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理性檢視與規則修繕

2023-07-24 08:47王譯李嘉飛
關鍵詞:刑事案件庭審當事人

王譯,李嘉飛

■法學

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理性檢視與規則修繕

王譯1,2,李嘉飛1

(1.湘潭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湘潭大學 公益訴訟檢察理論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105)

在刑事司法領域,在線訴訟的出現完美契合司法實用主義的價值理念。在線訴訟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順應了智慧司法的時代潮流,但其相較于傳統線下庭審仍面臨理論上的正當性拷問。囿于當前在線訴訟規則抽象化的局限性,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程序運行中存在著諸如在線訴訟適用范圍有限、當事人程序選擇權保障機制不健全以及線上線下程序轉化機制缺失等問題。從在線訴訟規則的立法完善角度考量,立法機關須科學厘定在線訴訟適用范圍,健全在線訴訟當事人程序選擇保障機制,充分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完善刑事案件在線訴訟法庭規則與優化線上線下程序銜接機制,實現審判公正與審判效率的平衡。

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直接言詞原則;正當性;程序選擇權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刑事訴訟中的線下庭審模式已然無法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作為互聯網信息時代司法回應社會的產物,在線訴訟已逐步取得理論界與實務界的一致認可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線訴訟逐漸從民事領域延伸至刑事領域,各級人民法院通過在線訴訟信息系統與訴訟參與人取得視頻聯系,從而保證在遵守防疫政策的基礎上實現刑事案件的及時審判。當前我國關于在線訴訟的司法文件主要散見于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具有司法解釋性質的多個意見和通知文件之中(如表1)。

表1:我國關于“在線訴訟”的司法文件匯總表

雖然各地人民法院為響應時代發展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制訂了許多規范性文件,但由于數量繁多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從而在司法實踐中產生“同案不同程序”的現象。為推動后疫情時代在線訴訟制度的常態化運行,最高人民法院于2021年6月17日發布《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以下簡稱《在線訴訟規則》),首次采用“規則”形式的司法解釋對在線訴訟的適用范圍、法律效力、基本原則、程序選擇權等內容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推動我國在線訴訟進入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新階段。

刑事案件在線訴訟作為刑事審判領域的一種新形式,是互聯網時代實現司法信息化改革的必經之路。與傳統線下庭審模式相比,在線訴訟不僅打破了傳統線下庭審的時空限制,甚至有效緩解了當前訴訟程序中“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與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的雙重背景下,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必將成為后疫情時代司法審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傳統“對簿公堂”式的庭審模式仍屬于主導模式,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在當前階段只能是刑事訴訟程序的輔助手段。盡管《在線訴訟規則》作為我國在線訴訟制度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式文件回應了司法實踐中在線訴訟效力不明確、規則不統一以及適用條件不清晰等現實問題,但并未直接回應在線訴訟運行過程中應采取何種線上訴訟方式以及線上線下程序如何有效銜接等核心問題?鑒于此,本文擬從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對傳統線下庭審理論的潛在沖擊與在線訴訟的程序正當性入手,闡述現階段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在運行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難題。并結合《在線訴訟規則》進一步探索刑事案件在線訴訟規則的修繕路徑,以期為推動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制度合法有效適用及優化刑事訴訟程序運行長效機制提供學理參考。

二、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理論探析

(一)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對傳統庭審理論的潛在沖擊

從庭審發展的歷程觀之,在線訴訟作為全新的審理模式不僅打破了傳統線下庭審的時空限制,亦對傳統線下庭審的價值理念和基本原則造成了沖擊,具體包括刑事案件在線訴訟是否符合直接言詞原則、能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以及是否體現傳統線下庭審的“場景效應”三個方面。但究其本質,筆者認為在線訴訟作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傳統線下庭審模式繼承與創新的重要成果,其對傳統理論的沖擊并非絕對的否定[1],二者之間必然存在可調和之處。

1.對直接言詞原則的理論沖擊

“對席審判,坐地對質”是直接言詞原則的關鍵。直接言詞原則作為一項重要的審判原則,其分為直接審理原則和言詞審理原則兩個部分。首先,直接審理原則主要包括在場原則與直接采證原則兩個層面[2]。其一,在場原則指庭審必須在被告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全部到場的情況下由法官主持審理[3]。其二,直接采證原則要求法官必須親歷法庭調查并在庭審過程中采信證據,以此作為定案的依據[4]。直接采證原則要求法官親身經歷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并直接接觸和核實證據的真實性與合法性,此乃是司法親歷性原則的直接體現。其次,言詞審理原則指法庭審理過程中法官須以言詞交流的方式集中審理,各方訴訟參與人也須以言詞的方式提供證言和相互質證,使刑事判決建立在法庭調查和言詞辯論的基礎上[5]。直接言詞原則作為法官自由心證的前提,其最終目的在于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參與權和辯論權。

直接言詞原則旨在使法官在查清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準確定罪量刑,即法官能夠基于對庭審現場的察言觀色并運用自身的邏輯推理和經驗法則,對案件事實作出內心確信。相較于傳統庭審模式,由于在線訴訟須借助網絡視聽傳輸技術來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等審理環節,因此訴訟參與人之間的線上庭審空間會導致直接言詞原則被架空。雖然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從形式上削弱了直接言詞原則在庭審過程中的效果,但筆者認為在線訴訟模式的適用僅僅是將傳統線下庭審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轉移到線上進行,其與直接言詞原則之間并不存在天然的障礙,在線訴訟所處物理空間上的隔絕并未沖破直接言詞原則的司法價值。在在線同步審判的過程中,公訴人、被告人與法官三方主體可以突破實體法庭的限制,在不同的地點借助互聯網平臺依法通過言辭的方式陳述自己的觀點,當事人的辯論權利并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即便是在異步審判的過程中,在線訴訟依然需要通過言詞的方式推動庭審的進行,亦并未超越直接言詞原則的范圍。申言之,在線訴訟并未突破“控辯審”三方主體“在場”的基本構造[6],亦未改變通過言詞的方式說服法官的訴訟目的,因此在線訴訟對傳統庭審模式的挑戰僅僅局限于形式層面,并未違背直接言詞原則的實質內涵。

