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自我救贖意識

2023-08-25 18:04何良蓉山東農業大學山東泰安271001
名作欣賞 2023年23期
關鍵詞:我與地壇史鐵生意識

⊙何良蓉[山東農業大學,山東 泰安 271001]

《我與地壇》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在面對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而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與生活的出路時,偶然與“地壇”結緣,在地壇中體悟人生,思考生命,從而創作的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在這篇散文中作家基于自身的經歷與對外事外物的觀照,集中思考和表達了生命的苦難與意義,層層推進地向讀者解答了“要不要死?為什么活?為什么寫作?”這三個問題,并由此詮釋了自己對生命的看法。但這三個問題事實上都是由“自我救贖”這一意識主線所串聯的,是史鐵生在絕望處境下仍然擁有對生存的渴望以及由生欲而引發的自我救贖式的思考。因此,筆者將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對文本中自我救贖意識的發展流變來解讀這篇充滿生命意識與救贖意味的優美散文。

一、絕望處境下不滅的生欲

史鐵生在面對雙腿癱瘓的現實時內心極度的痛苦,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巨大的苦難折磨著他的身心,但卻并未使他徹底屈服,面對命運對他的沉痛打擊,他內心仍有對生存的渴望,生與死的念頭使他內心掙扎,但所幸其生欲在特定的情景下被激發。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的生存欲望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對外物生命歷程的共情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進行了大段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觀描寫,這些景的鋪排事實上融合了作家的情緒起伏與思想發展。在史鐵生與地壇初遇時見到的便是一座充滿歷史滄桑感的古園。在《我與地壇》 中史鐵生說:“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睆拇司渲形覀兛梢园l現,史鐵生并不直接寫“暗淡的瓦檐,斑駁的門壁,殘缺的高墻”,而是以歷史回望的眼光,寫“琉璃”“朱紅”“高墻”“玉砌雕欄”這些曾經琳瑯輝煌的事物逐漸殘破的過程飽含歷史的滄桑感與殘酷感。這種歲月無情、時移世易的滄桑與殘酷恰恰映照了史鐵生正值青春年少卻面對雙腿癱瘓的苦難命運。

但同時,史鐵生卻將老柏樹寫得蒼幽,野草寫得茂盛坦蕩。在蒼涼的人文景觀的對比下是野草與古樹的生機暗示了史鐵生自我救贖的潛在意識的萌芽:滄桑與消亡的另一面是新生的生機。這種生機也體現在史鐵生對昆蟲的描寫上。史鐵生并不以高大者自居,而是將自己與昆蟲看作是同樣“不明白為什么來到世上”的平等個體,同時他寫道:“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蔽淖种须[含著史鐵生對渺小卻堅韌頑強的生命的敬服,這體現了史鐵生平等思想的同時,也說明了他從這些昆蟲生命歷程里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歷程與生的希望,這是史鐵生自我救贖意識的進一步發展。

但從絕望到找到生的希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十五年的沉思,這十五年的內心斗爭在文中的景物描寫中也得到了體現。在第一部分的尾部,作者用了一連串的激情排比。落日將坎坷照得燦爛,可雨燕又將天地叫喊得蒼涼;對冬日雪地的腳印充滿好奇,可古柏的鎮靜又讓作者產生孤獨感;草木與泥土的氣味清新舒暢,可秋日的落寞蕭索終將到來。這樣寫景中所蘊含的情緒起伏,正是史鐵生這十五年園中沉思過程中內心對死生問題的掙扎矛盾的映照,是史鐵生自我救贖意識的坎坷發展。

