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讓城市更美好

2023-07-17 19:22馬天昊
中國慈善家 2023年7期
關鍵詞:慈善事業慈善發展

馬天昊

城市,早已不僅是空間的范疇,更不僅是生活的一片區域,而是一種生命的承載,一個親情的紐帶,一個精神的寄托之地。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對城市發展的認識,是隨著對自身需求認識的日漸豐滿,和對人類自由發展的需求、福利以及公共利益的完善而不斷進步的。

《說文》中解,“城,以盛民也;墉,城垣也”。中國的城,來自于城墻,指代的是保衛百姓的建筑工程。英文城市的“city”則源自于市民,指代的是擁有市民的權利。但無論是哪里的城市,都代表著一種文明的高級形態——社會的組織行為處于一種更高級的狀態,而城市就是安排和適應這種生活的工具。

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邁向更高的水平。隨著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縱深發展,全球的城市化進程在科技的加持下逐步加快,呈現出更加多元的形態。近代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同時也讓城市充滿了各種尖銳的矛盾——擁擠骯臟的居住環境,缺失的公共服務,混亂的交通,偷盜的猖獗等等,危害著城市居民的生活。

早在資本主義鞏固發展的19世紀末,一些學者提出了理想中的城市方案:城市的規模要嚴格受到控制;生產、生活、環境要協調;要適應人的需要;建設足夠的公用設施,按需領取各種產品。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在城市規劃發展的領域,創造出了最早的烏托邦,引領著有關新的社會關系的思考和變革。像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羅伯特·歐文的“新協和村”,傅立葉的“法郎吉”,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等等,這些在當時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的城市建設方案和新的社會關系理論,引領著創新的方向。

就像1996年發布的《伊斯坦布爾人居宣言》中指出的那樣,“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人類能過上有尊嚴、身體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生活美滿的地方”。

慈善事業是提高城市韌性的良方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黨和國家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新型城鎮化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化飛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2020年末,我國城市數量比2012年增加了34個,100萬~200萬、200萬~400萬、400萬以上人口的地級以上城市分別有96個、46個和22個,分別比2012年末增加14個、15個和8個;2021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比2012年末提高11.6%,年均提高1.3%??焖俚某鞘谢倪M程,是一場重建家園的運動,數以億計的中國農民,遠離自己的故土,從鄉村遷移到了城市。20年前,即2011年,我國城市人口第一次超過農村,達到6.9億人。到了目前,已經有超過9億人居住在城市中,平均每年有超過1000萬的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成為城市的建設者、參與者、奮斗者。

涌入城市的人口,是城市日益發展和繁華的源源動力。越來越多的人在城市里出生、成長、求學、謀生、衰老和死去,這些人口在身份轉變過程中互相融合,從而產生了大量的社會需求,這也給我們的城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包括自然災害、公共事件、社會危機等各類風險,都讓城市的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為了應對這種考驗,我們的城市應該變得更有“韌性”,在沖擊到來的時候能夠快速應對,保持或迅速恢復城市的正常功能。而打造韌性城市,特別需要合作治理。面對多元風險,需要有系統性解決方案,事前預防與事后恢復同等重要,需要多元力量參與,尤其是政府和社會力量需要進行協調應對。而這就需要發揮公益慈善的作用,構建起不同群體生存、發展權利的屏障,滿足其對安全、舒適、便捷、多元的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

慈善是城市文明的內在需求

一座座城市,在歷史傳承中變得厚重,當地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建筑文物、美食風味,都內化為一座城市的性格,而這種性格,也浸潤著每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人。有的粗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雋永,一個城市在向外界展示她的人文與自然風貌的同時,展現出來的獨特、內在的風韻,這便是城市的靈魂。

城市必須通過一種共同享有的認同感,將全體居民凝聚在一起,而這種精神層面的共同意志,是基于道德的約束與理想的追求,其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這個城市現在的精神風貌,還將充分體現出城市的底蘊和未來圖景。

中華慈善文化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精神追求,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資源,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軟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p>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勸善”思想豐富而深邃,是打破現代社會冷漠“城市病”的最好給養。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孔子的仁、孟子的義、老子的道、墨子的兼愛、佛學的普度眾生,講的都是人性深處的善??梢?,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著慈善最根本的精神要義。

