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數學的歷史 講數學的道理

2023-07-31 13:42顧遨
小學教學參考(數學) 2023年5期
關鍵詞:數學史數學文化

顧遨

[摘 要]學習數學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數學教學要盡可能突出知識背后的道理。教師借助數學史教學時,可以從數學知識的典故、淵源、形成等多方面,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

[關鍵詞]數學史;數學道理;數學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4-0022-03

小學生擁有旺盛的好奇心,喜歡刨根問底。對于一些問題,教師需要借助與之相關的數學史才能把道理說清。同時,教師借助數學史還可以把數學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生動易懂,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數學本質。

一、知典明理——說清歷史典故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為什么”。例如,對于“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材就編排了如圖1所示的內容。

教學了該內容后,教師還可以出示史料:在我國,分數概念產生于商代,西周時出現了分數的專用量名。戰國時期,銅器銘文上出現了“半斗”“四分”等符號。而分數的記法在晚周青銅器銘文中的形式為“母”數,次“分”字,次“子”數,這已經與現代的分數記敘法相近了。公元前五世紀《孫子兵法》中的“則三分之二至”(《謀攻篇》)和“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軍爭篇》)等,非常接近現在的“幾分之幾”的記敘形式。

在探索歷史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明白了分子、分母名稱的由來,以及分數是怎么產生的,而且開闊了視野,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二、溯史尋理——道明來因去果

概念與定義的教學是數學課程中的重要一環。一種觀念是怎樣形成的?一個定義是怎樣得出的?教材對于某些觀念和定義的講解只是給出一個結果。然而,數學史中蘊涵著豐富的內容,對這些知識脈絡進行梳理可以把道理講得更加清晰。

例如,教學“質數與合數”時,有學生提問:“為什么質數基本上是奇數,偶數基本上是合數,只有2既是質數又是偶數呢?”其他學生各抒己見。

有學生說:“這個是古代數學家們定好的,我們只要記住就行!”

也有學生說:“這只是湊巧而已,不需要去理解它?!?/p>

還有學生說:“因為2是最小的偶數,因數只有1和它本身,而其他偶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其他因數,所以只有2這個偶數是質數?!?/p>

這是一個向學生展示數學史的絕佳機會。教師可以引入質數和合數的由來:“在古希臘時期,開始只有整數,而整數都可以用點來計數,點又可以擺成各種圖案,聰明的古希臘數學家就發現用整數點可以擺成直線和方形(如圖2)。也就是說,數字1不能擺成直線和方形,它只是一個點,所以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像2,3,5,7這樣的數,只能擺成一條直線,叫作質數;其他數,如6、21等,既可擺成直線,又可擺成方形(正方形和長方形),叫作合數。

學生聽后紛紛表示:“原來是這樣,這太有趣了!”“我們對質數和合數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p>

三、研史得理——論述方法技巧

教材中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定理的證明方法,真的只有一種嗎?翻開歷史畫卷,可以看到精彩紛呈的思想方法。對教師而言,這些思想方法既是教學內容,也是講解道理的輔證材料。孤證不立,多種方法指向同一個結果,才能讓人更加信服。比如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需要學生理解極限思想,而讓學生理解這背后的道理極為不易。僅僅依靠教材中的講解是不夠的,教師可以結合歷史上的各種方法(見表1),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方法里體會“化圓為方”的道理。

正確數學認知的形成,需要不斷的積累,學生需要不斷在應用中理解道理,從而將極限思想滲透進頭腦中。

四、觀史悟理——闡釋思想脈絡

中醫有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睌祵W學習也是這個道理,只有梳理好知識發生的脈絡,才能把道理講通。美國數學家M.克萊因也指出,數學史是教學的指南,學生遇到的學習障礙,也是歷史上數學家遇到的困難。當數學歷史的脈絡與教材上的數學知識脈絡同頻時,學生對數學道理的理解才會水到渠成。

例如,學生在五年級學習“正方體和長方體”后,要到六年級才學習“圓柱的體積”。這一時間跨度比較大,學生在學習圓柱體積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學習障礙:“為什么可以用底面積乘以高來計算圓柱體積呢?”其實從歷史的脈絡來看,教學缺少了對一類直柱體體積的探索。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一組練習,以彌合這兩個知識之間的斷層。

筆者先引導學生回顧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也就是割補法(如圖3),再讓學生了解數學家劉徽對于“塹堵”的探索后親身探究直三棱柱的體積計算方法。

劉徽之術,因以出入相補。出入相補者,割而補之,以為眾所周知之形,而廣大不易也。劉徽之術,因以立體(將“出入相補”原理推廣到立體圖形,如長方體),斜分兩柱(斜分成兩個直三棱柱),為直角三隅,古謂之“塹堵”。

(1)請你用所學知識,嘗試推導直三棱柱(塹堵)的體積計算方法。

(2)如圖4-1所示,把長方體容器平放于桌面,在容器中裝滿水,然后如圖4-2所示那樣斜放,水流出1350 mL,這時AB的長度是多少?

其實,對小學生來說,直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并不是特別困難。在掌握長方體體積計算方法后,只要教師一點撥,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推導出直柱體的體積公式,這也為后面學習圓柱的體積埋下了伏筆。

這樣,數學史自然地融入教學內容中,達到有機融合、潤物無聲的效果。

五、學史拓理——趣讀數學文化

數學繪本、數學家的傳記、數學實驗等數學課外讀物是數學史的優質載體。通過閱讀,學生能感悟數學的真諦,體驗有歷史的數學,感受有文化的數學,進而形成理性精神。

如教學“三角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帕斯卡三角(楊輝三角)的相關材料,還可以讓學生閱讀下面的材料:

很久以前,一種動物常常吊掛在呈三角狀的樹杈上,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這種動物為何不選擇其他形狀的樹杈,而是選擇三角形的呢?經過重重檢驗,人們終于發現:三角形比菱形、方形等形狀的物體穩定性更強。后來,一位數學家路過這里,聽了這個探索過程,就將其記入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中。于是,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性質便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

這樣的閱讀能潤澤學生的認知體系,讓學生不但能完善認知結構,而且能感悟數學中的道理。

數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學習數學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除了了解露出海面的冰山(數學知識),還要了解冰山下巨大的根基(數學史)。

[ 參 考 文 獻 ]

[1] 高燕,胡媛.圓的面積:從歷史到課堂[J].上海中學數學,2014(5):1-3.

[2] 付俊.數學史融入初中圓的教學的策略研究[D]. 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16.

[3] 陳金飛.從有限到無限 從量變到質變:求解圓面積的方法歷史演變[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4(12):48-50.

(責編 吳美玲)

猜你喜歡
數學史數學文化
穿梭時空看數學——談解題中的數學史
歪寫數學史:孤獨的貴族阿基米德(上)
歪寫數學史:史上最牛公務員皮埃爾·費馬
歪寫數學史:孤獨的貴族阿基米德(下)
歪寫數學史:絕代雙驕和數學史上最大公案
數學文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關于提高高等數學教學效果的思考
激發興趣, 成就精彩小學數學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