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再生產:新任校長角色適應路徑探究

2023-07-25 06:51熊華夏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教育治理專業發展

摘? ?要: 借助復雜適應系統理論中的“刺激—反應”分析框架探索新任校長角色適應過程,研究結果表明:新任校長在教育政策、學校內部治理、學校外部協同三個文化情境層面進行認知調適和行動改造,實現個體知識系統和參與知識方式的迭代更新——知識再生產,完成角色適應過程。圍繞知識再生產,新任校長角色適應路徑如下:高效獲取多元角色情境知識,促使知識視野轉變;注重知識篩選及管理,促進認知素養升級;強化實踐行動中知識生產與自我實現的連接。

關鍵詞: 新任校長;角色適應;專業發展;教育治理

一、問題提出:新形式關注新任校長角色適應

新任校長角色適應是指任職初期個體與校長角色之間在教育教學管理情境中達成相互協調和有機統一的過程。新任校長的適應情況對學校發展的變革程度、質量速度等方面有重要影響。因此,當前政策和實踐都在不斷推動新任校長角色適應的研究發展。

1.國家政策推動新任校長提升角色適應能力,重視專業發展

新任校長角色適應是校長專業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校長必要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對他人以及全局把控能力的關鍵。目前我國基礎教育學校校長大多是從一線教學中成長起來的,需要經歷從教師向校長轉變并進行角色重構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可能會引起個體行動的高度自我意識,從而導致互動模式、角色等方面改變,影響未來職業發展。1 因此,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比較重視校長隊伍的專業培養,助力新任職校長角色適應能力提升。2013年和2015年教育部先后頒發《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普通高中校長專業標準》,旨在明晰基礎教育校長專業職責要點。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專業能力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長隊伍。2019年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提升校長的領導境界,做美好教育、辦美好學校,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的。以上政策文本的頒布與實施,體現新時代建設高質量教育強國過程中國家政策對校長重要價值的共識,助力校長群體鋪墊專業成長的路徑,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的整體發展。

2.實踐危機督促新任校長提升角色適應能力,重視角色認同

新任校長被正式任命之前,大多扎根在教育教學的土壤中,其所經歷的教育形態與獲取知識的途徑是“教師角色”導向的。從教師成長為校長,意味著個體要經歷從“知識視角”過渡到“管理視角”,從“有人負責”切換到“由我負責”,從微觀的“班級系統”切換到宏觀的“學校系統”,同樣是以學校背景為工作環境,新任校長卻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該階段容易成為學校管理的迷茫期,既有經驗的慣習與現實情景的沖突往往會使新任校長產生焦慮心理,陌生的工作環境容易導致個體情緒衰竭甚至陷入角色認同危機。1 基于此,關注新任校長角色適應過程有助于引導校長審視角色環境以及反思角色認知、行為、期待,進一步促進該群體的專業成長,同時還有利于教育職能部門理解新任校長的職業生活圖景,對其職業生命進行現實關照?;谏鲜龇治?,本研究從基礎教育領域新任校長日常教學管理情境出發,提出研究問題:新任校長角色適應過程是怎樣的?

二、研究過程與結果:新任校長角色適應過程

從文化情境的多元性來看,相比于新任校長,教師所處的環境系統更簡單,系統成員較為單一,系統中的互動形式多以線性交流為主。教師和校長的活動存在內在差異,校長領導學校全部工作,承擔不同的職責,面對不同的群體。2? 因此,本研究以“新任校長面對的角色環境變化”作為切入點,聚焦主體“角色適應過程是怎樣的”這一關鍵問題,借助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框架進行研究分析。