2.對訴訟參與人權利保障的沖擊

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對于提高司法效率、實現司法便民及其減輕司法負擔具有積極作用,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惡化控辯雙方相對平等的訴訟格局、減損被告人的質證權與法庭的質證效果、增加訴訟參與人的個人信息侵權風險。第一,在線訴訟可能會對辯護權的充分行使產生不利影響[7]。刑事案件在線訴訟模式可能會出現庭審時被告人與辯護人身處兩地的情形,降低被告人與辯護人之間的信息交流,使控辯雙方不平等的訴訟格局進一步惡化[8]?!案艨蘸霸挕钡霓q護方式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但是相較于傳統線下庭審“面對面”的溝通方式,其不可避免地會阻礙雙方在法庭上的溝通,這將直接損害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辯護權。第二,在線訴訟有可能會減損被告人的質證權和法庭的質證效果[9]。質證權作為被告人辯護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被告人對公訴方在實體和程序方面指控其有罪證據的關聯性、合法性和客觀性進行反駁與質疑的權利[10]。囿于在線訴訟本身的局限性,于言詞證據而言,“隔著屏幕面對面”的訴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證據的真實性和直接性。于實物證據而言,一方面,依托物質載體的證據被電子化后因不能直接接觸式地、全方位地觀察而僅具有推定的效力,其原件證據的真實性無法保障;另一方面,審理屏幕的有限視角將嚴重影響法官細致觀察當事人、證人等訴訟參與人的面部表情等幕后證據,進而影響法庭的證據調查效果[11]。因此,被告人的質證權由于在線訴訟客觀條件的限制,其證據效果大打折扣,與線下庭審的質證、認證等程序存在根本的差異。第三,在線訴訟可能增加訴訟參與人的個人信息侵權風險。相較于傳統線下庭審,在線訴訟對個人信息保護具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在線訴訟過程中,身份認證、法律文書及其證據材料等都蘊含著訴訟參與人的相關信息[12]。遵循信息保護義務既是訴訟參與人的法律義務,又是法官應當遵守的法定職責。但基于互聯網技術本身的風險性,在線訴訟身份認證、證據材料、審判公開及其訴訟文書中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顯著提升。

3.對傳統線下庭審的“場景效應”的沖擊

從司法功能層面觀之,刑事庭審不僅承擔著定罪量刑的司法功能,而且發揮著教化被告人的功能。傳統法庭的布置不僅僅只是一個審判的場所,而且是公平正義和法律嚴肅性的象征,具有“場景效應”。傳統線下庭審通過對物理空間的在場性、公開性、儀式性及親歷性等要素的強調,從而為案件事實的查證提供必要的保障。經過特殊布置的庭審現場能夠凸顯庭審的儀式感與庭審秩序、增強法律的權威性、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及其提高司法人員的專業性與技術性。而相較于傳統線下庭審的“場景效應”,在線訴訟的空間虛擬性與當事人的非現實化等特征不僅會降低訴訟參與人的程序參與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法庭的審判效果。從刑事案件適用在線訴訟至今,理論界與實務界針對在線訴訟對保障庭審功能與司法權威性的挑戰存在不同的觀點。其中,有學者認為“線上庭審”模式使司法審判儀式性和表演性喪失,司法審判又將回到“廣場化”場景之中[13]。有學者認為在線訴訟的運行已經使“司法劇場化”向“司法網絡化”轉變,在線訴訟已然打破了傳統訴訟的固有模式,這可能導致被害人訴訟權利受損、傳統訴訟價值背離的后果[14]。有一線法官直言在線庭審與庭審儀式感和法律權威間并不存在沖突,通過嚴明的法庭紀律、規范各方主體的法庭著裝及其規范各方的庭審場景仍可實現與傳統庭審相同的劇場效應[15]。有學者認為在線庭審不會對庭審實質真實性造成根本沖擊,在線庭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日漸逼真的庭審場面和嚴格的在線庭審程序,可以保障傳統審判的儀式感和威嚴感持續存在[16]。筆者認為,在線訴訟在適用之初或許會對庭審功能與庭審儀式感的保障產生形式上的沖擊,但隨著在線訴訟庭審規則、法庭紀律及其法庭著裝等的完善,其并不必然欠缺庭審儀式感。

(二)刑事案件在線訴訟之正當性分析

刑事案件在線訴訟作為一種符合司法發展規律和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新模式,是互聯網發展與司法為民思想指導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其在實務運行中必然會遇到諸多的挑戰,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化、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與刑事案件數量不斷攀升的三重背景下,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運行具有足夠的正當性。筆者擬從實現科技進步與智慧法院建設的融合、正義與效率的平衡及其司法便民利民三個角度進行深入分析。

1.在線訴訟實現科技進步與智慧法院建設的融合

在刑事司法領域,在線訴訟作為“互聯網+訴訟”的關鍵內容和重要表現形式,已然成為數字化司法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線訴訟不僅是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司法審判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更是推進司法審判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及其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從技術角度考量,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人民法院主動探索在線訴訟審理機制,以便實現順應時代需求和司法便民的司法目的?;ヂ摼W技術的發展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法庭與案件數據緊密結合,為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智能庭審新模式提供了全方位的智能支撐。從在線訴訟功能實現層面考量,“互聯網+訴訟”將當事人在線起訴、應訴、舉證、質證、庭審及其判決等需求集中為一體,實現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全網絡化。從域外在線訴訟的實踐現狀來講,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線訴訟在域外早有涉及,尤其是在澳大利亞、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已經相對成熟。簡言之,刑事案件在線訴訟作為實現科技進步與智慧法院建設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符合全球司法審判的發展潮流。

