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非遺”傳播視角的可持續展覽設計探究

2023-08-10 14:02王欣然
藝術科技 2023年16期
關鍵詞:可持續設計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要:竹戲棚是粵劇演出的場所、戲棚文化的載體,如今只有香港保留著這一文化傳統。竹戲棚搭建技藝于2017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年輕一代很少有人拜神看戲,游客也難以目睹這一臨時民間建筑,戲棚文化日漸式微,搭建行業后繼無人。如今,展覽文化和綠色設計盛行,戲棚兼具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可持續環保特性,以它為主題舉辦展覽項目,既能傳承和弘揚戲棚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可推廣其搭建方式,助力大量臨時展覽的綠色循環搭建。文章以“非遺”傳播為視角,以香港竹戲棚為研究載體,通過分析設計原則和案例亮點,探索在展覽經濟背景下如何利用可持續展覽設計促進“非遺”傳播,實現環境、經濟、文化的合作共生。

關鍵詞:香港竹戲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設計;綠色展覽設計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6-0-03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香港致力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政府成立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HKCPC),負責研究和保護“非遺”,并組織各類相關活動。其次,政府設立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HKCFPF),旨在促進“非遺”發展。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棚文化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在青衣、長州、大埔等地區的慶神節、太平清醮或盂蘭勝會等盛會上,人們經常能夠看到戲棚的身影。這些臨時搭建的竹木結構場所通常用于演出神功戲[1]。然而,伴隨時代發展和媒體迭代,戲棚內上演的神功戲逐漸無人問津。年輕一代很少參與祭神和觀賞戲曲演出,導致戲棚文化逐漸式微。

同時,隨著展覽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將展覽作為傳播的介質之一。根據世界旅游組織(UNWTO)的數據,全球展覽業的總規模達到了2.5萬億美元。正是由于展覽文化日益盛行,所以短期展覽產生的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如布展時濫用資源、撤展時丟棄大量建材等。因此,本文立足于文化政策及環境問題,結合“非遺”傳播視角,旨在為綠色可持續展覽設計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2 研究意義

1.2.1 文化意義

竹戲棚作為香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不僅是一種表演形式,還是一種文化傳播方式,助力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播。此外,該項研究也具備重要的社會文化意義,能夠幫助更多的“Z世代”青年融入傳統文化場景,為現代交流加入更多傳統語境。戲棚與神功戲的共生關系印證了文化的創造與延續。人與空間密不可分,空間承載人的創作與情感,人為空間注入靈魂[2]。

1.2.2 行業意義

該項研究能為展覽行業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商業模式,從而改變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看法,幫助展覽行業更有效地實現資源管理,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探尋竹戲棚背后蘊含的可持續設計和綠色環保理念,將其與如今大量短期的展覽活動相結合,推動綠色展覽行業發展。

2 香港竹戲棚文化研究

2.1 民間建筑瑰寶——歷史沿革

搭棚技藝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是國家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代的百戲表演中已使用竹架撐起的棚閣,是竹戲棚的雛形;至宋代,更有搭建流動戲棚的文字記錄。清代以來,隨著地方戲曲的蓬勃發展,各地的流動戲棚需求上升,不少搭棚師傅到各鄉村謀生,逐漸發展出我國獨有的戲棚搭建技藝。有關戲棚最早的記錄出現在19世紀末,當時的戲棚以竹木結構為主,棚頂和棚身鋪設了織成格狀的葵葉,整體上已初具現今戲棚的形制及規模。后來由于戰亂,部分搭棚技術人員從廣東肇慶、東莞、寶安等地遷至香港定居,并把他們的技術與香港本地的戲棚工藝結合,經歷幾代傳承及改良后,發展成現在的戲棚建筑形態。

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戲棚搭建技藝逐漸沒落,絕大多數年輕群體不愿投身于戲棚搭建行業。香港戲棚工藝日漸式微,現在專門搭建神功戲棚的棚廠只剩兩間,熟練的搭棚師傅不足40人[3]。因此,需要對其展開研究,實現文化傳承。

