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播種器改進設計與試驗*

2023-07-11 00:23陳林濤薛俊祥馬旭劉兆祥楊文濤廖建旺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型孔稻種雜交稻

陳林濤,薛俊祥,馬旭,劉兆祥,楊文濤,廖建旺

(1.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廣西桂林,541004;2.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廣州市,510642;3.廣東省水稻移栽機械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510642)

0 引言

現有的水稻機械化播種技術難于滿足雜交稻低播量精密播種的農藝要求,優良品種與高產栽培技術不配套,雜交稻高產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導致雜交稻種植目前主要以人工栽插為主[1-5],制約了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發展,亟需進行雜交稻精密播種技術機理研究,以實現雜交稻精密播種,提高雜交稻機械化種植水平。水稻機械化種植方式主要包括機栽植和機直播。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主要采用機直播方式種植水稻[6]。亞洲國家水稻秧盤育秧設備較多,日本和韓國的技術水平較高,如日本久保田、洋馬、井關等株式會社都有育秧機,主要適用于常規稻4~8粒/格的撒播或3~6粒/穴的穴播作業,不適用于雜交稻1~3粒/穴的精密播種需要。

缽苗育秧移栽近年來已成為我國水稻種植的主要發展方向。為培育適于機械化移栽的缽體壯秧苗,我國研制了多種缽盤育秧機(機械式、氣力式、振動式等),但這些育秧機的播種器作業時存在播種量大、種芽堵塞吸孔、作業精度和穩定性等問題還有待解決[7-9]。機械式播種器優點是適用性強、制造成本低,但目前仍存在播種精度低、種子破損率高、漏播指數高等缺點。對于雜交稻低播量精密播種,充種過程復雜、隨機性強,提高播種器每穴的充填能力、降低漏播指數,實現精量播種仍是目前研究的難點[7-9]?,F有的缽盤育秧機精密播種器通常采用型孔填充原理進行作業,優點是結構簡單,調節方便;但存在用種量大、稻種在充種室內流動性差、作業精度低、種子破碎指數高等問題,受種子發芽率和插秧傷秧率的影響,還嚴重影響成秧率,所以需進一步提高播種精度、減少種子破碎,保證缽盤育秧的播種質量。為提高播種器的每穴充填性能、保證播種精度、降低種子破損指數,解決型孔堵塞等問題,國內外學者和相關研究機構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東北農業大學韓豹等[10]針對氣力式播種器吸孔堵塞的問題,研制了自動清堵排種器,進行播種器性能改進;華南農業大學鹿芳媛等[11]利用交叉導流式種箱結構,提高了種子流動性和充種效果;中國農業大學劉彩玲等[12]基于型孔輪式排種器提出一種振動定向供種機構,為降低每穴種子粒數、提高單粒充填率提供了可能;王沖等[13]提出一種同步柔性皮帶護種器,提高了播種精度,降低了種子破損指數。華南農業大學馬旭等[14]研制了一種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精密播種器,采用第一充種室空穴光電檢測預報與第二充種室智能振動復充填相結合的原理,實現了可靠充種、達到雜交稻低播量精密播種的技術指標,但通過試驗發現,播種器受護種機構、種子條件等因素影響,還存在兩次充種后重播指數偏高、種子破碎指數高和每穴播種粒數不均等問題,且作業穩定性還需提高。

本文以原設計的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精密播種器為研究對象,對其作業中尚存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增加二次清種區、改進護種部件結構等措施,進一步優化播種器作業性能。開展生產率、清種輪安裝間隙和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對改進后播種器作業性能(播種合格指數、重播指數和種子破損指數)的試驗,探尋上述試驗因素間最佳參數組合,以期完善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精密播種器的結構設計,研究結果為輕簡型水稻缽苗育秧機播種器結構優化與性能提高提供參考。

1 整機結構與工作原理

1.1 改進后的播種器整機結構

改進后的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精密播種器整機結構如圖1所示。播種器主要由種箱、疊式導種板構成的第一充種機構、振流式V型槽板構成的第二充種機構(含電磁振動器、V型槽板)、充種性能檢測與控制系統(兩排對射式光電傳感器、PLC控制器)、型孔滾筒、清種輪、包護式護種部件、落種盒、心軸、鋼絲推種機構、投種擋片等組成。

