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貼與模式創新雙輪驅動 農業保險再上新臺階

2023-07-11 05:27林曉耕
經理人·中國保險家 2023年2期
關鍵詞:農險補貼農業

林曉耕

作為全球最大的農業保險市場,中國還需在適當時機建立強制性農險制度,使得農險擁有“補貼+強制性”雙支柱。未來,農業保險還需繼續擴大新產品與新模式,運用科技手段降本增效,向更精細的專業化經營轉型。

中國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規模達到1219億元,突破千億元大關,較2021年的976億元增長約25%,保持近年來的高速增長態勢。此外,農業保險保費增速依然大幅跑贏財險行業整體保費增速。

據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統計,2022年,中國農業保險為1.6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5.46萬億元。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434.53億元,同比增長30.3%。

農業保險作為風險轉移和補償的一種管理機制,是現代農業風險管理的核心方式之一,不僅承擔著農業生產的災后風險補償,亦是提升事前預防能力的重要手段。毋庸置疑,農業保險是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一環。

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除了近年來一直提到的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優化“保險+期貨”等措施外,還特別強調鼓勵發展漁業保險。

近期,多地銀保監局在2023年工作會議中也紛紛提及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推進高質量發展。安徽銀保監局指出,將推進“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試點,探索農業產業鏈生態擔保模式,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覆蓋面。

政策:引導+補貼

回顧農業保險的發展歷程,政策引導和補貼支持是農險規模持續增長的核心引擎。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保險市場,但做大農業保險“蛋糕”,持續推動提升保險業服務“三農”能力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

2019年9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4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農業保險持續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總體發展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補貼有效率、產業有保障、農民得實惠、機構可持續的多贏格局。

事實上,政策對農險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農險制度”,標志著中國政策性農險的起步,此后中央不斷推出政策支持農險發展。2007年,財政部發布《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向內蒙古、四川、吉林等六省的五大類糧食作物劃撥10億元專項補貼資金;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鼓勵在農村發展互助合作保險并提出探索建立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銀?;又?。

2016年,中國提出積極開發新型保險品種,探索開展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擴大“保險+期貨”試點,農險品種不斷豐富;2018年,內蒙古、遼寧等六省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農險產品進一步豐富。

2021年,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擴大至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份,中央財政撥付保費補貼333.45億元,帶動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965.18億元,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4.78萬億元。

2022年初,財政部修訂出臺《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優化大宗農產品保費補貼比例體系和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政策,并提出農業保險承保機構應當公平、合理擬訂農業保險條款和費率,保險費率應當按照保本微利原則厘定,綜合費用率不高于20%。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該《辦法》明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綜合費用率20%這一“紅線”,將促進農業保險承保機構降本增效。

同年,《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的出臺,進一步規范了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加強農業保險監管,還順應農業保險最新發展趨勢,增加了線上化、科技賦能、信息安全等有關條款。

2023年1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印發《農業保險產品開發指引》,是保險業首次從行業自律層面制定農業保險領域的產品開發指導性文件,覆蓋農業保險產品開發全過程,可為產品開發提供較為詳細的指導(圖1)。

補貼驅動保費增長

自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以來,中國農險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2003年-2006年為初步發展階段。2004年,部分地區針對部分產品率先試點,2005年農險保費7億元,較上年增長84%。

2007年-2018年為快速增長階段。2007年,中央財政撥款10億元用于農業保險補貼,當年農險保費激增529%至53億元;此后政府不斷優化補貼政策,農險保費保持穩定增長。截至2018年末,中國農險保費573億元,2004年-2018年的年復合增速約43%,高于同期產險年復合增速25個百分點。

2018年至今為深入發展階段。根據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起,中國在六省試點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隨后保險覆蓋率不斷提升,2021年擴大試點范圍至十三省。2020年中國農險保費815億元,同比增長21%;2021年1-5月,農險保費累計397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遠高于產險行業。

目前,農業保險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盡管針對農業保險發展的財政保費補貼無法做到覆蓋全部的農業生產,但仍然是推動農險市場發展的核心動力。

補貼:保費增長的重要引擎

截至目前,農險的發展依賴政策扶持和補貼,而且農險補貼持續擴面和深入。

2007年財政部首次發布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指導各省市開展保費補貼工作,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自此以后,財政部多次調高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比例、擴大補貼范圍及作物,針對不同地區經濟水平與財政實力不同調整補貼比例。2021年,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補貼比例調整為45%,對東部地區為35%。同時省、市、縣各級財政也提供相應的財政補貼。以四川省西充縣為例,經過各級政府的補貼后,農戶僅需負擔種植業保險保費的25%。

而且,各級財政以整體持續穩定策略對農險進行補貼。2015年,中國農險保費補貼287億元,在當年農險保費中占比77%,其中中央財政補貼145億元(保費占比39%)、省級財政補貼89億元(占比24%)、地市縣財政補貼54億元(占比14%)。

2015年后,中央財政補貼金額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中國農險保費已達8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別提供農險保費補貼285億元、318億元,保費占比分別35%、39%。

總體來看,各級財政農險保費補貼比例基本穩定在75%左右,近年來呈現出中央財政補貼占比穩中略降、地方政府補貼占比略有提高的特征,主要由于各地積極發展地區特色農業保險險種,地方政府補貼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海外市場的發展經驗表明,農險保費增長與補貼相關性較高。以美國市場為例,美國農業保險自1938年《聯邦作物保險法案》頒布后開始發展,主要以種植險為主,早期由聯邦政府所屬的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FCIC)來開展農作物保險業務,盡管參保農場由法案推出時的16.6萬戶增加到1947年的37.1萬戶,但公司仍然陷入連年虧損之中。

