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大數據背景下的新聞采編發展趨勢

2023-08-29 11:49程雪梅
記者觀察·中旬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新聞采編工作創新發展趨勢

程雪梅

摘要: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創新、推廣與應用,新聞采編工作呈現出采編形式多樣化的新趨勢,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行業趨勢下,技術的革新為新聞采編工作帶來創新動力,傳統新聞采編工作也亟須通過改革適應大數據背景。為順應時代潮流,文章基于對大數據技術與新聞采編工作內容的理解,簡要分析大數據技術對新聞采編的積極影響,剖析新聞采編面臨的主要問題,重點從多角度闡述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的發展趨勢,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新聞采編;發展趨勢;工作創新

新聞采編是新聞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其工作效率與質量將直接影響新聞傳播的效果。不僅如此,新聞屬于信息與數據高度集中的領域,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與技術已經難以適應新的時代背景,并呈現出明顯的弊端。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普及與應用一方面為新聞采編工作帶來極大便利,另一方面也使新聞采編工作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如何基于大數據背景重新審視新聞采編工作,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工作模式已經成為每一名新聞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數據技術對新聞采編的積極影響

提高新聞素材真實性

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的開展獲得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中,工作人員對新聞信息真偽的辨別主要依靠自身的專業素養、工作經驗以及敏銳性,在新聞信息審核階段不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而且會直接影響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與效率,繼而影響新聞傳播的實效性。而大數據技術在新聞采編中的應用,可以支持工作人員對新聞內容中的部分要素進行甄別與判斷,如內容話題與標簽、關鍵詞搜索等。與此同時,在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下,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將以往的新聞內容審核經驗遷移至當下的新聞內容傳播環境中。隨著數據算法應用的普及與海量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大數據背景下的智能審核將逐漸通過算法取代傳統人工審核方式,并不斷加大審核力度,對于縮短審核周期、提升新聞素材真實性大有裨益。

提高新聞素材的社會價值

新聞的社會價值在于報道信息中所具備的社會價值,新聞采編工作者需引導新聞受眾關注社會問題并啟發其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努力。新聞的社會價值與新聞現實并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得新聞的真實性獲得了保障,也改善了目前部分媒體以“故事新聞”為主體的局面。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角度出發,深入基層并從不同角度挖掘新聞信息,采用“見微知著”的方式由小切口進入,并迎合大背景采集新聞信息,經過精心編輯后將傳統“空、虛、淺”的新聞內容轉變為“實、真、深”,以新聞事實為基礎并結合當前形勢挖掘新聞內容更深層次的內涵,真正體現新聞的社會價值,充分發揮媒體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功能。

提高新聞資源的可利用性

在大數據技術的賦能下,新聞資源采集、傳播的成本明顯降低。一方面,傳統新聞采編工作模式下,工作人員需要通過外出采訪等方式獲取新聞信息,而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工作人員“足不出戶”便可以通過互聯網整合新聞信息,借助大數據技術對比分析新聞信息與社會環境的關聯度,從而從中篩選出匹配度最高且最具時效性的新聞線索;另一方面,新聞媒體在大數據環境下逐漸構建起較為成熟完善的新聞數據庫,經過不斷地更新對新聞數據進行資源挖掘,在保留新聞資源地域性優勢的同時橫向對比不同地域的新聞信息,從更廣的層面揭示社會現實,并且在地域之間進行高效、便捷的新聞資源流通,在拓寬新聞資源利用空間的同時讓新聞內容更加多元化,提升公眾對新聞的認可程度。

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面臨的問題

新聞內容淺表化與同質化問題嚴重

大數據背景下,媒體領域競爭加劇,各類媒體平臺層出不窮,尤其是網絡新聞平臺正逐漸解構傳統新聞媒體的中心地位,部分新聞媒體片面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在獲取新聞線索后局限于對現有新聞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并未深度挖掘新聞信息的內在價值,導致新聞內容淺表化問題嚴重。除此之外,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傳播速度明顯加快,新聞事件發生后立即可在各類媒體平臺上搜索到大量相似的新聞標題與資訊。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新聞采編人員理念滯后,過度依賴自身經驗與主觀判斷進行相關采編工作,忽略受眾群體多元化需求,進而遺漏大量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與此同時,部分新聞采編人員政治敏銳性較低,未能深度挖掘新聞的深層次意義,難以發揮新聞對社會輿論的積極引導作用,也會降低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此外,大數據背景下,新聞信息呈現出形式多樣化、內容廣泛化、傳播途徑多元化的態勢,面對如此巨大的信息量,部分新聞采編人員缺乏前瞻性,未能結合媒體特點、受眾需求、傳播目標等有針對性地整合、篩選新聞信息,片面“追熱點”“搶熱度”,從而導致新聞內容同質化問題的產生。

