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 特”模型打造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

2023-08-09 15:29孟憲謙
科技智囊 2023年7期
關鍵詞:專精特新科技成果轉化

孟憲謙

摘? 要:未來產業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博弈的新賽道。文章概括了未來產業及創新策源地的概念,梳理了我國創新策源地建設布局實踐以及世界各主要國家未來產業布局情況,提出兼顧通用性和個性化的打造創新策源地的“模&特”模型,并圍繞我國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存在的不足,提出打造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的建議。

關鍵詞:世界未來產業布局;創新策源;戰略科企家;科技成果轉化;“專精特新”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7.10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新冠疫情影響、國際環境等外部因素的沖擊進一步助推產業加速發展,ChatGPT的橫空出世給人工智能產業及人類未來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美國創新專家亞歷克·羅斯(Alec Ross)在《未來產業》(The Industries of the Future)一書中談到,機器人、尖端生命科技、金融程式編碼化、網絡安全以及大數據等是推動未來二十年全球經濟社會變遷的關鍵產業。未來產業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博弈的新賽道,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布局搶占競爭制高點。

產業創新策源地作為產業創新的重要基地,對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具有關鍵重要作用和地位。目前國內對于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的研究較少,各地創新實踐也有一定不足。有必要通過對創新策源地進行研究和調研分析,提出相應理論模型,以期對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打造做些有益的探索。

一、創新策源研究進展及我國創新策源地建設布局實踐

近年來,國內外對創新策源的研究逐步增多,并取得一定進展。我國從國家到地方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打造創新高地。

(一)創新策源研究進展

策源,顧名思義,“源”是源頭,“策”是謀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新發展理念,將創新列為首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預計在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因此,有必要積極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加強創新策源地的打造。

學界對創新策源進行了一定研究。謝婼青以上海為例,分析了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的影響因素來自前瞻性的創新思想、多樣化的創新活動、合理性的創新要素和產業化的創新成果。[1]王嘉玨等指出,創新策源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并從明確創新主體、加強公共服務、增強文化自信、強化科技攻關等方面提出提升浙江省科技創新策源力的對策建議。[2]余江等對美國新一代集成電路光刻系統的研發歷程進行了回顧和分析,提出策源重大原始創新必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促進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形成跨學科、大縱深、開創性的研發模式。[3]胡斌等分析了政府支持、創新意識、企業規模和知識存量分別對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人工智能企業創新策源能力的影響作用。[4]敦帥等通過解析創新策源能力的內涵和特征,基于“創新投入—創新路徑—創新產出”邏輯提出創新策源能力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創新策源能力建設的未來方向與趨勢。[5]李萬等分析了全球科創城市排行榜城市情況,歸納總結出城市創新發展六大關鍵要素:生態生活環境、創新文化環境、硬科技資源、軟科技要素、一流主導產業、國際化市場等。[6]Scotta A J認為,舊金山灣區聚集的航空航天企業的需求,以及斯坦福大學的科技人員等推動了硅谷半導體產業的發展。[7]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每年發布《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研究全球約130個國家和經濟體的創新能力,揭示全球主要創新策源地科學技術發展的聚焦領域與未來趨勢。

(二)我國創新策源地建設布局實踐

張鵬等定義了“創新策源地”就是科技創新活動的策劃、起源之地,其具備創新成果產出和創新成果輻射的能力,具有原創性、基礎性、前瞻性、引領性、正外部性等特征。[8]創新策源地的打造對創新生態系統的培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積極出臺文件政策布局打造創新策源地。

2016年以來我國國家和地方政府多份文件提到要打造創新策源地。2016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鼓勵開展重大基礎和前沿科學研究,聚集世界級研究機構和創新團隊,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017年9月,科學技術部(簡稱“科技部”)發布的《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4637號建議的答復》提出:“為持續穩定支持基礎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科技部持續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019年2月,科技部發布的《科技部關于支持北京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函》提出:“充分發揮北京在人工智能領域……打造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支撐引領北京壯大高精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019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同意建設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批復》要求“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以綠色智慧農業為主題,以生物農業為主導產業,努力建設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區、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振興鄉村樣板區”。

各地紛紛提出提升區域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打造創新高地的方案措施。北京以“三城一區”1為主平臺,以中關村示范區為主陣地,加快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海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湖北發布《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2021—2035年)》,打造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策源地;安徽將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安徽跨越式發展的第一位任務等;陜西打造“秦創原”,促進科技成果,尤其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市級城市層面,如杭州聚力打造城西科創大走廊,鍛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等。但我國各地創新策源地實踐的體系化布局和學術研究的理論系統性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進一步深入調研、分析各地實踐效果。深入創新策源理論研究,提出適合未來產業發展的創新策源理論和實施路徑建議具有現實意義。

