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內涵與推進路徑

2023-09-09 14:13楊征征
東吳學術 2023年3期
關鍵詞:現代化文明綠色

楊征征

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構建人與自然共生的和諧關系,堅持綠色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基本特征放到了顯著位置,并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深化拓展對中國式現代化綠色內涵的認知,對于深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實現以提高生態質量為基礎的整體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綠色現代化:回答新時代發展之問

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有一般規律性也有其特殊性。從人與自然關系的一般規律上來看,現代化發生在人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應對、適應轉向對自然的開發、掠奪的過程中。它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文明進步運動,肇始于18世紀中期的英國工業革命,進而擴展至歐洲各國乃至北美,最后席卷全球,影響了全世界。這種西方現代化發展模式,至今仍然是很多國家的首選發展模式。在思想推動意義上,“人為自然界立法”讓現代人的主體性空前高漲,蓬勃的科學技術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大發展和大生產,滿足了人類的大消費、大需求。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速,人們享受到了現代化大工業發展帶來的巨大便利,而與大生產、大消費相隨而來的是大排放、大污染,因而讓自然生態問題變得復雜和尖銳。針對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20世紀八十年代西方提出了生態現代化,旨在倡導世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但其相關理論和實踐始終是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尋求解決生態環境污染破壞等問題的辦法,雖然在局部來看,似乎解決了一些生態問題;但是,從世界整體來看,反而加速了“生態帝國主義”和“生態殖民主義”,讓生態危機超越了地域、種族和國家差別,演化成一種影響人類自身物種繁衍和生命安全的新危機。

新時代的發展呼喚著新理論,也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從環境危機、生態危機到生態生命危機,是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類歷史日益成為世界歷史、工業文明發展到達一定階段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也是西方式現代化發展到達一定程度必然會產生的危機。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展開的西方式現代化是過去幾百年世界發展的最大推動力,馬克思恩格斯曾毫不吝嗇地贊嘆資產階級在工業大發展中的革命性作用,他們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雹僦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第 36 頁,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敏銳地發現這種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將會對全球生態資源以及人的發展所造成重大危害:“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歸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雹谥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 第 579 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和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理論科學地預見了資本主義高度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的不可持續性,指出社會現代化發展必然會轉入新的形態之中,這種新形態將是更高的文明形態。在馬克思恩格斯那個時代,雖然還沒有綠色發展的術語和概念,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將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是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并將最終克服資本對人和自然的破壞,“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雹壑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 第 928 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中國的現代化必然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同時因著時間和空間的差異,有著自身特殊性。中國的現代化從1860年洋務運動起步,比英國晚了約100年,她在一種被掠奪狀態中,以一種被迫現代化形態開啟,這也昭示其必然要經歷無比艱辛和痛苦的過程??梢哉f,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現代化才擁有真正的獨立性和自主意識,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難探索并不斷奮斗前行,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改變了中國“一窮二白”的社會面貌。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明確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通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讓中國在2010年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雹堋读暯皆趯W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以社會主義的方式來推進現代化,中國用幾十年迸發式地發展創造了眾多奇跡,然而我們也深刻知道,在創造奇跡的探索實踐中也會存在諸多不足,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的,中國經濟增長曾一直依賴低要素成本投入、外需拉動,這種粗放型發展使得中國經濟規?!按蠖粡姟?,經濟增速“快而不優”,所以勢必要花大力氣展開修復和矯正。面對愈來愈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生態系統問題,特別是水生態問題等嚴重影響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了振聾發聵的“生態三問”,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生態問題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把新時代的生態治理、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到了政治高度。如果說中國式現代化早期發展是被動選擇的結果,那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總結黨和人民的社會主義實踐,根據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在新時代對美好生活向往、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擔當新時代中國的大國責任,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主動而且必然的行動。面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意識形態與發展方式的復雜競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新一代領導集體,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表現在生態治理上,新時代十年來生態治理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前所未有,推動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中國式現代化綠色底色不斷厚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在從藍圖變為現實?!爸袊浆F代化”概念第一次在黨的報告中得到系統闡釋,以一種非西方化的現代化道路的實踐總結和理論概括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迷思。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實踐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內核,融合了中西方生態智慧,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綠色向往作為價值歸依,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的新境界,為中國式現代化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一系列具有整體性、大局性、長遠性的工作,創造性地回答了時代發展中如何解決生產和生態資源之間的矛盾問題,為全世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也為解決全球日益突出的生態生命問題貢獻了新思路。

二、新時代十年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靚麗底色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這樣評價中國:“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以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雹賉英]A·J·湯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荀春生等譯,第 294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理論創新發展和實踐開拓探索的統一中產生的理論成果,她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般規律和中國國情實際,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讓中國在現代史上用比較短的幾十年時間完成了西方幾百年發展進程,并推動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新時代十年的生態文明實踐,更是在生態政治責任、綠色實踐變革、綠色創新發展等方面系統謀劃推進,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基礎,讓綠色成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靚麗底色。