圖1 改進后的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精密播種器Fig.1 Improved intelligent double-filling hole roller hybrid rice precision seeder1.缽盤 2.第二充種機構 3.電磁振動器 4.第一充種機構 5.種箱 6.稻種 7.清種輪 8.充種性能檢測與控制系統 9.心軸 10.側板 11.支撐桿 12.接種盒 13.包護式護種部件 14.鋼絲推種機構 15.投種擋片 16.端蓋 17.型孔滾筒

1.2 工作原理

改進后的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精密播種器工作過程為一次型孔充種、智能監測反饋、二次充種、清種輪清種、自重力清種、同步護種和對穴投種7個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精密播種器工作原理Fig.2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improved intelligent double-filling hole roller hybrid rice precision seeder

工作時,型孔滾筒在鏈輪驅動下繞定軸轉動,心軸固定不動。首先,稻種到達第一充種區,稻種在種間摩擦力、壓力、稻種與型孔表面摩擦力、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充入滾筒型孔,第一充種區完成主要的充種過程。此時位于第二充種區V型槽板上的稻種不流動(電磁振動器不振動)。接著,隨著型孔滾筒不斷轉動,型孔充種性能檢測與控制系統開始工作,位于清種輪后方的光電傳感器檢測對應型孔之中是否充入稻種,并進行清種作業后的稻種填充空穴數統計,當統計出的漏充數超過系統的預設值(≥3%),反饋稻種填充信息到控制系統,此時位于第二充種機構下方的電磁振動器立即啟動振動,使第二充種機構形成均勻少量的種子流,起到后續輔助性補填種的作用,實現稻種的“二次填充”,進一步保證后續播種過程的可靠充種。光電檢測傳感器會一直繼續檢測填充的空穴數,當漏充數低于系統預設值,電磁振動器停止振動,第二充種機構不會一直進行補種作業。

型孔滾筒上方清種輪將一部分稻種清落回第二充種區,完成一次清種Ⅲ(主要清除型孔中的多余芽種,由于毛刷較軟,仍有部分芽種隨滾筒轉過毛刷),滾筒繼續轉動,在未進入護種機構前,略高于型孔表面的稻種依靠重力落入接種盒,完成二次重力自清種過程Ⅳ,保證型孔僅留1~3粒稻種,型孔內芽種順利進入護種區Ⅴ。最后,當型孔到達排種區Ⅵ,在鋼絲推種機構和芽種自身重力作用下,稻種落入育秧穴盤內;包護式護種部件下方設有投種擋片,防止投種偏差、實現強制對穴投種。

2 關鍵部件改進設計

2.1 增設第二清種區

根據雜交稻低播量精密播種農藝要求,為使滾筒上的每個型孔內有1~3粒稻種(最多不超過3粒),這一比較理想的充填效果[15-17],原播種器僅在型孔滾筒上方設有清種輪去清除多余稻種,試驗發現當清種輪與型孔滾筒表面安裝間隙≤0時,清種輪不僅將型孔內多余芽種清出,而且局部高出型孔表面的芽種也會被清種輪帶出或碾壓,造成型孔內種子粒數不足、空穴及碎種。清種輪的刷毛嵌入型孔內越深,漏播指數越高且隨清種輪帶出的芽種越多。此外,由于播種器“雙充種”作業,稻種在清種輪前易堆積較厚的種層,清種輪與這些稻種過度擠壓、摩擦,會造成芽種在進入護種機構前脫皮、剪切、傷種、斷芽等現象嚴重。當清種輪與型孔滾筒表面安裝間隙>0時,清種作業不徹底、種子數量多,達不到播種精度,進入護種機構后會過度擠壓,造成傷芽、磕種和種皮脫落,這也是原播種器種子破碎指數高的原因之一。

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在原播種器清種輪的后方增設第二清種區(位于清種輪和充種性能檢測與控制系統后方);作業時,將清種輪調到適當高度,一部分稻種回流至第一充種區,另一部分多余稻種受滾筒和型孔內芽種表面摩擦力及清種輪推、帶作用下隨滾筒繼續逆時針作勻速圓周運動,在進入包護式護種部件之前,高于型孔表面的多余稻種依靠自身重力落入接種盒,完成二次重力自清種過程,保證型孔僅留1~3粒稻種,避免稻種過多,造成磕種。