二、打造產業創新策源地的“模&特”模型

通過文獻學習,深入調研、分析、總結,基于目前創新策源理論體系及創新策源地布局實踐等的不足,筆者提出打造創新策源地的“模&特”模型(見圖1),以期對創新策源地的打造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施路徑方面的探索及建議。

(一)“?!?/p>

“?!?,通用性,模型化,打造一個產業創新策源地的模式。根據第一性原理,任何產業創新策源地的打造,最根本的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創新主體如何利用必要的資源,來改造創新客體,推動產業的發展。

1.篩選創新客體

創新客體指創新針對的對象和領域,包括一系列的技術和技術群,廣義來說也包括了這些技術的發展延伸的場景、制度、生態等相關要素??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策源地的打造,必然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技術,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為主體的一系列技術群、技術方案包的不斷產生,“華為、中興事件”警示我們,科學技術的自由探索之外,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基于需求導向,尤其是國家戰略需求導向的創新研究,解決“卡脖子”問題,鍛造科技自立自強的殺手锏,切實保障國家創新高地的打造和供應鏈的安全。

需求對科技發展有重要牽引作用。圍繞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催生的巨大需求,將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重點需求結合起來,規劃關鍵核心技術和技術群。在研究和應用實施的過程中,相應的技術創新和技術認知得到持續迭代升級,同時圍繞區域發展特點和特色提升其區域適用的精準性。新的應用場景的創造,進一步鍛造、篩選了新技術,尤其對未來技術、顛覆式技術等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新技術的發展有巨大影響,應充分引導其正面效應,規避其帶來的倫理等不確定性風險。

2.龍頭企業為引領的創新主體集聚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產業的基本單元。韋伯的區位集聚論、熊彼特的創新產業集聚論、E·M·胡佛的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波特的企業競爭優勢與鉆石模型等,都對產業集聚做了理論創新和發展,集聚帶來了規模經濟、創新效益、競爭效益?!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從國家戰略規劃角度指明企業引領創新發展的新路徑。創新策源地的創建離不開“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良好態勢和氛圍的打造,其中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對產業集聚十分重要。華為的發展帶動了深圳通信產業的集聚,吸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和人才,形成了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佛山順德區依托美的集團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使順德成為全球知名的家電制造中心;合肥通過引入京東方、長鑫存儲等帶動信息產業發展等。

3.匯聚人才、資金等各類資源

人才方面,加強人才的引、育、留、用,對打造創新策源地十分重要。立足人才的稀缺性及人才培養的長期性等特征,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進一步明確人才創新發展戰略,吸引國內外人才創新創業,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方法,分層次、分階段提升人才技能、能力,進一步明確各地、各產業發展需要什么人才,引育需要的合適人才,而不是一味攀比人才學歷、人才帽子。同時,在做好人才發展、生活保障的同時,進一步暢通人才流動機制,促進人盡其才,人盡其用。資金方面,進一步完善財政資金、引導基金、無形資產質押融資、擔保融資、科技創新保險、科創板等資本市場、創新風險補償機制等,促進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引導更多資金、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未來科技。進一步盤活樓宇工廠、空間,加強設備儀器及知識信息、數據對創新的保障作用,搭建關鍵大科學裝置,促進顛覆式技術創新和未來產業發展。

4.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氛圍,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成果轉化三部曲、賦權確權機制、資源配置、平臺建設、資本助力等各項政策打通一個個科技成果轉化堵點,產學研合作逐步深入,各要素融合更加緊密。孵化器、眾創空間、研究院、科技園、企業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產業集聚區、高新園區等眾多的創新孵化轉化載體在各地涌現。成果轉化的“放心屋”“孵化器”“轉化間”促進了成果轉化的快速落地,但也出現了部分載體建而不聚、聚而不合、協而不同等現象,成了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新問題,需要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更好地發揮其思想碰撞、知識火花迸發、人才集聚、孵化載體集聚、企業及配套企業集聚作用。美國硅谷的形成、以色列創新生態的打造、深圳以及中關村科技園的創新發展等諸多案例進一步啟示我們,健全法治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通過創新教育、科普宣傳、創新講座、沙龍、賽事等多種形式,提升公眾科技創新的參與度和創新意識,營造區域愿創新、會創新、樂創新的社會氛圍,對創新策源地的打造也十分重要。

(二)“特”

“特”,獨特,個性化。創新策源地的打造要充分考慮到其地理、產業甚至風俗習慣等等差別化優勢和個性化特征,通過一些針對性措施、服務,營造個性化的創新環境,促進創新的發展。

