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全面賦能助力主流媒體“出圈”

2023-07-26 19:29賴永強
傳媒 2023年13期
關鍵詞:出圈客戶端數字

賴永強

2023年是中央作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的第十年。站在這一時間節點,回看媒體融合這十年,媒體人感慨萬千。其中,技術帶給傳統媒體的沖擊是最大的。以什么態度面對技術,又怎么運用技術?這類問題曾經困惑著主流媒體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這為主流媒體探索運用技術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日報全媒體集群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主動探索運用各類媒體技術,并收獲了一些經驗與啟示。

技術賦能自主可控新型傳播平臺打造

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各類技術的直接推動下,輿論生態和傳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各類移動社交應用的興起,導致傳統媒體與部分讀者、觀眾失去聯系,傳統媒體影響力的下降進而導致與部分客戶也失聯。各家主流媒體在商業平臺開設的微博、微信等賬號始終處于被動局面,不僅因為其存在修改困難、發布次數受限等現實“痛點”,還因為主流媒體無論在第三方平臺賬號影響有多大,其用戶始終不為主流媒體所掌握。

主流媒體是否應該打造自主可控的新聞客戶端,曾經在業界與學界引發較大爭議。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決心下得早,在2014年底就上線了自己的新聞客戶端。當時受制于諸多條件的限制,客戶端的技術是靠采購社會化技術公司支撐的。在客戶端的后續運營過程中,諸多問題就陸續暴露出來,比如,面對提出的問題、需求響應不及時,特別是外包技術人員不懂媒體業務,雙方溝通成本較高、溝通效率較低,直接影響相關工作的推進力度,更嚴重影響了產品體驗。

為此,集團順勢而為,基于“科技強媒”的戰略考量,創新體制機制保障,下定決心探索一條自建核心技術團隊、自研拳頭技術產品、自創特色技術品牌的技術創新之路。在日常的技術探索實踐中,技術團隊每天與內容團隊在一起辦公,技術團隊主動了解內容,內容團隊主動學習技術,雙方以各自的“痛點”為導向充分交流討論,慢慢地達到了彼此都在一定程度上“懂”對方的良好狀態。技術團隊圍繞內容生產場景及用戶需求,自主研發了系列實用的技術產品,有力支撐了新聞客戶端的及時迭代。截至2023年5月,川觀新聞客戶端擁有7500余萬的下載量,相對下載量,另外兩個數據更能夠反映川觀新聞的發展現狀:其日活躍用戶在500萬以上,日均用戶評論在4萬條以上??梢?,唯有通過主動的技術運用,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傳播平臺,才能實現與曾經失聯的用戶重新建立起有效的連接。

技術賦能融媒體內容生產全鏈條

川報全媒體集群利用技術全力打造“智能編輯部”,建設“智媒大腦”,以此作為建強新型傳播平臺的核心,從信息的生產起點到傳播效果反饋整個閉環都賦予科技基因,重構信息生產場景和傳播關系,極大地增強了整個媒體集群日常的信息采集能力、網絡熱點數據分析能力,有效助力策劃、采訪、編輯、審核、發布、反饋等工作。

川報全媒體集群開發的信息采集系統獲得國家專利,通過這一技術工具的運營,能夠及時獲取全網重要、熱點線索。川報全媒體集群充分發揮積累了多年的黨報知識庫優勢,開發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云眼”智能審校系統,大大提升審校效率,從多個維度降低了內容風險。另外,基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考慮,開發了相關的數字內容版權存證系統。值得一提的是,川報全媒體集群注重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以“數據驅動增長”為理念,以用戶為中心,用數據驅動AI開發、智能傳播、產品迭代、用戶運營、安全保護、收入增長、組織變革等,逐步建立起數據驅動文化。

技術賦能主流媒體正能量產品“出圈”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新傳播時代,正能量產品如何成功“出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如果沒有好的創意,產品就難以抵達用戶;如果沒有貨真價實的信息“干貨”,內容就難以入腦入心。

面對這樣的內容生產與傳播困境,H5、LBS、大數據、AR/VR、SVG、網絡直播、圖像識別、智能寫作等技術的賦能,幫助媒體人省去了一些機械性、重復性、瑣碎性的勞動,能夠讓媒體人在汪洋大海的信息洪流中獲取“干貨”,讓媒體人有更多精力去想產品創意,增加內容的社交性、互動性、故事性。各種技術工具的有力加持大幅提升了產品的表現力、吸引力、感染力,并精準適配了用戶的多個信息消費場景,為用戶創造沉浸式、參與式的良好體驗。

