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規制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

2023-08-26 04:07陳艷
經濟研究導刊 2023年13期
關鍵詞: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非線性環境規制

摘? ?要:環境規制下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雙贏問題一直是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在系統梳理國內外有關環境規制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成果后,發現目前已有的研究多是以“提高企業生產成本”為代表觀點的“遵循成本說”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為代表觀點的“創新補償說”。相關研究表明,環境規制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正向促進、抑制和非線性關系。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文獻進行總結和評述,指出當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對今后的研究進行展望,以期為我國的環境規制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與可行方向。

關鍵詞:環境規制;非線性;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X3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3-0026-0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物質條件和經濟活力顯著提高。但是在實現高GDP的同時,也帶來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協調,造成了能源耗費和環境負效應[1]。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制狀況表明,環境規制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環境壁壘”,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深刻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和企業的行為選擇。在促進各類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迫在眉睫,把能耗與污染排放結合起來,既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本質,又是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根本途徑。對此,本文對近年來環境規制及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回顧與總結,以期為政府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環境規制政策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證支持,并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方向。從而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對進一步實現我國環境友好、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環境規制相關研究

(一)環境規制的基本內涵

“規制”一詞源于英文的“Regulation”或“Regulatory Constraint”,意為按照規則和制度等對規制對象進行規范、限制和約束。環境規制是政府進行環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它既是對環境保護的一種管控,也是政府對經濟行為的干涉。Jaffe等將環境規制視為政府部門實施的一種干預環境不良影響的手段[2];楊舒婷等指出,環境規制是以保護環境為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機制[3]。

(二)環境規制的相關理論

1.外部性理論。在經濟活動中,外部性是一種溢出效應,可以在市場的運作機制之外體現。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常常把治理與修復環境的責任轉移給他人,體現出強負外部性。與之對應的是環境規制則呈現較強的正外部性,這意味著環境規制對整個社會發展有積極的正向影響,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恰當的、符合我國國情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政策手段來規避這種負面影響,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庇古認為,政府應該通過對環境污染企業征稅來減少環境污染,這種觀點與“污染者負擔原則”相契合,污染者同時肩負經濟和社會兩方面的責任[4]。

2.波特假說。波特認為有效的環境規制既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也能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從而實現雙贏[5]。一方面,合理的環境規制能夠使企業在面對環保壓力時,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優化資源配置,同時也能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達到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另一方面,“補償效應”可以彌補企業在環境規制中產生的成本。在環境規制政策實施背景下,企業會主動進行技術創新或改進運營模式,以獲取或保持競爭優勢來提高自己的經濟效益。同時,企業不斷發展的行為會逐漸被政府認可,并獲得政策扶持和激勵,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經濟收益?;诃h境規制應該關注結果而非過程,Jaffe and Palmer提出了“強波特假說”理論和“弱波特假說”理論[6]?!叭醪ㄌ丶僬f”理論認可環境規制有利于激發技術創新,而“強波特假說”傾向于對規制結果的探究,并認為技術創新僅僅是企業在規制成本進入其生產經營約束曲線中的策略選擇,前提是技術創新能帶來足夠大的收益。

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相關研究

(一)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內涵

全要素生產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通常用來衡量經濟增長效率,以總產出和總投入量的比重來表示。傳統的全要素生產率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勞動、資本及技術等其他指標。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得益于投入要素增加和技術進步。其中,技術進步是指利用新技術、新發明來提高生產效率;技術效率可進一步分解為純粹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代表管理能力,規模效率則是在企業規模擴張的過程中產生規模經濟,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隨著我國經濟長期的粗放式發展,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綠色可持續發展逐漸提上日程,傳統的全要素生產率僅從資本和勞動投入量的角度片面衡量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而忽略了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綠色全要素生產率(GTFP)便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是在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中納入環境指標,將能耗和環境污染等此類因素作為非期望產出納入研究模型中,從而得到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評價指標體系。它可以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對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相關理論

1.可持續發展理論。經過50多年的發展和探索,可持續發展理論已經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指導性理論。1972年,在第21屆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提出的《人類環境宣言》中首次提到可持續發展理論,并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正式定為國際性議題;1980年由UNEP、IUCN、WWF聯合發表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綱要》中,系統地界定和闡明了可持續發展理念;1987年,在題為《我們的未來》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對可持續發展理論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1992年《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正式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從理論基礎推向實踐??沙掷m發展理論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從傳統的無序開采向國際公平的價值原則轉變,自提出以來得到全世界范圍的廣泛認同。在當前產業多元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環境、生態、循環、低碳、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確保資源的低消耗和循環利用。