其后,私營保險公司、代理人與農作物保險協會(NCIS)加入農險市場,經歷了1989年、1995年、2008年和2011年4個高增長點。而這4個階段的增長都得益于相關政策扶持和補貼。1989年美國全面鋪開產量保險試點,1994年將購買農險與政府自然災害救助等掛鉤,2008年將參與農作物平均收入計劃與農業貸款利率優惠(30%)掛鉤,2011年開展變革收入保護保險。

強制性農險:未來需要補齊的短板

從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看,僅靠補貼不足以支撐農險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在適當時機建立強制性農險制度,使得農險市場擁有“補貼+強制性”的雙支柱,才是其穩健發展的重要基礎。

以美國市場來看,美國國會1994年頒布《農作物保險改革法案》,通過農作物巨災保險計劃、附加風險保障、集體風險計劃和非保險作物保障計劃等一系列保險計劃,替代原來的農作物災害救濟計劃;并將農作物保險計劃與獲取政府其他福利計劃等掛鉤,農作物巨災保險實質上成為強制性產品,帶動農險迎來第二個增長高點。

事實上,這一法案實際形成強制性農業保險,并帶動投保率等各項數據快速上升。

1995年,美國農險保費收入首次突破10億美元,達到15.4億美元,同比增速達62.6%,保費增速為2007年前最高值;承保面積共2.2億英畝,同比增長121.3%,占當年可保面積的82%,也為歷史最高值;主要作物如玉米、大豆、小麥的保障廣度從1994年的40%左右大幅提升至1995年的90%左右。

險企創新動力強勁

當然,業內人士認為,與美國不同,中國農業多是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方式,這使得中國農業保險在承保理賠和風險管控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困難,在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上都面臨巨大挑戰。

目前,中國農業保險有多種產品,例如按農業種類可分為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森林保險;按保險責任可分為基本責任險、綜合責任險或一切險(圖2)。

目前,大部分地區實行生產成本保險為主,產量保險、價格保險、天氣(氣象)指數保、農業收入保險并行。

相比美國市場以收入類保險為主,產量類保險、收入類保險、區域性保險和指數類保險等多元化發展的格局,使得中國農險種類和結構都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險企也一直積極創新。從2011年開始,人保財險陸續設計開發了江西南豐蜜桔氣象指數保險、海珍品增養殖風力指數保險、夏季保淡綠葉菜價格指數保險、秋播大白菜成本價格保險等產品。

2012年,中航安盟保險在吉林省開展訂單農業保險試點,為推動當地農戶與農業化龍頭企業的穩定合作進行了有益嘗試。安華農險也于2013年推出了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將保自然風險延伸到保市場風險。除了指數保險的突破,圍繞安徽當地農業和農村實際情況,國元農險創新開發了蔬菜、水果、淡水養殖等42個特色農業保險產品以及水稻、小麥等6個品種的商業性種植業補充保險產品,在宿州、六安等地開展了試點。

特色險種開發創新也層出不窮。

近年來,廣西南寧制定了肉鴿養殖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將肉鴿養殖保險作為南寧市級特色險種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試點工作。

葡萄種植天氣災害綜合保險、檸檬價格指數保險、宜賓桑蠶養殖保險、冬棗種植保險、豬飼料價格指數保險、油茶收入保險……各種有創新特色的農險在全國多地加速落地。

“保險+期貨”模式在生豬養殖上也獲得實實在在的實踐效果。養殖戶向保險公司購買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保險公司為了分散自身的風險,會向期貨公司支付一定的期權費,期貨公司利用期貨市場來對沖生豬價格風險,進而形成保險市場跟期貨市場風險的一個閉環,從而讓傳統上覺得不能承保的項目變得可以承保。

業內專家認為,在生豬“保險+期貨”模式的推動下,可以使農業保險從生豬養殖向中下游的屠宰廠、加工廠、貿易商延伸,推進生豬產業規?;B殖,將保險保障擴展至全產業鏈。

科技助力創新

農險對政府補貼依賴性過強、市場化運作不足、險種單一、參保率不高等問題成為制約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瓶頸。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農業保險經營如何做到既降低風險和成本,又能夠提高理賠服務的質量?

科技至關重要。有專家表示,農業保險數據的搜集需要借助科技力量,將新興科技運用到農業保險中,為賠付率和農作物損失情況的測算、加強自然風險監測提供精準依據,并有助于將線下服務轉變為線下線上服務相結合,為農戶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

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等編制的《科技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2022)》顯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代表性的信息技術,開始不斷應用到農險業務流程和場景中,對于增強農險服務能力,提升農險精準化程度,提高農險監管效能,推動農險創新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多家險企正大力推進數字農業場景下的風險解決方案。例如,平安產險探索建立以“移動終端+衛星遙感+鳥瞰無人機+線下驗證”四位一體的查勘定損模式,實現了“按圖承?!焙汀鞍磮D理賠”;陽光財險推出專屬App平臺,在查勘測產時,現場通過照片、影像、文字等方式采集保險人、受災地塊名稱、災情、GPS方位、時間、農作物等信息,提高理賠效率。

當下的農業保險盡管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與發達農業保險市場相比,中國不足30%的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仍處于低位。美國自1938年開始發展農業保險,至今已逾80年, 美國農險保障水平近60%。

未來,農業保險還需要繼續擴大新產品與新模式、完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探索國家級特色產業保險、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更好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農險補貼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新增200億元列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支出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銀保監會下發通知,明確農業保險業務經營條件
“三清一改”農民能得到哪些補貼?
“二孩補貼”難抵養娃成本
太平洋農險在中原大地蓬勃發展
晏平要補貼有多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