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視域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傳承

2023-08-09 01:28黃雄義
決策與信息 2023年8期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教學體系文化傳承

黃雄義

[摘? ? 要]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在法治領域堅定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新時代新征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離不開法學教育的支撐。應強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教學理念,不斷傳導和植入保護意識,儲備豐富的教學素材;應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增設新型的教學主題;應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內涵、特征、需求來確立教學目標、課程結構和教學方式,塑造科學的教學體系;應注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革新傳統的教學內容。多管齊下,構筑一條能有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教學路徑。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全面依法治國;教學方法;教學體系;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 D90;G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3)08-0058-08

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應從歷史積淀中汲取民族法律文化,彰顯獨特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底蘊。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1] 42。這一法治主張,既是在法治領域貫徹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體現,深刻反映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又是在法治領域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充分彰顯,切實融貫了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雙重旨要。法學教育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之角色,也著實具備獨樹一幟之功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積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通過發揮教育的特有優勢,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厚植人心,不斷強化法治人才的文化自信,使之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自覺認同者、積極弘揚者、模范實踐者。

一、強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教學理念

成功的教學,既需要有科學的教學理念,也需要有豐富多元的教學素材。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蘊含著中華法系在漫長發展歷程中積淀的優秀法律思想和理念,在形態上主要表現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抽象存在。要掘取這些思想和理念并以具象的方式加以詮釋,根本前提在于其依附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皻v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2]。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強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教學理念,通過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為日常教學活動儲備足量的教學素材,避免其因物質載體的毀失而消散。

(一)保護法律文化歷史遺跡

歷史遺跡作為古代人事物遺留下來的痕跡,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它既在特定的歷史節點充當了前人活動和經典法律故事演繹的場所,又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演進變遷,具有承載乃至呈現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殊符號意義。以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遺址北側的西漢中渭橋遺址為例,歷史上著名的“中渭橋驚駕案”即發生于此。時任廷尉的張釋之面對漢文帝的責問,堅持依法判處犯蹕之縣人以罰金,不因圣意而屈法。與垂之弈世的司法案件緊密相融的遺址,無形之中被賦予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底蘊,既體現了執法如山、法不阿貴的公正觀念,也彰顯了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對于法律文化歷史遺跡,要善于發現,著眼于中華大地,結合史料記載和現實考證探尋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歷史遺跡;要尊重原貌,在發現歷史遺跡后盡可能地保持其客觀原生樣態,避免與歷史文化相背離的粗濫改造;要定期修繕,嚴格遵循古跡保護準則對受到破壞或存在潛在毀損危險的歷史遺跡予以還原式修補。伴隨著法律文化歷史遺跡的再現,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故事情節更加生動化,寓于其中的法律文化也更具備渲染性和現實沖擊力。

(二)保護法律文化典籍文物

中華法制文明綿延數千年,傳世的歷史文化遺產何其豐贍,在眾多歷史遺跡之外,還留存了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物。它們具有文物與文獻的雙重價值,是法律文化依附的重要載體。其中,既有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成文法典,也有《讀律佩觿》等卷帙浩繁的法律著作;既有《刑案匯覽》等案例匯編,也有《治家格言》等家規家訓。傳統法律文化如同“黃金屋”與“顏如玉”一般,在典籍的字里行間或隱或顯。比如,《唐律疏議·名例律》有載:“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余皆勿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碧坡煽胺Q后世立法紹繼之藍本,其以主體年齡和所犯罪行為標準,為老人、小孩、殘疾人等特殊主體設定刑罰優待,突顯了傳統中國社會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保護法律文化典籍文物,要摸清典籍文物“家底”,通過廣泛開展典籍文物普查工作,進一步加以清理、登記和鑒定;要配以專門的保護場所,結合典籍文物的特殊性建造具備保存條件的書庫類場所,對其予以專業性保護;要培育典籍文物修復人才,形成一支能滿足客觀修復需求的人才隊伍,使飽經歷史風霜的典籍文物獲得系統全面的修復保障。當法律文化典籍文物得以妥善保護時,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才可能活起來、傳下去,隱藏于其中的法律文化才可能賡續長存。