2.在線訴訟實現正義與效率的平衡

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技術與智慧司法的融合呈現出不可阻擋之勢,在線訴訟能夠更好更快實現司法公正和訴訟效率的平衡。筆者將“在線訴訟”作為關鍵詞在“聚法案例”數據庫中共檢索到805個司法判決,通過觀察以上數據可以得知,我國自2018年至2022年人民法院采用在線訴訟模式審理案件的數量基本處于持續上升狀態(如圖1)②。固然該案例數據庫統計樣本存在相對局限性,但毫無例外地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是推動在線訴訟廣泛應用的催化劑。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地人民法院依法通過在線訴訟審判刑事案件,不僅有效避免新冠肺炎疫情對司法活動的影響,而且有效保障司法審判與疫情防控的同時兼顧。從理論層面的正當性角度考量,囿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為避免刑事案件久拖不決和超期羈押的現實狀況,刑事案件在線訴訟不僅契合了比例原則的實質內涵,而且滿足了保障人權的實質需求。在線訴訟實現了網絡空間與物理空間的協同,從本質上突破了地域乃至時域的限制,支持遠程異地甚至非同步審理模式[17],有效提升了刑事訴訟的司法效率。從價值取向層面觀之,刑事訴訟旨在實現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統一。從懲罰犯罪層面觀之,在線訴訟在對證據的收集和核實的基礎上準確、及時、合法地揭露、證實犯罪,不因線上與線下的區別而拖延訴訟;而從保障人權層面考量,在線訴訟制度設計與運行不僅可以從技術上確保司法公開原則的貫徹落實,而且有助于降低當事人參與訴訟的成本和減輕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在程序上充分保障被追訴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利,實現司法效率的價值優化。綜上,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的在線訴訟模式既可以實現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平衡,又可以進一步優化司法資源的配置,保障司法審判的順暢進行。

圖1:2017-2023年人民法院采用在線訴訟模式審理案件數量統計表(截止2023年1月)

3.在線訴訟實現司法便民利民

在線訴訟作為智慧法院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通過在線訴訟實現訴訟信息公開,幫助人民群眾了解司法裁判和熟悉訴訟流程與裁判思維,提高人民法院與訴訟參與人之間的信息流通,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在線訴訟普及法律知識,提升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深化司法基層治理功能。從實踐層面考量,刑事案件在線訴訟是智慧法院建設和司法便民原則的實踐體現。在司法實踐中,刑事訴訟的過程中長期存在證人出庭率低和證人出庭保障不足等問題,而在線訴訟可通過利用證人碎片化時間視頻作證的方式有效應對傳統線下庭審過程中的此類問題。刑事案件在線訴訟不僅可以免去證人舟車勞頓之苦,降低證人出庭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而且有利于提升司法審判的效率,緩解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符合訴訟經濟原則的要求③。在線訴訟制度旨在為當事人降低訴訟成本、統籌兼顧不同群體的訴訟能力和司法需求及提供差異化、精準化的在線訴訟服務[18]。便民利民作為在線訴訟的價值取向,其依托智慧法院的建設成果,通過互聯網能夠實現和當事人的即時溝通,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提升精準服務水平。在線訴訟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便利化服務的同時,充分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知情權與程序利益處分權,確保在線訴訟“降成本不降質量、提效率不減權利”,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在線訴訟服務新模式。

三、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理性檢視

從客觀層面來看,在線訴訟程序相較于傳統刑事訴訟程序秉持高效、便民、快捷的價值追求,同時如何推動刑事案件在線訴訟規范化、常態化運行等一系列問題也是不可回避的現實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在線訴訟規則(征求意見稿)》中并未對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適用范圍予以規定,盡管《在線訴訟規則》正式發布稿加入了刑事案件的相關內容[19],但筆者發現僅第3、37條是在充分考慮刑事案件獨特需求的基礎上所提供的實踐指引,其余法律條文整體上具有濃厚的民事體系色彩[20]。從我國當前的立法實踐來看,對于刑事案件在線訴訟適用范圍具有局限性,傳統庭審與在線訴訟如何轉化,如何保障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被告人不按時參加在線訴訟或者中途退庭該承擔怎樣的法律后果等問題,均面臨著法律缺位或者片面化的現實困境,筆者將對此展開逐一論述。

(一)刑事案件在線訴訟適用范圍具有局限性

從案件適用類型層面,在2020年發布的《在線訴訟通知》中對可以適用在線訴訟的刑事案件范圍作了明確規定。而2021年《在線訴訟規則》第3條對適用在線訴訟的刑事案件又作出新的規定,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刑事速裁程序案件可適用在線訴訟。刑事速裁程序僅適用于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可能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簡單刑事案件,對其適用在線訴訟不僅契合在線訴訟的價值追求,而且有利于實現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與促進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其二,減刑、假釋案件可適用在線訴訟。由于減刑、假釋案件相關的證據材料均來自于監獄的書證,在法庭審理的過程中電子化展示具有便利性,并且此類案件案情簡單明了,因此減刑、假釋案件可以適用在線訴訟。其三,因其他特殊原因不宜線下審理的刑事案件可適用在線訴訟。雖然該條款可作為刑事案件在線訴訟適用范圍的兜底條款,將《在線訴訟通知》中所規定的簡易程序案件、認罪認罰案件與妨害疫情防控的刑事案件歸于其中。與此同時,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可以綜合考慮當事人的意愿、案件性質、復雜程度和證據情況等因素確定是否適用在線訴訟,但何為“其他特殊原因”并無相應的法律規范予以明確規定,此為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適用范圍留下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避免被追訴人、被害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因出庭而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各地法院對適用線下庭審審理的普通刑事案件也采取在線訴訟的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實踐中對在線訴訟適用范圍的標準理解不一的運行困境。