大數據技術應用力度不足

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不僅需要采編人員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而且需要采編人員能夠熟練運用大數據技術革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部分新聞采編人員對大數據技術及其應用缺乏正確認知,在日常工作中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力度明顯不足。一方面,受到資金、技術等現實條件的限制,部分新聞媒體尚未構建完善的新聞數據采集系統,數據來源途徑多樣、數據格式不統一,不僅會加大新聞審核的難度,影響數據挖掘效率,而且難以實現新聞數據的整合、加工與流通,不利于迅速掌握最新新聞資訊;另一方面,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尚未借助大數據技術了解不同受眾群體的真實需求,傳統采編方式與新型采編技術融合速度較慢。在缺乏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新聞采編工作效率較低、難度較大,并且難以獲得受眾群體的認可。

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的發展趨勢

探尋新聞采編的創新路徑

革新新聞采編工作理念

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尤其是在技術更迭迅猛的現實情況下,新聞采編人員更需要通過理念革新帶動方式創新。其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轉變以工作經驗與主觀判斷為驅動的工作思維,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受眾群體的現實需求為基礎,充分發揮“喉舌”功能,爭做人民群眾的“傳聲筒”,深入受眾群體內心并堅持表達民意,做到以人為本、關注民眾、服務民眾,從民眾真正關心、擔心的問題中提煉新聞話題,圍繞民眾真實生活環境與未來期許搜集新聞信息;其二要樹立開放創新的工作理念。新聞采編人員需要以開放的姿態面對不斷變化的新聞傳播環境,快速適應新背景、接納新事物、應用新技術、樹立新意識,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將大數據技術切實轉化為自身獨到視野、創新能力與工作效率,主動接軌新型創作方式,不斷革新自身工作方法,以此順應時代潮流,解決新聞內容同質化的問題;其三要樹立新型新聞采訪理念。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樹立“零采訪”意識,結合傳統的現場觀察、訪談方法,在網絡環境內借助大數據精準判斷新聞事件的發展趨勢,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比分析新聞數據,做好數據加工與挖掘工作,提升新聞數據間的關聯性,從更深角度揭示新聞本質,以此解決新聞淺表化的問題。

不斷強化新聞政治敏銳性

新聞政治敏銳性是新聞采編人員對新聞事件的高度敏感與觀察,體現為新聞采編人員理解與把握宏觀政策與環境、洞察新聞線索、判斷新聞價值、把控輿論導向的綜合能力,直接決定新聞采編的效率與質量,也是一位優秀新聞采編人員必備的專業素養。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人員更需要堅守初心、杜絕虛假信息、堅決守護采編責任,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在網絡環境中注意觀察與留心身邊事物與環境的細微變化,從不顯眼的事件中發現新聞線索,及時發現新生事物的苗頭,充分認識事物發展趨勢及其全局情況,在此基礎上依據時代發展規律創作新聞內容。與此同時,新聞采編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政治水平,加強政治責任感。大數據背景下,新聞數據來源多樣,新聞采編人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新聞數據加以審核與篩選,在海量數據中搜索與當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最為匹配的新聞線索,以此提升新聞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數據挖掘更具針對性

在大數據技術的賦能下,新聞采編工作效率提升,針對性也明顯增強。為解決新聞內容淺表化的問題,新聞采編人員需要結合新聞傳播目標、預期效果、輿論引導作用等精準挖掘有價值的新聞數據。例如新聞話題為“某市人口調查背后的社會現象”,傳統采編工作方式下新聞數據多來源于當地統計局,數據來源匱乏且難以多角度對比。而在大數據技術的賦能下,從國家統計局、中國指數研究院、wind資訊等公開資料中提煉結構化數據,從網民評論與發布中提煉非結構化數據,將二者結合后從宏觀政策、經濟環境、家庭結構、基本社會保障等多角度、多層次挖掘新聞數據,結合人口調查統計圖對其背后反映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層次解讀,為公眾生產、生活等提供更加多樣的行為指導,不僅能夠縮短新聞制作周期,使新聞制作更為精良,而且能夠提高新聞的深度、廣度與視覺化程度。為此,新聞采編人員在開展日常工作時需要利用多種數據算法分析媒體特點、傳播目標與受眾群體興趣,以此為依據對新聞數據進行分析、整合與處理,在為新聞采編工作提供真實、可靠數據的同時增加新聞數據來源,進一步挖掘社會事件背后的新聞本質,不斷拓寬自身新聞采編工作視野。

