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

2023-08-25 09:06趙鳳婷賈中海
黨政干部學刊 2023年7期
關鍵詞: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全面發展

趙鳳婷 賈中海

[摘? 要]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終身奮斗目標,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把中國式現代化置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視域下進行考察,會發現其中內含著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場,囊括了以人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社會主義發展目標和價值旨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跳出了西方現代化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窠臼,彌合了社會撕裂的鴻溝,打破了限制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枷鎖,為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開辟了落后國家和地區走向現代化的新路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破解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之間的現實發展難題,深刻揭示了人的現代化的協調性、全面性和進步性,創造了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3)07-0027-07

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不僅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終身奮斗目標和價值旨趣,更是共產黨人的理論宗旨和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在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探索全體人民自由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而“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2],中國式現代化既秉持世界現代化歷程的一般發展規律,又內含自身的獨特屬性和特征。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斷向著“人的解放的最終完成”這一目標縱深推進,持續深入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邏輯起點: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

回溯宗教、哲學的發展歷程,從古希臘哲學到啟蒙運動,從人本主義思潮到宗教批判運動①,人類矢志不渝地探尋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價值,追問“使人成為人”“使人成為他自己”的現實路徑。直至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出現,他們在對資本主義批判的過程中認識到,在資本邏輯的束縛下人早已淪為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中物的奴隸,成為“單向度的人”。故而要以生產資料共有制代替生產資料私有制,消解資本邏輯滋生的土壤,擺脫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

(一)人是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

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前提是對“人”這一范疇有著清晰的認知和把握。馬克思意義上的“人”并非處在某種離群索居狀態下的抽象個體存在,相反,“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501。人是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現實存在物。首先,人的自然屬性是其生存發展的前提。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著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樣的基本生存需要,經歷著生老病死等自然生命歷程。離開自然屬性,人就無法存活,人類繁衍難以維系。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來源于動物界的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4]478。人的自然屬性是其社會屬性得以生成發展的基礎條件。其次,人的社會屬性是將其與動物區別開來的根本屬性。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在其脫離動物轉變為人的過程中,勞動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皠游飪H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又是勞動?!保?]997-998基于勞動,人與人之間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系,既產生了生產、分配、流通、交換、消費等物質方面的聯系,又出現了語言、文字、思想等精神層面的聯系,以物質和精神為基礎所構筑的社會關系網縱橫交錯、紛繁復雜??梢哉f,每個人從呱呱墜地那刻起,就身處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因此,個人“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5]188。最后,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二者的統一性決定了人的本質是現實的、歷史的、具體的、發展的。由于決定社會關系的生產勞動隨著時代發展和歷史變遷不斷變化,因此,勞動生產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必然是具體的,而人的本質在不同的社會發展形態中的表現也必然有所差別。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產品按人平均分配,形成了原始人為公的本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確立,人的本質主要由相應的階級關系和階級利益所決定;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生產資料私有制,階級差別和階級對立消滅,人的階級性本質也不復存在,人性才會得到徹底解放,全體社會成員才會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人的自由解放

要科學把握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還應對其中的“自由”作出準確理解。首先,馬克思對自由的關注在其青年時代的博士論文中可見一斑。他察覺到西塞羅、黑格爾等人對伊壁鳩魯自我意識哲學中自由精神的忽視,故而他將人的自我意識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即“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6]12;但與此同時,他也不完全贊同伊壁鳩魯過分強調“心靈的寧靜”而逃避現實苦難的唯物主義自我意識哲學觀點。在馬克思看來:“抽象的個別性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發亮?!保?]50至此,他開始了“在自身中變得自由的理論精神成為實踐力量”[6]75的探索過程,反思哲學同現存世界的內在關系,并認為“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是哲學的世界化”[7]。其次,馬克思將研究自由的視角轉向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等文章中,他論述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國民政治身份與市民社會相抵觸的殘酷現實,批判政治國家的偽善和現實社會中人的發展受束縛的現狀,認為“只有當現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且作為個人……人的解放才能完成”[3]46。最后,隨著對經濟學研究的深入,馬克思開始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維度探尋人的自由解放路徑。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及《資本論》等書中,馬克思從工資及商品入手,依據地租、利潤、商品二因素、勞動二重性之間的經濟事實和經濟關系,全面剖析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物化”“異化”問題,指出本應成為“第一需要”的勞動在資本邏輯的裹挾下變成了強制性勞動,這導致人與自身、自然、社會的撕裂。因此,馬克思提出要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就必須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生產資料私有制,以人的自由解放邏輯取代資本邏輯,最終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