1.理論框架

(1)復雜適應系統理論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Complex Adaptive System,簡稱CAS)由約翰·亨利·霍蘭德(J.H.Holland)在1994年圣菲研究所成立10周年的報告會上首次提出,是指“在系統演化、發展過程中主體通過學習而改進自己的行為, 并且相互協調、相互適應、相互作用的復雜動態系統”。3 其中,霍蘭德將主體界定為具有適應能力的個體,也稱為智能體(Agent)。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適應性造就復雜性。所謂適應性,即主體主動與其他主體或周圍環境產生相互作用,在不斷交互作用中累積經驗,且根據“有用的經驗”來改變自身結構、行為方式或特性,在此基礎上產生新層次的再現、宏觀系統的進化與演變、多樣性與分化的誕生。該理論采用基于主體建模方法,聚焦于相關的主體行為, 自下而上觀察和描述系統行為, 走向了一種由低到高、從微觀到宏觀的跨層次的研究思路。4 CAS理論認為,主體之間及與環境的交互遵循“刺激—反應”模型,主體通過 4 個特性(聚集、非線性、流和多樣性) 與3個機制(標識、內部模型和積木)的不同類型組合,在與環境(其他個體) 的交流和互動作用中,持續地“學習”和“積累經驗”,有目的、有方向地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和知識結構,達到適應“恒新”環境的合理狀態。5

(2)收集資料框架

本研究借鑒復雜適應系統動態演化過程中的刺激—反應模型來描述新任校長角色適應過程。該模型由并行的探測器組、IF/THEN規則圖式集合和效應器組三個部分構成。其中,探測器類比生物體的“感官器官”,反映主體抽取、過濾和探測信息的能力;IF/THEN規則圖式集合類似生物體的“大腦”,主要負責簡單思維如分類、篩選、編碼,同時也涉及模式的適應性變革等深層思考與探索決策活動;效應器好比生物體的“四肢”,反映主體作用于環境的能力,負責指導行動。具體說來,環境的變化刺激個體角色系統的進化與演變,個體通過認知和行動的交互尋找適應規則,進而更新和迭代自我呈現的方式,使得自身適應新角色的同時促進環境的整體發展。本研究收集資料框架,見圖1。

2.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根據目的性抽樣原則,邀請西南地區A市兩位2019年5月被正式任命的公辦小學校長與一位2018年3月入職的公辦中學校長作為研究對象(見表1)。

(2)資料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采用半結構訪談法和實物法收集資料,借助Nvivo11軟件對資料進行謄錄和三級編碼,使用類屬分析和情境分析重構和解釋資料,以研究者自身的學科視角和建構的研究框架與學者及資料對話。通過“深描”關鍵事件歸納出研究對象基于不同情景下角色期待的活動軌跡;階段劃分是縱向案例的前提1,重點關注不同階段主體的認知發展和行動演化,思考其角色適應過程。

3.研究結果

行動主體在互動過程中感知到多重角色期待,扮演多種角色身份。資料分析的結果表明,研究對象在如下三種文化情境中完成角色適應過程,從教師成長為校長。

(1)教育政策情境下的角色適應過程

“教育政策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公共方策之體系”1,“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教育政策的本質是對教育資源和利益的分配方案,直接影響國家解決教育問題、促進教育改革的效果”2 。教育政策在基礎教育領域的主要執行代理人是各級各類中小學校的校長,大眾對校長在教育政策方面的作為充滿期待。

H校長在訪談過程中提到:“政策就像是一根指揮棒,如果校長連指揮棒背后的含義都摸不清楚,學校的發展很容易偏離軌道?!盬校長坦言自己在學習政策的時候很迷茫,做體育老師的時候壓根兒就不怎么關注教育政策,從普通老師晉升到校長,她愈來愈能體會對政策的把握和落實能力的重要性?!爱攤€體體驗與外部刺激匹配不協調時,個體會調整認知,掃描關鍵信息后開啟知覺加工模式?!? 研究對象W、Z、H校長均在訪談中提到,校長角色是政策執行者。教育政策是一種集體選擇行為,各級各類學校是把文本政策付諸實施的踐行主體?!白鳛檎邔嵤┻^程重要參與者的校長要將‘文本政策轉化為‘實踐政策,把政策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辦學行動,校長要具備政策執行力?!? 為了滿足政策執行者的角色期待,校長會按照自己的認知理解指導自己的角色行動。Z校長采取閱讀大量政策文本的方式去聯系政策頒布的背景,同時注重參與教育職能部門組織的各種培訓和政策精神解讀會議;W校長帶領中層干部對政策的落地進行系統計劃。因此,作為政策執行者的角色期待使新任校長在教育政策這一文化情境下對自身身份特征系統進行再認知,指導個體在政策學習、政策解讀和政策落實方面產生相應的行為模式,更新個體知識儲備,聯動其他情境下的角色適應。