(三)保護法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物質文化遺產之外,歷史文化遺產還包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同樣是法律文化的“寄身之所”。特別是傳統戲曲,與法律的淵源頗深。很多戲曲的創作靈感和劇情梗概就源自于現實生活中的法律案件或坊間流傳甚廣的法律故事。這歸因于法律案件和故事的情節跌宕起伏,彌散著各種酣暢淋漓的快意恩仇,是激發戲曲創作沖動的優質原始素材。由案件和故事衍生而來的戲曲,自然蘊含著鮮明的法律文化元素。京劇傳統劇目《鍘美案》講述了包拯鍘殺當朝駙馬陳世美一案,體現了“執法如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等思想;昆曲《十五貫》講述了況鐘審案的故事,體現了“剛正不阿”“實事求是”“秉公斷案”等理念。新中國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謝覺哉曾指出:“我們看戲,有很多判案的戲,雖然有的是幾百年、幾千年的事了,可是仍然給人有教育作用?!盵3] 1095傳統戲曲兼具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富含故事性、趣味性和直觀性的表現形式更能吸引受眾的目光并引發其內心共鳴,使法律文化得以悄然植入。保護法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立足本原,緊密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與特征來制定保護舉措;也要追求全面,從普查登記到政策支持、從作品形式到作品內涵形成一整套系統的保護工作機制;還要聚焦人才,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和傳承人,以專業人才來促推科學保護。

二、增設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教學主題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關鍵在于要將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作為新的教學主題。無論是教師,抑或學生,均要自覺參與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隱于深處而非浮于表面的一種存在,依附于法律典籍等歷史文化遺產而又非其本身,體量龐大而又內容厚重。種種特征決定了對其傳承不能局限于外在載體保護,而須深入到載體之中加以挖掘,經歷一個由隱至顯的漸進式過程。長久以來,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雖不乏耕耘,然總體所獲相對有限,在現有基礎上借助教學來強化增量是時代傳承的必由之徑。

(一)深入了解法律文化依附的歷史文化遺產

“挖掘”可以理解為縱向深度與橫向廣度的雙向探求與開發。這注定是一項系統工程,首要即在于對被挖掘的對象予以深入了解和系統研究,是為“先知而后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充分把握和體悟法律文化依附的歷史文化遺產。具體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歷史背景,包括它所處的朝代、關聯的歷史人物與故事、特定的歷史境遇以及獨有的歷史印跡等;二是基本內涵,它所表達或呈現的基本內容是什么,或是一個司法案件的來龍去脈,或是一項法律制度的因循變革,或是一種法律理論的學術建構;三是價值維度,它的精神內核指向、涵括的價值理念、在其所處的時代乃至當代的社會價值體現為何。要實現這三重目標,既需外力支撐,從相關領域專家的權威解讀中汲取養分;也需自力投入,不斷加強自身對歷史遺跡的探尋感悟、對文獻資料的熟讀精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切實感受。通過教學深入了解歷史文化遺產,對其根本性質、表現形式、主要特征、主體內容、核心價值漸趨形成立體縱深的深刻印象,為進一步總結和提煉精華奠定根基。

(二)積極總結傳統法律文化元素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4] 89。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亦如是。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法律文化依附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把握之后,隨即應緊扣主題,積極總結個中的傳統法律文化元素。傳統法律文化存有優劣之別,“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5] 313。有學者即從《唐律疏議》中既剖析出德法合治、央地結合、世輕世重等102項可以加以創造性轉化的優秀法律文化內容,也剔除了三綱五常、良賤等級等不合時宜的封建主義內容[6]。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積極總結其中的精華部分,結合教材內容及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總結出其中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元素;對其中的腐朽落后元素加以否定和批判,教導學生棄之如敝屣。

(三)科學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結合時代需求對傳統法律文化元素進行梳理和總結之后,呈現在眼前的法律文化可能仍處于一種略顯散亂冗余的樣態:或是體量龐大需要持續升華,或是內容單薄需要思想補充,或是言語生澀需要形式轉換,等等。這歸因于中華法系底蘊之深厚,即便是圍繞某一法律思想理念,歷朝歷代的理論著述和實踐運行也是繁花團簇、同異共存,這間接導致后人在總結上的困境。對此,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7] 314。從傳統法律文化元素中找出最為精華的部分,研究其基本內容、精髓要義和歷史流變,再通過對歷朝歷代相關理論和實踐的串聯式思考,確定一個能囊括所有相關內容、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主題概念”來予以集中呈現?!爸黝}概念”要契合當代法治話語體系,并采用一種簡潔清晰、通俗易懂、聯古通今的語言表達方式。當前所說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即是典型示范,它們是立足于當代的話語重塑,讓人易于理解又印象深刻。提煉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篩選過程,通過精準表達將傳統法律文化的糟粕剔除在外。