2.2 時間與工藝的結晶——戲棚搭建技藝

2.2.1 戲棚搭建材料

戲棚主要由竹子、杉木構成建筑框架,通常能夠循環使用2年左右;竹木間通過篾帶捆綁固定,以前使用竹造蔑帶固定,現在為方便和安全,改用塑膠產品固定;舞臺部分還會鋪設木板,保證表演者的安全;屋頂外蓋鋅鐵片,以遮風擋雨。

2.2.2 戲棚搭建過程

因為戲棚搭建地點多樣,如寺廟前的廣場、平坦的運動場甚至是蒲臺島的懸崖邊,所以其搭建形式和規模不盡相同??傮w來說,搭建時間普遍為1~2周,搭建過程主要分為6道工序,如1圖所示。

2.2.3 戲棚建筑特點

(1)材料環保,循環使用。戲棚所使用的竹木均為天然環保材料,通??梢匝h使用2年左右。

(2)流動性強,隨建隨拆。戲棚可以在不同的地點搭建和移動,適應各種場地和環境。竹戲棚的靈活性能夠使表演和表演者更廣泛地觸達觀眾,將“非遺”和表演藝術帶到更多地方。除此以外,竹戲棚戲臺的搭建主要依靠竹與竹之間的力學,配合膠篾帶捆綁固定扎實。不使用釘鉚,在節省材料的同時,不會對主體竹木造成損壞,方便搭建和拆解,可以循環使用更長時間。因此,使用竹戲棚戲臺,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準備和拆除工作,節省時間和精力,還能增強可持續性。

(3)人工搭建,經驗至上。戲棚沒有平面圖紙,也無尺寸標準,全憑師傅通過眼睛判斷竹子排列距離、通過感覺確定固定位置,完全根據經驗搭建。

3 戲棚展覽中的可持續設計原則

3.1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妥善辦法[4]。竹戲棚搭建的因地制宜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我國南部盛產竹子,因此竹子成為重要的建筑材料。香港屋宇署推出的《竹棚架設計及搭建指引》中提到,搭建竹棚通常是用本地的篙竹和毛竹[5]。竹戲棚可以根據場地環境進行合理調整,使活動幾乎能在任意位置開展。在寬敞平坦的球場或寺廟門前,都可以搭建戲棚[6]。由此可見,竹戲棚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就地取材,且能夠適應不同的場地環境。在建造展覽空間的過程中,要考慮環保和可持續性。竹子作為可再生資源,能夠減少材料浪費,須采用環保的處理和施工方法,如使用無毒的防腐劑等。

3.2 能源效率與節能設計原則

在搭建戲棚的過程中,會專門留出“通光”,即在搭建屋頂時留出通風和放光位置,在能夠遮風避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風。

本展覽的搭建抓住戲棚這一特點,使屋頂疏密有致,旨在展現戲棚從搭建到拆解再到搭建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同時,在屋頂中間設置透明卷簾,下雨天將其展開以保護內部,借此實現節能提效。

3.3 信息傳遞與文化教育原則

展覽的可持續性也體現在其可持續的信息傳遞和深遠持久的文化教育影響上。戲棚承載著節日慶祝和粵劇文化,可實現可持續的教育價值。通過展覽內容和解說,提供有關可持續發展和“非遺”教育的知識,鼓勵觀眾在展覽結束后繼續關注“非遺”。

3.4 社會責任與參與原則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社會的責任,戲棚搭建模式下的展覽設計方法可推廣至其他臨時展覽、市集等活動場地的搭建中,促進臨時性建筑可持續發展。通過與社區合作,為社區營造添磚加瓦,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這一領域,從而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4 設計案例分析

4.1 設計定位

展覽面向香港本地居民(所有年齡段)、大陸游客及海外游客,旨在弘揚并傳承香港戲棚文化特別是搭建技藝這一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推廣綠色環保的可持續展覽搭建模式,使更多人關注、了解甚至加入搭棚行業,助力搭棚技藝重新煥發光彩。