(二)當事人程序選擇權保障機制須進一步完善

從權利性質層次觀之,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作為程序性訴訟權利,是在線訴訟制度構建的前提和正當性基礎④?!鞍讣芊襁m用在線訴訟”“由誰選擇適用在線訴訟”及其“如何保障當事人程序選擇的自愿性”等問題是在線訴訟中被追訴人其他相關權利行使的前提和基礎。從規范層面觀之,我國在線訴訟中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經歷了從“被追訴人單方同意”到“合意型”模式的轉變[21],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程序選擇權自愿性保障不充分、程序異議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其一,從程序選擇權自愿性保障層面,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程序選擇權的前提是當事人對在線訴訟適用范圍、適用程序、法律效力及其程序轉化等實體性和程序性事項有明確認知,在充分了解在線訴訟制度的基礎上作出自愿、合法與有效的選擇。因此,法院在開庭前負有告知當事人在線訴訟的具體形式、權利義務以及法律效力等法定義務,保障當事人程序選擇的自愿性與合法性。雖然《在線訴訟規則》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在線訴訟應當征得當事人的同意,并且告知在線訴訟的相關內容,但是此項規定僅僅局限于告知當事人在線訴訟的一般性程序事項,而針對當事人重大實體權益保障的內容卻并未涉及。其二,從程序異議機制層面,刑事訴訟程序的運作不僅需要法官的居中指揮,同樣需要相互對抗的雙方當事人對程序運行的推動作用。囿于法官和當事人雙方立場的差異化,因此在選擇適用在線訴訟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矛盾和沖突。從法官角度考量,由于現階段案多人少糾紛解決的現實壓力,法官更傾向于選擇適用在線訴訟;而當事人由于自身技術條件限制與對在線訴訟的信賴程度的原因考量,或許更愿意選擇傳統線下庭審。若忽視程序選擇中的個體差異性僅將目光停留在提升司法效率問題上,則必然會侵害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然而,現有的法律文件雖賦予當事人程序異議權,但其仍缺乏程序異議的系統化和整體性。

(三)缺乏統一的案件審理程序

庭審實質化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22],其目的在于發揮庭審在審判中的決定性作用。由于在線訴訟存在物理隔絕與網絡虛擬性先天的局限性,其相較于傳統線下庭審缺乏強制措施的約束力與法庭莊嚴肅穆的審理環境對訴訟參與人的心理震懾,因此亟需通過完善的在線訴訟庭審規則強化在線訴訟中的庭審儀式感?!对诰€訴訟規則》盡管對在線訴訟庭審流程有所涉及,但僅僅39條的《在線訴訟規則》仍無法建構體系化、精細化、可操作的在線訴訟規則規范。第一,從庭審流程層面,各地法院若不遵循統一的訴訟流程,則可存在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之虞。在積極推進在線訴訟常態化發展的過程中,基于在線訴訟遠程性、視頻性的特征,有必要進一步規范在線訴訟流程,以保證在線訴訟的順利進行。第二,從庭審規范層面,當前實務中存在當事人穿睡衣、邊開車邊庭審等在線訴訟的“亂象”,為保障在線訴訟的庭審儀式感和增加法律的權威性,須規范各方主體開庭時的著裝與在線訴訟的背景,須重構在線訴訟庭審規則,防止在線訴訟“野蠻式生長”。第三,從庭審紀律層面,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法庭規則》(以下簡稱《法庭規則》),在傳統線下庭審中法院對訴訟參與人的不當行為能夠及時規范、制止。而在線訴訟由于監控設施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易導致法官無法通過互聯網及時遏制訴訟參與人的惡意訴訟行為。此外,《在線訴訟規則》第25條所規定的在線庭審紀律過于簡略和抽象,有必要明確具體的違紀違規行為和相應的制裁措施,以保障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23]??傊?,由于缺乏統一的案件審理程序,勢必會導致部分法律法規在司法實踐的適用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模糊地帶”,從而對在線訴訟制度的穩定發展造成潛在的沖擊。

(四)線上線下程序轉化機制的缺位

《在線訴訟規則》第5條對在線訴訟程序轉化雖予以明確規定⑤,但線上線下轉化通道在司法實踐中運行并不流暢。在線訴訟的定位對在線訴訟與傳統線下訴訟的銜接與轉化具有直接影響?,F階段理論界對在線訴訟存在兩種不同的定位。其一,有學者認為在遠程審判作為一種新的審判方式,是對傳統線下庭審的一種延伸與補充[24]。若認為在線訴訟是傳統庭審的延伸和補充,則在理論上僅存在在線訴訟向線下庭審轉化的可能性。其二,另有學者認為在訴訟活動數字化不存在技術障礙的今天,在線訴訟與傳統線下庭審之間應當是一種相互并列存在的關系[25]。若采納此種并列式的觀點,在線訴訟與線下庭審之間具備相互轉化的可行性。筆者認為,在線訴訟線上線下程序轉化理應采納在線訴訟與線下庭審相互轉化的觀點,以便于實現其尊重當事人選擇適用或者拒絕適用的自愿性和保障當事人在線訴訟線上線下程序轉化自由的目的。但是,當前在線訴訟制度雖然明確規定當事人因自身欠缺在線訴訟能力、不具備在線訴訟條件等客觀原因可申請轉入線下庭審,或者人民法院因案件存在疑難復雜、需證人現場作證等客觀原因可以依職權轉化,但法律規范對如何進行線下或者線上程序的轉化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申請將線下程序轉為線上并未涉及。