如圖3所示,設芽種在進入護種部件之前,其剛要脫離滾筒表面臨界狀態與鉛錘方向的夾角為α。建立力學模型前作如下假設:稻種為尺寸均勻一致的紡錘體,受到的所有力均作用于質心;稻種填入型孔時,空氣阻力相對稻種自身的重力較小,忽略空氣阻力對填充過程的影響[15]。設型孔滾筒半徑為r,運動角速度為ω,單粒芽種質量為m0。

圖3 第二清種區芽種受力分析Fig.3 Force analysis chart of rice seeds in the second seed cleaning process

處于臨界狀態的芽種受到重力G、離心慣性力F離及滾筒對種子的支持力N和摩擦力f達到平衡。

在x方向

N+F離-G·cosα=0

(1)

在y方向

f-G·sinα=0

(2)

f=μ·N=tanθ·N

(3)

F離=m0·r·ω2

(4)

式中:G——芽種重力,N;

F離——芽種離心慣性力,N;

N——滾筒對芽種支持力,N;

f——滾筒對芽種摩擦力,N;

μ——芽種與滾筒摩擦系數;

θ——芽種與滾筒表面靜摩擦角,(°)。

聯立式(1)~式(4),得出

(5)

根據前期對雜交稻芽種物理特性的測定研究[18],當含水率為25%的特優2068雜交稻芽種與型孔滾筒(鋁合金)表面的摩擦角θ為37°,故取芽種脫離滾筒表面的臨界狀態與鉛錘方向的夾角α為35°。

2.2 護種部件結構改進

護種部件是播種器上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作業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播種質量。目前護種部件的形式一般都是固定板式,固定板式存在的問題是護種板與播種輪配合不理想,護種板與播種輪間的距離應設計合理,并且安裝要求嚴格。由于雜交稻芽種形狀為紡錘體,容易被摩擦力帶入護種板與播種輪的縫隙中,間隙過大或不均,種子會竄出,夾在縫隙中,擦傷種子,甚至導致種子脫殼、折斷[13]。

為避免這些問題,起初設計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水稻育秧精密播種器的護種部件采用了同步柔性護種皮帶進行護種作業,位于清種輪的后方,如圖4所示,其主要由3根轉軸、柔性皮帶和皮帶張緊調節裝置組成,通過皮帶張緊調節裝置使柔性皮帶與型孔滾筒緊密接觸,當型孔滾筒轉動,柔性皮帶通過與滾筒間的靜摩擦力作用,與滾筒同步轉動,以完成護種作業。但實際試驗發現,由于播種器“雙充種”作業,播種量較大,在柔性皮帶的前方易堆積較厚種層,稻種進入護種皮帶時易產生卡種、剪切、碎芽的現象;并且皮帶與型孔滾筒接觸,長時間作業導致皮帶磨損嚴重。

圖4 原播種器的同步柔性皮帶護種器Fig.4 Synchronous flexible belt seed protector of the original seeder1.轉軸 2.柔性皮帶 3.皮帶張緊調節裝置

因此,改進護種部件結構,現采用包護式護種部件(圖1)進行護種作業。包護式護種部件采用不銹鋼(內含耐磨材料聚氯乙烯)材料制作,安裝在第二清種區的后方,改進后的護種部件上端種子入口處加工成光滑圓弧,為防止稻種夾在護種部件與滾筒的縫隙中,使護種部件入口處變形,護種部件后方設有支撐桿;下端設有與滾筒上型孔對應的投種孔,并且每個投種孔兩側設有擋片,防止投種偏差、實現了強制對穴精播。

采用包護式護種部件,在護種過程中對種子進行受力分析,包護式護種部件起到了支撐的作用。當種子高出型孔時,護種部件入口處對種子產生一個壓力,用來克服種間摩擦力使種子進入型孔內。護種部件的包角過大,相對減少了清種角和投種角;若包角過小,護種作用降低,影響投種質量;綜合考慮后,護種部件作業包角φ=135°,投種角取β為10°,稻種即將脫離護種部件瞬間受力分析,如圖5所示。

F1=m0ω2r

(6)

F2=m0ω2r+Gcosβ

(7)

式中:F1——芽種離心慣性力,N;

