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社會化視角的農村青少年移動媒介實踐研究

2023-07-27 13:23閆怡斐尤文靜
新聞愛好者 2023年6期
關鍵詞:社會化

閆怡斐 尤文靜

【摘要】農村青少年是數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主體和最活躍的力量。以“三重勾連”理論為研究框架,分析農村青少年移動媒介實踐與日常生活情境的勾連發現,智能手機作為農村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實現信息技術的物理連接;作為符號文本的消費,實現學習、娛樂和社交的內容連接;作為空間場景的構建,實現自我、家庭與社會的關系連接。在多重勾連中青少年完成自我身份認知與社會化建構,進而借助媒介空間資源反哺現實空間建設。

【關鍵詞】移動媒介實踐;“三重勾連”;社會化;農村青少年

數字鄉村建設以具有現代意識和善用數字技術等素質的人才隊伍建設為“引擎”,需要村干部、返鄉青年等多元主體投入到鄉村建設浪潮中去。農村青少年作為“數字原住民”和“搜索一代”,具有“身體”和“精神”的在場性優勢,是數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主體和最為活躍的力量?!霸诿浇榛鐣Z境下,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媒體技術為鄉村傳播從傳統走向現代提供了無限可能和契機?!保?]智能手機作為首要上網設備,在未來鄉村建設主體的現代化進程中意義非凡。著眼于農村青少年及其日常生活情境理解移動媒介實踐對社會化的影響,關乎青少年健康成長,也關乎鄉村振興。

一、“三重勾連”與社會化視角下的農村青少年

媒介使用

社會化是個人形成個性和自我、內化社會價值標準、學習角色技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2]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都是影響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在技術與生活深度嵌套的媒介化社會,青少年緊握手機穿梭在“數字叢林”進行“數字化生存”。手機憑借其滲透性擠壓傳統社會化渠道,開辟社會化新路徑,影響青少年知識學習、情感交流、價值觀樹立等,手機在農村青少年社會化進程中至關重要。

媒介使用偏差導致青少年社會化紊亂失序,注意力渙散、學習倦怠、行為拖延。在城鄉二元結構和網絡亞文化的雙重影響下,青少年獵色、暴力等網絡越軌行為嚴重。[3]青少年因網絡成癮誘發心理疾病和病態人格,出現自我傷害等問題行為和惡性事故。在手機的反向馴化中,青少年社會化問題叢生。

社會化核心問題是探討人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及其影響機制。[4]自電視興起,媒介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持續深入。網絡時代社會化范式轉型,傳統社會化的“實體流程”讓渡于“虛擬現實”。[5]新媒體影響青少年的學習、消費、人際交往,以及政治、道德、性別的社會化。[6]智媒時代,手機建構新媒介環境,研究移動媒介實踐與農村青少年的社會化是對現實的觀照。媒介在不同情境中對不同群體具有復雜意義,要將媒介實踐置于社會文化的整體性語境中予以觀照。[7]青少年的社會化是在日常生活和媒介濡染中完成,要堅持實踐主體及其日常生活和媒介技術的互構邏輯,深入生活情境窺見農村青少年移動媒介實踐對社會化的影響。哈特曼提出“三重勾連”理論,他認為不僅要考察媒介作為物品和文本被消費的功能屬性,更要考慮媒介使用情境。[8]“三重勾連”理論從日常生活情境視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多重維度的分析框架,使我們可以較好地洞察移動媒介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形塑作用。

二、農村青少年移動媒介實踐與日常生活情境的“三重勾連”:以豫中X村為例

筆者從2021年至2022年深入河南省中部X村進行調查研究。該村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特色農業,是鄉村振興建設中的一個縮影。筆者采用目的性抽樣及滾雪球抽樣法,對長期在該村生活的32位12到18歲的初、高中生開展半結構式訪談,在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中探究青少年的移動媒介實踐。

(一)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第一層勾連:信息技術的物理連接

手機是獲取互聯網力量的關鍵,受訪者全部擁有專屬手機。他們從小學開始“傳承”家人的淘汰機,并在機械故障、性能難滿足需求時要求購買新機。鎮上手機店微信群發布“學生機降價百元”的廣告,優惠的價格及贈送電話卡和流量等促銷活動,讓父母較易答應青少年的購機請求。他們還以攢壓歲錢、打零工等方式自行購買新機。物品經濟性使手機成為彌散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農村父母媒介干預動機單一,青少年在學習后可暢通無阻地體驗手機衍生的媒介化場景,實現瞬時卷入、跨時空、強頻率、多連接的社會互動??晒┬圆粌H可以理解為技術特性,而且是平臺與用戶的互動。[9]手機滿足青少年的特定需求,如在疫情中完成居家學習任務,與外出務工的父母交流。受訪者YY(高中)談道:“我每天要用手機上網課、傳體溫、定位置和運動打卡?!笔謾C是青少年的圖書館、游戲廳、電影院……傳播可供性使手機成為青少年的枕邊物。