四、完善刑事案件在線訴訟規則的立法建議

客觀而言,在當前刑事案件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及其數字化司法改革的復雜背景下,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地位,其具有理論層面的正當性和實踐層面的科學性。但相較于傳統訴訟模式,刑事案件在線訴訟規則仍存在漏洞和空白之處,若當事人與法官濫用在線訴訟可能會損害當事人的訴訟權益與違背訴訟的司法價值。此外,《在線訴訟規則》作為司法解釋性質的規定,無法完全代替作為法律性質的法律規則。鑒于此,筆者擬從科學厘定在線訴訟適用范圍、健全在線訴訟當事人程序選擇保障機制、堅持以在線訴訟程序規范為運作基礎、優化線上線下程序銜接機制以及完善刑事案件在線訴訟保障措施等五個維度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對相關規則進一步的細化和調整,以期常態化推進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工作。

(一)科學厘定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適用范圍

在線訴訟作為智慧法院建設的重要成果,其與傳統線下訴訟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⑥[26]。立法機關應當在綜合考慮刑事案件性質、查清事實的難易程度及其司法公正與效率因素的情形下,從積極與消極兩個維度科學厘定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適用范圍。從積極層面,其一,針對《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規定的刑事簡易程序案件,立法應當明確其采用在線訴訟的可行性。在司法實踐中簡易程序適用在線訴訟不僅不會侵害被追訴人的實體權利,甚至有利于減輕被追訴人的訴訟負擔和成本。其二,針對被追訴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認罪認罰案件,適用在線訴訟一方面契合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另一方面契合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現實需求。其三,對案件事實清楚、證據沒有異議或者爭議不大的二審刑事案件依法適用在線訴訟,既可以提升二審的審判質量,又能夠充分保障當事人的上訴權利。從消極層面,雖然《在線訴訟規則》第21條對不宜適用在線訴訟的七類情形作了規定⑦,但由于其欠缺針對性和明確性而有必要進一步予以細化。因此,筆者認為對依法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疑難、復雜或者有重大社會影響,被告人明確不同意適用在線訴訟或者被告人不認罪、作無罪辯護等案件,人民法院應禁止適用在線訴訟而采用傳統線下庭審模式[27]?;诖?,囿于在線訴訟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立法須科學厘定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適用范圍,將部分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案件事實清楚且爭議不大的其他刑事案件亦納入在線訴訟管轄范圍,堅持以合法和有限為適用原則,適度擴展刑事案件在線訴訟適用的空間和范圍,促使在線訴訟發揮其應有的制度價值。

(二)健全在線訴訟當事人程序選擇權保障機制

在“線上線下審判常態化并行”的訴訟模式新格局下,如何保障在線訴訟當事人程序選擇權成為當前司法實踐中的重要課題?!对诰€訴訟規則》對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的適用條件、運行機制、法律效力等內容已經作了明確規定,但實際情況卻往往事與愿違。針對司法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刑事案件在線訴訟不能回避當事人程序選擇權被侵犯的風險,理應健全當事人程序選擇權保障機制,破除其權利保障的困境。首先,須充分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28]。是否可以適用在線訴訟,不僅受制于案件性質、復雜程度、技術水平等因素,還取決于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立法機關須通過細化在線訴訟規則的方式充分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充分保障當事人享有在事前程序中自由選擇采用在線訴訟解決糾紛的權利與事中因客觀原因將在線訴訟轉化為線下庭審的權利。其次,強化保障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一方面,法院須充分告知當事人在線訴訟的具體環節、權利義務等程序性事項與涉及當事人實體權利的實體性事項,針對法院不履行告知義務設定專項懲戒機制,確保當事人對在線訴訟的明確認知。另一方面,針對司法實踐中部分當事人自身技術條件欠缺的情形,法院應當充分提供技術與設備的支持,保障在線訴訟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參與性[29]。最后,須完善當事人的程序異議權,以健全當事人的程序救濟機制。程序異議權作為當事人實現其程序選擇權的一種救濟性措施,可有效降低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知情權、程序選擇權等權利被侵犯的風險。具體而言,人民法院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賦予當事人程序異議權:其一,法院可以探索在線訴訟程序中賦予當事人一般性程序異議權,針對對方當事人與法官在在線訴訟程序中的違法不當行為提出異議,以保障在線訴訟程序的合法化和制度化。其二,法院應賦予當事人在法院行使訴訟指揮權過程中的異議權⑧[30][31]。由于在線訴訟規則法律內容的抽象化與模糊化,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在程序簡化、程序轉化等方面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通過賦予當事人在法院行使訴訟指揮權中的異議權,當事人可以以在線訴訟程序違法為由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可以通過撤銷原判、發回重審予以制約一審法院的自由裁量權,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32]??傊?,通過健全當事人程序選擇保障機制,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在線訴訟過程中對當事人程序選擇權侵害的風險,甚至可以實現公正審判與訴訟效率的價值優化與平衡。