(一)深化提升綠色政治責任,推動生態文明整體性建設

生態環境的治理需要長遠的政治思維和政治行動,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的重大政治任務。新時代十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環境議題的政治化和傳統政治的生態化中,不斷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內涵,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影響力;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地位不斷提升,成為黨的政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成為黨和政府各級部門都必須堅決擔負的政治責任。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基本原則和重大經驗就是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從思想、體制、機制、組織、作風等方面全面發力,推動生態文明的整體性建設。黨的十八大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明確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把生態文明納入了中國“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形成并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系統部署和安排。著力從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全球生態治理等方面貫通黨的領導優勢、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生態治理邏輯,不斷深化推動著黨和政府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自覺轉化為政策體系、各界共識和行動方案。作為處在并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經濟增長是解決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的根本方法,但當改革進入深水區,就無法再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來發展經濟,綠色增長必須也必然要成為生態文明整體性建設目標,要求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轉型,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這一政治研判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彼谩叭诏B加”精準概括了進入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雹倭暯剑骸锻苿游覈鷳B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 年第 3 期。這是對全國人民的鄭重政治承諾,再一次表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使命,已經不僅僅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而是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整體性價值下的政治闡釋與政策應對。

(二)凸顯生態資源綠色價值,統籌推動實踐方式全方位變革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新時代十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凸顯生態資源綠色價值,把追求發展與建設美麗中國有機結合,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動增長動力轉換,在能源消耗、生態治理、大國綠色形象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 四大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中的規定性闡述,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路徑機制和目標任務上同時包含著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維度。新時代十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遵循硬約束,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40多項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部署的系統性改革方案,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讓中國“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雹凇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第 50-52 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012年到2021年,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成為全球能耗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三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推動著中國經濟發展全面轉型。在中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這個新發展階段,“打贏藍天、碧水和凈土保衛戰”持續跟進,“十三五”期間中國大氣污染防治、地表水質量以及土壤這三大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得到明顯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7%,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質量發展,用公共生態產品質量提升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以不斷增加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滿足為根本前提,黨中央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全面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通過頂層設計逐步完善建構起的具有長遠性、全局性的政治部署和制度架構,推動著中國生態環境、生態發展、生態制度、生態安全的全方位變革。

(三)著力共建共治共享,創新構建中國與世界相統一的綠色實踐場域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下,不僅是中國國內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國際世界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需要中國為世界提供更多的確定性和穩定性,而綠色現代化就是這種確定性和穩定性的重要一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國際競爭日益凸顯著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伴隨這個過程呈現出來的某些逆全球化特征,不斷考驗著中國對人與自然關系大局處理的定力。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十個堅持”科學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這要求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在共建共治共享上統籌國內國際關系,堅持攻堅克難,用綠色發展的方式促進全球經濟良性運行;堅持以各國人民福祉為中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經濟高質量發展到全方位高質量的基礎和前提,就是生態質量,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重點突破的課題就是全球共同面臨的生態資源環境難題,要求中國必須對工業文明的發展進行反思,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新的布局和長遠建構。工業文明作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的核心發展方式,是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率先現代化的核心手段,馬克思曾指出“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雹僦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第 592 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在不斷尋求解決生態危機的辦法,并憑借其具有的優先物質和技術優勢,似乎已經獲得了環境治理上的文明。但是真正的生態文明絕不是通過禍水東引而獨善其身,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思維對環境問題的解決,并沒有緩解全球生態惡化的進度,其優質生態環境的獲得更多地是建立在把落后產能、高污染工業、高能耗產品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的基礎上而已。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絕不可能選擇污染轉移的辦法來謀求發展,著力于共治共建共享就成為促進自身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的新路徑。新時代十年來中國的綠色實踐已經走出國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讓綠色發展的種子在共建國家生根發芽,一系列由中國企業提供關鍵設備、關鍵技術或承接建設的綠色項目有效幫助和改善了許多落后國家的生態面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全面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核心預算的最大捐助國 、確定“雙碳”目標建立中國碳市場等全球行動,正持續推動形成面向世界各國的公平公正可持續綠色發展格局與秩序。

三、全面綠色轉型: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雹诹暯剑骸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不僅表現為科技之變、經濟之變,更表現為政策政治之變和文明之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陸續推行的逆全球化策略、遏制中國發展政策,是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矛盾上升到更高層次的體現,也對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實現生態高質量提出了更大挑戰。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實踐證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基于中國國情和現實的重大理論創新,體現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方向,也為他國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型理論和道路參考。面對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式現代化綠色發展方面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四個方面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戰略布局,這需要我們在傳統生態智慧挖掘、生態文化弘揚、生態產業發展、生態定力鍛煉等方面處理好現實中的矛盾,堅持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以中國式現代化更靚麗的綠色成績推動世界性綠色生態革命。