2.綠色經濟理論。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在《綠色經濟的藍圖》一書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的概念,但該書只對環境問題進行了一些政策層面的研究,重點分析了市場外部性,并沒有將環境、經濟和社會結合起來分析[7];對“綠色經濟”的準確定義是在聯合國的工作報告《綠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續的世界中實現體面工作》中給出的,將其定義為一種由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兩者相聯系的經濟模式,環境的被動治理轉變為環境治理的主動投資;2010年聯合國在原有基礎上對“綠色經濟”的定義有所創新,認為可以帶給人類幸福感和社會公平,同時顯著降低了環境風險和生態缺乏的經濟。該定義將社會、經濟、生態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強調以人為本,經濟增長的同時要兼顧提升環境承受能力[8]。

三、環境規制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使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環境問題。關于環境規制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間的探討,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驗證了兩者之間的機理關系,主要圍繞以下三種觀點展開。

第一,環境規制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李鵬升等從企業議價能力視角出發,采用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考察了環境管制對企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機理。研究發現,在較長時期,環境管制將會促進企業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使得形成動態全要素生產率效應[9];倪瑛等借助空間杜賓模型研究了金融發展和環境規制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溢出動態全要素生產率效應,結論指出單一的金融發展和環境規制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0]。

第二,環境規制會抑制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李衛兵等研究發現,兩控區政策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這表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慮到環境和經濟的平衡[11];張優智等利用空間誤差模型對不同類型的環境管制對制造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進行了深層次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和激勵型環境規制對制造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有阻礙作用,而公眾參與型環境規制有促進作用[12]。

第三,兩者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林秀梅等通過構建面板平滑遷移回歸模型,研究了產業升級與環境調控之間的非線性關系。研究發現,環境管制倒逼制造業的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而嚴監管的效果優于弱監管[13];李德山等運用GMM和QRPD模型分析發現環境規制與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存在顯著的“倒U形”關系[14]。

四、綜述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文獻的梳理發現,以上三種觀點都從不同角度研究了環境規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是否存在不確定性。不論是支持“波特假說”,還是遵循“成本理論”,最終目標都是尋求更為合理的環境規制政策,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已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值得改進的地方。

第一,環境規制指標難以準確度量。在研究環境規制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關系時,要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評估,必須對環境規制指標進行準確測量。而已有的文獻提出了多種環境規制指標作為代理變量,但兩個變量之間都存在嚴重的內生性問題,導致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受到質疑。

第二,在研究對象視角方面,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我國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研究多集中于工業和制造業,而對于物流等其他行業的相關文獻則相對較少。在研究內容上,主要從綠色創新效率、技術資本和FDI等層面來分析環境規制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理和作用路徑,而從經濟發展效率根源,即保障民生等角度如就業的傳導機制著手分析較少。

參考文獻:

[1]? ?雷明,虞曉雯.地方財政支出、環境規制與我國低碳經濟轉型[J].經濟科學,2013(5):47-61.

[2]? ?Jaffe, A.B.,Newell,R.G.,Stavins,R.N.,A Tale of Two Market Failures: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23):164-174.

[3]? ?楊舒婷,曾剛.區域差異視角下環境規制的生態創新效應研究[J].生態經濟,2018(9):41-49.

[4]? ?庇古.福利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126.

[5]? ?Porter, M.E.,Van der Linde,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4):97-118.

[6]? ?Jaffe, A.B.,Palmer, K.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A Panel Data Study[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4):610-619.

[7]? ?唐嘯.綠色經濟理論最新發展述評[J].國外理論動態,2014(1):125-132.

[8]? ?李清水,李登峰,李輝,等.基于前景理論的區域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多指標評價[J].運籌與管理,2021(6):118-123.

[9]? ?李鵬升,陳艷瑩.環境規制、企業議價能力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J].財貿經濟,2019(11):144-160.

[10]? ?倪瑛,陳柏云,王憶雯.金融發展、環境規制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0(3):12-21.

[11]? ?李衛兵,劉方文,王濱.環境規制有助于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嗎?——基于兩控區政策的估計[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2-82.

[12]? ?張優智,喬宇鶴.不同類型環境規制對制造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應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法與空間誤差模型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22(5):177-182.

[13]? ?林秀梅,關帥.環境規制對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非線性影響:基于面板平滑遷移模型的經驗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8.

[14]? ?李德山,張鄭秋.環境規制對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39-48.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en 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 The win-win issu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of concern for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After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are “following the cost theory” represented by“improving enterprise production costs” and“innovation compensation theory” represented by“promoting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levan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ainly shows positive promotion, inhibition and nonlinear relationship. On this basis, it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on relevant literature,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looks forward to fu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feasible direction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research.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non-linearity;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責任編輯? ?衛? ?星]

猜你喜歡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非線性環境規制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省際空間學習效應實證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方法及應用
我國工業部門節能政策效應研究
中國企業的環保投入與企業效益分析
環境規制下外資引進對環境治理的利弊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
綠色增長效率及其空間溢出
電子節氣門非線性控制策略
基于SolidWorksSimulation的O型圈錐面密封非線性分析
四輪獨立驅動電動汽車行駛狀態估計
工業機器人鋁合金大活塞鑄造系統設計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