(2)學校內部治理情境下的角色適應過程

校長作為教育治理進程中的關鍵角色,其行使權力的主要場域是學校,主要形式是通過與學校內外部成員產生密切而復雜的交往互動。學校內外部成員從不同需求視角出發,對新任中小學校長的角色期待也不盡相同,各種理想規范之間的相互博弈始終貫穿校長的角色適應過程。

W校長談道:“目前在強調治理的大背景下,學校發展強調多元主體參與,不同主體(教師、學生、家長、行政管理者)對學校發展的愿景規劃是存在偏差的?!盚校長在訪談中特別強調:“家長在面對中考時的焦慮和擔心,以及家長的負面情緒會轉變成對學校辦學的強烈期待(而且這種期待很多時候是只關注分數的),這間接導致我不知如何是好?!薄爸行W學校內部治理的本質是對學校發展過程中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調控”3,這對校長專業能力提出了要求。Z校長通過支持、促進學生和教師自組織網絡的建構,弱化行政權力對學校的把控?!靶姓嗔Φ倪m度弱化、教育教學權力及學生權力的適度強化,可以實現各權力的良性互動,有效解決中小學學校治理結構的碎片化問題?!? 隨著新任校長不斷學習與適應,個體逐漸從教學視角轉變到治理視角,更寬闊的合作關系被建構,整合協調的理念發展為慣習思維路徑。作為權力協調者的新任校長在學校內部治理這一文化情境下不斷啟動新的信息加工和行動模式,擴大自身知識儲備。

(3)學校外部協同情境下的角色適應過程

現代教育體系中,學校不再是“教育的孤島”,學校教育能否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不僅取決于它本身的水平,還取決于它與其他環境影響因素之間的協調。從社會結構來看,當前與學校辦學息息相關的影響源有教育職能部門、家庭、社區、第三方服務機構。校長如何引領學校獲取外部要素提供的發展資源,“協調各要素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相互支持而形成的一種良性循環態勢”5 值得深思。

Z校長認為,把握好協同育人的責任邊界是校長建立學校管理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新任校長的必修課。如家校合作方面,已有實證研究證明,“校長的能力與行動路徑選擇偏好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6 校長作為學校教育發揮影響力的制度化機構的代理人,在協調協同主體與學生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應關心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合作, 以發揮教育合力。W校長在訪談中提到,校長首先要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其次就是思考行動策略,怎么把家庭、社區、第三方服務機構等聯動起來。Z校長指出,目前學校與社區和家長的協作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救急式”合作關系,一般發生重大的社會問題的時候,學校和外部組織的溝通和合作頻率激增。因此,“建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主導,外部機構共在共為的交互式合作體系以長期發揮功效”1 是值得新任校長去踐行探索的。作為資源協調者的新任校長在學校外部協同這一文化情境下廣泛指導個體行動,對角色內容進行選擇和保留,就角色關系進行重組和聯結,補充知識盲區,更新角色認知和行動。

