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何建明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3-09-09 14:13
東吳學術 2023年3期
關鍵詞:報告文學文學創作

佘 飛

2022年10月30日,“國之大者·第二屆何建明文學創作學術會”在蘇州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何建明文學研究院、蘇州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蘇州工業園區宣傳和統戰部主辦,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蘇州工業園區何建明文學工作室承辦。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八、九屆副主席何建明,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上海何建明文學研究院院長何向陽,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徐劍,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胡平,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丁曉原,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黃賓堂,《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王必勝,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蘇州市文聯主席、蘇州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堯,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孟繁華,江南社會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徐國平,上海大學教授許道軍,漓江出版社總編輯張謙,《東吳學術》編輯部主任劉瀏,及江蘇省文聯、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市新聞出版局、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蘇州工業園區宣傳和統戰部、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等多個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共50余人出席了本次會議。

會議由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上海何建明文學研究院院長何向陽主持。與會專家圍繞作家何建明文學創作所展現的“國之大者”與之精神內涵,對何建明40余年的60多部作品的重大社會貢獻和特殊影響力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討。會議主題主要圍繞何建明的創作特點、經驗展開,同時又不局限于何建明個人的創作經驗,而是整個中國當代文學趨勢與問題的展開。當中涉及到報告文學創作和研究的諸多議題,為報告文學的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何向陽(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上海何建明文學研究院院長)指出,在黨的二十大剛剛閉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掀起學習二十大精神的高潮之際,召開“國之大者·第二屆何建明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正恰逢其時。在黨領導全國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作家始終在場,中國文學不曾缺席。何建明及其作品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個。首屆學術會的主題是“新時代的敘事”。國家敘事的概念和創作方向,既是何建明提出來的,也是他創作的一大特色,即題材的國家性、時代性和人民性,專家們對此進行了熱烈的研討,在文學界,特別是在報告文學領域,獲得了強烈反響。這些年國家敘事概念和創作方法已經被報告文學作家、評論家廣泛運用,并在實際創作中積極推進了報告文學文體的發展。同時,在推動文學重大題材高質量發展方面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本屆學術會的主題是“國之大者”,國之大者在黨的報告中屢次出現,是治國理政的標識性概念,體現了對國家治理中的國事國運等重大問題的戰略思考。牢記國之大者,不負時代使命,更是新時代作家的責任。何建明可以說是文學中關注國之大者,書寫國之大者,有著強烈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的作家,排列成一個浩浩蕩蕩的書墻一樣的作品,就是文學如何表現“國之大者”的一種具體的、實在的注釋。何建明以自己40余年的辛勤努力與奮斗精神,以他現象級的文學創作實踐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和表率。

王堯(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蘇州市文聯主席)指出,作家和時代的關系是文學中一個非?;镜膯栴},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也困擾著不同類型的寫作者,包括文學研究者。隨著媒體的發達以及非虛構的興起,報告文學受到各種各樣的觀察和思考。何建明提供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這個方式和他所有的作品成果一樣意義非凡。他不僅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思想者,他的作品體現的是一位作家對這個時代的思考和使命擔當。其次,何建明通過報告文學重構了文學的宏大敘事,20世紀90年代,后現代主義興起以后對宏大敘事有所解構,宏大敘事在小說和其他文體里面是有所退卻的,何建明對重大主題、重大事件的書寫,通過自己的方式重構了宏大敘事,所以他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構成了20世紀以來,中國革命、現代化建設,包括基層社會種種的歷史的畫卷,也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值。多年以后,如果我們從文獻里面來看20世紀以來的中國,看現代中國,看當代中國,何建明這些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文本和參照。第三,何建明對報告文學文體和藝術發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報告文學是一種文體,非虛構不是文體,非虛構是一種方法,在這個方法之下,它可以有文學文體,也可以有非文學文體,報告文學是不能動搖的。