加大大數據技術應用力度

搭建新聞采編過程數據采集系統

大數據背景下,構建新聞采編過程數據采集系統是發揮大數據技術功能的先決條件,結合新聞采編人員具體操作實際,該系統主要包含數據采集、數據管理、數據展示、自動文字識別、用戶活躍度分析、話題功能分析、數據結構化入庫等基本功能。新聞采編人員將新聞主題采寫數據上傳至系統內進行智能分析,系統內置多種文字識別功能,可以識別包含紙質文檔、圖表、PDF等多種形式的新聞信息,且系統對接可視化工具與新聞移動終端。一方面各個新聞采編環節的工作人員可以利用該系統進行協同工作,從新聞信息采集階段開始自動化提取關鍵詞,記錄數據上傳者、上傳時間等并自動關聯相關新聞話題另一方面采編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對數據進行增刪、修改等,并保留更改痕跡,便于追溯工作責任。新聞采寫后進入編輯環節,按照區域、行業領域、新聞類型等建立數據目錄,根據不同新聞媒體特點對新聞數據進行分類、批量編輯。該系統在新聞采編工作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保障新聞數據的安全性,真正將新聞采編工作流程化、精簡化。

勾勒新聞受眾閱讀畫像

在追求新聞采編針對性、精準化的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受眾逐漸從整體轉變為分眾,不同職業、年齡、性別的新聞受眾群體對新聞內容、表現形式等有著不同的需求,加之受眾群體對新聞數據分析與可視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傳統以Excel等簡單計算機程序編寫的新聞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為解決大數據時代新聞采編工作技術應用力度不足的問題,建議采編人員充分借助大數據技術勾勒新聞受眾的內容閱讀畫像。首先需進行新聞受眾結構分析,即利用各類社交、新聞等媒體所收集的數據,經過統計分析后了解新聞受眾的人口屬性,如男女比例、分布區域、年齡結構、職業類型等;其次要分析新聞受眾的行為特點,即在精準、細致劃分新聞受眾結構層次的前提下進一步了解受眾對新聞內容的偏好,包括但不限于受眾選擇新聞媒體的動機、受眾關注話題、受眾興趣、受眾在各類媒體上的活躍時間與區間;最后可利用大數據平臺“畫像”模塊下的“受眾畫像分析”功能,將某類新聞下受眾點擊量、轉載率等數據錄入功能模塊內,對受眾行為偏好進行可視化分析,結合受眾在新聞媒體內的評論、互動頻率等更加準確地掌握受眾喜好,并將其作為新聞采編依據。除此之外,新聞受眾閱讀喜好會隨時改變,新聞采編人員應當不斷更新新聞數據,根據受眾閱讀新聞內容的主要時間段與端口改變新聞采編與傳播方式、渠道,以此充分滿足新聞受眾多元化需求并體現大數據技術的優勢。

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大數據技術能夠革新新聞采編方法、拓寬新聞采編渠道,但依然需要新聞采編人員以高度責任感、新聞敏銳性以及開拓創新的態度面對當前實際情況與大數據技術帶來的應用問題,樹立以人為本理念與大數據意識,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日常工作中并發揮其功能,以此順應時代,推動新聞采編不斷發展,加快新聞采編工作與大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孫璐,娜日娜.大數據時代下新聞采編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究[J].記者觀察,2022(33):40-42.

[2]王斌.大數據背景下新聞采編發展趨勢研究[J].采寫編,2022(04):26-28.

[3]姚婉如.大數據技術在新聞采編中的應用[J].電視技術,2021,45(12):

34-36.

[4]劉柄辰.大數據技術在新聞采編中的價值與應用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3):19-21.

[5]張萍.基于大數據時代的新聞采編工作模式探索[J].新聞傳播,2021(18):72-73.

猜你喜歡
新聞采編工作創新發展趨勢
關于國有企業工會工作創新的思考
“機器人新聞寫作”對新聞采編的機遇和挑戰
高中班級管理工作的創新與實踐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采編新路徑探索
媒體融合下廣播電臺編輯工作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