三、對策建議:知識再生產作為新任校長角色適應路徑

新任校長角色適應的過程是個體認知和行為層面對教師與校長角色區分的過程,呈現的形態是從“簡單系統”過渡到“復雜系統”,其中“簡單”和“復雜”不是對工作的難易程度做價值判斷和對比評估,而是對個體所需要面對的文化情境和角色期待的數量多寡進行計算。本研究結果表明,新任校長在教育政策、學校內部治理和學校外部協同三大文化情境下建構校長角色、自我及社會結構之間的形塑關系。同時,新任校長角色適應的實現路徑依賴于個體知識系統和參與知識方式的迭代更新,即知識的再生產。圍繞知識再生產,新任校長可以從如下三條具體路徑實現角色適應:認知視野的轉變、知識素養的升級、知識與自我生產的有效融合。

1.更新角色知識,助力新任校長認知視野轉變

教師角色是新任校長角色的子集,校長日常工作實踐依賴的知識系統不僅包括其所承擔教師角色蘊含的學科知識,還包括與校長工作相關聯的教育政策、學校內部、學校外部等其他情境知識。相較于成熟校長群體,新任校長所掌握的角色知識較單薄、知識生產能力較薄弱,他們作為校長角色的“準知識生產者”需要“通過一種自主的(autonomous)、意志的(volitional)或合意的(consensual)方式行事來促進自身專業發展”2,從而快速平穩過渡到成熟校長隊伍。在此過程中,教育職能部門應積極組織培訓、講座、研討等活動幫助新任校長更高效地獲取應對各種角色情境的知識。比如,在開展相關培訓過程中,內容設計注重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以新任校長的需求為中心,引入跨專業的多元理論,幫助拓展知識邊界;培訓方式上重視“理論—實踐—反思”的有效整合,回歸學校具體組織問題情境,圍繞一定主題進行理論學習、案例示范、討論分享、分組協作、實踐探索、結果反饋、行動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理論—行動—反思”閉合環狀模式。

2.重視知識管理,促進新任校長知識素養升級

“知識素養”是指“社會個體通過整合并運用知識,形成的能夠適應、協調外界環境的一種綜合能力”。3 發展個體知識素養需要在動態競爭環境中充分理解知識、能力及資源,因此,“動態適應性是知識素養升級的一個重要特征”。4 新任校長從教師轉換到校長,外部工作情境發生深刻變化,其知識素養的內部能力結構需要相應進行調整和優化,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從“簡單系統”到“復雜系統”,新任校長要更加注重知識獲取、知識理解、知識管理等素養的提升:在知識獲取方面,新任校長可以根據不同知識類型采取不同策略,比如通過提升文獻檢索和數據挖掘能力來獲取外部顯性知識,借助對話交流、合作觀摩獲得外部隱性知識;在知識理解方面,要重視對知識進行內化,創造性地引入個人思考和實踐經歷;在知識管理方面,要協調好知識儲存、應用、分享、創新等方面的良性交互。同時,職能部門應出臺規范化的制度,助力新任校長知識素養迭代更新,制度內容、方式、力度多元融合,在實施過程中注重制度之間的協同與組合,遵從有序性、有效性、有機性,比如在政策層面對校長角色進行更清晰、明確的角色定位,探索分類促進新任校長專業發展的政策實踐,完善預備校長跟崗機制等。

3.賦能知識行動,幫助新任校長走向自我實現

工作環境的轉變和角色的變化促使新任校長自我變革,引發知識生產和自我生產。需要明確的是,這里的知識生產是微觀視角下基于校長個體的角色身份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經驗性知識、操作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新任校長通過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與不同主體互動,更新知識庫,指導行動?!靶袆邮侨舜嬖诘臉討B”1,是知識能力的外顯,新任校長應重視行動,在行動中探索其作為校長的社會本質和社會屬性,不斷完善自我。從職能部門層面來說,可以依托“校長工作坊”“名校長工作室”等形式,由學者專家、成熟校長以及新任校長組成行動共同體,分享實踐經驗,提煉行動理念,為新任校長的自主發展與專業成長賦能。此外,校長工作充滿創造性和情境性的特點使得“驅動校長專業發展的內在力量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認同層面,而應該變成校長的個體認知,使他們完全自愿發展自己”2,即在行動中從知識生產走向自我生產,并最終獲得自我實現。