F2——芽種離心慣性力F1和重力G在徑向的分力和,N。

特優2068催芽雜交稻種每粒為3.28×10-5kg,型孔滾筒半徑為130 mm,滾筒轉速n=6.1 r/min(生產率500盤/h),則包護式護種部件對芽種的最大支撐力F2為2.98×10-4N。通過參考文獻[19]可知,水稻的最小破壞力為58.53×10-3N,最大支撐力對種子的破壞忽略不計。

3 試驗結果與分析

以播種合格指數Y1、重播指數Y2與種子破碎指數Y3為試驗指標進行性能試驗。首先,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以催芽雜交稻特優2068為試驗材料,研究生產率、清種輪安裝間隙和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對試驗指標的影響規律,找到影響試驗指標的最優組合;其次,在最優的試驗因素組合下,對改進前、后播種器進行對比試驗。

3.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特優2068、五優1179和恒豐優1179稻種,經除雜、催芽露白后,為判定播種器芽種的損傷,試驗用芽種均通過人工挑選,將沒有出芽及芽長大于2 mm的芽種剔除,含水率控制在25%左右,芽長≤2 mm,每個樣品隨機選取200粒,試驗稻種如圖6所示,利用軸向尺寸法[20-21],用精度為0.01的游標卡尺測定芽種的三軸尺寸,結果見表1所示。

表1 3種典型雜交稻芽種三軸尺寸Tab.1 Triaxial dimensions of bud seeds of three commonly used hybrid rice

(a) 催芽處理

3.2 試驗設備

試驗地點在廣州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實驗室,改進后的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精密播種器安裝在育秧生產線上,生產線采用鋼絲鏈條的傳動方式同步定位輸送秧盤,如圖7所示。

圖7 精密播種器試驗現場Fig.7 Precision seeding test site1.鋼絲鏈條送盤機構 2.電控箱 3.底土鋪放裝置 4.底土壓實裝置 5.精密播種器 6.表土鋪放裝置

第一充種室充種位置角為35°,振動器振動頻率為23 Hz,改進后的第二清種區和包護式護種部件的實物如圖8所示。

圖8 護種機構改進實物圖Fig.8 Improved physical drawing of seed protection mechanism1.接種盒 2.支撐桿 3.包護式護種部件 4.型孔滾筒 5.充種性能檢測與控制系統 6.投種孔 7.耐磨材料

使用缽體軟塑秧盤,長為590 mm,寬為285 mm,上、下穴直徑分別為20 mm和15 mm,行列間距為20 mm,穴孔深度為18 mm,穴孔橫縱成行排列,每盤共14行×29列均勻分布(406穴)。播種器型孔滾筒的直徑為260 mm,型孔間距為20 mm,滾筒圓周方向分布著41排型孔;滾筒寬度為285 mm,每排均布14個型孔,型孔間距為20 mm,滾筒外表面分布574個型孔,型孔寬度取7 mm,長度取12 mm,深度為4.5 mm。

3.3 試驗性能評價指標

根據雜交稻低播量精密播種的農藝要求[22-25],參考《單粒(精密)播種機試驗方法》(GB/T 6973—2005),播種性能指標確定為所測秧盤內含1~3粒芽種的穴數占總穴數的百分比,記為播種合格指數Y1(1~3粒種子穴數/總穴數×100%);所測秧盤內含0粒芽種的穴數占總穴數的百分比,記為重播指數Y2(大于3粒種子穴數/總穴數×100%);種子破碎指數Y3為所測秧盤內隨機取出的稻種中被損傷的稻種個數占取出稻種數的百分比,對于稻種損傷的判定參考文獻的判定方法,在所測秧盤內隨機取出100粒芽種,在同樣環境下使之繼續生長,觀察發芽情況,將不能繼續發芽的稻種判為破損。計算沒有繼續發芽的稻種個數所占百分數記為種子破碎指數,3次重復,取平均值。

3.4 試驗因素

選擇生產率、清種輪安裝間隙和護種部件入口開度為試驗因素進行性能試驗。

1) 生產率:根據實際育秧生產需要,選擇400盤/h、500盤/h、600盤/h三個水平,對應型孔滾筒轉速為4.9 r/min、6.1 r/min、7.3 r/min。

