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孩子變得不愿意傾訴?

2023-08-30 17:49徐莊敏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5期
關鍵詞:親子溝通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徐莊敏

摘要: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由“小話癆”逐漸變成“沉默者”。家庭作為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支持系統,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F實情況卻不容樂觀,當孩子出現很多心理問題時,家長往往處于無知甚至無視的狀態。學校有責任對家長開展心理關懷,在充分尊重家長的基礎上,積極為家長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系統功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關鍵詞: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親子溝通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5-0078-03

一、現狀分析

至今仍記得在一次家長學校講座結束后,一個家長跟我抱怨,說她的孩子都上五年級了,還特別幼稚,每次放學回家總嘮叨和同學之間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像他同桌把口水吹成泡泡這種惡心的事也跟她說。她就很不耐煩,問孩子能不能說一些有意義的事,結果孩子不說話了。

后來孩子也很少再跟她說起班上的事情。

在很多父母看來,所謂有意義的事情,無非就是孩子學業上的事,但從最近連續幾年做的調查問卷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孩子并不喜歡父母跟他們談學業功課方面的話題。對于孩子而言,他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令他們驚訝、新奇的事情。如第一次看到有人把口水吹出泡泡,他覺得特別神奇。

如果父母在孩子談論“好玩的”事情時反應冷淡,甚至指責孩子總說些“沒有意義的事”,孩子很快就會不愿意跟父母交談。下面的調查結果值得家長反思。

1.你希望父母和你說些什么話題?

不知道 20% 做人處事 60%

網絡和游戲 10% 音樂和歌手 3%

學業功課 6% 不想和他們說話 1%

2.孩子最討厭父母說的十句話是什么?

(1)所有父母都會說的一句話:你看人家××,成績那么好,你呢?

(2)父母最傷孩子的一句話:不要試了,你肯定不行。

(3)父母最讓孩子氣惱的一句話:不是早跟你說了,你就是不信!

(4)最讓孩子著急的一句話:還不快點,做什么都這樣慢。

(5)最不理解孩子成長特點的一句話:跟你說多少遍,你還記不住。

(6)父母最自以為是的一句話: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7)父母最不尊重孩子學習興趣的一句話:看這些東西有什么用?它能幫你上好學校(大學)嗎?

(8)父母最讓孩子絕望的一句話:你怎么這么笨!

(9)父母讓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的一句話:哭有什么用!

(10)父母說完后果最嚴重的一句話:你太讓我失望了?。ㄉ壈妫何以趺磿瞿氵@樣的孩子?。?/p>

3.你怎么解決煩惱?

找朋友談心 35% 聽音樂 21%

睡覺不想它 17% 出去玩 8%

找父母談 7% 其他 12%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常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不愿意與父母傾訴。父母的不尊重主要表現在:一是父母強勢的態度。當父母強勢,孩子沒有能力對抗時就會選擇逃避,不愿意與父母交流。當孩子有能力對抗時,就會選擇與父母對抗、爭吵,激發親子矛盾。二是父母的消極回應。首先是語言上的消極回應,當孩子傾訴時,父母總是說“哦,哦,知道了,知道了,趕緊去寫作業吧?!泵看味歼@樣,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傾訴的欲望。其次是行為上的消極回應。當孩子傾訴時,家長表現得很不耐煩,在做其他事情,并且總是打斷孩子傾訴。最后是情緒上的消極回應“這算個什么事啊,也值得你難過半天?……”

父母不尊重孩子,通常有如下的原因。

(一)“家長制”心理

在父母傳統的觀念里,孩子是父母的骨肉,孩子的東西全是父母給的,孩子就是父母的“私人財產”。父母想怎么管教孩子就怎么管教孩子,孩子必須聽父母的。

(二)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教育孩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脾氣急躁的父母往往會做拔苗助長的事。肆意責罵、體罰孩子等,都是家長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家長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沒有耐心,只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只想讓自己省心,所以做不到尊重孩子。

(三)不了解孩子心理成長過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都會不斷地發展,孩子的心理會由依賴父母逐漸變為脫離父母,所以孩子不愿意一直被父母管制。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很聽話,但當孩子的心理漸漸成熟時,就需要更多的尊重和自由,這時父母就不能一味壓制孩子了。家長如果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就不懂得如何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所以,要想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親子溝通,父母必須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溝通方式,謹慎對待孩子的情緒。

二、溝通支招

(一)語言積極回應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父母非常喜歡也很善于傾聽寶寶的表達。當孩子肚子餓了哇哇哭鬧的時候,父母會說:“寶貝,你餓了是不是,媽媽馬上給你沖牛奶!”當孩子吃飽了發出“咯咯”的笑聲時,父母會說:“寶貝吃飽了,很高興是不是?”當孩子外出不想走路,蹲在路邊哼哼唧唧的時候,父母就會說:“寶寶累了,不想走路,想要抱抱對不對”……那個時候孩子小,沒有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但是家長都能做到積極傾聽并認真地去解讀,然后給予積極的語言回應。因此,嬰幼兒期的孩子都是很纏爸爸媽媽的,親子關系也非常和諧。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的重心也回歸到緊張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里,父母很多時候就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孩子的表述,沒有做到在傾聽的同時,積極地用語言去回應。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失去了跟父母傾訴的興趣。

父母應該用心傾聽孩子的表述,給予積極有效的語言回應。比如當孩子分享進步獲獎時,可以回應:“你太了不起了,快跟爸媽說說,你是怎么做到的?”當孩子傾訴失意之事時,可以回應:“我能感受到你的難受。來,我們一起分析分析原因,下次就知道怎么辦了?!碑敽⒆臃窒碇型蝗豢r,可以回應:“那后來怎么樣啦?我們很好奇哦?!?/p>

