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醫藏》所收錄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2023-07-12 01:44鄭賢茜羅艷秋徐士奎
云南中醫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外治法古籍彝族

鄭賢茜,羅艷秋*,徐士奎

(1. 云南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 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科技與標準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11)

對古籍的整理是多數醫家習醫的必經之路,這也表明古籍是醫家行醫的經典“證據”[1]?!吨腥A醫藏》編纂出版項目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下組織實施的集保存、傳承、整理、利用為一體的中醫藥古籍再生性保護項目[2]?!吨腥A醫藏》專家委員會針對項目進行推薦咨詢和論證,確定《中華醫藏》少數民族醫藥卷彝醫類最終出版《明代彝醫書》《醫病好藥書》《醫病書》《老五斗彝醫書》《洼垤彝族醫藥抄本(一)》《洼垤彝族醫藥抄本(二)》等6 部彝醫病癥用藥類古籍。本研究從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版本及記載內容中的病癥、藥物、方劑和外治法等5 個角度,整理基本情況,歸納內容特點,揭示彝醫病癥用藥類古籍的文獻價值。

1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版本情況

根據《彝族醫藥古籍文獻總目提要》梳理《中華醫藏》彝醫類初選目錄中的病癥用藥類古籍版本概況[3]?!吨腥A醫藏》所收錄的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均成書于明清時期?!睹鞔歪t書》最早抄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早于李時珍《本草綱目》12 年。因此最終定名為《明代彝醫書》,是目前所發掘彝醫藥古籍年代最早的一本,語言文字為彝語南部方言,現存為民國五年(1916)的手抄本?!夺t病書》又名《努苦蘇》,成書于清雍正八年(1730),撰者佚名,彝語東部方言滇北次方言?!独衔宥芬歪t書》成書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歲末,申姐咩巴撰,家支后裔大畢摩、彝醫傳人維巴抄寫于民國三年(1914),為彝語南部方言?!夺t病好藥書》成書于清乾隆二年(1737),佚名撰,抄書年代不詳,抄寫者未署名,《洼垤彝族醫藥抄本(一)》成書于清末,現存本抄寫于民國初年(1912),彝語南部方言?!锻蒇煲妥遽t藥抄本(二)》著作年代不詳,據考證屬于晚清彝族學者著作,抄寫年代不詳,彝語南部方言。

2 病癥記載與特點

隨著彝醫對疾病本質認識的深化,對彝醫病癥分類體系的構建逐漸深入并日益完善?!兜装投箭堈哚t藥書》把疾病分為風邪染疾、病從口入、傷科骨科、諸瘡、泌尿道疾病、婦科、發熱、虛弱、蛇咬傷等;《老五斗李文政醫藥書》分為風邪染疾、病從口入、傷科骨科、諸瘡、虛弱、蛇藥、婦科疾病、男性泌尿及生殖系統疾病、雜癥等;《洼垤李四甲醫藥書》分為風邪染疾,病從口入,諸瘡,婦科疾病,腫、瘦、虛弱癥,傷科,中毒,雜癥;《洼垤李春榮醫藥書》分為病從口入,婦科疾病,傷科骨科,蛇、蟲、獸咬傷,中毒,風邪染疾,虛弱,諸瘡,熱癥,雜癥等[4];《造藥治病書》分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傷科、雜病及獸醫等[3]32。彝醫病癥分類現已形成雛形,但上述古籍對彝醫病癥的分類現在看來存在一定局限性?,F認為分類需要根據事物的本質屬性把群體分解為個類[5]。在此基礎上可將彝醫病癥分為“風邪染疾病癥、根影病癥、相形病癥、病從口入病癥、諸瘡病癥、氣濁路病癥、骨傷病癥、婦女病癥、男性病癥、小兒病癥、蟲獸毒物咬傷病癥、其他病癥”等12 類。彝醫病癥分類的過程反映出彝醫對疾病病因、病理、病變部位、臨床科屬的本質認識,反映出彝醫學科的發展水平。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共記載病癥用藥條目575 條,包含病癥487 種。見表1。