1.打造獨“特”的應用場景

應針對不同的技術、不同的產業應用,構建獨特的立體化、具象化、可視化、時空化乃至數字化應用場景,使創新技術與市場需求、未來可能性需求持續碰撞、激蕩,加速成果從“書架”轉向“貨架”。尤其未來技術等發展路徑和應用領域不明確,應充分創造新的個性化場景、未來場景,為新技術提供市場落地的嘗試和機會。例如,自動駕駛車輛與智能機器人的結合,實現無人配送的場景,提升了送餐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非接觸方式服務抗疫,獲得良好用戶體驗。

2.凝練獨“特”的關鍵核心技術

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是我國高質量發展和應對“卡脖子”問題,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適于產業和關鍵企業發展的獨特關鍵核心技術的識別及技術突破、配套技術的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的迭代,對產業尤其未來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3.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打造產業科技創新策源地,在龍頭企業引領下,還應積極集聚一批產業發展需要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以其細分領域國內甚至國際專業、技術優勢,能提供出新的產品或服務,在提升產業技術進步和整體競爭力、促進新的產業生態的打造、加快產業國際化進程,提升產業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培育7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8997家;2022年新上市的企業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比59%,累計已有13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業總數的27%。2地方政府打造產業創新策源地,結合自身優勢,進一步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力度十分必要。

4.以“科企家”引領培育獨“特”的轉移轉化人才隊伍

轉移轉化隊伍作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在實踐中體現為技術經紀人、技術經理人及各類技術轉移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生產力促進中心等。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技術轉移人才的培養和隊伍、機構的培育,期待其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更好發揮其銜接科技與市場,促進成果快速高效轉移轉化的粘結劑作用。但這支隊伍作為科技服務業的重要分支,在銜接科技和經濟、高校院所與企業方面一直沒有很好地發揮其作用,關鍵是戰略領軍人才建設不足??萍加袘鹇钥茖W家,企業有知名(戰略)企業家,技術轉移的戰略人才的培養十分必要。為更好促進技術轉移體系和成果轉化落地工作開展,筆者大膽提出培育國家技術轉移轉化的“戰略科企家”,并建議進一步明確出臺技術轉移轉化“戰略科企家”引領的技術轉移梯級人才培育體系政策,將技術轉移人才納入國家和地方人才計劃(部分地方已開始嘗試),進一步完善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科技轉化生態更為完備和活躍,從而更好地服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創新發展。

三、各國布局未來產業,積極謀劃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創新驅動下的產業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創新在其中顯示出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和關鍵。鐵制工具的發明應用促進了農業發展,蒸汽機技術對于規?;I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電氣化技術創新進一步加速了工業發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數字技術讓信息化時代的經濟形式從以商品經濟為主轉向以服務經濟為主,持續影響改善著人們的生活。面向未來產業,人們在增加就業機會、滿足新需求、創造新機遇等方面有眾多期待,寄希望于其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新動力。未來產業的發展更需要持續不斷地創新來支撐、帶動,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打造創新策源地,對促進未來產業發展,保持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未來產業的內涵及重要性

王楠等對未來產業的內涵和范圍進行了界定,指出未來產業是未來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代表著前沿科技創新趨勢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具有科技水平高、市場潛力大、帶動效能強等特點。[9]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是大勢所趨,對于提升我國科技與產業競爭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李曉華認為,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所推動、以滿足經濟社會不斷升級的需求為目標,會在未來發展成熟和實現產業轉化并形成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但當前尚處于孕育孵化階段的新興產業。[10]文余源等認為,未來產業是引領重大變革的前沿技術及其新產品、新業態所形成的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和高增長性的產業群。[11]白宇軒等認為,未來產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競爭焦點,是科技發展規律所致。[12]區別于傳統行業,未來產業具有顛覆性和高增長性,所以未來產業是決定我國能否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搶占主導地位的關鍵,同時未來產業對我國經濟社會變遷起到關鍵性、支撐性和引領性的作用。

2021年4月,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將未來產業概況為四“新”,依托新科技、引領新需求、創造新動力、拓展新空間,并表示將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提前布局并積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未來產業是面向未來社會需求、由當下尚未成熟的技術突破驅動、將可能會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現在的未來產業就是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的支柱產業。未來產業往往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等領域相關。具有如下重要作用:其一,未來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未來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很高,多是涉及新興技術、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數字經濟等領域,能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提高勞動生產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能有效促進就業、產業集聚及經濟的快速高效增長。其二,提升國家和區域競爭力。未來產業是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國家和區域發展新動能孕育的關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可有效提升國家和區域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其三,提升人們生活水平和社會效率。未來產業的發展,產出新產品、新服務,如大數據技術用于藥物篩選,提升了新藥研發的效率,未來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將為人類帶來新的體驗等。其四,促進可持續發展。未來產業多是和綠色技術、新能源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結合,有效促進未來可持續性發展。