4.2 設計理念

4.2.1 展覽主題

展覽旨在探索香港獨特的竹戲棚文化,呈現竹戲棚文化與可持續設計的關系,強調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通過展覽的互動體驗和信息展示,帶領參觀者深入了解竹戲棚的歷史、建造工藝、“非遺”傳承,思考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發展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4.2.2 搭建方式

展覽搭建所使用的材料均為戲棚拆解后所剩材料:竹木作為建筑結構框架,外包木板、鋅鐵遮風擋雨,以幕布作為軟分隔劃分空間、營造氛圍。展覽內部的大部分展品和裝飾同樣來自戲棚,如竹木、燈籠、地板等。與戲棚一樣,該展覽建筑能夠快速搭建和拆解,且大部分建筑材料能夠在后續或其他展覽中循環使用。

4.3 展覽設計亮點

4.3.1 竹戲棚的歷史與意義

展覽將帶領參觀者回顧竹戲棚的起源與發展,探索竹戲棚在香港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參觀者將了解竹戲棚作為戲劇表演的舞臺,如何承載香港人民的情感和記憶。

4.3.2 可持續建造與設計

竹木作為一種天然材料,搭建不需要鉚釘,可實現低污染、低噪聲、低浪費,推動臨時建筑綠色可持續化;在展覽的“戲棚節慶”區域,使用全息投影技術投射戲棚內的活動,展覽將展示竹戲棚的建造過程和設計原理,呈現可持續建造的實踐過程。參觀者將了解竹子被使用的過程以及可持續發展知識,配合背景音樂,沉浸式體驗戲棚全生命周期。

4.3.3 “非遺”傳承與創新

展覽將介紹竹戲棚作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載體。參觀者將與“非遺”傳承者親密接觸,了解他們的技藝傳承過程、工作坊和培訓項目,并探索他們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推動竹戲棚文化創新發展。

4.3.4 互動式參與

展覽將提供多種互動體驗,讓參觀者親身感受竹戲棚文化的魅力;在展覽的工作坊區域,參觀者可以通過視頻學習如何用膠篾帶捆綁固定竹子,參與竹子編織;在VR體驗區,以第一視角更加真實地體驗搭棚手工藝者的搭建過程。

4.3.5 可持續性思考與“非遺”傳播路徑

展覽將鼓勵參觀者思考和參與可持續發展行動。通過展示香港竹戲棚文化,打造“非遺”傳播的新途徑。

5 結語

本文以香港竹戲棚為研究對象,對可持續展覽設計和“非遺”傳播進行了綜合研究和分析,旨在為展覽設計領域的從業者和研究者提供有關可持續展覽設計和“非遺”傳播的理論與實踐參考。隨著綠色時代的到來,“非遺”的傳播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播,也是價值觀和創新信息的傳播。不僅要創新“非遺”的文化形式和傳播媒介,還要考慮其可持續性。只有不斷地對傳統文化進行跨學科、跨材料的結合,才能為其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推動地域文化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 豆子.香港戲棚文化式微傳統如何追上新世代的節奏[EB/OL].當代中國,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109,2020-11-11.

[2] 長春社文化古跡資源中心.時間與工藝的結晶:戲棚搭建技藝[EB/OL]. Facebook,https://fr-fr.facebook.com/cache.org.hk/posts/4080224845339689, 2020-12-15.

[3]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戲棚搭建技藝[EB/OL].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https://www.hkichdb.gov.hk/zht/item.html?7cc2a50a-95cb-4735-9ad2-ab6726fadf72.

[4] 因地制宜[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A0%E5%9C%B0%E5%88%B6%E5%AE%9C/1539797,2021-10-16.

[5] 竹棚架設計及搭建指引[EB/OL].香港屋宇署,https://www.bd.gov.hk/doc/tc/resources/codes-and-references/code-and-design-manuals/GDCBS_c.pdf.

[6] 朱競翔.香港盂蘭勝會的臨時竹戲棚[J].建筑學報,2014(12):92-95.

作者簡介:王欣然(2001—),女,天津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工業設計。

猜你喜歡
可持續設計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持續視角下的旅游紀念品設計
可持續景觀設計探討
生態美學理念下的校園景觀設計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