表1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病癥基本情況

上述資料表明,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記載最多的一種病癥為“風邪染疾”。風是引起疾病的根本,邪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天體為大宇宙,人體為小宇宙,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彝族醫學重要的基礎理論。風邪染疾病癥是指風帶來的病源(毒氣),隨著人畜的呼吸和皮膚進入體內,致使人畜患病的一類疾病。彝醫“風邪染疾”類病癥主要包括風濕類疾病、皮膚類疾病,以及由風寒引起的胃腸消化、小兒臍帶病、抽風等疾病[4]30-31。

3 藥物記載與特點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所載藥物按照藥物自然屬性可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和不能歸屬前3類的其它類藥物。

彝醫植物藥指來源于植物資源的藥物,是在彝醫藥理論指導下采用天然植物的全部(如菜食類)或某一部分加工而成的藥物(如根類、根莖類、全草類、葉類、花類、果實類、籽類、樹皮類、蕈屬類、寄生類、樹脂類[6])。

彝醫動物藥指在彝醫藥理論指導下用動物的干燥全體(如昆蟲類),除去動物內臟的干燥全體(如蛙蛇類、肉類)、某一部分(膽類、骨類、油類、血類、心肝肺腸類、腎鞭胎卵類、分泌物類、皮毛類[7])、生理產物(如分泌物類)、病理產物(如分泌物類的牛黃、騾寶)、排泄物(如雞屎、鵝屎、鵪鶉尿等)以及其加工制品(如其它類藥物中的臘肉、虎膠、羊皮背墊等)。對于彝醫動物藥,彝醫按照傳統用藥的習慣以藥用部位來分類。此種分類方法,與中醫本草的三品分類、功效分類等不同[6]2,體現出彝醫“以臟補臟”“以臟治臟”的特點[8]。

彝醫礦物藥是在彝醫藥理論指導下采用的有色金屬化合物的原礦物(如金、銀等)及其加工品類(如金戒指、銀手鐲等),動物化石(如龍骨)以及其他(如陳土基、灶心土、螞蟻堆土等)。

彝藥分類體現出彝醫對藥物的認識,便于彝醫掌握藥物特性和利于彝醫更好地應用藥物[9]8。目前,彝藥主要按兩種方式分類:第一種是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如動物藥分為膽類、油類、骨類、肉類、血類、肝類、肺類、腎鞭、胎及胎衣類、蟲類、分泌排泄物及其它;植物藥分為根及根莖類、葉類、皮類、果籽類、全草類、莖木類、寄生類、樹脂類、菌類[10]。第二種是按彝藥原始功能屬性分類。分為發表類、清火類、殺寒類、補養類、瀉利類、順氣類、活血類、消食類、咳喘類、風濕類、跌打類、收澀類、癲瘡類、解毒類、止血類[9]9-10。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所載藥物,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載藥豐富。彝藥來源有單來源者、多來源者和數味彝藥來源于同一植物的情況,即不同藥材來源于同種植物的不同部位[11],為避免與生物學物種概念混淆,所以彝藥統計上改“種”為“味”[12]。按同種植物,不同用藥部位的藥,分別計數1 次。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收載藥物2 232 味,包括植物藥1 491 味、動物藥594 味、礦物藥47 味、其它100 味,見表2。其中《醫病好藥書》對植物藥和動物藥進行細分:植物藥有301 味,其中食菜類藥有44 味、果樹類藥22 味、寄生類13 味、樹皮類藥14 味、樹中水藥5 味、其它植物藥203 味;動物藥有132 味,其中人體器官分泌排瀉物類有7 味、家畜類藥物有59 味、野生動物類藥47 味、蟲類藥19 味。

表2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載藥自然屬性分類(味)

第二,生品鮮用。彝醫用鮮藥治病與彝族生活環境有關。彝族地區藥物資源豐富,藥材隨處可見,隨處可采,故有“上了小路轉個彎,手中就有草藥方”之順口溜[13]。生品鮮用方法,一般采用舂爛、搗爛等方法,用于骨折、外傷出血、漆瘡等疾病的治療[14]。鮮藥的特點是減少了藥物在晾曬、運輸、浸泡、切制過程中有效成分的流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有效成分,提高臨床藥效[13]12。