(二)作為文本消費的第二層勾連:知識、娛樂和社交的內容連接

1.作為知識的文本:文化資本的補充

城鄉間社會資源、學校教育、家庭慣習等差異使農村青少年在文化資本代際傳承中處于弱勢,媒介資源的充沛性使其獲得家庭濡化和學校教育外的廣泛內容?!跋荣x性動力”和“道德化思維”[10]敦促他們用手機汲取下沉資源。受訪者RJH(高中)說:“我學過城里同學購買的付費網課,也看過免費網課,我不想像父母在磚廠下力?!鼻嗌倌暧檬謾C聽名師講課,刷海量題目,獲得學習方法和心理教育,并嘗試自主規劃人生。受訪者YYW(中職)依托短視頻博主的職業解讀,在中考落榜后選擇某中職學校的形象設計專業就讀。

2.作為娛樂的文本:興趣愛好的替代

慢節奏的鄉村戲曲和功能缺失的農家書屋難獲青少年的青睞,他們面臨文化荒漠化和興趣匱乏的窘境。以村子為圓心的游戲場景變遷,手機成為其娛樂玩伴和精神撫育者。游戲重疊的界面使青少年通往更深處的虛擬空間,語音連麥協同作戰,找回與朋友在一起的連接感。青少年用時間馴化算法,短視頻給予其“精神按摩”,替代和培育缺失的興趣愛好。

3.作為社交的文本:強弱關系的織綜

關系的創建和維持是人類的基本動機。[11]手機是青少年“熟人社會”的延伸和與“陌生人社會”連接的紐帶。強化強關系,擴充弱關系,青少年通過網游與朋友“并肩作戰”強化感情,通過這一趣緣結交新友。記錄重要節點,分享點滴日常,短視頻是青少年強弱關系織綜和虛實關系融合的展演平臺。青少年在視頻評論區為朋友應援,強連接的朋友點贊評論強化認同,引流弱連接同學以及陌生人關注。在線交流的自我披露和交淺言深激發青少年的表達欲,他們在情感共鳴中彼此施化。

(三)作為空間場景的第三層勾連:自我、家庭與社會的關系連接

1.自我空間:身份認同的建構與移動媒介的去馴化

追求身份認同是青少年生活的核心,頻繁更新的個性簽名和社交動態,融合文案、濾鏡及音樂的自拍視頻都是青少年獲得自我認同的方式。他們將點贊和評論量作為衡量社會認同的重要指標,并根據反饋結果重塑自我。他們在社會互動中凸顯個性,建構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和想象,在超越血緣、地緣的虛擬空間和想象的共同體中獲取情感支持。

在手機中建構逃避父母管制的虛擬空間,青少年極易被技術反向馴化。興趣缺失、社交匱乏、升學壓力、親子矛盾等問題使他們在現實中抽離,在虛擬世界尋找刺激,獲得麻醉直至沉淪。他們在頻繁失控和反思中對媒介進行去馴化。

2.家庭空間:教化權力的消解與公共空間的延伸

當下青少年憑借媒介技術中的強者地位消解傳統教化權力、權威和等級觀念。農村家庭多采用重言傳、輕身教、重批評、輕陪伴的嘮叨式規勸和限制性媒介干預措施,部分叛逆的青少年在手機爭奪戰中以離家出走、逃學輟學、自殘等方式對抗監管。另外,代際反哺實現媒介教育雙向社會化,彌合代際鴻溝和文化隔閡。青少年在數字生活服務等復雜操作中反哺父母,幫助祖父輩突圍“數字孤島”。祖父輩在土味視頻中流連忘返,在對口型的表演中如癡如醉,重塑家庭文化。

客廳作為家庭公共空間,成員常出現“在場”的“缺場”行為。面對逃往臥室躲避被凝視的孩子,父母利用手機發號施令,實現“中介化在場”的規訓,轉發教育類視頻,以期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此外,手機將社會公共話題引入家庭,網絡新?;钴S氛圍,遠方的親人通過視頻連接實現家庭聚會中的“在場”和漂泊中的心靈回歸。青少年的媒介實踐強化家庭成員共時空連接,完成家庭公共空間的延伸。

3.公共空間:村莊“飯市”的“離場”與公共事務的“在線”

青少年在超市等活躍的鄉村“飯市”中蹤影消匿,不再就國家政策、家長里短參與討論。他們并非對社會焦點和公序良俗漠不關心,而是通過手機獲知信息構建社會圖景,在線參與村莊治理。在鄭州“7·20”特大暴雨中,受訪者YXB(中職)通過抖音得知鎮養老院被淹后,號召堂兄弟們救災。疫情防控期間,村委會動員青少年開展志愿服務,青少年們自主建群創建在線文檔登記信息,輪流值班,井然有序,參與人數達百人。青少年在短視頻中獲知新聞資訊,在熱搜榜中討論社會事件,他們活躍在公共輿論平臺開展話語表達,價值觀逐漸理性。受訪者ZSB(高中)談道:“我在抖音或瀏覽器刷到新聞后會去微博找官方公告確認真實性,去知乎翻專業分析帖?!?/p>