(三)人的全面發展

人對于自由解放的迫切要求和美好向往,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首先,全面是指人突破資本邏輯的禁錮,逃離出“物化”“異化”的淵藪,擺脫“單向度”的魔爪,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達到自由自覺狀態的人。在馬克思看來,在以資本和勞動為軸心的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興趣愛好、稟賦能力被深度壓抑,資本逐利最大化的特點使其將人置于特定的生產場域中,致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5]51,人只能被迫進行片面的發展,成為“單向度的人”甚至“邊緣人”。事實上,馬克思認為,“全面”側重的是打破固化的生產生活實踐對人成長發展的掣肘,倡導“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3]537。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想要的生活,在培養興趣、增長才干的過程中實現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發展具有以下兩方面的要求。一是各個維度發展的完整性。這一階段的發展意在強調人的基本素養和基礎能力的進步,考慮到天賦才干、脾氣秉性、遺傳基因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人的發展允許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別,但堅決不能出現發展維度上的空場和缺位,這是人有別于動物的顯著特征和重要標識。質言之,完整性是人培養基本素養和基礎能力的關鍵要素。二是物質和精神領域發展的協調性,主要指物質條件的豐裕和精神世界的充盈相統一。人的發展離不開物質基礎與精神世界的協調共進?!皞}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基礎的富足是個人升華精神境界、提高精神追求的基礎和前提,生產工具的極大改善和生產力水平的巨大提高推動了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這也促使人們對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制了更嚴格的標準,個人要不斷調整、提升自身精神境界以適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只有物質條件和精神世界協調統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才能得到穩步提升,成為多維度全面發展的“立體人”。

二、探索軌跡: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內嵌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保?]1人民幸福是民族復興的根本動力,民族復興是人民幸福的內在要求,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則是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一)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

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無數有識之士在現代化道路的艱辛探索中逐步反思人的生存發展問題。毛澤東在闡述現代化(工業化)道路的初步設想時,不忘對人民群眾發展利益的考量,指出“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9]864。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一以貫之地執行著促進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的指導理念,帶領全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這些成就又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充滿活力的制度保障。鄧小平提出“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10,“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10]28。江澤民強調,“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1]294。胡錦濤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12。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在全面把握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出了創新性、指導性論斷,將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并深刻指出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13]。

總之,黨和國家始終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導向來制定大政方針,并將其貫徹落實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蹄疾步穩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中國式現代化把為人民謀幸福視作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回顧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黨始終自主自覺地將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奮斗目標和行動標尺,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實現民族復興融為一體,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將人民立場作為黨和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品格,馬克思通過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揭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的根本動因,并闡明無產階級肩負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現全人類解放的歷史重任,以期在政治解放、經濟解放、精神解放以及社會解放的過程中達成最終自由全面發展的宏偉目標。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黨始終將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將人民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黨和國家科學識變、準確應變,從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情黨情民情出發,既遵循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又兼顧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意蘊,不斷提高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在逐步實現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世界的和諧共處的進程中為人民謀幸福,讓廣大人民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的豐碩成果。

二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馬克思所言:“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保?4]130人需求的滿足和豐富既是其本質力量的確證,又是人之為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征。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顯然無法與需求的滿足和充實相剝離,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人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提供了持續穩定的保障。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嬗變,充分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能夠與時俱進、適時調整發展方向,并以此來滿足人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新中國基礎薄弱、根基不穩,黨的八大適時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保?5]2然而,這一正確論斷在后續實踐過程中沒有堅持下來。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徹底扭轉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完成了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撥亂反正,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6]839,至此,黨和國家將發展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進入新時代,恰逢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敏銳覺察到處于新歷史方位中人民的發展需求有所變化,因此,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8]11這一重大論斷,并進一步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8]11。質言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是在不斷滿足人們需求和人們不斷產生新需求的辯證統一過程中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人們的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穩步提升,自由全面發展的內涵和深度得到豐富和拓展。

(三)中國式現代化將勞動教育視為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行動基因

馬克思高度重視勞動對人及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17]289。一方面,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人以勞動的方式進行自我確證,社會在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另一方面,人在自主自覺意識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體力和智力優勢進行勞動,從而結成多種多樣的社會交往關系,人的素養和能力隨之在這些社會交往中得到升華。

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中開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僅將勞動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手段,而且將勞動教育視為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黨和國家制定科學合理、覆蓋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規劃,倡導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通力合作,完善勞動教育體系,推動勞動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讓勞動意識入腦、入心,勞動實踐現行,加快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黨和國家擴大政府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加大就業指導、人才引進、職工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著力改變全社會對勞動者的刻板印象,營造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以勞動促發展的社會文明新風尚。此外,黨和國家引導我國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建立和諧融洽的勞動關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教育具有以下優勢。首先,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相較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具有天然優勢。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根源上消除了滋生“異化勞動”的土壤,將資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的規??刂圃诤侠砜臻g,從根本上扭轉了西方現代化導致人片面發展的窘境,為我國社會主義勞動教育提供了最根本的經濟制度保障。其次,我國國體和政體的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黨和國家鼓勵人民積極行使自己的主人翁權力,尊重人民的主體性精神,倡導勞動者在勞動實踐中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最后,我國的勞動教育是在黨的領導下持續穩步推進的。在西方各黨派輪流執政的狀態下,不同階級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輪番登臺導致國家戰略部署往往朝令夕改,難以保障政策實施的連貫性和穩定性。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黨始終是國家和人民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歷代領導人素來重視勞動教育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凸顯了黨對勞動教育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為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推進路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人的生存發展問題為核心,歷經百余年艱辛探索,突破了以往現代化忽視人、奴役人、埋沒人的發展模式和僵化人、封閉人的思維定式,在推進民族復興的歷史征程中開辟出一條全面、協調、和諧、包容的新型現代化道路,創建了人類自由解放、全面發展的新形態。