我國城市歷史上從來都不缺少義行善舉的故事,這些人物與故事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歷久彌新,成為當今城市慈善文化的源泉。例如紹興千百年來傳誦著“商圣”范蠡“三聚三散”的慈善故事:“十九年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而民謠“陶朱公,布袋僧,舍家資,顯神通”則是民間對他的最好的紀念;蘇州“范氏義莊”,作為較早的慈善形態,傳承許久,宣揚范仲淹“先憂后樂”的理念,也影響了現代蘇州的慈善傳統,使仁愛、孝義思想深入民心,樂善成風;南通張謇一生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南通時說,“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边@些慈善故事,都是值得我們現代深入挖掘,激發現代城市的文明活力,弘揚向上向善精神的珍貴的文化資源,也是創建慈善城市的重要精神內容。

中國慈善事業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慈善發展之路。它既不是中國傳統慈善的簡單延續,也不是西方現代慈善事業的照抄照搬,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慈善文化的精神內涵,借鑒國外慈善事業成功經驗,融合現代慈善體系特征,在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形成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慈善發展之路。實踐證明,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將在推進共同富裕、完善社會保障、加強社會治理、弘揚優秀文化等方面發揮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慈善事業是共建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

快速城市化的背后,公共資源的緊缺、治安管理的壓力、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也在不斷增加。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宜現代城市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我國人口多、密度大的大型城市和超大型城市,更需要我們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構建多元協同的治理模式。

中共二十大報告全面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弊鳛橹袊浆F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報告也進一步明確了慈善事業在我國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薄耙龑?、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p>

2023年2月5日,廣州,元宵佳節,南沙靈山島尖舉行無人機表演,數百架無人機組成各異圖案點亮夜空。圖/視覺中國

社區舉辦慈善活動。圖/受訪者提供

2021年6月9日晚,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行了一次特別的亮燈活動。酒店員工走進一間間靠江的客房中,“點燃”一盞盞祝福的燈,將它匯聚成愛心,為荔灣打氣,為廣州加油。圖/視覺中國

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愿服務、慈善事業發展,這是黨和國家賦予慈善事業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神圣使命和光榮任務,不僅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更為所有投身慈善事業的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慈善行業從業者提供了巨大精神動力與事業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慈善事業在平衡地區差異、減少貧富差距,補充社會保障體系,創新社會治理、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十八大以后,我國在社會領域的改革與發展取得重大成果,脫貧攻堅取得偉大勝利,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給我國慈善、志愿服務等非營利事業的發展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信號。進入新時代,邁向新征程,慈善事業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通過慈善事業進一步平衡地區差異、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通過慈善力量補充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等領域的全面發展。

用慈善溫暖城市

為了使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有更多的人文關懷,少一些顧及不到的傷痛和遺憾,我們有必要創建一套慈善城市創建的指標體系。通過慈善城市的創建、評價以及倡導,為中國的城市建設中國城市化書寫一份善德指南,注入愛的力量,助力城市的發展。通過大力倡導和發展慈善事業,直面社會問題,通過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以有別于傳統的視角,重新審視城市化的進程。讓政府、社會、商業的協同,以理性與感性交織的城市慈善,編織一張安全而溫暖的網絡;通過社會公益與慈善行動,培養富有責任感的“新市民”,建立與城市化相協調的市民社會。

對于城市來說,慈善事業可以構建城市的精神、道德觀念以及價值觀。城市是傳承與發展人類文明的主陣地,發達的慈善事業、深入人心的慈善文化可以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慈善城市的概念與范疇,已經大大超出傳統慈善的范疇,而拓展和延伸到《慈善法》所界定的“大慈善”的內容,甚至涵蓋了人類社會一切文明和理性的方略。既然慈善城市的目標是創建“更好的城市”來滿足“更好的生活”,那么慈善城市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現代思想,如社會公平、性別平等、環境永續、包容和善治等。

為了推動慈善城市的建設,《中國慈善家》以各城市的公開數據為基礎,制定了一套指標,以延續慈善城市這一“愛心GDP”的引領作用,為我國城市化進程、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一些貢獻。我們考察的坐標包括:年度社會捐贈總額占全市GDP比例;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常住人口比例;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量;萬人擁有慈善組織數量;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率;慈善文化發展指數;城市綠色發展指數。