第三,炮制方法豐富。彝藥炮制以彝醫藥性理論為指導,貼合臨床實踐。彝醫調護類古籍《指路書》中有將藥草煎煮六次的記載,它說明彝族先民懂得通過反復煎煮來充分利用藥材的道理[15]。彝藥生品鮮用雖常見,但彝藥加工仍是必須。如治療骨傷病癥的藥物常用酒浸泡炮制。除酒制外,彝藥炮制方法有炒制、煎煮蒸熬、油制、煨、熏蒸、蜜制、醋制等[14]107。

第四,彝醫用藥注重“樹上之樹”,即習用寄生類藥物。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所用寄生類藥物有28味。見表3。植物寄生類彝藥多內服,使用劑量一般在10~30 g[16],常用于治療風邪染疾病癥(如發燒、屙白痢、屙紅痢、傷寒等)、根影病癥(如暈厥、肝炎等)、氣濁路病癥(如患慢性病而全身虛腫、久病積癆等)、婦科病癥(如乳腺阻塞、閉經、不孕癥等)、男科病癥(如男性尿道感染)、骨傷病癥(如骨折肉腐、鐵器刺在肉中)、其他病癥(如打胎藥)。見表3。

表3 彝醫常用寄生類藥物

4 方劑記載與特點

彝族傳世英雄史詩“支格阿龍”記述煙熏劑、泥敷劑、水煎劑和食補劑,彝醫對劑型的記載在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已開始[17]。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所載方劑按劑型可分為“酒劑、湯劑、粉劑、蒸劑、丸劑、外用劑和其它類型”,共1 516 首(表4)。

表4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方劑(首)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所載方劑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方藥用法多樣。彝醫方藥用法主要以煎服為主。再者,除用酒浸泡服、做成藥丸服、研末沖服等常見服藥方法外,彝醫方藥用法,還包括生吃、生飲、燒著吃、焙黃吃、煎后再蒸、伴著某種藥物吃。

第二,單方較多。單方指單味藥組成的藥方。一種藥治一種病癥的方式,體現出彝醫“專病專藥”應用的特點。同時彝醫認為單方具有藥效專一,簡要精煉的特點[9]5。但是《醫學源流論》指“若皆以單方治之,則藥性專而不制,偏而不醇,有利有害?!盵18]因此要進一步篩選出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中療效肯定的單方,并與辨證施治結合起來,臨床療效自必更大[19]。

第三,醇酒入方。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所載酒劑較多。醫史類古籍《彝族創世史詩》“制曲釀酒記”,記述了酒的釀造與運用過程,古彝先賢意識到,“酒曲有威力,酒曲有藥力”[20]。用酒治病的常見方法有用酒浸泡藥服用,甜白酒做藥引煎藥,藥粉兌酒服、咂酒(彝族對各種酒的統稱)與藥同飲,酒調藥外敷或點火酒外搽[21]。酒在彝醫方藥中使用比例大,主要用于治療風邪染疾、根影病癥(肺系、脾胃系、腎系、肝膽系)、相形病癥、婦女病癥、男性病癥、諸瘡、骨傷、氣濁路病癥、蟲獸毒物咬傷病癥。

第四,方無定方,量無定量。彝醫認為一種疾病不可能按固定規律,一個模式,一成不變地在不同個體上發生[22]。彝醫臨床各科“辨相查根,窩病統治”的理論基礎是“生命時空理論”。彝族先賢對疾病的認識均從天體及氣象運動變化規律來認識與推考。在歷法為標準的度量方法下,將規律變化用天地五行、宇宙八角、五生十成、十生五成等生命時空模型進行概括,用以推導疾病癥候變化,用于指導組方用藥[23]。彝醫方劑“方無定方,量無定量”正是因為彝醫組方用藥,因“癥”而變。