(二)行為積極回應

“媽媽,我要告訴你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薄昂冒?,媽媽一邊做飯一邊聽你說?!薄皨寢?,你覺得有趣嗎?”“等一會,你去幫我在冰箱里拿個雞蛋?!边@樣的生活場景父母都不陌生吧,說不定生活中自己也有同樣的行為。

做父母的都想自己所說的話能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希望自己在說話時,孩子能夠調動一切思維跟著自己的語言“行走”。但是,你有沒有反思一下:每次孩子跟我們說話時,我們是不是做到了停下手中的工作或家務,看著孩子的眼睛,仔細地聽孩子的傾訴呢?總聽一些父母在抱怨,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從別人口中知道的,孩子和自己的話越來越少,就是說也說不到一塊。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我們平時工作忙、壓力大,回到家要忙著做家務,也有情緒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當孩子積極地和我們傾訴時,很多時候父母會不自覺地漫不經心地聽、假裝在聽或者有選擇地聽,但是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們能夠從父母的行為中,讀懂很多信息。父母對孩子的傾訴很敷衍,孩子慢慢就不愿意和父母分享他的喜和憂,也覺得沒有必要了。

那么在孩子和我們分享的時候,積極的行為回應是怎樣的呢?

1.和孩子保持目光接觸。因為孩子會通過觀察父母的眼睛,來判斷我們是否在認真地傾聽,在傾聽時和孩子目光交流,會讓孩子感覺到尊重。

2.對孩子的表述,時不時地給予點頭或者微笑,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的表達更積極。

3.在傾聽時,避免分心。例如:看手機或者文件等。這樣會讓孩子誤認為你對他的講述不感興趣,也會讓他不能集中精力去講述。

4.在傾聽時,偶爾提問。這樣既可以讓自己更準確地理解內容,還會增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孩子表達得更完整。

5.復述孩子所說的話。用自己的話重復所聽的內容,可以檢驗自己對所聽內容的理解,也能了解孩子表達得是否準確。

(三)情緒積極回應

什么叫情緒積極回應?就是當孩子與父母傾訴他的情緒感受時,父母要表現出專注且很有興趣的表情,跟著孩子表述的內容,情緒上要有所變化。

例如:他委屈的時候,你也感覺很難受,他高興的時候,你會跟著他一起快樂。他焦慮的時候,你能體諒他的難處……要不時地用“是的、你說得很好、我理解、我也感受到了”這樣的語言去回應孩子,鼓勵他繼續說下去。父母的這些表現,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我很關心、我感受到了、我希望能夠幫助到你……這種傾聽是帶著感情去聽的,有同理心的在聽,這樣的傾聽方式就很容易和孩子做到心靈相通,親子關系的和諧也是水到渠成。

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場景:孩子作業太多,跟媽媽抱怨。如果媽媽直接來一句“抱怨什么,別人不都是這么多作業,趕緊做”這樣的回應,孩子會有什么感覺呢?孩子會對這樣的媽媽有親昵感嗎?顯然不能,沒有哪個孩子愿意和這樣的媽媽多交流。如果媽媽換一種回應方式對孩子說:“是的,媽媽也感覺作業有點多,哎呀,我的寶寶太辛苦了。來,媽媽抱抱,休息一下我們再寫作業?!憋@然第二種回應很能理解孩子的抱怨:他不是真的不想寫作業,因為作業太多,他只是想在情緒上宣泄一下,希望他的煩躁,有個人能理解。

當孩子傾訴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馬上對孩子所說進行評價,而應該先認真聽完孩子的話。試著做到以下幾點:

1.針對事情暗示的聯系做出回應。比如家里大寶抱怨收到的禮物比二寶少時,媽媽說:“大寶你是擔心媽媽愛你是不是跟愛二寶一樣多,是嗎?”此時,媽媽無須再多說,只要緊緊抱住大寶就好。

2.就孩子對事情的感受做出回應。比如當孩子告訴父母,因忘記寫家庭作業被老師誤會是故意不寫時,家長可以回應:“老師這么說時你一定很尷尬。我猜測你在心里一定也說老師不好?!薄皨寢?,你是怎么知道我心里確實這么想的???”“當我們被誤解時通常都會這樣?!庇谑呛⒆有πΣ徽f話了。當孩子發現他們的感受是正常人經歷的一部分時,他們會感到深深的安慰。傳達這種安慰的最好辦法就是理解他們。

3.用細節表達超出孩子期望的理解。當孩子對自身做評價時,不要只以贊同與否來回答他,而要用具體的細節來表達超出孩子期望的理解。比如當一個孩子失落地說自己數學不好時,父母可以用誠摯和理解回應:“數學本身就是一門很難的課程?!?/p>

以上這些不僅是在對孩子進行尊重他人的教育,也是走進孩子心靈的有效手段。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到:從孩子的傾訴中去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樂,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要求什么,有哪些期待;領會孩子的意圖,分享孩子的快樂,真誠地為孩子的成長而高興,為孩子的成功去喝彩。用自己的體貼和關愛去助力孩子的成長,營造充滿愛意的家庭氛圍,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參考文獻

[1]桑標.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黃新蘋.提升農村家庭教育能力的策略研究:基于“全面二孩”政策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0):24-28.

[3]李旭,李志鴻,李霞.家庭親密關系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D].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9(3):387-391.

[4]彭旭,董洋:學校教育對青少年家庭親子溝通感的干預研究[J].重慶與世界,2015(1):18-19.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

猜你喜歡
親子溝通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初中生親子溝通問卷編制
用關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強迫
智障兒童親子溝通能力評估的研究進展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