(三)堅持以在線訴訟程序規范為運作基礎

如前所述,在線訴訟是我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與互聯網司法建設相互交織的所作出的回應與選擇,可以通過“非接觸式”的在線訴訟有效降低人員集中的傳染危險。由于在線訴訟相較于傳統線下庭審具有空間虛擬性和非現實性的特點,因此需要制定有別于線下庭審規則的在線訴訟規則,以有效保障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程序的順暢進行。首先,須規范在線訴訟流程。刑事案件在線訴訟須借鑒域外經驗,確定更加規范的在線訴訟流程。其一,庭審前,法官應審查當事人在線訴訟的自愿性與合法性,明確當事人在線訴訟采取何種訴訟模式以及告知在線訴訟的時間、具體環節、注意事項及其法律后果,為正式開庭審理作充足的準備。其二,庭審中,法官應再次詢問當事人適用在線訴訟的自愿性,嚴格遵循法定程序開展調查、辯論等庭審活動并保證當事人在庭審途中的程序選擇權,以充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其三,庭審后,法官應當綜合考慮在線訴訟過程中的辯論、公訴人與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定罪量刑,實現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刑訴目的。其次,須加強庭審活動的儀式感與權威性。雖然實現司法權威與庭審儀式感是在線訴訟的附隨任務,但在線訴訟仍應加強各方主體訴訟行為的規范性,提高在線訴訟的刑事庭審司法權威。一方面,在線訴訟作為與傳統訴訟模式相并列的庭審模式,其理應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以下簡稱為《法庭規則》)的相關規定[33]。但隨著刑事案件在線訴訟適用數量的逐步增加,未來立法須在遵循《法庭規則》的基礎上從庭審環境、畫面要求及其庭審紀律等方面進行全面規范。另一方面,出庭人員應當按照法律規定規范著裝和文明著裝,以保障法庭審理的儀式感⑨。最后,須明確在線訴訟懲戒機制。為確保在線訴訟的嚴肅性,維護庭審紀律,應當輔助相應的違紀懲罰措施。其一,應明確在線訴訟中被告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不按時參加在線訴訟的,視為“拒不到庭”,庭審中故意脫離庭審視頻畫面,除查明確屬技術、網絡故障等原因導致庭審無法正常進行外,視為“中途退庭”。面對“拒不到庭”與“中途退庭”這兩種情形,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決。其二,應明確在線訴訟中違反庭審秩序的相關后果,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妨害在線訴訟秩序的,應對其予以訓誡、強行關閉音視頻功能、責令退出庭審、罰款、拘留或者記入誠信檔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⑩。

(四)優化線上線下程序銜接機制

依據《在線訴訟規則》第37條的規定?,人民法院適用在線訴訟須綜合考慮當事人的意愿和案件基本情況,但具體選擇哪個階段適用在線訴訟主要取決于當事人的意愿。申言之,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當事人既可以選擇從始至終堅持在線訴訟的模式,即全程式在線訴訟模式;又可以根據案件與客觀情形的變化而選擇僅僅部分環節適用在線訴訟,即階段式在線訴訟模式。不論當事人采取全程式訴訟模式,亦或是階段式訴訟模式,法院均應當充分保障當事人的選擇權?!对诰€訴訟規則》第5條雖然對線上線下轉化程序予以規定,但是其條文內容過于籠統和抽象、缺乏針對性,導致實務中各地操作不統一。筆者認為優化線上線下程序銜接機制須從以下三方面完善。其一,明確線上線下程序轉化啟動方式。面對線上線下兩種庭審模式并存的情形,一方面須依申請啟動線上線下程序轉化。當出現欠缺在線訴訟能力、相應環節不宜在線辦理等客觀情形時,當事人或者公訴人有權利向法院提出申請,經人民法院審查后及時終止在線審理并轉為線下審理。但是,為避免訴訟拖延和司法資源的浪費,線上線下程序轉化應以一次為限,不允許當事人反復轉換。而另一方面須依職權啟動線上線下程序轉化。面對當事人不具備在線訴訟能力時,人民法院有權依職權主動更換訴訟模式[34]。其二,明確線上線下程序轉化流程。庭審模式轉化時,人民法院理應采用法律文書的方式向當事人及其公訴人說明線上線下程序轉化的理由,并及時通知再次開庭審理的方式、時間、地點等相關庭審信息,以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其三,優化線上線下庭審模式轉化法律效力銜接。針對線上線下程序轉化后是否需要重新審理的問題,筆者認為其最終的決定權歸屬于同意庭審模式轉化的法官。法官應當在綜合考慮刑事案件庭審具體情況、當事人合法權益保護以及司法效率的情形下決定是否對此前進行的程序重新審理。

(五)完善刑事案件在線訴訟保障措施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在線訴訟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面對當前在線訴訟運行過程中存在現實挑戰,需要構建以在線訴訟為核心,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多元化的庭審設備為補充的常態化在線訴訟庭審格局。首先,在線訴訟依托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保障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流暢進行,須推動互聯網信息技術提質升級。第一,最高人民法院應當搭建規范、統一的在線訴訟運行平臺,公布在線訴訟技術標準與操作規范,改變以往司法實踐中設備條件不一、技術標準多樣化、各法院在線訴訟平臺各自為營模式的亂象,推動各地人民法院在線訴訟的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實現全國法院系統的互聯互通[35]。第二,由于受制于信號、網絡等技術因素的影響,在線訴訟過程中須配置技術人員,及時提供網絡設備維護服務,保障網絡的順暢運行。因此,法院應當進一步加強法官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在線訴訟的順暢進行提供專業的人才保障。第三,國家應當大力發展5G技術,推動5G網絡全覆蓋,并將5G網絡引入在線訴訟領域,推動在線訴訟高效運轉[36],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零距離的在線訴訟服務。