(二)對世俗的渴望與留戀

如果說對外物的共情是潛意識的外化,那么對世俗的渴望與留戀就是史鐵生內心自我救贖意識的直接流露。

“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一點兒?并且慶幸并且感激這樣的安排?”這是《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對個人死生問題的深思,他得出了生與死的必然性,所以認為自己并不需要急著去赴死,他說“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這份安心并不只是因為史鐵生面對死亡變得坦然,更是因為他有了“生”的希望。他以熬夜復習和假期作比,其實暗含的是他內心生存的欲望:既然在不滿百年后將永遠地死去,再也無法這樣苦樂并存地活著,那就在能夠活著的時候坦然一些吧,等熬過了這段痛苦掙扎的歲月后也會迎來輕松愉悅的生活。

同時,史鐵生甚至在文中直接說到:“是的,我還是想活。人為什么活著?因為人想活著,說到底是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彪m然史鐵生歷經苦難,但是對于世俗的渴望與留戀成了他一直沒有走向死亡的內在動因。

無論是對外物的共情還是對世俗的留戀,這一切都說明了史鐵生具有生存的欲望,這不僅與他堅韌的心性緊密相關,更是因為其潛意識里具有對巨大苦難求生求存的生物本能。

二、生欲下引發的自我救贖式思考

雖有生欲,但單憑生的本能無法實現自我的真正救贖,所以史鐵生開啟了對生命的三個追問:“要不要死?為什么活?為什么寫作?”并通過解答這三個問題完成對自我的勸慰與真正的救贖。

(一)要不要死

史鐵生的三個追問,其潛在含義便是想要活著并找尋活著的緣由與方法,從而讓自己的“活”更有依憑,所以“要不要死”這個問題早已有了否定性的既定答案。但是回顧追問過程,首先,他認識到了死的必然性,既然死是必然的,那么死就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一件事。既然如此,人最好的選擇便是坦然接受死并享受生存的過程,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所在。這一番“由死向生”的推論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二)為什么活

只回答了“要不要死”的問題,卻并不足以回答“為什么活”的問題,因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吧頌橐粋€殘疾人到底要不要活下去”,這是一個更為具體且有自我針對性的生命拷問。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做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回答。

1.以親情為代表的生存羈絆

《我與地壇》的第二部分描寫了母親這一人物形象,通過史鐵生與母親的對話內容,集中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與愧疚之情。文中多次用“不幸”與“苦”等詞匯來形容母親的人生,同時在第二部分尾部寫道:“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彼阅赣H在史鐵生的心中是溫暖與愛的代表,同時,母親性格里的韌性也影響著史鐵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顆堅強的種子。

母親這一角色對于史鐵生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在《秋天的懷念》里,母親希望史鐵生和妹妹“好好活”。因此史鐵生“求生意識變得清晰強烈”,不僅是自我層面的欲求,也是對母親堅韌意志的模仿與致敬,更是出于孝道的考量和對亡故者期待的一種實現。

2.對比性的自我開導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寫他在地壇中遇到的人,各人都有各人的辛酸與苦難。比如那個有天賦的長跑家,從始至終都沒有得到公開表彰;再比如那個小姑娘,漂亮卻有智力方面的缺陷。個人的苦難常常在他人更大的苦難下顯得微不足道,史鐵生也是在地壇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公的命運與悲苦的經歷,通過對比性的自我開導來減輕傷痛。同時,也通過這種種的苦難與差異認識到了苦難本身的價值。美與丑、智與愚、苦與幸本身就是相伴相生的,或許殘疾能突顯出健全的美好,讓世界因多樣而更加精彩,因而殘疾也變得充滿意義與價值,苦難也生出了光輝。

3.精神層面的皈依

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多次提到“苦難”“宿命”。這一方面說明了史鐵生面對疾病與殘酷現實的無力感,又暗含了史鐵生將一切苦難的根源歸結于“命運”等超自然力量的自我勸慰,從而實現心理紓解。這是史鐵生在精神層面為自己尋找到的皈依,也是史鐵生自己創造的自我救贖的方式之一。