章劍華(江蘇省文聯主席)認為,何建明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報告文學創作的范本。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創作立足于時代敘事。報告文學是我國當今文學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文體,也是最能記錄時代,反映時代,謳歌時代的文學樣式,同時具有真實性、在場性、文學性、可讀性等特點。何建明所有的作品都著眼于大主題、大題材,表現出時代的大氣象。第二,作品充滿了家國情懷。時代敘事也好,國家敘事也好,都必須對祖國、對人民、對我們的家園充滿感情,作家需要帶著感情和情懷去創作。何建明的筆下始終充滿細致入微的家國情懷和民生情結,始終張揚著對社會和時代強烈而鮮明的使命感,始終懷著對國家、對人民深沉的愛,充分反映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構建了這個時代的文學高峰。有學者指出,我們講出什么樣的故事,決定了我們成為什么樣的民族,壞的敘事能解構一個民族,好的敘事可以形成一個民族,可以塑造一個民族的天性,幫助我們理解生活的意義,所以文學創作對于我們社會,對于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很重要的導向意義。同時他指出,何建明的創作很好地回答了講什么中國故事和怎么講好中國故事:一是文學創作要有先導性。我們的文學創作要走在時代的前列,記錄時代,反映時代,謳歌時代,引領時代。二是創作題材要有典型性。我們這個時代有大量的題材,但是在這么豐富的題材當中選取什么題材進行創作,要有非常敏銳的視角。三是作品主題要有深刻性。文學創作不單是提供一個故事,反映一個事實,還要通過作品來揭示社會的真理,時代的本質。

何建明(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原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指出,報告文學領導特別重視,部門特別重視,地方特別重視,寫作的對象特別重視,社會特別重視,但是在文學圈里還不是很受重視。但報告文學在社會上的貢獻,是我們其他文體不可能有的。我們一直在研究文本的功能,而沒有研究報告文學的社會功能。這個現象實際上也是一個學術問題,值得被關注、研究。其次,何建明結合自己的創作,對優秀報告文學作品提出了個人的評判標準:第一,首發作品發行量必須達到10萬冊。第二,十年以后作品能不能再版?第三,作品能不能改編成影視作品?這是十年前何建明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現在又增加了兩條標準:第一,這部作品對當代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能不能起點作用?以及作品對國家治理、國家的發展進步有沒有作用?在何建明看來,報告文學的社會功能是第一位的,如果報告文學不能達到強烈的社會功能,那么它的文學性是毫無價值的。同時,要實現報告文學的社會功能,只有通過文學性來加強,才可能實現其社會功能。第二,要有關注國家的情懷、關注人民的情懷和關注時代的情懷,要站在文本的情懷當中完成這三個情懷。

徐劍(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以“襟懷”“氣象”“文心”三個關鍵詞說起。他首先指出這樣一個現象:從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后,中國文學界羞于談宏大敘事,宏大敘事的報告文學更是被人詬病。提出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其實都沒有脫離宏大敘事這一命題。在何建明的作品中,題材廣泛,天地山水,民生煙火,全被寫進了作品,而這些創作恰恰是宏大敘事,宏大敘事的背后所體現的是作家的胸襟和情懷。第二,“氣象”。徐劍認為,雖然中國的報告文學只有百年歷史,但是報告文學史傳的傳統卻是3000年,甚至是5000年歷史。從夏商周開始,我們就有史官制度,古代的史官專門記錄國家的大事、戰爭、災難、民生,乃至朝代的更替,這其實就是宏大敘事。若是認真看古代史書,就會發現里面有很多都是報告文學。因此,報告文學中蘊含著“上古氣象”,而這種氣象正是發自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百年正道滄桑用什么樣的方式記錄下來?或許報告文學就能起到像《史記》一樣的作用。第三,“文心”。文心就是要求寫真實的東西。好的報告文學就像《史記》一樣。中國作家的文心應該上接天心,下接地氣。文心從哪里來?從大海來,從大山來,從人民來,從煙火中來,在何建明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很好的展示。

丁曉原(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主席、上海何建明文學研究院副院長)認為,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創作之所以取得了這么巨大的成就,是因為深刻地把握了所處時代的偉大主題,善于發現具有“國之大者”重大價值的寫作題材,能夠遵循報告文學作為時代文體的創作規律,并且能夠創造性地發展這種創作形式,能夠牢記偉大時代賦予這個時代歌者的使命和責任,將報告文學寫作作為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和生命存在的方式。并從“何建明報告文學的精神地理學”角度進行了闡釋。他指出在何建明60余部作品當中,很多報告文學作品屬于地方書寫,有不少作品體現了高度的精神地理學寫作的自覺意識。何建明對書寫對象獨特的地名地理精神意向的挖掘與表達,構成了具有何建明報告文學特色的重要價值,也是他的作品對社會、對地方文化所做出的一種獨特的貢獻。具體體現為三點:第一,獨特的精神地理的發現、挖掘,為作品的時代主題找到了精神的根脈。第二,獨特的精神地理的詮釋,為作品創設了主題表達的基線。第三,獨特的精神地理新表達,為區域創作具有標識度的新的精神形象,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積極踐行。