其次,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被告人權利保障機制。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在提升司法效率的同時也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其一,須充分發揮值班律師的最大效用。通過研究當前在線訴訟的實踐可以發現,部分當事人由于缺乏對在線訴訟程序的明確認知,因此對于未自行聘請辯護人與不符合法律援助辯護條件的被告人,需要充分發揮值班律師提供法律咨詢、程序選擇建議等法律幫助的作用,保障被告人的程序選擇權等訴訟權利,實現值班律師辯護人化和實質化。其二,須保障辯護人的閱卷權與會見權。閱卷權與會見權作為辯護人進行辯護的前提條件,須豐富辯護人適用閱卷權與會見權的具體方式,從而保障辯護人的辯護權利。從操作方式層面,針對辯護人的閱卷權,司法機關須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將案件材料和證據電子化,不斷推進多樣化的新型閱卷方式,構建辯護人現場閱卷、異地閱卷與互聯網閱卷的多元化閱卷服務體系;就辯護人的會見權而言,司法機關理應建立規范的視頻會見制度,設置辯護律師會見網上預約通道,依法依規保障辯護權的有效行使。此外,在保障辯護人閱卷權與會見權的基礎上,須在立法中建立有效的權利救濟機制,對侵犯、變相剝奪辯護人權利的行為及時追究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最后,須增強在線訴訟個人信息安全維護強度。如前所述,由于互聯網技術所固有的開放性與虛擬性等特性,當互聯網技術與審判相結合時,訴訟參與人的個人信息被侵犯的風險不容忽視。筆者認為,為解決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庭審網絡直播風險與網絡平臺竊取案件信息等棘手問題,理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規制:其一,須實現網絡平臺自我監管、法院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的有機結合。從網絡平臺自我監管層來看,網絡平臺應當及時修補互聯網技術漏洞,加強自我監督,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處理數據,履行保密義務。此外,在線訴訟過程中網絡平臺對個人信息的收集應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則,充分保障訴訟參與人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從法院內部監管來講,法院內部應分級分類處理刑事案件,保障案件信息共享過程中的安全性。從外部監管層面考量,立法機關應對收集信息違法的行為設置相應的懲戒措施,相關責任主體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對于情節嚴重的,依法承擔刑事責任。其二,須有效銜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有關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關聯法律?!秱€人信息保護法》與《民法典》等相關法律從事前預防與事后補救的角度確認了多種保護個人信息的方法與責任方式,人民法院須妥善處理個人信息保護與司法審判的關系,推動在線訴訟健康發展。

五、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最高人民法院將推動互聯網司法建設納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整體規劃。本次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互聯網+訴訟”的深度融合,有效保證了疫情期審判執行的正常開展。在此背景下,隨著《在線訴訟規則》的頒布和實施,我國在線訴訟的發展已經進入規范化發展的新階段。盡管在線訴訟相較于傳統線下庭審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但由于受技術水平、適用效果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在線訴訟在后疫情時代的運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諸如刑事案件適用范圍有限、權利保障機制不健全、程序轉化不順暢、個人信息安全遭受侵犯等現實問題亟需解決。因此,未來立法需要在總結司法經驗與借鑒域外經驗的基礎上,以尊重傳統庭審規律與拓展科技司法應用場景為指引,通過在適用范圍、程序轉化、庭審規則、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完善在線訴訟規則,逐步實現刑事案件糾紛解決人權保障與司法效率的平衡,實現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

① 實踐中存在諸如在線訴訟、在線庭審、遠程審判、電子訴訟等多種概念,在線訴訟的稱謂雖呈現多樣化的形式,但內涵與外延基本一致?;凇对诰€訴訟規則》的頒布,本文將以“在線訴訟”為統一表述。所謂在線訴訟,是指審判人員、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與多媒體存儲技術以可視化的形式在互聯網虛擬空間舉證質證、法庭辯論、解決案件糾紛的審理形式。

② 參見“聚法案例”裁判文書數據庫,訪問日期為2023年2月14日。

③ 刑事訴訟經濟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在刑事訴訟中,應當以盡量少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耗費來實現司法公正的刑事訴訟價值目標。

④ 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屬于程序性訴訟權利,即當事人既可以通過選擇體驗感更好的傳統線下庭審模式獲得程序性利益,也可以選擇高效率的在線訴訟模式獲得程序性利益,其不涉及實體性訴訟權利。

⑤ 訴訟程序轉化指將線上訴訟中的部分程序或者全部程序轉化為線下訴訟,或者將線下訴訟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程序轉化為線上訴訟。

⑥ 《在線訴訟規則》第1條第2款明確規定:“在線訴訟活動與線下訴訟活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⑦ 《在線訴訟規則》第21條規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案件,應當根據當事人意愿、案件情況、社會影響、技術條件等因素,決定是否采取視頻方式在線庭審,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適用在線庭審:(一)各方當事人均明確表示不同意,或者一方當事人表示不同意且有正當理由的;(二)各方當事人均不具備參與在線庭審的技術條件和能力的;(三)需要通過庭審現場查明身份、核對原件、查驗實物的;(四)案件疑難復雜、證據繁多,適用在線庭審不利于查明事實和適用法律的;(五)案件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的;(六)案件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受到廣泛關注的;(七)人民法院認為存在其他不宜適用在線庭審情形的?!?/p>

⑧ 訴訟指揮權是為了訴訟活動有秩序進行,實現公正的審判而賦予法院的權利,其是刑事審判權的相關權力之一。

⑨ 對于在線訴訟場所與著裝,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第2、12、13條的相關規定,保障在線訴訟的規范性。其中第2條規定:“法庭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依法審判各類案件的專門場所。法庭正面上方應當懸掛國徽?!钡?2條規定:“出庭履行職務的人員,按照職業著裝規定著裝。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著正裝:(一)沒有職業著裝規定;(二)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三)所在單位系案件當事人。非履行職務的出庭人員及旁聽人員,應當文明著裝?!钡?3條規定:“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訴人出庭受審時,著正裝或便裝,不著監管機構的識別服。人民法院在庭審活動中不得對被告人或上訴人使用戒具,但認為其人身危險性大,可能危害法庭安全的除外?!?/p>

⑩ 對于違反在線訴訟法庭紀律的懲戒措施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第19、20條的相關規定。其中,第19條規定:“審判長或獨任審判員對違反法庭紀律的人員應當予以警告;對不聽警告的,予以訓誡;對訓誡無效的,責令其退出法庭;對拒不退出法庭的,指令司法警察將其強行帶出法庭。行為人違反本規則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暫扣其使用的設備及存儲介質,刪除相關內容?!钡?0條規定:“行為人實施下列行為之一,危及法庭安全或擾亂法庭秩序的,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一)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以及傳染病病原體進入法庭;(二)哄鬧、沖擊法庭;(三)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司法工作人員或訴訟參與人;(四)毀壞法庭設施,搶奪、損毀訴訟文書、證據;(五)其他危害法庭安全或擾亂法庭秩序的行為。

? 《在線訴訟規則》第37條第1款規定:“符合本規定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的刑事案件(刑事速裁程序案件,減刑、假釋案件,以及因其他特殊原因不宜線下審理的刑事案件),經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同意,可以根據案件情況,采取在線方式訊問被告人、開庭審理、宣判等?!?/p>

[1] 左衛民.中國在線訴訟:實證研究與發展展望[J].比較法研究,2020(4):170.

