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公版書的深度開發

2023-08-10 17:46錢浩
出版參考 2023年6期
關鍵詞:選學

錢浩

摘 要:我國有悠久的“選學”傳統,歷代學者、編輯出版家對浩瀚的文化典籍進行整理發掘,形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從劉向、馮夢龍直到魯迅、夏丏尊、葉圣陶等,都繼承了這種“選學”傳統,成為學者型編輯、研究型編輯的代表。本文指出面對海量的公版書資源,與其跟風出版,不如運用眼光,對公版書進行深度開發,做出自己的特色書系。在這方面,古代的“選學”傳統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關鍵詞:公版書 深度開發 選學 學者型編輯 編輯學

近年來,公版書出版一直熱度不減,內卷也十分嚴重。公版書在傳播文化價值、拉動圖書市場銷量、推廣全民閱讀等方面確實產生了積極作用,但在其繁榮發展的背后,重復出版、跟風抄襲、浪費資源的問題也非常突出。筆者認為,面對海量的公版書資源,與其跟風出版,不如自己運用眼光,對公版書進行深度開發,做出自己的特色書系。在這方面,我國古代的“選學”傳統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歷史上的公版書出版

所謂公版書,即公共版權書籍,這類書已超過著作權保護期,出版社在出版時無須取得圖書作者或繼承者授權。版權是一個現代概念,我國古代是沒有嚴格的版權概念的,自然也沒有公版書這個說法。但是古代千百年積累下來的歷史文化典籍,也可以理解為公版書,而關于這些典籍的整理和出版,實際上就是公版書出版。在這個意義上說,公版書出版歷史十分悠久。

中國歷來有重視文教的傳統,所以古代典籍極其豐富,至今仍存世的典籍有10萬種左右,其中不乏《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這樣的大型圖書。而且我國又最早發明雕版、活字印刷,形成世界上最早、持續時間最久的印刷業高潮,例如明代江浙、福建一帶的書局,刊刻大量圖書,推動了社會文化教育的普及,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崛起。到了近代,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更是一次大規模的公版書出版,對開啟民智、傳播文化、普及知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既然公版資源經過歷史的沉淀,具有社會公認的文化價值,且沒有版稅等成本,出版機構自然會出版它。這既符合經濟規律,也符合文化傳播的本質。

但是,文化遺產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內容資源的總量是越來越大的。人不可能窮盡所有知識,所以“選學”也很早就誕生了,甚至可以說,古代的編輯學就是“選學”。古代的學者、編輯出版家對浩瀚的文化典籍進行整理發掘,“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同時進行新的闡釋。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今天的出版人學習借鑒。

二、源遠流長的“選學”傳統

“選學”,狹義上是指研究《昭明文選》的學問,而廣義上則是指關于文獻編選的學問總稱。說起來,我國有著悠久的“選學”傳統。在綿延不絕的中國文化傳播史上,經典選本曾經有過特殊重要的地位,發揮過獨特作用。傳說孔子刪定了《詩經》,在其中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劉向的《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都是按主題選編史料而成;《昭明文選》《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等,都是經典的文學選本,影響深遠,形成蔚為大觀的“選家之學”。千百年來,正是這些經過認真淘選品鑒的“大眾化的經典”,默默陪伴著社會普羅大眾的生活,塑造、滋潤著人們的心靈,構成人們“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世界”[1]。

魯迅先生在《選本》一文中指出:“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冊數不多,而包羅諸作,固然也是一種原因,但還在近則由選者的名位,遠則憑古人之威靈,讀者想從一個有名的選家窺見許多有名作家的作品?!盵2]

選編,并不是拾人牙慧,翻故紙堆。選編的實質是價值判斷,即你認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每個人的價值觀、旨趣、視野是不一樣的,而且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趣味,所以選編就是一種創造,而且它是無止境的,今人可以選,后人可以再選,絕沒有一個定本。

明代馮夢龍是一位著名的選家,也是一位懂市場的暢銷書編輯。在明朝以前,出版物大多是“圣賢書”,讀者是士大夫階層;而明朝中后期,受商業文化的影響,以馮夢龍為代表的編輯家,出版了一大批反映市民生活、市民趣味的通俗讀物。馮夢龍選編的《智囊全集》,匯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上千個智謀故事,共計二十八卷。馮夢龍從典籍中選取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并配上點評文字,編寫的過程就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此外,他整理的“三言”及《笑府》《情史》《古今譚概》等,在當時廣受歡迎,這些書以故事的形式展現生活百態,傳達了抑惡揚善,追求個性解放、精神自由等進步思想,在當時絕對是題材嶄新的出版物。

