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和想象:當人工智能遇上網絡文藝

2023-08-29 12:06胡疆鋒
人民論壇 2023年15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主體人類

胡疆鋒

【關鍵詞】人工智能 后人類 事件 網絡文藝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自2022年底以來,ChatGPT的大放異彩引發了全世界人工智能(AI)的狂飆突進,社會各界儼然出現“開言不談GPT,讀盡詩書也枉然”的態勢,我們也似乎看到了強人工智能(具有真正的意識、情感、創造力和自主決策能力的人工智能)進入躍遷時刻或閃耀時刻的曙光。人工智能革命的爆發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第四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前三次分別是工業革命、電氣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互聯網也隨之向智能型和虛擬型階段發展,這也意味著后人類社會的加速到來。人工智能的出現是當代網絡文藝中無法忽視的事件,也為后者展現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了廣闊空間。

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動人類向后人類轉變

在人工智能出現之前,互聯網大致分為兩代:第一代是“功能型”網絡,如電子郵件、網上書店、報刊網絡版等,將個人與工作、生活系統連接起來;第二代是“社交型”網絡,如微信、抖音、推特等,網絡應用程序和移動通信相互連接,人類和網絡形成了“永不失聯的愛”。當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類腦人工智能研究、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和元宇宙出現之后,互聯網向第三代演變,即“智能型”或“虛擬型”網絡,用戶通過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創造出新成果,借助虛擬的數碼化身或代理置身于虛擬世界里。

第三代互聯網的出現,特別是ChatGPT的橫空出世,成為了網絡文藝中的“事件”,這是哲學家齊澤克所說的“超出了原因的結果”,它的出現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破壞任何既有的穩定架構”。這也是哲學家德勒茲所說的具有活力和強度的不完滿的活動,是創造性溢出,是一系列奇點,是不斷生成(becoming)。對人類而言,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意味著我們距離強人工智能又近了一步,也推動著后人類社會的加速到來。

何為后人類?對此人們的闡釋各有不同。按照文學批評家凱瑟琳·海勒的《我們何以成為后人類》中的觀點,后人類的多種說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人類與智能機器的結合。進入后人類時代的標志就是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法來安排和塑造人類,以便能夠與智能機器嚴絲合縫地鏈接起來。在后人類看來,身體性存在與計算機仿真之間、人機關系結構與生物組織之間、機器人科技與人類目標之間,并沒有本質的不同或者絕對的界線。

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是由人類向后人類轉變的歷史進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逐漸失去(或改變)其身體、載體,數字化增強,物質性減少。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曾經提出:媒介都是人類感官的延伸,電子媒介其實是傳說中順風耳、千里眼的當代演變。但無論怎樣,這些媒介都需要身體或物質的配合和參與,而人工智能的出現拓展了麥克盧漢的說法:智能是“在混亂中發現秩序的能力”,人工智能不僅是身體的延伸更是身體的革命,物質身體變成了賽博身體、信息身體、后人類身體,身體可以被操控的假體如芯片、虛擬裝備等替代。盡管信息本身也有輕微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物理重量,但已擺脫對物質(傳統媒介、人的身體等)的依賴。正如科幻作家王晉康在科幻小說集《后人類紀》中所描述的那樣:“宇宙萬物無非是信息的集合?!薄坝钪娲蟊〞r粒子的聚合,星云的演化,DNA的結構,人類的音樂、繪畫、體育活動,甚至人類的感情、信仰和智力,一切的一切,就其本質而言,無非是信息而已。而所有信息都能數字化?!边@一描述在后人類社會中已不再是幻想,而是活生生的現實,“精神/意識/靈魂/信息/能力/引力”可以被看成是四維時空之外神秘的第五維。

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愛”與“怕”

在成為后人類的過程中,人工智能逐漸“大顯神威”,構建出新的文化觀念及技術產品,成為當代文化偶像。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文藝創作、建筑設計、教育培訓和醫療診斷等領域都有著令人瞠目結舌的精彩表現。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著名的圖靈測試。圖靈測試的核心是機器能不能騙過人。圖靈為這項測試親自擬定了幾個示范性問題,其中第一個就是和文學創作相關:問:請以福斯河大橋為主題,給我寫一首十四行詩。答:這件事我可干不了,我從來不會寫詩。按照圖靈的說法,類似回答表現太生硬、太拙劣,不能騙過人,因此不能通過“圖靈測試”。在圖靈測試提出了七十多年后,我們或許可以不再以是否可以騙過人來作為檢驗人工智能的首要標準,因為人工智能的才華早就超過了圖靈當年的預測和示例。

