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幾種方法

2023-08-13 16:24顧麗
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 2023年6期

顧麗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教師往往會引導他們圍繞“因何寫,寫什么,怎么寫”等重要的問題來解讀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學生需對作者的創作目的、作品的藝術價值等進行探究、分析與判斷。那么,該如何在教學中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呢?筆者就舉例談談。

一、提示學生結合創作背景來探究作品的主題

在學習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些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常常拿起課文就直接閱讀。這樣做,容易出現囫圇吞棗、目無全牛的問題。也有一些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往往不能充分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不夠重視介紹與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在教學中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本想帶領學生“直入主題”,卻導致教學活動浮于表面,學生難以深入文本,對作品主題的理解也容易出現偏差。

比如,在探討《百合花》的標題的意蘊時,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可以感知到“百合花”是純潔美好的象征,能夠抓住小說的“三要素”感受到通訊員和新媳婦身上純真、善良的美好品質,再從敘述視角的轉化和人物的心理活動上展開剖析,感受到戰爭年代軍民魚水情的可貴。以上解讀不僅正確,而且呈現出的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思維過程。但是,作者僅僅寫了這些東西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在初中學過的楊絳先生的《老王》為例,帶領他們回顧文革十年動蕩對作者及其家人的影響,以及車夫老王所展現出的美好品質,再讀并解讀文末的“愧怍”二字。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明白了作者不僅寫了老王對自己的幫助,而且贊美了這種“人性美”。由“已知”探“未知”,由此及彼地進行知識遷移,他們意識到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1957年前后,茹志鵑的丈夫王嘯平被錯劃為“右派”。丈夫處于艱難的境地,茹志鵑卻無法救相,而且由于她與丈夫在具體的工作問題上常常站在同一戰線上,她也不得不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檢討自己。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和那時的同志關系”?;厥淄?,茹志鵑感到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在《百合花》中,雖然戰爭是殘酷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親密、純潔、美好的。作者反觀自身的處境與周遭的情況,更加懷念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和那些真實可親的人們,因而創作出了這篇以“弱化戰爭的殘酷,彰顯人性的美好”為主題的小說。

二、鼓勵學生抓住關鍵詞提問

亞里士多德說:“疑是思維之始、創造之母?!毕胍囵B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還需強調質疑在閱讀中的重要性,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那么,“疑”從哪里來呢?當然是從文本中來。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抓住關鍵詞來提問,并從文本中找到突破口,以更好地解讀文本。

俗話說“文好題一半”,教師不妨鼓勵學生通過研究文章的標題來激發自己的探究欲。比如,在閱讀了《祝?!分?,有的學生抓住“祝?!边@一關鍵詞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不直接以人物的名字來為文章命名呢?《孔乙己》《少年閏土》等作品都是直接以人物的名字來命名的,這樣的標題不是很好嗎?這篇文章為什么不是《祥林嫂》,而是《祝?!纺??”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祝?!边@一關鍵詞,深入地閱讀文本,尋找問題的答案。有的學生發現祥林嫂命運多舛,類似丈夫去世、兒子阿毛被狼吃了這樣極其偶然的、無法預見的災難也出現在她的生命歷程中,以魯四老爺為首的封建禮教的衛道士又斷了她的活路,可以說她是無路可走的。作者還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描寫了與“祝?!毕嚓P的場景。將這些細節聯系起來思考,不難發現:他人準備過年的喜慶、忙碌和祥林嫂走入絕境的悲慘、凄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文章以“祝?!睘轭}更具反諷的意味,也更能體現封建禮教的“殺人不見血”。

除了文章的標題,教師還可以提醒學生多關注文眼。比如,《項脊軒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學生讀罷不免生出疑問:作者因何而“悲”?又因何而“喜”?對這“既悲又喜”的情感到底該如何理解?帶著這樣一些問題去閱讀文本,不僅有助于提高閱讀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養思維能力。

三、組織學生開展對話活動

當學生能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后,教師應該適時帶領他們跳出本文,與之拉開一定的距離,開展對話活動,讓他們與作者、自己或文本中的人物對話,豐富其閱讀的體驗,培養其思維能力。

比如,在講解《離騷(節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漁父》作為補充材料,請學生在閱讀材料、疏通大意的前提下自由選擇扮演屈原或漁父,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沉浸式對話。屈原出于身名門,被家人寄予厚望,潔身自好,不愿意“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意“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與人同流合污的獨行者。他“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也要矢志不渝地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漁父則規勸屈原“不凝滯于物”,要“與世推移”。他耐心地開導屈原:當“世人皆濁”時,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當“眾人皆醉”時,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而要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事態度。人生在世何必拘泥于一種活法?他們沉浸于文本,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人物對話、與自己對話、與文本對話。

又如,在講解《大戰中的插曲》時,教師可以布置寫采訪稿的任務,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這一任務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的空間。有的學生寫與聶榮臻的對話,詢問事發之時的一些細節,側重表現聶榮臻的顧慮、糾結與深明大義;有的寫與孤兒的對話,詢問事發之后的一些情況,著重表現孤兒當時的害怕與此刻的感恩;還有的在采訪稿中設計了與日本記者對話的環節,較好地展現了反對戰爭、呼吁和平的主旨。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與外延,讓他們在理解文本內涵的基礎上提高思維能力,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