捐贈是慈善的基石

在慈善文化的滋養和現代科技的支撐之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慈善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2021年,我國慈善捐贈總額達到1450億元;全國慈善組織的凈資產總額約1600億元;慈善信托財產規模39.35億元,全國現有注冊志愿者2.22億人。截至2022年年末,我國慈善信托累計備案數量達到1184單,累計備案規模達到51.66億元。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我國網絡慈善異軍突起,形成了互聯網慈善的“中國樣板”。2021年,通過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籌款額100億元。

慈善捐贈是我國慈善組織收入最主要的來源,因此,籌款是慈善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從我國目前慈善籌款的情況來看,我國慈善捐贈款物中,有70%左右來自于企業,個人捐贈中大部分為富豪群體的大額捐贈,而公眾的小額捐贈占比較低,擴大慈善事業的公眾參與仍有巨大空間。

搭建慈善資源多元渠道

慈善資源不僅僅來源于社會捐贈,還有很多種方式和渠道。慈善資源的獲得是一種從私有到公有的轉變,我們應該致力于讓這種轉變更加順暢、更加透明、更加富有效率,這就要求慈善組織不斷提升能力。

除了傳統的社會捐贈以外,慈善資源的來源可以包括慈善組織籌措款物活動所得收入、法律允許范圍內經營活動的收入、提供專業服務的收入、慈善組織創建企業的經營性收入、慈善組織的股權及債權收入、慈善財產投資的收入等。

首先,慈善組織應該發揮聯合的力量,推動多方合作,共建共創共享共贏,形成共建合力,這是任何一個機構都無法與慈善組織比擬的力量。其次,慈善組織要根據捐贈人的不同特質設計慈善參與的方式,暢通參與通道。最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公益慈善組織,成為慈善服務和產品的提供者,探索多元參與、形式新穎的慈善活動形式,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降低服務成本,使群眾得到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開展互聯網募捐,使用公開募捐的平臺,創立慈善募捐的品牌項目,是推動公眾參與慈善捐贈、獲得慈善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廣大公益類社會組織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質的慈善會、基金會合作,依法開展公開募捐,通過網絡傳播優秀的公益慈善項目,讓公眾感受到慈善的力量,獲得參與慈善的成就感,積極建立公開透明,方便快捷的慈善通道。

培育和規范各類慈善組織

慈善組織是慈善資源的整合者,是慈善服務的遞送者,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是慈善事業賴以存在與發展的組織保障,是現代慈善事業最重要的主體和組成部分。沒有發達的慈善組織,不可能有發達的慈善事業。鼓勵設立和發展慈善組織,規范慈善組織的治理結構和行為,是促進城市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城市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活力、管理規范、專業性強的慈善組織,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公益慈善服務,幫助和支持困難群體,解決社會問題。

政府部門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維護者,應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降低慈善組織注冊門檻,減少慈善組織運營中過多的技術性要求,培育和孵化社會組織。通過信息披露制度加強慈善組織的能力建設,形成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公眾監督的監督管理機制,不斷增強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依據《慈善法》和相關制度,推動公益慈善組織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建立規范、公開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公益慈善行業的監督管理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完善捐贈款物使用的查詢、追蹤、反饋和公示制度,逐步形成對慈善款物從募集、運作到使用效果的全程監督管理。

2020年,善城匯愛活動。圖/受訪者提供

2018年11月24日,2018廣州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動在廣州舉行,整個公益徒步活動吸引全國各地逾 2000 名徒步愛好者參加,他們 4 人一組,要完成 50 公里徒步挑戰,號召社會公眾關愛貧困地區兒童,參與脫貧攻堅戰。圖/受訪者提供

推動社會組織的發展

政府部門在社會組織初創期,可以采取孵化、創投和補貼政策;在社會組織成長和發展階段,可以采取補貼和扶持等措施;在社會組織相對成熟的階段,可以采取購買服務的措施。根據組織的不同發展階段,提供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政策工具。對于整個慈善生態,政府部門應采取監管性和規范性政策工具,包括信息披露、行業監管、信用體系、表彰獎勵等,激勵引導,提升監管,逐步提升社會組織的規范性和專業性。

