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2023-09-07 08:48馬小燕
新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關鍵詞:人文素養培養策略教學活動

馬小燕

【摘要】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但過去語文教學過于關注學業成績,忽視了語文的育人價值。新時期,語文教師應轉變觀念,發掘語文教材的人文元素,融入課外人文素材,將人文教育融入語文教學。隨著現代化教育的發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應認識到此舉的重要意義,推動人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發掘人文元素,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語文學科兼具人文屬性和工具屬性,既是培養學生人文意識、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發展的重要科目,也是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溝通與表達技巧、提升語言交流能力的重要工具。然而,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過度關注學生的語文成績,關注學生是否掌握語文知識、表達技巧,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未能發揮語文學科在人文領域的育人價值。對此,在新時期的教育事業發展中,語文教師應當主動轉變應試教育思維,積極發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引進課外人文素材,將人文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發展,助力學生實現知識、素養、價值情感、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協同發展。

一、人文素養概述

人文素養具體可分為人文和素養兩個構成要素。其中,人文是小學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文明成果、思想精華之所以得以保存,正是因為有語言文字的記錄,漢語的人文屬性主要體現在記錄中華民族發展歷史、傳承中華民族文明成果和民族精神。素養指的是個體所具備的品質和能力,個體具備某種素養以后,可以做出某種判斷、思考某個觀點、做出某種行為或參與某項活動。

人文素養具有多種表現形式,既可以是個體對真善美的追求,也可以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念,或者表現為對世界、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小學階段的人文素養分為四個部分:其一,掌握人文知識,如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歷史知識、藝術知識等;其二,理解人文思想,具體指人文理念,如和諧、友善、平等、尊重等現代文明理念,以及和合共生、和合與共、天下大同等傳統文化理念;其三,掌握人文方法,具體指學生能夠用人文的視角分析問題、把握問題的核心并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其四,具備人文精神,如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及其延伸出的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女排精神等。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培養人文素養具體表現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思考人生價值、感悟生命意義、追求人生理想,能夠主動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傳承并弘揚民族精神的責任與擔當,并在語文學習期間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品質。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1.感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中誕生了大量的文明成果,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就必須發掘文明成果中的人文元素。在發掘的過程中,學生主動接觸優秀傳統文化,感悟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道德品質、思想觀念和人文情感,學習為人處世的哲理。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文明成果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感悟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2.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人文素養與核心素養具有高度一致性。例如,人文素養要求學生掌握人文知識、掌握人文方法、具備人文精神,分別對應核心素養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和創造、文化理解和傳承三大素養,因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同時,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發展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德育和智育融合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通過人文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感受人文精神之美,對學生的美育發展也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保持高效學習效率

相較于傳統的語文教學,將人文素養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主動端正學習態度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論語》相關知識以后,學生形成“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主動向其他同學請教,更有助于學生排除學習方面的障礙。再如,學習“溫故而知新”后,學生意識到復習的重要性,并時常復習學習過的知識,產生新的感悟和理解,有助于學生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高效的學習狀態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效能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1.主動轉變教學觀念,將人文素養融入教學目標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關注學生是否掌握語文知識,忽視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的發展,并未主動將人文素養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這實際上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保守,并未意識到學生發展的多元性,部分教師甚至將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對立起來,這種片面的教學觀念勢必阻礙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對此,教師應當主動接觸先進的教育理論,主動革新自身教學觀念,在此基礎上將人文素養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發展是多元的,學生既要實現知識層面的發展,能夠理解、掌握并應用語文知識,也要實現道德品質、情感價值及人文素養層面的發展,能夠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突出的人文素養。在此前提下,教師應當主動調整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將人文素養融入其中。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時,課本中提到揠苗助長的成語故事,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成語故事設置以下教學目標:①閱讀課文,標出課文內帶拼音的生字詞,按照拼音掌握字詞發音;②講述故事經過,分析“揠苗助長”的含義;③總結“揠苗助長”告訴我們什么道理;④結合“揠苗助長”故事思考一下,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應該怎樣做?