(二)世界主要國家和區域出臺提升創新策源能力諸多措施,布局未來產業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分別從綜合性產業戰略,以氫能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具體產業領域布局未來產業(見表1)。

(三)我國重視未來產業發展,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

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前瞻謀劃未來產業。這是國家面向未來,特別是面向2035年提出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目標。

從領域上來看,我國重點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通過研究《“十四五”規劃綱要》及其解釋、雙碳及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等諸多文件資料,整理了我國重點支持的未來產業領域(見表2)。

從區域上來看,我國重點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先導示范區,推動形成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見表3)。

(四)我國未來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發展未來產業具有新型舉國體制等體制機制優勢、制造業最全的產業配套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等,同時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存在較大的技術不確定性

其技術不確定性表現在技術風險和技術壁壘。技術風險方面,未來產業創新往往涉及諸多新技術研發和應用,其技術可行性、可靠性需要一定時間的驗證、測試,存在技術成熟性、商業可行性等風險;技術壁壘方面,關鍵核心技術直接影響國際競爭力,國際上一些國家對我國脫鉤斷鏈,主要是高技術的封鎖,能否突破這些壁壘,直接決定了我國未來產業的發展。

2.未來產業市場需求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未來產業創新發展中市場的變化趨勢和節奏難以把握,存在較大市場不確定性,需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3.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創新要素嚴重不足

在人才要素和資金要素方面體現更為明顯。人才方面,未來產業創新需要的高水平科學家、工程師、管理人才嚴重不足,人才引育體系不完善,供需不適配現象明顯;資金方面,產業創新尤其未來產業創新資金需求巨大,未來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尤其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投資意愿偏低。

4.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諸多行業創新能力不足,支撐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產業基礎薄弱。在產業結構方面,傳統產業缺乏高附加值產品,產品同質化嚴重,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的單一性和缺乏韌性,未來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困難。

5.創新氛圍不夠濃厚,創新生態系統不完善

目前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支持政策仍不完善,成果轉移轉化仍存在堵點、痛點,創新氛圍和創新生態系統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四、利用“模&特”模型分析打造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的建議

未來產業發展在技術和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氛圍和生態的營造打造等方面存在諸多的共性問題,同時針對具體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的打造又有其關鍵核心技術、應用場景、產業主體、轉化服務主體等的個體特征和獨特性。筆者提出的“模&特”模型重在兼顧通用性,突出個性化,利用該模型從“?!薄疤亍眱蓚€方面分析提出建議,以期能在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方面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一)未來產業創新發展通用性措施方面—“?!?/p>

第一,加強未來產業發展理論和體系化理論研究,加強頂層設計,系統做好未來產業戰略前瞻性謀劃和整體布局,動態發布關鍵核心技術和技術群清單和“卡脖子”技術清單,積極應對技術風險。未來產業及其未來關鍵技術具有極大不確定性,應根據國家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結合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制定本區域、本產業發展目標、重點和路徑。結合產業發展趨勢、階段以及國內國際形勢變化、顛覆式新技術動態對技術清單及時調整。充分利用好大數據、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用,加快未來產業發展。

第二,鼓勵新的應用場景的打造,在應用場景中鍛造、篩選新技術,為未來技術、顛覆式技術等積極發掘新的市場應用領域。通過財稅或專門基金、資金支持新應用場景的開發和推廣,建立新應用場景平臺、合作平臺,加大立項示范項目、示范區域以及加大新應用場景的市場宣傳和推廣,提高公眾對新產品的認可和接受度等。

第三,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更多資本、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向未來產業領域集聚。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引導作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立專項以未來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為引領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引導投早、投小、投未來產業、未來科技。堅決破“唯”,做好分類評價,分配方面向未來產業基礎研究作出重大突破的科研人員傾斜,向在未來技術應用轉化和未來產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提高他們的獲得感,讓他們在未來產業發展中愿創新、樂創新、能創新、大創新。

第四,加強引導,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升企業創新研發能力方面,加強財稅支持和科研計劃項目傾斜外,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強化對企業的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鼓勵員工創新思維和創新行為,強化企業創新文化和創新氛圍的營造;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提升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在研發平臺、孵化載體、金融支持、儀器共享、文獻數據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對企業出臺針對性措施等。