三、從“三重勾連”看移動媒介實踐對農村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

農村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與鄉村振興雙向驅動,他們在媒介空間中完成社會化建構,并反哺現實空間建設,傳遞現代性思維觀念,在反向社會化中,從一代代生力軍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一)移動媒介實踐在農村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移動媒介實踐物理連接賦權青少年獲取信息資源。手機使信息技術在青少年手掌方寸間運用,縮小直至消除城鄉間數字接入溝。青少年不再囿于環境限制,超越身份弱勢獲取知識技能和社會支持,實現視野的廣闊化。這成為對城鄉間家庭文化資本代際傳承差異化和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有效彌補,是農村青少年建構社會化的資本,有助于其現代性的培育。

移動媒介實踐內容連接內化青少年價值觀念。媒介平權化演繹縮小橫亙在城鄉間的知識溝,青少年在媒介實踐中感知城鄉差異,抓住機遇成就多樣未來成為共識。他們用手機形塑思維觀念,完善性情人格。他們超越父輩眼界,產生角色期待和職業向往,進而超越父母階層實現向上流動。他們在可感的虛擬世界體味角色身份,在虛實融合的社會關系網中兼容并包。

移動媒介實踐關系連接建構青少年行動規范和行動者網絡。青少年置身于自我、家庭和公共空間的不同社會關系網中,多元異質行動主體建立現實和虛擬行動者網絡,實現青少年行為規范的社會化。在自我空間,政策、技術、媒介等關鍵角色發起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和城鄉身份平齊化的行動者網絡,青少年在協同參與中賦權自我,構建身份認同。在家庭空間,代際間通過手機完成雙向社會化發展,重塑家庭文化,多元行動者推動家庭公共空間的再生產。在公共空間,青少年對鄉土的依戀激發其參與村莊治理的自主意識,在輿論平臺討論社會事務,在傳播儀式中共享愛國信仰,在社會征召、動員時挺身而出,將內化于心的精神轉化為愛國行動。

(二)對鄉村場域中青少年移動媒介實踐的思考

青少年在媒介實踐中賦權自我,但缺乏利用手機系統獲取資源的能力和慣習,信息的飽足感并非都能轉化為競爭力進而形成“上升階梯”。部分青少年在手機反向馴化中遮蔽效能,在媒介沉淪的邊緣掙扎。他們在短視頻圖像域中“出場”,但局限于自我世界和流行文化,缺乏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鄉土情感的表達,在推動城鄉文化融合中缺位。他們具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擔當,卻未被賦予協商者的身份,長期缺乏社會支持和引導,無法持續聚焦農村現實問題,乃至在離開故土后徹底放棄介入村莊事務及在鄉村振興中應扮演的角色。

農村青少年的媒介實踐不是懸浮于空中,而是處于鄉村內部的自我、家庭、公共空間等不同場域。提高青少年媒介實踐能力不是素養知識“漫灌”,而要在情境中“浸潤”,優化鄉村結構,在鄉村場域內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如共建村莊公共空間,建立村莊家長學校,建構鄉土文化認同等。在鄉村場域的參與式發展中提高青少年移動媒介實踐能力,真正打通媒介素養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讓農村青少年成為具有強烈鄉土情感與現代意識的新主體,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鄉村振興視角下新媒體在鄉村治理中的角色與功能研究”(21&ZD319);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主題案例“新媒體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研究”(ZT-22104591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淑華,何秋瑤.媒介化社會與鄉村振興中的新媒體賦權[J].新聞愛好者,2020(12):33-36.

[2]《社會學概論》編寫組.社會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3.

[3]衛欣.基于社會化網絡的農村青少年越軌行為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5(4):91-96.

[4]風笑天.青少年社會化: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述評[J].青年研究,2005(3):1-8.

[5]王衛.網絡時代青年社會化范式的轉型[J].青年研究,1999(12):10-14.

[6]孫宏艷.新媒體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14(2):27-32+26.

[7]孫信茹,段虹.再思“嵌入”:媒介人類學的關系維度[J].南京社會科學,2020(9):103-111.

[8]HARTMANN M.The triple articulation of ICTs:media as technological objects,symbolic environments and individual texts[M]//BERKER T,HARTMANN M,PUNIE Y,et al.Domestication of Media and Technology.Berkshire: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80-102.

[9]張志安,黃桔琳.傳播學視角下互聯網平臺可供性研究及啟示[J].新聞與寫作,2020(10):87-95.

[10]程猛,康永久.“物或損之而益”:關于底層文化資本的另一種言說[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4):83-91.

[11]耿宏偉.微信類APP使用的社會心理起源與效果悖論[J].新媒體公共傳播,2021(1):97-108.

(閆怡斐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碩士生;尤文靜為浙江傳媒學院講師,博士)

編校:趙亮

猜你喜歡
社會化
企業退休人員移交社會化管理的探討
社會化服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牽手校外,堅持少先隊社會化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提升糧食流通社會化服務水平的舉措構思
社會治安社會化治理的法治路徑
高校學生體育組織社會化及路徑分析
社會化閱讀:讀者閱讀需求的解決方案
公共文化服務亟須推進社會化
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