在“揠苗助長”教學案例中,教師設置四個教學目標,其中,目標①涉及字詞知識,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目標②則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故事想要表達的主要含義,目標③和目標④則讓學生思考故事內涵,并使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通過師生的合作學習,學生指出,揠苗助長告訴人們做事不要貪圖捷徑、要耍聰明,而是應該勤勞能干、踏踏實實,最后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四個教學目標實現了知識和人文素養的結合,學生認為不論做人做事,都要做到勤勞能干、踏踏實實,這一觀點對應民族精神中的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而民族精神則是人文素養的重要體現。因此,調整后的教學目標使知識學習和人文素養發展融合于語文教學活動,有效推動了人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合與滲透[1]。

2.挖掘教材內部人文元素,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發展

鑒于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語文教材內部具有豐富的人文元素,能夠為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觀念、教學目標的影響,教師并未充分發掘語文教材內部的人文元素,自然無法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發展,對此,在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準確剖析課本,積極發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唯有如此,才能推動人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寒號鳥》教學期間,課文借助喜鵲與寒號鳥的對話,展示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其中,教師可以設計教學問題,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現實生活分析喜鵲身上展現的品質,并分析寒號鳥被凍死的原因。在經過學生的思考與分析以后,部分學生指出,喜鵲勤勞能干,主動做窩,所以沒有挨凍,而寒號鳥懶惰,最后被凍死在了寒風中。另有學生指出,喜鵲具有危機意識,能夠居安思危,提前做窩,所以在寒風吹來時從容應對。此外,還有部分學生指出,喜鵲關心他人,能夠主動勸誡寒號鳥做窩,這種品質也值得學習。在分析完喜鵲身上的優秀品質以后,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寒號鳥被凍死的原因,學生指出,寒號鳥懶惰、得過且過、缺乏危機意識、不聽他人勸誡,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寒號鳥最終被凍死。此時,教師可以從喜鵲身上的優秀品質出發,對學生展開人文教育,例如,喜鵲勤勞能干,對應中華民族精神的勤勞勇敢,能夠居安思危,對應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能夠關心他人,對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念[2]。

在《寒號鳥》教學案例中,教師主動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元素,并將其與中華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幫助學生順利掌握語文知識,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民族精神的熏陶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及突出的人文素養。在日后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做好備課,將語文課本中的人文元素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并通過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思考,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使其形成突出的人文素養。

3.主動創新教學模式,強化學生人文體驗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傾向于采取講授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講授式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語文知識,但會阻礙學生人文素養發展。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期間,教師應當主動創新教學模式,借助先進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并形成突出的人文素養。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古詩三首》均與從軍報國有關,教師可以發掘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以此開展人文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發展。為了提升人文教育效果,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模式,創設與詩詞相關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人文體驗,使學生置身于真實可感的情境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情感的驅動下體會詩詞所含感情。如《從軍行》是典型的邊塞詩,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集邊塞有關的視頻、音頻,通過視頻與音頻呈現金戈鐵馬、號角爭鳴的邊塞景象,讓學生感受詩人濃濃的報國情懷。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搜集解放軍戰士鎮守邊疆的新聞素材,讓學生感受解放軍戰士身上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和矢志不渝的報國情懷。通過古今情境對比,雖然兩者的表現形式不同,但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而且逼真的情境更能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發展。此外,合適的景象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活動中,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3]。

4.開展人文素養實踐教育,助力學生多元發展

小學語文與生活實踐具有密切聯系,而且人文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更應當走出課堂、走入生活,讓學生將語文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并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相應的人文素養。對此,教師應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開展人文素養實踐教育,從而實現“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教育效果[4]。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教學期間,這篇課文涉及感恩文化、孝文化,教師可以由此切入,既要在課堂教學期間進行人文主義教育,也可以開展課后人文主義實踐教育。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中的母親形象,并探討作者“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的原因,使學生加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感受到文中母親對孩子的期盼和愛,體會到作者對母親的愧疚和感恩。在課堂教學結束以后,教師可以布置實踐性語文作業:回憶你與父母親密相處的時光,并寫成300字的小短文,或者回家幫助父母進行家務勞動,并寫下100字的勞動感悟。

在《慈母情深》教學案例中,教學在課堂教學期間對學生進行理論性人文教育,隨后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實踐性人文教育,實現理論教學與生活實踐的充分結合,并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家務勞動,既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能起到良好的勞動教育效果,培養學生感恩父母、熱愛勞動的精神品質。此外,相較于傳統的語文作業,實踐性語文作業有效降低學生作業壓力,而且教師給出學生作業選擇,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完成作業,充分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因此,在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人文教育和語文作業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通過作業參與人文實踐,進而形成突出的人文素養。

四、結論

隨著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已成為小學語文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當意識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立足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主動革新教學觀念、調整教學目標,推動人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積極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主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的人文體驗,并做好作業設計,通過語文作業引導學生參與人文實踐,多措并舉助力學生人文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亞太教育,2022(11).

[2]張蕾.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探討[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1(Z2).

[3]蔣錫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初探[J].當代家庭教育,2020(14).

[4]李艷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討[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3).

猜你喜歡
人文素養培養策略教學活動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勢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識喚醒下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途徑研究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校 《大學語文》 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