第五,內外兼用。彝醫方劑中常出現“內外兼用”的用法。外治利于局部藥液吸收生效,內服藥物重在調整機體平衡[24],彝醫開列處方,常常不采用單一手段處理疾病[22]70-71,內外兼治法是一種重要方法。如“頭痛:用手按掐太陽穴,然后煮老媽媽針線包服,再用黨參和豬血煎水內服。(《醫病好藥書》)”。

5 外治法記載與特點

彝醫外治法是在彝醫生命時空理論指導下,用徒手或工具,以體表為著點,通過對癥候的診斷,在體表采取相應醫療技術的方法[25]?;谝歪t對疾病發展和生活規律的認識,彝醫外治法分為3 大類:一為治根本法;二為治邪氣法;三為歸位法[26]。對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的所載外治法和治療病癥的具體整理情況見表5 和表6。

表5 彝醫外治法治療病癥(種)

表6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中外治法種類

根據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對外治法所載治療病癥的情況來看,彝醫外治法更多用于治療諸瘡病癥。而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根據彝醫外治法分類,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所載外治法為治根本法、治邪氣法、歸位法和不能歸屬前3 類的其它外治法,其中彝醫最常使用的外治法為治邪氣法中的外敷法。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類外治法為治根本法。治根本法指通過激發孔竅、皮毛、肌肉、筋脈骨骼、穴位(道)岔紋、血管的功能,解決“板結化”(物質運動障礙或不能)或“沙漠化”(靈氣活動障礙或不能),從而恢復臟腑氣濁哎哺的升降出入功能的治法[26]4702。包括滴耳法、滴眼法、鼻內給藥、埋藥法、刮痧法、蘸打法、推拿法、放血法、外洗法、熏蒸法。如鼻內給藥,彝醫常用于治療鼻內爬入螞蟥、出鼻血不止等相形病癥,彝醫是將藥物用麥稈通過外力加壓,把藥物吹入鼻內。如埋藥法,彝醫埋藥不切開皮膚,只是將藥物緊緊壓在體表的相關點,此法常用于治療多骨瘡(骨髓炎)。如蘸打法,彝醫用罐子、碗、帽子、頭巾等器物,蘸取藥物后,蘸打在施治部位,常用于治療肚子泡腫、耳鳴、蛇咬傷等疾病。如熏蒸法,又稱為“氣浴術”。彝醫將藥物直接投入或者是將加水或酒后投入燒紅的石板上,取其蒸汽上熏,借著藥力與熱力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如古籍記載“患雞眼:用一塊鐵板燒紅倒上腌菜水將患者腳穿上草鞋,踏在鐵板上,感到過燙時移開稍息再踩,反復熏蒸(《明代彝醫書》)”[27]。

第二類外治法為治邪氣法。治邪氣法指用于治療因外來邪毒疫傷侵襲所致疾病,能達到攆邪氣外出或阻邪深入目的的一類治療方法[26]4702。包括拔吸法、外敷法、外擦法、撒藥法、火罐取。如外敷法,即敷治法,為彝醫最為常用的外治方法,是將藥物搗爛制成膏藥,或者將藥粉與水液(雪水、深井水、長流水、溫水、煙筒水、酸醋等[28])調拌制成膏藥制劑,再用竹片將搗爛的藥物敷患處。如外擦法,又名擦治法。將藥物制成藥液,配合按摩涂搽于治療部位,或者直接涂擦于患處的方法。外擦法又分為冷擦和熱擦。如“豺狗肉泡水冷擦,治風濕癱瘓。藥酒燒擦,治跌打腫痛或風濕冷痛?!?/p>

第三類外治法為歸位法。歸位法指的是人體構造結構(特指骨折等疾患)出現異常導致門路通道發生阻塞的一類病癥,通過復位達到治療目的的一類方法[26]4702,主要指正骨。彝醫正骨,常先針刺放血,后用按、摩、揉、搖、推、拉、旋、搓等進行復位,再行敷藥,常用芭蕉莖干殼作為固定夾板[29]。