2) 清種輪安裝間隙:當清種輪安裝間隙l(與滾筒接觸位置)≤0時,清種輪不僅將型孔內多余芽種清出,且高出型孔的芽種會被清種輪帶出或碾壓,造成空穴和碎種。當清種輪安裝間隙>0時,清種不徹底,種子多,進入護種部件后傷芽、碎種,如圖9所示。

圖9 清種輪安裝間隙示意圖Fig.9 Installation clearance diagram of seed cleaning wheel1.型孔滾筒 2.清種輪

結合原播種器清種輪安裝間隙結構設計(取2~10 mm),針對清種輪安裝間隙對播種性能的影響做單因素試驗,即當生產率和護種部件入口開度恒定不變,取生產率為500盤/h,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取5 mm,清種輪安裝間隙取2~10 mm,試驗稻種為特優2068,結果如圖10所示,可以看出,隨著清種輪安裝間隙的增大,播種合格指數下降,重播指數上升,種子破碎指數上升。因此,為保證一定的播種合格指數和降低種子破碎指數,清種輪安裝間隙在2~6 mm,作業效果良好,選擇2 mm、4 mm、6 mm三個水平進行試驗。

圖10 清種輪安裝間隙對播種性能的影響Fig.10 Effect of clearance of seed cleaning wheel on seeding performance

3) 護種部件入口開度:通過調整護種部件喂入口的開度的大小,可控制一部分進入護種機構的芽種厚度,若開度太大,經過二次清種區的稻種易落入護種區,夾在開口處,擦傷種子、造成芽種過多,甚至導致稻種脫殼、折斷;若開度太小,滾筒與護種機構配合不理想,也會造成型孔內稻種擠壓、傷種。針對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對播種性能的影響做單因素試驗,即當生產率和清種輪安裝間隙恒定不變,取生產率為500盤/h,清種輪安裝間隙取4 mm,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取1~9 mm,試驗稻種為特優2068,結果如圖11所示??梢钥闯?隨著護種部件入口開度的增大,播種合格指數下降,重播指數上升,種子破碎指數增加。因此,為保證一定的播種合格指數和降低種子破碎指數,本文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在3~7 mm之間,作業效果良好,因此,選擇3 mm、5 mm、7 mm三個水平進行試驗。

圖11 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對播種性能的影響Fig.11 Influence of the entrance opening of seed protecting par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eding operation

基于上述單因素試驗,建立試驗因素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試驗因素與水平Tab.2 Factors and levels of test

3.5 試驗結果

3.5.1 正交試驗結果

為判斷試驗的結果是否由誤差引起,在設計正交設計表時中添加一列空白列。按照L9(34)建立正交試驗表,試驗方案及結果如表3所示,A、B、C為因素水平值。每組試驗重復3次,取平均值為試驗結果,并對數據進行極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為進一步探究各試驗因素對評價指標的顯著性影響,運用SPSS20.0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表3 試驗方案及結果Tab.3 Design and results of test

表4 方差分析Tab.4 Variance analysis

由試驗結果可知,影響播種合格指數與重播指數的因素主次順序為:生產率、清種輪安裝間隙、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影響種子破損指數的因素主次順序為:生產率、護種部件入口開度>清種輪安裝間隙。播種合格指數最佳參數組合:清種輪安裝間隙為2 mm、生產率為400盤/h、護種部件入口開度為7 mm。重播指數最佳參數組合為:清種輪安裝間隙為2 mm、生產率為600盤/h、護種部件入口開度為5 mm。種子破損指數最佳參數組合為:清種輪安裝間隙為2 mm、生產率為400盤/h、護種部件入口開度為3 mm。

分析結果表明:生產率在試驗參數范圍內對播種合格指數、重播指數和種子破碎指數的影響最大,為保證較高的播種合格指數和降低種子破碎指數,生產率優選400盤/h;在同一生產率下,隨著清種輪安裝間隙的增大,播種合格指數減小,重播指數增加,所以在參數所選范圍內,清種輪安裝間隙取2 mm較為合適。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對種子破損指數影響次之,為了防止種子破損,在參數所選范圍內,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取3 mm較為合適。