張陵(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文學評論家)從“民生文學”的角度做了主題發言,他提出民生文學這個概念可以在報告文學理論當中慢慢嶄露頭角。首先,他指出,新時代最根本、最靈魂的東西是以人民為中心?!叭嗣瘛闭f起來很大,其實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就是民生。第二,“民生”是報告文學特有的概念,在西方的理念當中,人民的概念不是像我們這么理解的,西方文學理論是講人性的概念,講人的價值、人道,反映的是從基督教文化中產生出來的文學理論思想,對我們中國是有啟蒙作用的。但是“人民”該是我們的文學理論,是我們社會主義所特有的東西,尤其是報告文學所特有的東西,這是報告文學今天對中國文學思想的一個貢獻,但是這個貢獻還沒有被闡釋,還沒有被展開研究。隨著“以人民為中心”這種思想不斷地發展,民生文學這個概念其實是可以被我們接受的,而且這里面的內涵可以被進一步挖掘,這會形成一種報告文學特有的思想。第三,民生文學思想背后,其實已經有很多報告文學在實踐了。第四,今天的小說理論講人性,老局限于西方化的東西。小說理論跟報告文學理論不一樣,報告文學不會去講人道人性的問題,報告文學反映現實,但是不講現實主義理論。

胡平(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指出,何建明的創作可以代表不同階段的文學面貌,新時期的報告文學常常以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現象和事件作為報告對象,同時出現全景式的紀實,這是新時期報告文學的特點?!豆埠蛧婕薄贰堵錅I是金》《中國高考報告》《恐懼無愛》等作品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新世紀時期,我們的報告文學是以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為重要特征。主流意識形態的題材增加,同時不回避社會矛盾,但是主流、支流還是分明的,何建明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根本利益》《為了弱者的尊嚴》《國家行動》《北京保衛戰》《生命第一》等作品可以代表這一時期報告文學一半的樣貌。在新時代文學時期,報告文學的主題創作分量加重,何建明在這一時期創作的《那山,那水》《浦東史詩》《德清清地流》《詩在遠方》等作品體現出這種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何建明在這一時期又開辟出另一條十分適合自己創作個性的創作道路,即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路線。這些創作大多屬于紅色題材創作,是主題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南京大屠殺全紀實》《革命者》《忠誠與背叛》《雨花臺》等都是上等的報告文學作品。三個時期走下來,他的創作勢頭反而能夠一浪推一浪,也是題材在推著他不斷地往前走,應該說確實比較少見。有些題材與他共生,有了他才有這些題材的開發,這種現象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王必勝(《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指出,何建明之于紀實文學或者報告文學,是一個標志性的人物,他創作有四十多年,跨越了新時期、新世紀和新時代,是一位報告文學傾情的寫者。他創作的時間長,著作多,獲獎多,影響大,在當代作家中,尤其是在紀實文學作家當中并不多見。他的作品多反映重大事件,突出主題性,他以宏大敘事對社會世相、人文歷史、精神心理,進行深切而生動的書寫,形成紀實報告的大家氣象。他認為,何建明的創作有以下特點:第一,聚焦大題材,書寫社會問題。第二,注重從事件中開掘深意,反思問題,作品具有反思性。第三,擅于描繪英雄精神和典型的力量。其次,在文學表現方面,作品具有這些特點:第一,作品細節豐富,注重詩化的提煉。第二,作品藝術表現豐富,文意開闊。第三,語言具有散文化韻味,情節展現上強調辯證互動。

黃賓堂(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以《革命歷史題材書寫的新視角——以 〈革命者〉為例》為題作了發言。他指出,何建明新時代以來的報告文學創作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革命歷史題材是何建明很重要的發力點,相繼出版了《忠誠與背叛》《南京大屠殺全紀實》《革命者》《雨花臺》等產生很大反響的力作。革命歷史題材是一塊巨大的資源寶庫,如何取舍、駕馭和呈現,檢驗著作家的格局、思想和表現力的高度。他認為何建明在這一領域的創作中有新的追求和突破,體現在:第一,通過人與史的相互塑造,搭建歷史的邏輯架構。第二,以生命的選擇建立價值架構。第三,用文學激活歷史,讓人物熠熠生輝。