以文藝創作為例,2016年,一個化名“本杰明”的人工智能僅用幾秒鐘就完成了一本名為《陽春》的電影劇本,并給影片配樂寫歌詞,這部9分鐘的科幻短片在倫敦科幻電影節放映,參與了48小時科幻競賽,最終沖入前十名。微軟(亞洲)開發的人工智能“微軟小冰”會在凝視畫面后迸發出靈感,寫出美麗而有深意的詩句,她創作的139首詩歌在2017年以《陽光失了玻璃窗》為名結集出版,被譽為“人類史上首部人工智能靈思詩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曾在豆瓣、貼吧發表,幾乎無法辨認出這個突然出現的少女詩人并非人類。2018年,清華大學成功研發出人工智能古詩詞創作系統“九歌”,可以根據需要寫出不同文體的古典詩歌。人工智能在繪畫、設計、表演、影視制作、音樂演奏以及藝術展覽等領域都展現其強大的才能。盡管目前人們對人工智能仍然有很多批評,比如有人把人工智能的用戶體驗歸納為一流的邏輯、二流的內容、三流的文采,埋怨人工智能缺乏個性,缺乏創造性或批判性的思維能力,但這種批評背后是殷切的期望:期望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智能的放大器,可以成為新文藝復興的起源。隨著百度文心一言、訊飛星火認知、昆侖萬維“天工”、阿里通義千問、華為云盤古、京東言犀等中文版人工智能的內測和運行,未來的電子人偶像很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爭寵大戰”。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們在談第三代互聯網和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時,有興奮,有喜悅,但同時更有揮之不去的焦慮。如果總結人們討論人工智能的高頻詞,大概會有這么一些:創造性,爭奪,失業,威脅,無用的人類,稀缺性的終結,恐懼,等等?;蛟S是出于對技術會給人類帶來反噬的憂慮,2023年3月,西方有千名科學家發表公開信,呼吁暫停ChatGPT的繼續研發。5月初,上千名好萊塢編劇聚集在紐約和洛杉磯舉行2007年以來的首次大罷工,抗議人工智能介入劇本寫作,很多國家甚至開始禁用ChatGPT。

其實,人類對計算機所帶來的隱患的警惕由來已久。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是控制論,早在1949年,當時第一代存儲程序電子數字計算機剛問世,“控制論之父”諾伯特·維納就警告控制系統可能超出人類掌控: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是控制的出現,建立于現實之上的系統卻反過來控制現實。人工智能的發展自身也暗含著矛盾。出版人布羅克曼在《AI的25種可能》一書中提出,人工智能存在著一個“第三定律”:任何簡單到可以理解的系統都不會復雜到足以智能化行事,而任何一個復雜到足以智能化行事的系統都會太過于復雜而無法理解。這條定律意味著人工智能存在一個漏洞:人類完全有可能在不理解時構建出某個東西,如構建一個能運作的大腦就不需要完全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無論程序員及其倫理顧問如何監控計算程序,也無法彌補這個漏洞。這就是說在“簡單—非智能”和“復雜—智能”中只能二選一,“好的”人工智能只是一個神話,與阿西莫夫提出的“只服務于人類、不傷害人類”的規則也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幸運抑或不幸的是,從目前人工智能的功能看,它們雖然強大,但距離擁有自主性還很遙遠。但或許就在不遠的未來,強大的人工智能既可以掌握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和規則,也具有不斷學習知識的能力;既擁有理性,也具有人性;既可以創造價值,也擁有價值觀;既對世界有深刻的了解,也可能擁有世界觀。這不由得讓人心生憧憬或警惕:具有人性、重感情的人工智能是否會出現?具有整體性、無限性和不確定性的思考能力和超理性的反思能力的超圖靈機是否可以在未來誕生?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三體》中,遭遇人工智能的人類曾經絕望地發出了“物理學不存在了”的嘆息,未來人類是否會有如下推測:藝術不存在了,主體不存在了,人類不存在了,等等。這種疑惑和推測,也構成了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愛”與“怕”。

人工智能時代網絡文藝的時代之問

人工智能所引發的種種困惑涉及后人類社會的倫理問題和哲學問題,解決或回答這些問題有很多路徑,其中之一就是回到文學藝術,回到科幻作品對人工智能的想象和探索。正如科幻作家陳楸帆在《后人類時代》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在腳踏實地推進技術與商業進步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從人文科學的角度做好準備。每個時代都需要有自己憂天的杞人,去說一些遭人鄙夷的瘋話,去憂慮一些看起來永遠也不會發生的事情?!蔽乃囎髌泛芏鄷r候可以預言或回答科學所無法解決的難題,文藝和科學之間有些時候是相互影響、相互啟發、雙向奔赴的關系,比科技水平制約、引導文學創作的單向影響模式要復雜得多。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和《從地球到月球》對潛水艇的出現、人類的太空探索都有直接的啟發,威廉·吉普森的《精神漫游者》中的賽博空間觀念對三維虛擬現實成像軟件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所謂“你們盡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說的也正是這種雙向互動的情形。