3.5.2 播種性能對比試驗

選用三軸尺寸與特優2068相近的五優1179及有一定差異的恒豐優1179稻種為試驗對象,生產率為400盤/h,對改進前、后播種器進行播種性能試驗。改進前播種器采用同步柔性護種皮帶進行護種作業,將清種輪安裝間隙調整為2 mm,如圖12所示。改進后的播種器清種輪安裝間隙取2 mm,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取3 mm,如圖13所示(滾筒型孔下方投種孔設有投種擋片,防止投種偏差)。每種試驗隨機抽取5盤,重復3次,取平均值,試驗對比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改進前后播種器性能對比Tab.5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seeder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圖12 同步柔性護種皮帶的原播種器Fig.12 Original seeder of synchronous flexible seed protecting belt

圖13 改進后的播種器關鍵部件實物圖Fig.13 Figure of key components of improved seeder1.第二清種區 2.包護式護種部件 3.投種擋片

由表5可知,對于三軸尺寸相近的特優2068和五優1179,與改進前播種器播種性能相比:改進后的排種器具有較好的適應性,播種合格指數分別達到94.8%和94.6%,較改進前分別提高了2.6%和2.9%,重播指數分別降低了1.7%和2.2%,種子破損指數分別降低了2.9%和3.6%。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改進后的播種器對于外形尺寸相近的特優2068和五優1179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能,種子破碎現象減少,播種合格指數提高,試驗指標滿足雜交稻低播量精密育秧播種的農藝要求。

對于外形尺寸與試驗品種有差異的恒豐優1179芽種,改進后播種器播種合格指數為92.1%,重播指數為4.3%,種子破碎指數為3.9%,較改進前播種合格指數上升了1.5%,重播指數降低了2.4%,種子破碎指數下降了2.5%。根據前期研究,播種合格指數與滾筒上的型孔深度有關系,有待通過進一步優化型孔研究來提高播種作業的適應性。

4 結論

1) 為提高雜交稻缽苗育秧播種精度,針對原智能雙充種型孔滾筒雜交稻育秧精密播種器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重新改進播種器結構,以提高播種作業精度。原播種器存在兩次充種后重播指數偏高、種子破碎指數高和每穴播種粒數不均等問題,本文改進護種部件結構,增加二次清種區;芽種剛好脫離滾筒表面的臨界狀態與鉛錘方向的夾角α應小于芽種與滾筒表面靜摩擦角θ,取芽種脫離滾筒表面的臨界狀態與鉛錘方向的夾角α為35°。改進后的播種器依靠智能雙充種機構完成滾筒型孔充種、通過2次清種、護種及強制對穴投種的措施,提高了每穴1~3粒的播種精度,以特優2068催芽雜交稻種為例,包護式護種部件對芽種的最大支撐力為2.98×10-4N,水稻的最小破壞力為58.53×10-3N。

2) 試制改進后的原理樣機,進行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影響播種合格指數與重播指數的因素主次順序為:生產率、清種輪安裝間隙、護種部件入口開度;影響種子破損指數的因素主次順序為:生產率、護種部件入口開度、清種輪安裝間隙;當生產率為400盤/h,清種輪安裝間隙為2 mm、護種部件入口開度為3 mm的較優參數組合下,改進前、后播種器對三軸尺寸相近的特優2068和五優1179及有差異的恒豐優1179稻種進行播種對比試驗,尺寸相近的特優2068和五優1179,改進后的播種器具有較好的適應性,播種合格指數較改進前分別提高2.6%和2.9%,重播指數分別降低1.7%和2.2%,種子破損指數分別降低2.9%和3.6%,試驗指標滿足雜交稻低播量精密播種的技術要求。對于外形尺寸與試驗品種有差異的恒豐優1179芽種,較改進前播種合格指數上升1.5%,重播指數降低2.4%,種子破碎指數下降2.5%,表明原播種器進一步采用合理的優化設計,有效地提升了播種精度。研究結果為輕簡型水稻缽苗育秧機播種器結構優化與性能提高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型孔稻種雜交稻
組合型孔輪式玉米精量穴播器設計與試驗
一種新式高調油動機密封圈冷卻系統
棉花氣吸式排種機構的優化
樹脂包膜緩釋肥在機插雜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石門縣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高產栽培技術
超級雜交稻廣兩優1128高產栽培技術
水稻機插秧育苗催芽器研制成功
超級雜交稻抗倒高產肥料運籌技術的數學模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