第五,多策并舉,營造更好的創新氛圍和完善創新生態系統。鼓勵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打造新型創新研發、孵化平臺載體,進一步完善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部分環節,促進未來產業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通過未來技術及未來產業發展論壇、展覽,科普講座等,提高公眾創新參與度,營造良好的未來產業創新氛圍。

(二)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個性化措施方面—“特”

第一,凝練獨“特”的關鍵核心技術。進一步營造創新氛圍和完善創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針對特定未來產業發展目標和未來產業技術發展趨勢和態勢,對現有優劣勢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結合個體創新、群體創新、開放式創新等模式,充分發揮頭腦風暴、團隊討論、專家咨詢等創新思維激發方式方法,對特定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快速突破其關鍵點,在實驗室研究、原型制作、模擬仿真等驗證、中試的基礎上不斷迭代、優化,形成完善技術創新方案,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形成自身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技術,構筑全球競爭力。同時,鼓勵以核心技術關鍵研發人員命名其核心技術,增強科研人員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榮譽感。

第二,打造獨“特”的應用場景。鼓勵未來產業發展核心技術新的目標用戶、市場需求領域的拓展,通過但不僅限于構造差異化用戶體驗、采取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打造獨特應用場景,通過進一步資源整合和創新協同,提供未來產業發展的新場景、新示范、新產品、新服務等。

第三,培育“專精特新”企業。規模企業發展周期長,存在新技術、新市場的接受度等不足,在建設企業創新梯度培育庫的同時,制定專門的政策措施,大力鼓勵未來產業發展的“專精特新”企業,形成該類企業百花齊放的良好氛圍。

第四,以“科企家”引領培育獨“特”的轉移轉化人才隊伍。進一步加強轉移轉化隊伍建設,鼓勵其向專業化、高端化發展,涌現一批高質量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和高水平技術轉移轉化人才。進一步完善梯度技術轉移人才支持和培育體系,有效規避技術經紀人、技術經理人概念不清晰給科技創新服務行業發展帶來的諸多不足,對應“科學家”“企業家”提出“科企家”的概念,給予其相應的培養、待遇等政策,在未來技術快速轉化應用落地推動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盡快形成一批“戰略科企家”引領的高水平轉移轉化隊伍。

注釋:

1. “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

2. 數據來源:人民財評:讓專精特新企業再多一些(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937437913692893&wfr=spider&for=pc)。

參考文獻:

[1] 謝婼青.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J].上海經濟研究,2023(02):64-77.

[2] 王嘉玨,李戰國,于明州.浙江聚焦科技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J].科技智囊,2022(12):15-18.

[3] 余江,劉佳麗,甘泉,等.以跨學科大縱深研究策源重大原始創新:新一代集成電路光刻系統突破的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01):112-117.

[4] 胡斌,呂建林,楊坤.人工智能企業創新策源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0(05):27-34.

[5] 敦帥,陳強.創新策源能力:概念源起、理論框架與趨勢展望[J].科學管理研究,2022(04):33-41.

[6] 李萬,錢婭妮.世界級“科創中城”發展要素及對我國創新型城市的啟示[J].創新科技,2023(03):78-91.

[7] Scotta A J.The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 the Collective Order of Flexible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s:Lesson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Strategic Choice[J].Economic Geography,1992(03):219-233.

[8] 張鵬,曹方,池浩湉.創新策源地的內涵及其路徑打造思考[J].科技中國,2023(05):68-71.

[9] 王楠,王凡,趙會來.我國未來產業發展形勢研判及對策建議[J].科技智囊,2021(11):1-6.

[10] 李曉華.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特色發展之路[J].人民論壇,2022(13):76-81.

[11] 文余源,王芝清.加速發展和布局未來產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5-31(04).

[12] 白宇軒,張雅俊.我國發展未來產業的優勢條件、重點領域與對策建議[J].企業經濟,2023(07):90-101.

Abstract:The future industry has become a new track field of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world,especially major countri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future industries and origi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layout practice of China's innovation source area and the future industrial layout of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and proposes a new model,“model & special”,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generality and personalization,based on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fu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i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building the origin of future industrial innovation.

Key words:World future industrial layout;Innovation policy source;Strategic entrepreneur;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Specialized and sophisticated SMEs”

猜你喜歡
專精特新科技成果轉化
共享經濟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路徑研究
共享經濟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路徑研究
淺析合肥市中小企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
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實踐及建議
新常態下鯉城區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突圍發展探析
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
權利歸屬與成果轉化:國際合作辦學中的知識產權問題
實體書店多元經營的創新嘗試及思悟
制約我國科技中試發展的問題研究及建議
股權眾籌與科技成果轉化結合機制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