親情的羈絆,對比性的自我開導以及精神層面的皈依都是史鐵生所找到的思想情感層面的生存理由,以達到自我開導、自我鼓勵的目的。

(三)為什么寫作

史鐵生的寫作動機有一部分來自母親。文章的第二部分說道:“我心里一驚,良久無言?;叵胱约鹤畛鯇懶≌f的動機,雖不似這位朋友的那般單純,但如他一樣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現這愿望也在全部動機中占了很大比重?!奔词侵毖宰约簩懽鞯膭訖C之一是為了讓母親驕傲。

同時,史鐵生在文中直接說出了“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蛘哒f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睂懽魇聦嵣鲜鞘疯F生對生存途徑的探索。史鐵生作為殘疾人失去了工作,寫作首先是為了生存,但也不單是為了獲取物質方面的生活資料,其寫作的過程也是自我剖析和自我療愈的過程。史鐵生在文中寫道:“你還寫嗎?還寫。你真的不得不寫嗎?人都忍不住要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边@一番自問自答體現了史鐵生在寫作中一直在對生命進行追思,表現出他想要使個人的存在具有價值,從而認同自我存在的心理。

三、自我救贖意識下的超我思索

史鐵生在解決了“要不要死?為什么活?為什么寫作?”三個核心問題之后,個人的苦難對史鐵生而言便不再是他難以跨越的坎,他的生命觀也在這些問題的思索中,在自我救贖的過程中得到了升華。

(一)生死是相生相伴并更替輪回的

史鐵生在第七部分將其對生命的認知劃歸為人類成長過程中的三種形態:小孩、老人、情人。其中,他以人的年齡為依據,將孩子和老人看作是生與死的兩個極端,表明無論是誰都必然會經歷出生與死亡。而情人就像是面對生與死的必然下“求生”的矛盾,無論有多么相愛終會有分手的一刻;無論童年有多么肆意,終會走向衰老;無論對于人世間有多么的留戀,終究還是要走向死亡。所以他說“當牽?;ǔ蹰_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并非簡單地說花開花敗,而是指所有生命的必經歷程。

不過,在史鐵生的人生哲學中,生與死并非是絕對對立存在的,生命的形態也并非孤立的,他認為生死是一個更替循環的過程。正如文章尾部寫道:“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边@顯然是將日升日落的自然規律哲學化。

他想要表達的實際上是一種人類整體生命高度下的哲思,每天有人老去就會有人新生,個人生命有限甚至是短暫的,但生死輪替是永恒的,所以無須過分憂慮個體生命的存與亡。

(二)苦難無可避免且有意義

苦難作為一種生命的存在形態,是無可避免的,在整個人類長河中,甚至整個世界中,有人享有一分樂,就有人要去承擔一分苦。人類只有坦然接受苦難,并在與命運的不懈抗爭過程中凸顯生命最絢爛的底色?;谶@種理解,作者走出了“人質”的困境,并將個人的自我救贖意識上升到全人類的救贖之路上。他認為個人苦難存在的又一意義是凸顯幸運與幸福的可貴。同時,苦難也是人類通往幸福與希望的必經過程,在掙扎痛苦中仍舊期待并相信美好,同時感受這努力對抗過程中的種種酸甜苦辣,這才是人生,這表現出史鐵生一種超我的、對全人類的終極關懷思想。

四、結語

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的自我救贖意識坎坷發展,并集中體現在對三個核心問題的思考之中,最后在實現自我救贖的同時進行了超我的生命之思,突破了糾結于“個人生死”的枷鎖,站在全人類乃至全世界視角上看到了生命永恒的真理。史鐵生本人的生命旅途充滿苦難與艱辛,但他卻始終沒有被命運所擊垮,更沒有放棄過對“生”的追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不僅以其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使讀者產生深切的共鳴,更因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生命哲思成了當代文學史上經典的哲思散文與寶貴的思想精神財富。

猜你喜歡
我與地壇史鐵生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去找史鐵生
關于史鐵生
白色的鳥 藍色的湖——寫給史鐵生的信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意識不會死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我與地壇》對母愛的闡釋
《我與地壇》中的“超越”
《我與地壇》與人生的境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