Knowledge Reproduction: Exploring the Path of Role Adaptation

for New Principals

XIONG Huaxia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e study explored the role adaptation process of new principals by using the “stimulus-respons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theor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new principals make cognitive adaptations and action reform in three cultural contexts of educational policy, internal school governance, and external school collabo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iterative renewal of individual knowledge systems and ways of participating in knowledge, which means knowledge reproduction, and complete the role adaptation process. Centering around knowledge reproduction, the path of role adaptation for new principals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s: efficient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in multiple role contexts, leading to a change in knowledge perspective; the focus on knowledge screening and management, promoting the upgradation of cognitive literac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self-actualization in practical action.

Key words: new principals, role adapt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governance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22SKGH45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熊華夏,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學校治理與校長專業發展研究。

1? N.Nicholson, “A Theory of Work Role Transi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29, (1984), pp.172-191.

1? 孫翠香:《學校變革中的校長角色:反思與重構》,《教育科學研究》2014年第5期,第45-48頁,第53頁。

2? 許邦興:《校長角色的聚焦:匯聚學校發展力量的能動者——一所普通高中校長的實踐反思》,《當代教育與文化》2017年第9期,第56-63頁。

3? 霍蘭: 《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 周曉牧,韓暉譯,上??萍冀逃霭嫔?000年版,第47頁。

4? 王中陽,張怡:《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的科學與哲學意義》,《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187-190頁。

5? 陳禹:《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及其應用——由來、內容與啟示》,《系統辯證學學報》2001年第4期,第35-39頁。

1? A.M.Pettigrew,“Context and Ac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rm”,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24, (1987), pp.649-670.

1? 筑波大學教育學研究會:《現代教育學基礎》,鐘啟泉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頁。

2? 祁占勇,李陽:《結構二重性視角下教育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及模式》,《教育科學》2020年第6期,第69-76頁。

1? 尚航標,黃培倫,田國雙,李衛寧:《企業管理認知變革的微觀過程:兩大國有森工集團的跟蹤性案例分析》,《管理世界》2014年第6期,第126-141頁,第188頁。

2? 劉德宏:《教育政策視角下的校長領導力培養》,《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0年第9期,第4-5頁。

3? 演欣榮:《中小學學校治理的現實困境與改進思路》,《教學與管理》2019年第28期,第11-13頁。

4? 演欣榮:《中小學學校治理的現實困境與改進思路》,《教學與管理》2019年第28期,第11-13頁。

5? 王薇:《構建家校協同機制的實證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2期,第72-76頁。

6? 張俊,吳重涵:《從家校合作到良好教育生態——兼論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學校產生》,《中國教育學刊》2021年第3期,第7-13頁。

1? 唐漢衛:《交疊影響閾理論對我國中小學協同育人的啟示》,《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第102-110頁。

2? R.M.Ryan, V.Huta, E.L.Deci,“Living Well: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Eudaimonia”,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Vol.9, (2008), pp.139-170.

3? 蔣曉麗,朱亞希:《“知識求人”的時代:網絡語境下的知識變革及新知識素養構建》,《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97-105頁。

4? 蔣曉麗,朱亞希:《“知識求人”的時代:網絡語境下的知識變革及新知識素養構建》,《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97-105頁。

1? 褚宏啟:《核心素養的國際視野與中國立場——21世紀中國的國民素質提升與教育目標轉型》,《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第8-18頁。

2? 傅樹京:《新制度主義視角下校長專業發展制度體系的協同效應》,《當代教育科學》2020年第7期,第42-47頁。

猜你喜歡
教育治理專業發展
怎樣看待國家“十三五”教育規劃?(上)
質量時代教育治理轉型的校本策略
教育治理背景下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分析
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困惑與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教學
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探究
教育生態學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隊伍專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論學習共同體下的教師專業發展
治理定義下的教育治理引論
自治與問責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