四川日報的短視頻現場新聞《獨家航拍!直擊水龍與火龍艱苦拉鋸》采用“采編在現場”“編審在云端”“分發全媒體”的全流程快速響應機制,實現了現場采編移動傳輸、云端編審快速發布、流程貫通一站分發。創意互動作品《請記住這個年輕人,他叫“云貴川”》從“云貴川”故事小切口進入,打破了消息、通訊、評論、攝影的單一創作手段,充分運用手繪、實拍、動畫、訪談等多種手段,成為傳統媒體融合創新的一次有益嘗試。融媒體作品《三星堆國寶大型蹦迪現場!3000年電音樂隊太上頭!》將三星堆文物原創手繪動畫與最新發掘現場視頻結合,數字手繪的23件三星堆文物兼容藝術性與真實性,搭配有幽默四川方言的電音神曲,讓古蜀文物在互聯網上“活”了、火了。這些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新媒體作品先后獲得了中國新聞獎。技術不僅提高了內容生產的效率和水平,而且大幅提高了這類正能量作品有效抵達用戶、爆款“出圈”的傳播力,幫助媒體人找到新聞工作的獲得感。

技術賦能虛擬“數字人”上崗工作

近年來,數字人技術進入媒體人視野。與傳統的特效和角色相比,數字人技術可以更加真實、生動地表現人的身體動作、面部表情及語音交互,用戶能從中感受到技術帶來的新鮮感與美感。

川觀新聞于2022年9月發布了數字人“小觀”。一亮相,“小觀”就以其活潑、清新、可愛的形象受到用戶的歡迎。在隨后的多個新聞報道中,數字人“小觀”與川觀新聞記者在多個場景聯合出鏡,實現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有效交互,賦能內容創新表達。

2022年國慶假期期間,數字人“小觀”化身旅游主播,開啟安逸四川的“世界之最”之旅,帶來了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覺盛宴。在黨的二十大期間,策劃推出了《“小觀”提問黨代表》《“小觀”帶你云參會》兩檔節目,小觀不僅為用戶播報大會每天的主要內容,還就四川的高質量發展、脫貧攻堅、交通建設等方面話題提問黨代表,打破了一般會議新聞的傳統形式,以年輕化、時尚化、科技化的特點,讓重大主題報道輕量化抵達用戶,在川觀新聞客戶端上吸引了大量年輕網友互動參與。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數字人“小觀”則攜手北京數字人“阿央”聯合采訪,以開盲盒的方式討論熱點話題,對話代表委員,帶網友暢游安逸四川,虛擬人物與真實場景奇妙相遇,科技感拉滿,新奇又有趣。不僅如此,參與線上直播和線下活動也是“小觀”的日常工作。2023年元旦,數字人“小觀”參與《新聞里的中國——48小時跨年直播》,在直播間與觀眾積極互動,發送元旦福利。世界杯期間的川觀直播間、4月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活動現場,也都能看到“小觀”的身影。

另外,“小觀”還在客戶端24小時提供不間斷的智能交互服務。作為語音搜索助理,“小觀”以人工智能和情景對話的形式奉上貼心的互動搜索服務。點擊首頁搜索框內的“小觀”頭像,即可喚起實時對話,用戶把關心的內容、想參與的活動告訴“小觀”,則可以瞬間獲取相關結果。

結語

可以預見的是,在各類技術的直接與間接推動下,傳播格局將會繼續加速演進。特別是隨著大數據、AIGC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給主流媒體帶來更多挑戰的同時,也會提供很多的發展機遇。媒體人需要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技術帶給主流媒體的問題,還得依靠技術才能解決。未來被淘汰的肯定不是新聞工作這個職業,而是不會使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聞工作者。面對層出不窮的技術,只要媒體人少一份焦慮,多一份主動去學習并利用技術的熱情,不去追求“炫技”,不貪大求全,而是以務實的態度去主動學習并運用技術,讓技術與信息內容實現深度融合,讓技術與用戶場景精準適配,讓技術與產業發展充分結合,主流媒體就一定會牢牢把握主動權。

作者系四川日報新媒體編輯中心主任兼四川在線總編輯

【編輯:陳琦】

猜你喜歡
出圈客戶端數字
萌囧動物出圈記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層邏輯
“國潮”出圈之旅: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縣級臺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如何應用手機客戶端
孵化垂直頻道:新聞客戶端新策略
基于Vanconnect的智能家居瘦客戶端的設計與實現
答數字
數字看G20
成雙成對
客戶端空間數據緩存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