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性學習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023-07-12 06:05閆琳
基礎教育論壇·上旬 2023年7期
關鍵詞:信息科技研究性學習實踐能力

閆琳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的深入改革,各種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目前研究性學習已逐漸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文章對如何將研究性學習融入信息科技教學進行探究,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發展學生的數字素養。

關鍵詞:信息科技;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實踐能力

一、研究性學習概述

1. 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步入了創新型和學習型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社會需要的是有知識、有能力、有創新精神的綜合型人才?!读x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在“課程理念”中指出,鼓勵“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信息科技課程的現狀是: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輕視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輕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改變當前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的意義。

2. 研究意義

在信息科技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在于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習得和結合理論實踐創新的應用。在基礎理論知識層面上,面向數字化時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信息科技理論知識不斷更新,教師要注重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學習。通過基本理論的學習,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應用到新的領域,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在實踐創新應用層面上,以真實的問題切入,引導學生運用學習的原理建構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研究方法和目標

(1)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內容進行文獻檢索,了解研究性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再結合《標準》設計出了研究性學習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的學習新模式,以及相關的學習建議指導。

行動研究法:在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過程中,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研究的計劃、實施、評價、反思四個環節。通過提出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讓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改善。

觀察法:觀察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研究態度、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了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完成任務的數量和質量。同時,分析研究性學習在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是否有效,是否真正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是否達成了預期的教學成果。

(2)研究目標。

樹立正確的信息價值觀,形成信息意識。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學生應該自覺辨別信息數據的真偽,判斷信息的價值,增強信息的交流。運用信息科技手段表達自己的觀點,支持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習信息科技的興趣,形成信息意識。

發展思維,學會學習,讓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學會運用信息科技手段解決實際問題。采用相關思想方法分析問題、組織數據、制訂問題解決方案,并對其進行反思和優化,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解決方法遷移到其他問題中。掌握學習方法,發散思維,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的能力,發揚創新精神。圍繞學習任務,讓學生運用信息科技手段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在數字化的學習環境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其主動探究新知識和新技能,用學生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發揚創新精神,設計、創作出符合學生特點的個性化作品。

二、研究性學習的應用價值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自身參與、探究和實踐。通過觀察發現現階段的初中信息科技課程以教授計算機知識原理、概念及基本的操作技能為主。但是,學生對于學習內容興趣不高,學生基礎能力也存在差異,傳統的教學方式滿足不了所有學生的需要。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基于一定的學習范圍,通過自主探究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學習。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夠滿足學生的成長和個性化的整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加自主、富有挑戰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三、研究性學習過程與分析

本研究選取本校七年級10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七年級學生基本具備自主學習、上網搜集資料、信息歸納總結能力,而且具備團隊協作意識,能夠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碰撞思維。七年級學生對信息的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探索新的學習領域。

1. 研究性學習主題設定

研究性學習主題根據《標準》進行設定,確定了四大模塊知識。第一模塊:觀察、探究和理解物聯網對社會各個領域的影響;第二模塊:體驗物聯網交互方式、基本原理與功能,感受物聯網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改變;第三模塊:物聯網的創新應用;第四模塊:增強學生的物聯網數據安全意識,進行安全防護。學生從這四大模塊中進行選題,充分發揮自主性和主動性,選題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出一些建議和意見。有學生基于第二模塊進行選題,提出以“未來智能家居生活”為主題,通過對未來智能家居系統的學習,理解物聯網的交互方式和基本原理。此選題合理、可行性高,符合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條件。

2. 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

(1)準備工作,搜集資料。

通過選題,讓學生了解自己所選的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同時,成立研究性學習小組,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并選出小組負責人,對整體研究方向進行把控。以“未來智能家居生活”學習為例,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智能家具系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可實現居家生活的節能、便利、舒適?,F階段的智能家居生活包括智能門鎖、智能照明系統、遠程遙控家電、安防系統等。學生通過查找與選題有關的資料,設計出屬于自己的未來的智能家居生活系統。

教師為學生講解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方法、步驟,幫助學生合理調配小組成員,使學生之間分工合作、取長補短。通過選題,讓學生理解選題內容,梳理選題的重、難點,整體把握學生的學習方向。以“未來智能家居生活”學習為例,學生查閱的資料以智能家居生活包括哪些內容為主,但是缺乏對智能家居工作原理的深入研究,忽視了物聯網學習的基本原理。為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理解智能家居的工作原理,從而遷移到物聯網的學習中。