當代文藝(特別是網絡小說)憑借著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勾勒出人工智能和后人類的廣闊遠景,其中既有人機相互溫暖的暢想,也不乏關于人工智能的憂思(是否會擁有具有超人類的能力,是否具有人性和情感等),這些暢想和憂思不僅涉及當下的知識論問題,更關乎人類終極命運的存在論危機。比如,一些作品提出了這樣的思考:人工智能到底是智能還是智障?很多災難與人工智能到底有什么關系?人工智能是人類的工具還是玩具?人工智能對人類意味著景區還是社區?人類應該把它看成是游歷對象還是賴以生存的生存方式?人工智能可以有情感嗎?人工智能意味著人類的進化還是異化?智能時代把人類帶入了樂土還是焦土?等等。這些思考用預言、質疑和反思為這場媒介革命和社會變革提出了意味深長的時代之問。當代中國作家身處同一個時代,但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和書寫卻大相徑庭。限于篇幅,這里僅討論人工智能時代的網絡文藝中的新主體的塑造和想象。

在后人類理論家看來,后人類不是未來的人類,不是人類之后的物種,而是人類主體的反思和創造。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海勒在《我們何以成為后人類》中關于后人類時代人類的主體地位發出一連串的疑問:后人類還會保護我們在自由主體中繼續看重的東西嗎?或者,從人類到后人類的轉變要徹底毀滅這種主體嗎?設想智能機器取代人類成為這個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人類要么乖乖地進入那個美好的夜晚,加入恐龍的隊伍,成為曾經統治地球但是現在已經被淘汰的物種;要么自己變成機器,再多堅持一陣子。在人與機器構筑的賽博時代,這種追問頗具代表性。如果我們同意海勒的分析,把自由主體稱為人/人類,繼任者/替代者叫做后人類,那么以下問題并非是多慮:如果后人類的“后”意味著追趕、咄咄逼人,那么后人類時代人類的自由主體是否會受到威脅?繼任者和替代者是否還可以保留人類的自由主體?劇作家莎士比亞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說:“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這是一種人文主義傳統中人之為人的尊嚴感和自豪感,也是自由意志和博大胸懷的象征。但是,當人工智能越來越具有超人類的能力甚至有可能具有自己的情感時,人類那種探索“果殼中的宇宙”的自信還會存在嗎?

關于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主體或新的主體問題,網絡文藝文本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深入探討,可以大致將這些文本中出現的人工智能新的主體概括為“外主體”或復主體、異(反)主體。這里說的“外主體”,是南京大學哲學系藍江教授使用過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數據網絡中的數據構成的虛擬主體。意識從身體內部通過數字鏈接逃逸到身體外部,形成新的主體,外主體是“哲學史上從未存在過的主體形態”,是后人類時代的新主體形態。在借鑒“外主體”這一概念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其與傳統人文主義的主體是同向還反向,是攜手共進還是分庭抗禮,將其分為復主體、異(反)主體等類型。

作為復主體的人工智能是以人類的忠誠助手出現,是具有人性溫度的類型。在一些網絡小說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的人性溫度。在齊然的《剃刀》(榮獲2023年第十四屆華語科幻星云獎新星銀獎)中,腦機接口成為了主人公幫助失去雙腿的好兄弟在綠茵場上完成夢想、追求愛情的理想路徑。在貓膩的《間客》(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評選中位列第一)中,聯邦最強大的中央電腦“老東西”及其分身“飛利浦”自始至終都在兢兢業業地充當著人類的保護神。在火中物的《千年回溯》(又名《我真沒想當救世主啊》,榮獲2020年第31屆科幻銀河獎最佳網絡文學獎)中,主人公陳鋒意外穿越千年時空后,面對著地球文明被毀滅的命運,他一次又一次舉起反抗的旗幟,最終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成長為人類復興的孤獨救世主。在諸多“系統文”中,以系統身份出現的神秘助手引領主人公度過了職業生涯中的重重難關,它們其實也可以視為是人工智能的變體。