(一)創建共同富?;A上個人全面發展的文明新形態

從人與其類本質、人與人的關系來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通過共同富裕夯實全體人民共同發展的物質基礎。西方現代化以原始資本掠奪、積累起家,“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18]871,由此帶來貧富差距過大、兩極分化等沖突日益加劇、階層固化、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等發展難題,迫切需要新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和治理模式,變革人類文明新形態。而建立在共同富?;A上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開辟了新路徑。其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突出人民的主體性。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確保全體人民既是改革發展過程的參與者、締造者,又是改革發展成果的受益者、共享者,打破了西方現代化勞動成果被特權階層壟斷、被資產階級獨享的發展禁錮,破解了歷史性難題。其二,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肮餐笔侵溉袊s14億人口拋卻年齡、地域、民族、性別、職業等各方面差異,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成就和榮光;“富?!笔侵干鐣髁x社會在擺脫人“對人的依賴關系”的前提下,通過創造豐富充裕的物質財富將人從物的奴役中解放出來,釋放潛能與活力。然而,對“富?!钡睦斫獠荒苓^于僵化、教條。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對富裕有著不同的要求,當前要緊緊把握“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對富裕作出符合我國發展現狀的理解,堅決摒棄那種將“共產主義社會物質財富極大充?!弊鳛楹饬扛辉5慕^對標準的思維。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意在強調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長才干、提升能力,拓寬生命長度,延展生命厚度,促進共同發展。

(二)創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文明新形態

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破解了西方現代化導致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分裂、物質生產和人的發展對立等內在困境。馬克思在強調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不忘思考精神文化等上層建筑對經濟的反作用:“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保?9]604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以“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問題。一方面,物質文明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進步的基礎。進入新時代,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綜合實力的穩步攀升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保障,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也開啟了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具有反作用,積極向上的精神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匯聚磅礴力量。在物質積累趨于富足的同時,也兼顧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做到精神文化建設同物質發展協調統一,在全面把握國家富強、民眾富裕、精神富足的進程中有效整合物質和精神資源,實現人的生存發展與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和解”。

(三)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新形態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破解了西方社會物質生產盲目擴張所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威脅人類生存的難題。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自然資源短缺、能源危機等發展困境層出不窮,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因此,現代社會亟須一種改善生存境遇、突破西方范式桎梏的新發展范式。中國式現代化在深刻把握自然資源有限性和人類需求無限性沖突的基礎上,創造性開辟出一條“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的新型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人與自然關系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等的相關論述,集中反映了黨和國家在經濟發展和自然生長維度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作的戰略部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主導,自覺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我國的自然生態現狀同經濟發展階段相結合,開辟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另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節能減排行動,以“雙碳”目標為指引,穩步推進能源資源革命,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兼顧金山銀山的高質量發展,在自然資源承載范圍內既釋放生產動能又保護發展潛力,守住生態紅線、鑄牢資源底線,在保護生態的過程中突破人與自然內在的發展困境,創建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形態。

(四)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從人與世界的關系來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為建設美好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資本主義世界以戰爭沖突、欺侮壓榨的方式改變了世界格局,嚴重威脅世界和平安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馬克思對全人類的整體關照為出發點,秉持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打破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局勢,為全人類的生存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千百年來,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理念早已熔鑄于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中。面對云譎波詭、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聯合國更是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發展決議,可見,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日益提高,中國式現代化文明發展道路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它所創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形態必將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

總之,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科學社會主義對未來社會發展以及人類解放的構想為藍本,在準確把握馬克思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的國情黨情民情,開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創建的人類文明發展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跳出了西方現代化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窠臼,彌合了資本主義社會撕裂的鴻溝,打破了限制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枷鎖,為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開辟了落后國家和地區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

注釋:

①此處的宗教批判運動特指19世紀以黑格爾派為代表發動的宗教批判運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王有腔.從馬克思時代的“兩個和解”到新時代的“兩個共同體”:共產黨的人的全面發展之路[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4):140-147.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1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N].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叢? 偉

[收稿日期]2023-06-25

[作者簡介]趙鳳婷(1995—? ),女,吉林梅河口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賈中海(1963—? ),男,遼寧康平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政治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猜你喜歡
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全面發展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深刻認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大意義
“七一”重要講話的重大理論創新及意義
如何做好新時期的黨政工作
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