引導慈善組織提供群眾急需的慈善服務

慈善組織的重要功能是公共服務的補充和慈善服務的遞送,當前,基于城市社區的慈善服務已經成為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慈善服務的社會化、市場化發展趨勢愈加明顯。由于長期以來政府在公共服務中占主導地位,基礎設施建設比重較大,服務的準確性和專業性往往跟不上,隨著社會組織的進一步壯大以及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促進公共服務的不斷深入,政府逐漸為社會組織讓渡了更多的社會自治和社會服務的空間;同時,由于公眾對于慈善服務需求的增加,以及社會組織服務能力不斷得到提升,使得社會組織逐漸成為了公共服務提供主體之一。

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

慈善行業組織是維系慈善公信力、實現慈善行業自治、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是現代慈善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慈善行業組織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優點,能夠貼近慈善組織,比較準確地把握慈善組織的需求,及時發現和解決慈善事業實踐中的問題。

《慈善法》規定,慈善行業組織的職責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反映行業訴求。慈善行業組織代表慈善組織的共同利益,反映慈善行業的整體利益訴求。慈善行業組織應該了解慈善組織的利益訴求,及時向政府部門、媒體和社會公眾發聲,反映會員的合理訴求。二是推動行業交流。慈善行業組織作為社會中介組織,應該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協調行業內組織之間的關系,加強行業交流。包括國內慈善組織之間的交流以及國內和國際同行間的交流,通過交流引進或輸出慈善事業發展的先進理念、經驗和優秀服務項目,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三是提高慈善行業的公信力。慈善行業公信力建設,除了要發揮政府監管和慈善組織內部治理及社會監督的作用外,慈善行業組織作用的發揮也不可或缺。行業組織作為行業自律的載體,其所制定的本行業的自律規范和行業標準應該得到所有會員自覺遵守和執行,以此來保持行業發展同社會公共利益的協調,維護行業秩序,逐步形成慈善組織的共同價值、共同標準以及共同規范。

開展面向社區的志愿服務

隨著政府職能轉移、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服務、基層民主建設不斷拓展,慈善活動逐漸分解、下沉到城市肌體的細胞——社區之中,融入到居民鄰里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之中。社區民生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開始逐步由社會力量、尤其是社區自有力量接手,為需要幫助的居民提供各項民生服務。

要大力倡導志愿服務的理念,讓市民更廣泛地融入志愿服務的時代浪潮中。發掘、動員、激勵志愿精神,結合民生需求,建立基層志愿服務隊,街道、社區社會組織配合動員在地化志愿者,給予相應的培訓和設備,針對社區居民的普遍需求,形成常態化的志愿服務站點。

讓志愿服務轉變成為在社區層面民眾自發開展的、守望相助的慈善行動。推動志愿服務的運行機制向基層化、個性化、精細化方向演變,在各社區內、鄰里間自主開展,而與社區互助融為一體。鼓勵社區內互幫互助,反過來也促進了鄰里間人際關系的改善,為社區積累了社會資本,有利于社區自治的持續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培育城市慈善文化,營造人人參與的慈善氛圍

慈善文化作為慈善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著一個城市的人文底蘊和精神面貌。慈善事業的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慈善理念的生成與培育則是慈善事業在社會大眾內心營造出的心理積淀。發展慈善事業需有良好的“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而這種環境的形成,既需要有文化的承載和激勵,也需要有制度的引導與規范。

因此,在當前環境下,各地城市應當充分利用自身資源,運用新聞媒體手段,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結合,積極構建慈善文化網絡,結合城市自身實際,培植出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慈善文化之樹。通過慈善表彰機制弘揚慈善文化,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宣傳,加強大眾對慈善事業的認識,增強居民的慈善意識。深入挖掘當地慈善文化,傳播慈善傳統,以全民慈善為導向,著力普及慈善理念,推廣慈善文化。

猜你喜歡
慈善事業慈善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慈善義賣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深入實施慈善法 促進廣東慈善事業大發展
慈善組織相關知識問答
慈善組織的登記、認定和終止
慈善事業的核心定位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おにのめにもなみ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