到了民國時期,夏丏尊、葉圣陶等也是出色的選家。他們主持編寫的《開明國語課本》《開明活頁文選》,主辦的《中學生文藝》《中學生》雜志,其工作也是“選”。魯迅、周作人、胡適、郁達夫等重要作家參與的《中國新文學大系》,作為現代選本,實際上起到了決定中國現代文學基本歷史面貌的作用。魯迅、夏丏尊、葉圣陶,一直到周振甫,他們都繼承了中國的“選學”傳統,成為學者型編輯、研究型編輯的代表。

三、當前公版書出版的亂象及癥結

反觀今天的公版書出版,呈現以下亂象而飽受詬病。從選題上說,重復出版,同質化嚴重,浪費出版資源。例如出版機構爭相出版“中小學推薦閱讀書目”,想從這塊剛需市場中分一杯羹?!皳﨏IP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至2016年,《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四部著作累計出版數量分別為525種、492種、485種、484種?!盵3]從工作方法上說,不愿深入研究,簡單模仿,投機取巧,隨意抄襲、竄改。例如,一些出版機構,抄襲別家的譯文、注釋,改頭換面成了自己的;或是不勞而獲,把別家的選編作品直接“拿來”,原封不動地出版,根本沒有注意到選編作品含有編者的創造性勞動??傊@些做法,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攪亂了圖書市場。

以上情況業內人士多有論述。筆者認為,公版書出版的內卷,正是我國出版原創乏力、文化創新不足的一個表現。深層原因,是我們缺少高水平的編輯,對公版書的認識不夠,開發能力不足。從市場上的公版書產品看,在內容上無建樹,多在裝幀用紙、成本控制、打價格戰等層面下功夫。

在一些出版從業者心中,存在“編輯無學”的思想,并沒有把它當作一門學問研究編輯的核心業務?;仡櫝霭媸房梢钥吹?,古代的編輯活動具有編、著、校合一的特點,編輯往往兼有學者身份,而“現代的編輯活動更趨程式化,編輯在職業細分上更加成熟,相關人才培養隨著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也更加專業化、實踐化、模式化。分工細化、規則明確、行業統一、流程更加科學的同時,也造成了現代編輯工作不可避免地向機械化方向發展的問題,出現了一些‘去知識化的潛在風險”[4]。

編輯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筆者認為應該是文化創意和文化生產能力。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上有海量資源,人們獲取知識越來越容易,微信、抖音、喜馬拉雅等移動平臺又奪走了大量讀者。所以,作為一名圖書編輯,提高自己的研發能力和創造能力,至關重要。筆者認為,無論到了什么時候,像劉向、馮夢龍、葉圣陶、周振甫這樣的編輯家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是文化的整理者、傳播者,也是有著崇高文化理想和審美趣味的文化生產者?,F在研究型編輯、學者型編輯太少了,技術手段的進步使編輯越來越成為編輯匠,而不是編輯家。

四、公版書運作策略之我見

(一)深入研究公版資源,找準角度,打造特色書系

我們經??吹绞袌錾嫌行┕鏁?,立意新,選目精,有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準確擊中了讀者,因此產生巨大影響。

如著名出版家鐘叔河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策劃了一套“走向世界”叢書。這套書是1911年以前官員士大夫、知識分子、學生、工商者、翻譯踏上西方陸地的見聞實錄匯編,反映了中國由閉關自守、天朝自大到走向世界、認識世界的過程,在這些作者筆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真實而具體,給人帶來深深的震撼,這套書也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思想文化界的重磅叢書。

中華書局還有一套“中華生活經典”叢書。這套書選錄了《隨園食單》《文房四譜》《云林石譜》《印典》《山家清供》等數十種古籍,均是反映中國古代生活的經典讀本,出版社約請各方專家注釋、翻譯,并結合歷史和現代生活加以點評,讓現代人在品賞古代中國人優雅生活的同時,領悟到生活的真諦?,F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生活壓力較大,古代那種琴棋書畫、種花養草的生活,那種從容淡泊的境界,正好可以給現代人提供一種借鑒。

公版書雖說是“舊書”,但編輯不可無“新見”。編輯要緊扣時代精神,善于從內容資源中找到和現代人連結的點。例如,天地出版社的“西南聯大通識課”叢書就是抓住了“西南聯大”這個點。西南聯大成立于國家危難之際,雖條件簡陋,但大師云集,群星燦爛,學術思想活躍,鼓勵平等討論,培養了大批人才,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佳話。朱自清、馮友蘭、雷海宗、陳寅恪等學者,無不學貫中西,在某一方面有深厚造詣,他們的授課講義自然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人們稱贊西南聯大和當時的學者,這其實反映了人們對當下教育的某種焦慮,以及對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的呼喚。有“西南聯大”這個賣點,“通識”二字又使其面向大眾,這套書自然獲得了成功。