第四類為其它外治法。將不能歸屬于前3 類的外治法單列為其它類別,主要指枕睡法(酒醉不省人事:陳年土基搗碎潑水放于頭下枕睡能好?!独衔宥芬歪t書》)和腹部端胎(胎動不安藥有:蘆葦根、苧麻子煎服;服后如若躁動者,則用手在腹部端胎?!独衔宥芬歪t書》)。

6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整理研究現狀

彝醫藥古籍研究一直受古籍流散民間、重要醫家學術思想整理重視不足等制約,在歷史定位、學術特色、發展源流、理論體系構建等問題研究不深入、不系統。從20 世紀80 年代起王正坤團隊通過“彝族醫藥文獻發掘研究”項目,采用古籍整理、田野調查與醫家學術思想整理三者結合的方式,在哀牢山、涼山、烏蒙山三地的彝族聚居區,共發掘28本彝醫手抄本。隨后,《彝族醫藥古籍文獻總目提要》系統發掘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52 種,其中,有6 種古籍經全面整理得以出版(見表7),為彝族醫藥文獻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表7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整理研究現狀

僅整理挖掘彝醫藥古籍知識,不足以繼續推動彝醫藥發展,知識體系構建才是目的。知識體系由系列知識和實踐檢驗構成,是民族醫藥傳承體系得以構建的核心和主體[30]。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以“病癥+組方用藥”的體例記載彝醫藥知識,診斷、藥性、劑量、藥物品種等知識均被省略。對彝醫診斷、藥性等知識的掌握,必須結合彝家臨床實踐經驗。羅艷秋、徐士奎等[30]3680基于多年的彝醫藥古籍文獻整理研究,創新的提出“古籍與醫家學術思想互參式整理-提煉原創思維,明確核心概念,構建知識體系-臨床驗證,在實踐中總結新理論”的研究理念與思路,2014 年“彝族醫藥知識體系的挖掘整理與傳承研究”獲“民族醫藥傳承貢獻獎”一等獎。并用此研究思路與方法,從“基于原創思維模式”的視域首次闡明彝醫理論為生命時空理論,反映彝醫生命時空理論的內涵與特色。彝醫藥知識體系構建創新路徑的實施,對彝醫藥理論升華、彝醫藥學術水平提高、彝醫藥特色優勢發揮及保證彝醫原創思維的導向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7 小結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是彝醫知識考證最主要的證據來源,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本研究通過對彝醫病癥用藥類古籍的梳理和挖掘,大致勾勒出彝醫遣方用藥的概況及其特點,為彝醫經典名方篩選提供文獻依據,為獲得高質量的循證證據奠定基礎。但是古籍省略藥性、劑量、藥物品種等內容,不利于促進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不利于推進彝醫藥事業傳承發展。且古籍中大量記載單方治病的情況,單方雖藥效專一,卻偏而不純,因此需進一步篩選療效肯定的經典名方。丁侃認為少數民族經典名方考證需考量自身民族醫藥的特殊情況,考證古籍方源、醫學術語、藥物基原以及劑量等內容[31]。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輾轉抄寫,在醫學術語互譯、記載藥名等方面,錯誤難以避免,因此還要比較多個版本,原文和譯文要多加對照。民族藥考證多從音譯入手[31]5127,古籍藥物基原的考證要結合彝醫現代本草文獻,考證相似發音的異名。彝醫病癥用藥類古籍中,方劑具有“方無定方,量無定量”的特點,彝醫無度量衡體系,對于古籍中劑量的考證還需結合臨床醫師口傳經驗。

病癥用藥類彝醫藥古籍勾勒出彝醫遣方用藥概況及其特點,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價值。而彝醫病癥用藥類古籍省略的顯性知識,需運用多種研究思路考證,從而促進彝醫藥知識體系構建,推動彝醫藥事業傳承發展。

猜你喜歡
外治法古籍彝族
中醫外治法在ICU內的應用研究進展
彝族海菜腔
中醫古籍“疒”部俗字考辨舉隅
中醫外治法應對早期麥粒腫
關于版本學的問答——《古籍善本》修訂重版說明
彝族養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關于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復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