[2] 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206.

[3] 劉廣三.刑事證據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74.

[4] 陳瑞華.什么是真正的直接和言詞原則[J].證據科學,2016(3):266.

[5] 卞建林.直接言詞原則與庭審方式改革[J].中國法學,1995(6):96.

[6] 顧亞慧.重大疫情下刑事案件遠程庭審的運行與省思[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0(4):177.

[7] 高通.在線訴訟對刑事訴訟的沖擊和協調——以刑事審判程序為切入點[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29.

[8] 劉沛宏.從“場域化”到“場景化”:刑事遠程庭審的理論及其發展[J].學術交流,2022(9):80.

[9]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449.

[10] 成小愛.遠程刑事審判的檢視與反思——以被告人質證權的保障為分析視角[J].天府新論,2022(4):132.

[11] ANNA B P.Criminal Justice and Video Conferencing Technology:the Remote Defendant[J].Tulane Law Review,2004,78:1089.

[12] 謝登科.論在線訴訟中的個人信息保護[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2(1):128-136.

[13] 韓旭.后疫情時代法院在線審理刑事案件之隱憂及紓解[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2(1):47-48.

[14] 胡昌明.“司法的劇場化”到“司法的網絡化”:電子訴訟的沖擊與反思[J].法律適用,2021(5):74.

[15] 余劍,潘自強.刑事在線庭審的實踐觀察、法理檢視和規則修繕[J].人民司法,2021(25):11-13.

[16] 陳錦波.在線庭審的實踐檢視與規則重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97-98.

[17] 張衛平.在線訴訟:制度建構及法理——以民事訴訟程序為中心的思考[J].當代法學,2022(3):33-34.

[18] 劉艷紅.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法院建設中實踐運用與前景展望[J].比較法研究,2022(1):6.

[19] 王祿生.刑事案件在線訴訟制度的實踐觀察與前景展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2):78.

[20] 陳衛東,崔永存.刑事遠程審判的實踐樣態與理論補給[J].中外法學,2021(6):1494.

[21] 李玉華,曾盼.論刑事在線訴訟中的程序選擇權[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22(6):82-83.

[22] 張建偉.審判中心主義的實質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外法學,2015(4):861-878.

[23] 楊婷.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問題檢視與規則優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122.

[24] 謝欣.遠程審判——傳統審判方式的延伸與補充[J].天府新論,2009(S1):137-138.

[25] 陳樹芳.電子訴訟中遠程庭審的實證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83.

[26] 潘金貴,譚中平.論刑事遠程視頻庭審規程的構建[J].法律適用,2019(9):67.

[27] 劉鈺鑫.我國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適用問題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22(7):25.

[28] 余馮民.刑事遠程庭審中被追訴人訴訟權利保障研究[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90-91.

[29] 楊燾.論民事在線訴訟中的當事人程序選擇權——以《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為視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77.

[30] 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第七版)[M].張凌,于秀峰,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372-374.

[31] 歐丹.在線訴訟中當事人程序主體權保障論[J].人權研究(輯刊),2021(1):289-291.

[32] 謝登科.論在線訴訟中的當事人程序選擇權[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22-24.

[33] 楊婷.刑事案件在線訴訟的問題檢視與規則優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122,125-126.

[34] 謝登科.論在線訴訟中的程序轉化——以《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第5條為視角[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7-49.

[35] 陳智恒.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民事在線訴訟的檢視與完善[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2(11):143.

[36] 彭昕.遠程庭審:實踐、困境與完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遠程庭審的實證考察[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21(1):35.

Rational Examination and Rule Repair of Online Litigation in Criminal Cases

WANG YI, LI JIAFEI

In the field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emergence of online litigation perfectly conforms the value concept of judicial pragmatism. Online litigation has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physical space and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intelligent justice, but it still faces theoretical legitimacy tortur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offline trial.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abstract rules of online litig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dure operation of online litigation in criminal cases, such as the limited application scope of online litigation, the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parties' procedural options and the lack of online and offline procedur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slative perfection of online litigation rules, the legislature should scientifically determine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online litigation, improve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of online litigation parties' procedural choice, and fully respect and protect the parties' procedural choice; We should improve the rules of online court proceedings in criminal cases and optimize the connection mechanism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procedures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rial justice and trial efficiency.

Criminal Cases; Online Litigation; Principle of Direct Words; Legitimacy; Program Option

D925.2

A

1008-472X(2023)02-0120-11

2023-01-20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智慧司法科學理論與司法改革科技支撐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20YFC0832400),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刑事案件中優化未成年證人出庭作證程序研究”(項目編號:20YBQ095)。

王 譯(1988-),男,湖南邵陽人,湘潭大學公益訴訟檢察理論研究基地,湘潭大學法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監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李嘉飛(1999-),男,山西呂梁人,湘潭大學公益訴訟檢察理論研究基地,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

本文推薦專家:

韓松,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民商經濟法。

焦和平,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民法、知識產權法。

猜你喜歡
刑事案件庭審當事人
我國興奮劑刑事案件司法解釋之評價研究
我不喜歡你
美國就業歧視當事人的訴訟權保障
民事庭審優質化的標準
什么是贊揚激勵法?
公安機關刑事案件偵查中的假說、推理和證據
關于盜竊刑事案件認定的幾點思考
自動到案后僅在庭審時如實供述能否認定自首
行政公益訴訟庭審應對的探索
言語主體與庭審轉述行為主體的多元同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