躍或悲傷壓抑。

劍橋的圣體鐘上,有一個小怪物,叫“噬時獸”,每天機械地轉動著齒輪,張開大嘴吞下每一秒鐘。網絡仿佛是新時代的“噬時獸”,一開始,它們只是擠進我們上班、吃飯、上廁所、社交或通勤路上的時間間隙,接著它們逐漸擴大地盤,占據我們所有的時間,吞下我們的睡眠甚至情緒,讓我們本身也逐漸消亡。

既然如此,該如何減少網絡的影響,重新獲得對生活和對自身的掌控感?

西摩在書中提出兩個簡單有效的方式:

放下手機去運動:實驗研究發現,上課前運動的學生,不僅學習效率提高了,做事也更加沉著冷靜,注意力集中,沖動行為有所減少。這似乎與祖先們的捕獵和逃亡經歷有關,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在危急時刻高度集中注意力已經變成了刻在我們大腦里的本能。

學會延遲滿足:作為典型的心理學實驗,延遲滿足原本的實驗方式是,給孩子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在一定時間內沒有吃掉將收獲兩塊。這個實驗對成年人依舊有效。不妨控制使用網絡的時間和頻次,只在固定時間查看手機,一旦做到就給自己一個更大的獎勵。

如果說,上癮是一種習慣,專注也可以成為一種習慣,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疼痛管理”?;蛟S只有重新發現生活的快樂,才會讓我們走出網絡虛無主義的上癮陷阱?;貧w現實,才能找到自己,專注真實本身,才能面對虛無,抵抗消亡。

(梁天媛薦自《看天下》)

猜你喜歡
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聰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離
真的有社交網絡成癮這回事嗎?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大象都是社交家
社交網絡時代的“新青年”
你的社交障礙是什么
2016年社交網絡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