孟繁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指出,報告文學一方面它存在著巨大的爭議,另一個方面,它在飛速地發展,這個狀況本身就是對經驗式的爭議的巨大嘲諷。改革開放以來,在40年的文學發展當中,報告文學曾經幾度引領風潮。報告文學以它特有的真實性和文學性獲得了讀者和文學界的關注,成為改革開放40年以來文學成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而何建明就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報告文學作家。其次,對于報告文學主旋律創作和歌頌性的特點提出,我們不必諱言,正面歌頌是非常重要的,當代文學的動員時代結束之后,表達和反映國家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包括英雄模范,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作家有義務彰顯一個國家的民族的價值,有義務讓更多的人理解國家民族的歷史和現實。最后,針對報告文學中真實性和文學性哪個更重要的問題提出,報告文學既然是文學,文學性更重要。好的報告文學首先表現在文學性方面,文學性包括對人與事材的選擇,對關乎人性人情的書寫,這些書寫一定會涉及到修辭和其他文學手法。我們從報告文學經典作品中被感動,都是因為報告文學作家對那些感人的人與事的動情書寫。如果僅僅是真實性,報告文學和通訊和報道還有什么區別呢?何建明報告文學最重要的經驗,也是對文學性的恪守和探索。

王暉(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從跨媒介傳播的角度分析了何建明作品的社會影響。首先,他指出了何建明報告文學跨媒介傳播的特點。何建明報告文學作品形成了多種媒介的共同傳播,不同角度的傳播,不同觀感的傳播,使得文字閱讀單一的傳播,變成了文字、聲音、影像的綜合立體式傳播,實現了作品從紙媒到融媒的轉換。傳播形式從原本的單一化、紙質化的傳播,向多元化、數字化的傳播轉向。與時俱進的傳播方式,極大地擴張了作品的影響力,同時,在跨媒介傳播的立體交叉整合當中,作品獲得了新的意義空間,從而延展了紙媒作品的生命力。其次,他指出了何建明報告文學跨媒介傳播的原因。國家敘事是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最顯著的敘事特點,也是他創作當中的自覺意識。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跨媒介傳播,跟他聚焦社會關切度高的熱點事件和時代主題密切相關??梢哉f從新世紀到新時代幾十年發展的過程當中都有何建明報告文學的身影。第三,他指出了何建明報告文學跨媒介傳播的意義。何建明報告文學通過跨媒介傳播之后,閱讀、觀看、收聽的受眾以億為單位,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報告文學紙媒傳播的接收數量,是幾何式增長??缑襟w傳播能夠讓媒體在競爭的同時找到同舟共濟的良好形式,帶來“雙贏”或“多贏”的效果,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適應網絡融媒體時代特點,是報告文學甚至是所有文學樣式需要認真考量的問題——即如何在今天傳播報告文學、傳播中國報告文學,以及如何傳播文學、傳播中國文學。

錢江燕(上海作協辦公室主任)指出何建明的創作有著鮮明的特點,體現為:強烈的政治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對現實生活的深度貼切和高度敏感;充沛的創作動力和熱情;嫻熟而又創新的寫作技巧。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家的風范,也引發了我們對于報告文學創作發展的深度思考。她提出:第一,報告文學創作必須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投身火熱的現實生活,獲得生動的素材才能創作不負時代的精品力作。第二,報告文學的創作必須具備對現實生活的貼近和深入,鍛煉精到的觀察透視能力,對社會生活的脈動,人民情感和心理的變化保持高度的敏感,這樣才能精準尋找到創作的題材。第三,文學創作必須守正創新,以文學素養和創新實踐的努力撐起紀實文學創作的專業標準,才能寫出真正能打動人、陶冶人的作品。

猜你喜歡
報告文學文學創作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我們需要文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中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創作會舉行
《一墻之隔》創作談
陣痛與激情:1979—1989年的災難報告文學
創作隨筆
淺析如何寫好報告文學
創作心得
我與文學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