三、塑造以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為要旨的專門教學體系

“加強法學學科建設,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8] 176。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要堅持“以我為主”,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內涵、特征、需求來設計教學體系,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目標、課程結構以及教學方式。這亦是“不忘本來”的客觀要求和重要體現。

(一)以“知、解、信”為教學目標

旗幟指引方向,目標引導前進。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關的教學活動,需要緊緊圍繞傳承要求,明確多重目標。擇其要者,主要體現為“知之、解之、信之”三重維度?!爸?,是為“知其有”。很多人目前仍處于一種文化虛無主義或文化蒙昧主義的狀態,或對傳統法律文化全盤否定,或對其一知半解。通過教育推動,要讓學生知悉“我們的先人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8] 176,明白“中華法制文明是早熟的”[9],蘊含著大量值得傳承的優秀法律思想、理念和價值?!敖庵?,是為“解其意”。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解讀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使國人了解其基本內容、核心意蘊、歷史演進、內在機制及實踐要求?!靶胖?,是為“信其能”。要讓廣大學生充分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之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乃至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意義,從內心真正樹立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堅定自信,并自覺將其運用于自身參與的法治實踐之中。三重目標循序漸進,共同構筑起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的基本路向。

(二)形成多專業協同的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的設計,之于教學效果的提升與優化至關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的課程結構應由三個板塊構成。一是法學專業課程。各高校法學院均設有相應的專業課程。其中,“中國法制史”是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主要講授中國法律的起源、特點以及從夏商周到清末民國的法制沿革,同時包括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法治進程?!胺ɡ韺W”不僅講授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及其中國化,也涉及中國古代的法理學思想?!傲暯椒ㄖ嗡枷敫耪摗敝v授的是習近平法治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把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的示范性理論成果,總結了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此外,很多高校還設有“法律文化概論”“中國法律思想史”“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等課程。這些課程應充分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通過系統教學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了解、識別與運用能力。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尤以“思想道德與法治”為主。在講述“法治”相關內容時,要注重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底蘊,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三是歷史專業課程,在講授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內容時,要辯證看待,肯定其中具有積極意義和時代價值的部分。三個板塊的課程互相銜接協同,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為更多的學生所熟知。

(三)運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實質上也是一個社會動員和凝聚共識的過程,這就要講求方式方法的創新性運用。在追求新型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尤為需要注重信息化的教學方式。目前已有很多機構積極運用信息化技術,將法律文化歷史遺跡、典籍文物等歷史文化遺產電子化、數據化,從而實現永久保存和方便展示的雙重目的。浙江省龍泉市人民法院就實現了龍泉司法檔案信息化,通過數字展陳與實物展陳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呈現民國司法檔案中的珍貴文獻資料。借助網絡等信息化技術,將這些內容輕而易舉地搬到課堂,使學生充分學習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蘊含的民為邦本、明德慎罰、息訴無訟等精神。面對不同對象時,教育的方式和闡發的專業程度也可有所區分。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考慮到法律的專業性和文化的抽象性,盡量使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授課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表達語言,使原本復雜的法律文化簡單化、接收和理解訊息輕松化。對于法學專業學生以及法治工作人員,包括立法人員、執法人員、司法人員、律師等,考慮其專業學識基礎,可以采取更為專業的授課方式和“法言法語”的表達,使其形成較高的民族法律文化素養并轉化成建設法治中國的行動自覺。如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等單位就曾聯合舉辦案例大講壇,邀請張晉藩等法史專家作為優秀法官代表分享漢代名臣張釋之審斷犯陛案等一批古代司法案例及經典文獻,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關系等問題[10]。通過豐富多樣又便捷高效的教育方式,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蔚然成風。

四、突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轉化發展的教學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盵11] 26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構成。通過教師的專業講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形式與內涵層面的雙重與時俱進,從根本上激活和增強其生命力,也為如何在法治中國建設中踐履指明方法。