研究型編輯,視野要開闊一些,興趣要廣泛一些,“功夫在詩外”,這樣才能避開選題的紅海,深入挖掘一些看似冷門,其實能夠引起現代讀者好奇心的好書。

(二)對公版書進行深度選編,體現編輯意圖,輯成一本新書

按照某個主題選編作品,也是一種編輯思路,這很考驗編輯的學識和研究能力。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就以“名家教育論著選”的形式,將中外教育名家論教育的文章結集出版,如《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皮亞杰教育論著選》等,深受教育工作者的歡迎。

再比如河南教育出版社20世紀80年代末出版的一系列“×××論語文教育”,多選名家、大家的論述,出版了《朱自清論語文教育》《呂叔湘論語文教育》等一系列大家論語文教育的書。這樣的匯編圖書,主題明確,選編精當,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實用。

選編,是古代治書的一種重要方法。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辛文房的《唐才子傳》,是關于人物風采的選編作品;馮夢龍的《智囊》,是關于謀略的選編作品;杜佑的《通典》,是博采古代文獻而編成的制度史;周振甫先生的《詩詞例話》,則是從歷代詩話、詞話中選取素材,對古典詩詞所做的系統歸納與論述。所以,對公版資源進行深加工,做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圖書產品,滿足社會的需求,甚至開創一種圖書類型或編纂范式,這是一種創造能力。這需要圖書編輯深耕某一領域,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將編著合一,而不是僅僅做知識的搬運工。

當然,深度選編的方法不僅可用于公版書,對所有出版資源都可以運用。

(三)注意大眾需求的變化,內容消費的升級,以及知識的更迭特點

我們知道,社會對知識是有記憶的。例如,二十年前暢銷的科普讀物,現在可能已乏人問津,因為這些知識已經非常容易得到,網絡上有的是電子資源,所以人們不再愿意為這些知識去付費。更何況,知識也在更新迭代,曾經的前沿知識會逐漸成為常識,進入集體記憶。

除了知識會折舊以外,人們對知識的表達也有更高的要求。人們已不滿足于泛泛地介紹知識,更喜歡有趣的講述,個性的表達。比如講明朝的書,以前是傳統的宏大敘事,從政治、經濟、社會角度講史,自從黃仁宇《萬歷十五年》之后,“這種獨特而充滿趣味性的歷史寫作方式讓讀者看到,歷史類圖書并不是那樣簡單、生硬和無趣”[5]。之后,張宏杰的《大明朝的七張面孔》、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馬伯庸《顯微鏡下的大明》等圖書繼續開拓個性化寫史的道路。近三十年來,知識類讀物,或曰非虛構類讀物呈現這樣的特點:視角從“宏觀”轉向“微觀”,文本風格從“知識性”轉向“趣味性”,讀者的閱讀目的也從“求知”轉向“娛樂”。

編輯在研究選題和打造內容的時候,不能忽視“時間”這個維度。在時間的洪流中,大眾的喜好在變化,知識在更新,一代代新人在成長,所以編輯也要在大的時間尺度中觀察趨勢,理解圖書市場的變化。

(四)圖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它還要帶給人審美體驗和設計感

有時候,編輯過于迷戀“知識”本身的價值,局限于圖書只是提供知識這種認識。但在今天,知識是最容易得到的。純文字的公版圖書已難以吸引讀者,需要我們為它賦能,為它增值。比如增加導讀,增加插圖,裝幀更有設計感,等等。筆者曾編輯《艽野塵夢》一書,內容是民國奇人陳渠珍講述自己在西藏的經歷。書是半文言寫成,故事蕩氣回腸。但全書只有五六萬字,字數較少。另外,以精簡的文字講述西藏風土人情,表現力有些不夠。于是筆者給每一章都配上手繪的行進路線圖,標注山川、城鎮的名稱,并根據書中情節畫了一些彩色插圖,這樣就把陳渠珍在西藏的傳奇經歷,以及西藏奇瑰的風情更好地表現出來,讀者也有了更豐富的體驗。

以上是筆者對公版書出版的一點淺陋的體會。需要指出的是,選編公版作品一定要仔細甄別,選擇最優的底本或者最佳的篇目。選編不是竄改,不能侵犯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著作完整權。既是選編,就需要做必要的說明,不能偽稱名家所著,誤導讀者。

(作者單位系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猜你喜歡
選學
醴陵:提升職業信仰更新教育理念
混合式自主選學:教師培訓的新選擇
新詩選本、 詩歌傳播與當代“選學”
萬名干部自主選學以學習熱潮帶動掀起發展熱潮
關于構建干部自主選學培訓機制的思考
推行干部自主選學提升干部隊伍素質
論干部教育中的自主選學
媳婦也要干革命/從小學毛選學著干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