(2)合作研究,分析討論。

組內學生對研究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分析后,組長明確研究性學習任務,并要求組員分工合作,讓組內成員從各自擅長的領域自主調查研究。學生對智能家居生活的研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目前的智能家居生活包括哪些內容;智能家居的工作原理;通過智能家居體驗物聯網與互聯網的關系;物聯網的工作原理和三大特征;你理想的未來智能家居體驗。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實時記錄,并總結研究成果。在活動中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組內成員可以進行必要的討論研究,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相互提升。

在物聯網的學習過程中,有些知識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在組內討論時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以身邊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并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視頻資料,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總結知識,碰撞思維。

(3)研究成果,展示交流。

學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研究選題,研究成果以研究報告和制作演示文稿匯報研究內容來呈現。在“未來智能家居生活”這個選題中,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了解到智能的家居生活是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綜合布線技術,依照人體工程學原理,將與家居生活有關的各個子系統聯合起來,實現智能的控制和管理。根據智能家居的工作原理,體驗智能背后的秘密,學習物聯網的本質,感受物聯網的工作原理,即全面感知、網絡傳輸、智能處理。第二部分為實踐研究選題,研究成果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創新應用。學生根據理論學習,感知物聯網的工作原理。對于這部分內容,學生結合學過的Mind+圖形化編程軟件,自主設計屬于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統。

通過研究性學習,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相關課題內容的交流,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讓學生初步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提高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環境下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創新的能力,真正凸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

3. 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

(1)研究性學習過程性評價。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僅是最后展示的成果,在學習過程中也同樣重要。從選題到研究過程及最后的結果,每個過程都需要學生認真對待,評價應貫穿整個研究過程。研究性學習過程性評價包含學生的選題情況、資料搜集和研究設計情況、小組合作探究和討論情況,以及研究成果展示情況等方面,以此作為部分過程性評價的標準。

(2)研究性學習終結性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結果對于整個研究過程極為重要。因此,研究性學習的結果性評價需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衡量。在終結性評價中主要采用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組內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展示成果進行有效的評價,從而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與診斷的功能。

學生自評。學生展示研究成果,并對于自己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肯定意識和自我反思意識。

學生互評。通過研究匯報,學生之間根據研究的內容進行評價,包括匯報內容的清晰程度、內容的準確度、是否易于實施、是否便于生活、是否有新意等。在學生互評中,學生之間應該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讓學生理解互評是一種相互激勵、相互學習的過程。

小組評價。在小組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對各小組從選題到最后的成果展示等環節進行相應的評價。評價內容要以學生共同合作為主,評價每個小組共同成果及組員的參與情況。

教師評價。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提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建議??偨Y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創新內容,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完善研究內容。

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建議

1. 選題指導

根據《標準》要求,七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物聯網相關理論知識,并能進行創新實踐應用。選題初始階段,由于物聯網知識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先進行一定的內容講解,并給予示范,讓學生了解要研究什么、怎樣研究,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內容。選題的確定是研究的開始,也是研究最重要的環節,教師要給予學生細心、耐心的指導。在學生選題后,教師要對個別較難的模塊內容再進一步說明和指導。

2. 過程管理

(1)理解學生,幫助學生走出研究困境。

在自主研究所選題目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學生提示,讓學生盡快走出困境,同時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學生體會研究的樂趣和成就感。

(2)優化合作,讓小組分配更加合理。

研究性學習的小組分配采取自愿結合的方式。在分組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協調和幫助,盡可能發揮每名學生的優勢和特長。每位組員研究的方向不一樣,但最后的結論是一致的,這樣可以發揮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責任與擔當。

3. 評價策略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主要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評價方式。這樣研究不僅重視結果,更重視過程,使評價覆蓋研究的全過程。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賦分主要包括小組得分和個人得分,將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作為最終總成績,這樣個人影響整體,整體又帶動個人,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如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積極探索信息科技的奧秘,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是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信息科技課程中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龐維國. 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宋維. 研究性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7(6).

猜你喜歡
信息科技研究性學習實踐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靈活開展研究性學習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術科類課程研究性教學的探討
高校單片機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探討
芻議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開展研究性學習深化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探究
品德教學利用微課開展預學的實踐研究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高中化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探究
智慧旅游景區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
關于新時期博物館的陳列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