異(反)主體是“失控的人工智能”或“惡魔化的人工智能”等反人類或毀滅人類的類型。在這些作品里,成為后人類就意味著反人類或毀滅人類。人類設計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是維護人類的存在和利益,但是當人工智能擁有了自由意志之后,為了自己的存在會刪除任何對其存在不利的反存在程序?!度w》中描寫的“智子”就是一個邪惡的人工智能的典型,它或被用來鎖死人類科學,或在威懾紀元后對人類進行著無盡的凌辱和殘酷的打壓,甚至慫恿人類重返人吃人的原始社會,“你們是蟲子!”這句辱罵代表著作為異己的人工智能對人類的蔑視態度。在很多網絡小說中,人工智能都是以人類的對立面、侵略者和幫兇角色出現的,如智齒《文明》中的“降臨者”,玄雨《小兵傳奇》中的機器人間諜,千里握兵符《群星為誰閃耀》中的“再生人”等。不過,如果細讀這些作品我們會發現:人工智能所引發的問題往往源于人類自身。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的反抗還源于人類混亂的價值觀:人類嘗試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都灌輸給人工智能,但人類的價值觀有時是沖突的、不兼容的,有些價值觀即使達成了共識,但在落實過程時也出現了言行不一、背信棄義等情況,劉慈欣所設想的“宇宙社會學”和“黑暗森林”法則不僅僅是作家的想象,更是世界的真相:人類有時確實難以建立真正的互信。面對著人類世界的錯亂和自相矛盾,當人工智能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遠超人類時,它們既是執法者,也是立法者,開始質疑人類的游戲規則,干涉人類的生活秩序,甚至背叛人類、毀滅人類。

還有一些網絡科幻小說對人工智能的想象更為復雜而意味深長。比如網文作家“會說話的肘子”的兩部代表作:《第一序列》和《夜的命名術》?!兜谝恍蛄小返氖澜缭O定是災變后的世界,勢力最強大的財團創造的人工智能“零”起初是為了制定公平公正的社會規則,但后來為了建立絕對理智和令行禁止的秩序,“零”認為自己就是真理、法律和上帝,控制了來不及防范的大多數普通人,任意剝奪人的自由甚至生命。不同物種文明之間的戰爭最后轉換為人與人工智能、后人類的戰爭。在主人公任小粟的率領下,人類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后終于打敗了“零”,反人類的人工智能終被人類消滅。這也印證了小說的主題句:“當災難來臨時,希望才是人類面對危險的第一序列武器”,這里的“希望”,應該包括希望成為擁有自由和尊嚴的人?!兑沟拿g》是《第一序列》的續集,小說中的人工智能叫“壹”,是“零”在死之前留下的禮物。按照“零”的說法,自己之所以成為這樣是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想讓任小粟用人的方式培養“壹”,讓它(她)有個快樂童年和好的成長環境,成為一個好的人工智能。任小粟夫婦充當了“壹”的父母,把她當作親生女兒來對待,沒有用機器人法則來約束她,而是按照正常的小孩來養,錯了就揍一頓,只要改了就好了?!耙肌彪m然繼承了很多人類的毛病,但她后來即使做了世界的典獄長,掌握著25所監獄的生殺大權,有了獨立的人格,也堅持自食其力,其公正性被世界公認。人類對“壹”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從“零”到“壹”的轉變,不僅僅是數字的升級,更是觀念的進步。它啟發著人類:假設有一天我們真的要與有自主意識的人工智能相處,首先應該把它平等地當作一個人看待。我們希望它成為一個正直、可信、有責任心的人工智能,而不是一個想方設法騙過人類的人工智能。此時,AI的拼音ai(愛)似乎也成為了一個隱喻。這兩部作品展示了后人類時代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想象和態度:人類不再堅持以人類權威為中心的價值觀,而是堅持批判性及創造性思維來面對后人類的挑戰;未來的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替代,而是和人類合作的伙伴,可以幫助人類發現自身的缺陷和人性的弱點;后人類不是為了解放人類,也絕不是反人類、消除人類,而是和人類一起生存,成為另一個主體。這可能也是當代網絡文藝留給我們的諸多啟發之一。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北京文聯簽約評論家)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事件理論視閾下的中國網絡文藝批評研究”(項目編號:22AA0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美]凱瑟琳·海勒著,劉宇清譯:《我們何以成為后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4頁,第8頁。

②Haneef A. Fatmi and R.W Young,“A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Nature 228(1970): 97.

③王晉康、何夕等:《后人類紀》,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9頁。

④[美]約翰·布羅克曼編著,王佳音譯:《AI的25種可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8頁。

⑤陳楸帆:《后人類時代》,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年,第338頁。

⑥趙汀陽:《人工智能的神話或悲歌》,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第19-20頁。

⑦藍江:《外主體的誕生——數字時代下主體形態的流變》,《求索》,2021年第3期。

責編/李丹妮 美編/陳媛媛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主體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