(一)準確理解“兩創”的內涵要義

教師和學生首先要準確理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涵要義,是為“知其然”。關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宣部已有明確界定:“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12] 147。簡短十字,卻是內有乾坤,既隱藏著對推進步驟的安排,也蘊含著基本要求、關鍵方法、核心目的等豐富的內容。其中,“創造性轉化”是第一步,要求結合時代背景從內涵和表達形式兩個層面進行改造,實現“形”與“實”的雙重轉化,讓一部分原本已陷入沉睡的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重新“活起來”?!皠撔滦园l展”是第二步,建立在“創造性轉化”的基礎上,要求結合法治建設的時代發展為其不斷注入新的內涵,讓已經“活起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動起來”,持續完善以擴大實際影響力。概言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相輔相成又重心互異,創造性轉化側重在理論層面“轉過來”,創新性發展側重在實踐層面“往前走”[13]。

(二)全面把握“兩創”的科學方法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順利完成有賴于對科學方法的靈活運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務必講清楚方法的類型與運用技巧。有學者結合近年來“兩創”的生動實踐,歸納出最為顯要的五種方法,即賦予新義、改造形式、增補充實、拓寬延展、規范完善[14]?!皟蓜摗北揪褪且粋€漸進式的過程,若以方法適用的階段作為劃分標準,大致可以分為內涵重塑、形式再造、整體應用三個維度或類型。在內涵重塑維度,主要包括舊義剔除、新義增添、原義改修等方法;在形式再造維度,主要包括全新表達、部分調整等方法;在整體應用維度,主要包括理念植入、制度融入、配設機制等方法。不同維度的方法,可構成不同的組合,運用服務于同一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例來闡釋方法的具體運用。以“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為例。在當今社會,訴訟已然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糾紛解決方式,是公民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主要手段,故而不可能像古代一樣否定訴訟、遏制訴權。但以辯證思維看待,這種價值追求內含的以和平方式解決社會糾紛的根本底蘊仍值得傳承。對此,我們首先運用“舊義剔除”和“全新表達”的方法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在剔除“無訟”的內容后將其轉化為一種當代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與“友善”即是體現。在價值觀確立的基礎上,我們又積極打造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在訴訟機制之外大力發展包括人民調解機制、仲裁機制在內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15]。這體現了整體應用維度的“配設機制”方法,屬于一種創新性發展。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如此系統且生動地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讓培養的法治人才更為熟練地掌握轉化發展的技巧。

(三)始終緊扣“兩個結合”的時代要求

教學要緊跟時勢變化,切實反映黨和國家最新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本質上亦是為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而服務,需要緊扣“兩個結合”的時代要求。一方面,教學要明確以當代法治建設為實踐場域。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雖具有耀古爍今的特殊價值,但這種價值的現實發揮仍須聚焦于當代的法治圖景。擷取哪些核心理念、探尋哪些制度經驗、采取何種方式轉化、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凡此種種涉及傳統法律文化重塑與再造的問題,都應緊密契合當代法治的客觀需求?!耙磺袕膶嶋H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1] 17,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須找準自身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的定位,在當代法治建設實踐中實現自我賡續。另一方面,教學要強調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為指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本質上屬于一種改造,是由古到今、由優至精的系統轉變。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恰是最適宜的改造工具,它既代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旗幟引領,具有被用于改造的政治必然性;又蘊含著諸多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融相通的基本原理,具有被用于改造的天然契合性。借助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加以改造,“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1] 18。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乘勢而上書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0-05-13.

[3]? 謝覺哉.謝覺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郝鐵川.中華法系的創造性轉化[J].東方法學,2022,(1).

[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 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9]? 張晉藩.中國古代的法學[J].人民法治,2016,(9).

[10]? 劉婧.胡云騰在第二十二期案例大講壇強調 挖掘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髓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N].人民法院報,2019-11-03.

[11]?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3]? 李新潮.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辯證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3-25.

[14]? 李軍.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N].光明日報,2014-10-10.

[15]?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強調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發揮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關鍵作用 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出席[N].人民日報,2021-02-20.

[責任編輯:胡? ?梁? 實習生:舒永芳]

猜你喜歡
全面依法治國教學體系文化傳承
基層檢察院規范司法行為的實現路徑
領導干部為官做事為什么要緊握法律戒尺
全面依法治國環境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基于CDIO模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改革
虛實結合和科教融合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數字媒體技術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