(一)挖掘傳承發展中華文明生態智慧,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生態興則文明興,中華文明已延續了五千多年,如何永續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雹倭暯剑骸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的論述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新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兩個結合”的一個重要創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就專門強調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雹诹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4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在中國具有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傳統,儒家講“生生不息”“參贊化育”,道家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周易》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無一不體現著中華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和源遠流長的生態智慧。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緊密結合,讓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生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深刻把握中國發展中的“質”與“量”、“快”與“好”、“變”與“不變”等辯證關系,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體系、目標和任務,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生態智慧,同時創新性地將生態環境納入生產力范疇,以環境生產力理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他四大建設的根基和條件,貫穿并滲透在其他建設之中,從“向自然進軍”“改造自然”到“保護自然”再到“順應自然、尊重自然”,這是黨的執政思維和執政理念的重大轉變。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和新時代的問題和任務結合起來,才能不斷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內涵,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只有善用生態智慧,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達成生產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內在融合,才能正確處理生態資源與生態發展矛盾,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弘揚公正公平的生態文化,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

人的存在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即使有著源遠流長的生態文化傳統的中國也無法回避工業化的浪潮。得益于日趨發達的現代傳媒技術,《寂靜的春天》激起了世界的回響,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對自然生態的影響被廣泛關注,全世界都在尋求解決人與自然矛盾沖突的解決之道。日益突出的生態問題生態危機雖然具有全球性特點,但生態危機的現實表現卻存在差異性,于本區域、本時期的解釋和思想不可避免地產生錯位,這個錯位會導致權力的任性和責任的偏差。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可能輕輕松松而解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城鄉收入分配之間等多種差距會在一段時間內依然存在,時有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可以說就是各種差距之間引發的問題的集中爆發。生態文化在社會建構中具有基礎性作用,這種基礎性一方面通過教育的方式呈現,另一方面是將其本質屬性的公正公平落實在減少差距的實際行動中。文化和生態密不可分,它和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建設緊密相連,并在其中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不管是“一帶一路”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需要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在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中,以具有共識性的公正公平生態文化的弘揚,推動形成綠色發展聚合力。業已存在的那些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如果撥開表層透視內里,可以說都是基于自然資源占有分配而產生的多因一效性問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不均衡、不充分問題的一種體現,我們不能夠指望某一個單一的力量就能夠完美地解決它們,必須在資源整合和區域協調中堅持生態文化共興,以精神文化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消除不均衡問題。

(三)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的生態產業,建立綠色發展交易制度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造性地把生態文明與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運用作為一對內在聯系的關系,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發展觀與境界論內在統一的特點。污染定價補償制度、碳交易制度等西方傳統做法是應對生態文明發展的有效措施,但是依賴外部強制來進行的改良永遠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改良,只有在整體上的綠色生態制度才能真正推動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制度要超越并取代傳統工業文明制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只有通過綠色產業、綠色技術創新,在實現發展方式的轉換過程中才能實現。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在推動生產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上具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義所不具備的優勢,它能夠有效發揮集體智慧,突破資本發展高度物化的價值原則,牢固人類與自然命運共同體觀念,協調短期發展和長期發展的關系,推動生態產業發展,并形成全球責任倫理,為全球生態環境承擔治理大國責任。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社會必須建立在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巴苿泳G色低碳是國際潮流所向、大勢所趨,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雹倭暯剑骸杜ㄔO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求是》2022年第11期。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讓經濟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讓GDP增長成為綠色的GDP增長。這需要中國政府通過科學的政策引導和制度安排,促進新科技、新模式、新興生態產業不斷涌現,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生態產業,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高品化演進,激發企業和人民創新活力,為社會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生態公共產品,讓中國特色的綠色增長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四)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淬煉久久為功的生態韌性

生態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來自于傳統經濟發展或者說資本發展把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唯一目標的過錯??梢哉f,工業文明200年,世界各國都處在西式文明的同化過程中,資本幾乎掌控一切,成為最高權力。在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中,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資本可以創造規則,逃避責任,如果沒有更為強力并具有實質性的監督和約束,它們不可能自行改變非生態或者說反生態的行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與權力在博弈中,還可以通過將惡果轉移他國而獲得暫時的平衡,但是這種平衡本身就是不公平,也是不可持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高質量發展意旨體現出將生態公正包括在社會公正之內的全面均衡的整體性高質量發展,這是思想觀念在行為上的重大調整。習近平指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建設,“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雹谥泄仓醒朦h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25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實踐,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實踐,不能滿足于一時一事上的進步,必須加快形成長效制度法規,建立生態問題終身究責機制;通過嚴格的生態法律制度、生態法規和考核評價體系,讓生態價值觀和生態文化扎根于社會生活,使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理論深入人心。推動高質量發展綠色實踐,必須尋求全球化生態治理合作,通過中國高質量發展篤定前行的力量引領帶動世界各國人民攜手積極行動,為建設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共同努力,開辟嶄新的全球生態文明高質量之路。

猜你喜歡
現代化文明綠色
綠色低碳
邊疆治理現代化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再造綠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