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代史官孟初事跡考辨

2023-09-11 03:36程嘉靜
關鍵詞:修史北宋高麗

程嘉靜

摘 要:孟初為遼末著名史官,因《遼史》無傳,其諸多生平事跡僅以《孟初墓志》為考,過于單薄。本文試圖詳盡搜羅石刻資料及文獻資料,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及周邊因素,對孟初的生平細致爬梳,以期獲得對其較為全面的認識。孟初與李君裕等為同科殿試進士,其仕宦過程說明遼代“史館院”確實存在,并且是修史機構。孟初的仕宦經歷表明遼代的南面官系統是在唐宋官職的基礎上,根據需要進行創新、改造,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實例。孟初出使北宋、高麗有協調宋夏之爭、聯結高麗防御女真的政治目的。

關鍵詞:孟初;結銜;修史;北宋;高麗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8-0001-06

孟初,《遼史》無傳?!睹铣跄怪尽份^為疏簡。以往學者的研究?譹?訛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孟初的生平事跡,具有參考價值。然而,通過分析梳理《契丹國志》《高麗史·金仁存傳》等傳世文獻,并結合《孟有孚墓志》《蕭義墓志》《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碑》等石刻資料綜合考訂,本人認為仍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疑點。僅此略作辨析,抒之管見,以期對正史無傳之缺憾有所彌補。

一、孟初進士及第考辨

據《孟初墓志》記載,孟初于“大康九年(1083),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1]。遼代取士之制,“頗用唐進士法取人”[2]?;颉笆プ诮y和以后,用唐宋之制取士”[3]。一般認為,遼圣宗統和六年(988)之后才形成定制[4,5]。遼太宗朝進士室昉、景宗保寧九年進士魏璟以及統和二年、五年進士魏上達、魏元真均為遼代開科取士制度化尚未形成以前的個例,并不具備普遍意義。圣宗統和六年,正式下詔開科取士,分甲、乙兩科,但也只限漢族士人應考,而且,此規定一直持續到遼末。史書有載,耶律大石“登天慶五年進士第”[6]。

據《遼史》記載,“是年(大康九年),御前放進士李君裕等五十一人?!盵6]史料中沒有提及孟初,而《孟初墓志》證明孟初在此年和李君裕等51人同時考中進士,并且,“御前”二字也證明,孟初等人是遼道宗殿試核準的進士?!睹铣跄怪尽酚州d,孟初因年少有才曾被道宗宣懿皇后召見試詩,并受賜金獎賞,所以“當時名公爭與推挽”,其中不乏為朝廷建言獻策的股肱之臣,諸如翰林學士楊公輔、觀書殿學士王公虛中(王鼎)等。因而,孟初能夠順利進士登科,或與這些人的推薦、薦舉有關。根據《孟初墓志》記載至少可以肯定,孟初已經為遼朝統治上層所知并得到重視。孟初能得到遼道宗宣懿皇后召見試詩,如果沒有相關人士的薦舉也非易事,只可惜大康元年(1075)十一月宣懿皇后因“十香詞案”被賜死,否則孟初可能登進士時間會更早。據此亦可推測,唐代科舉司空見慣的推薦、請托之風或已對遼代取士有所浸染。這種寬松的仿唐取士以及漢人進入仕途的渠道,與遼代推行因俗而治的治國之策密不可分,也是各民族在遼代交融共進的真實寫照。

二、孟初結銜辨析

遼朝南面官的結銜包括10類內容,依次為:功臣號、職、階、官、散官(檢校官)、憲、勛、爵、邑(封)、賜。個別官員的結銜中還包括謚號和死后的贈官[7]??济铣醯慕Y銜,未見功臣號、檢校官、憲。下文將依次按照職、階、官、勛、爵、邑(封)、賜的順序分別探討孟初的結銜。

職。根據《梁穎墓志》可知,官員有“官”與“職”的區別?!读悍f墓志》云:“公官自著作佐郎、太子中舍、太子□□□中丞、太常丞、尚書禮部員外郎、尚書職方郎中、將作少監、太仆少卿、少府監、昭文館直學士、諫議大夫、給事中□□□(樞密直)學士、宣政殿大學士、刑部尚書至所終官。職自薊州軍事判官、樞密院書令史、令史、奉圣州觀察判官、廳房戶□□□、兵刑吏三房承旨、副都承旨、提點大理寺、樞密直學士、翰林學士、簽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門下侍郎平章事、興中尹至所終職?!盵8]這些均屬于南面官系統,可以對照孟初的職位作些探討。據《孟初墓志》載,大安二年(1087)其被授予涿州軍事判官,這是孟初擔任的最初職官,距初授秘書省校書郎四年;第二年,被授永州□(筆者按:應為“觀”)察判官;大安六年(1091)被授知勸農縣事。此三“職”是孟初的真正職銜,承擔對以上地區的管理工作。按唐制,州觀察判官和縣令均為七品的低官,屬于“敕授”官。八年間升任至此,屬正常的升遷速度。此后,孟初歷任史館修撰、應奉閣下文字等職。其中于壽昌二年(1096)和乾統元年(1101)二次任史館修撰,原因是孟初在此期間為母守喪三年,因而乾統元年屬于“起復”舊官,說明丁母憂期間按遼制要辭官,繼承借鑒了唐宋官制。史館修撰是翰林國史院官員,隸屬于翰林院。遼代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下設翰林畫院、翰林醫官院、翰林國史院,職官則設翰林畫待詔、翰林醫官、監修國史、史館學士、史館修撰、修國史。以他官兼領史職的,謂之“史館修撰”[9]。與唐代“史館”最初隸屬門下省,后因宰相監修國史,又改屬中書省不同。同時,遼代國史院為常設機構,與唐有事則設,“事畢日?!闭哂袆e。?譺?訛可見,遼朝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唐朝,而是根據本朝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造。遼朝以國史院隸屬于翰林院,使得實錄、國史的修撰成為翰林官天經地義之職?!睹铣跄怪尽份d其于壽昌二年不僅擔任史館修撰,還“權勾當史館院之事”,應為實職,即是執掌史館院,說明遼代史館院確實存在。?譻?訛于“修撰中以一人官高者判館事”這是唐朝的制度,即選其中一人官高者為首,主持館務。這一制度,遼亦沿用。王師儒曾于壽昌六年(1100)為宣政殿大學士判館事,應即判史館院之事,和孟初任職同。孟初任“權勾當史館院之事”一職,和當年遼宋正朔之爭有關。此年,劉輝上書言:“宋歐陽修編五代史,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貶訾?!薄罢堃在w氏初起事跡,詳附國史?!盵6]遼道宗贊同此種說法,因而孟初臨時總領史館院之事,負責組織起草工作。

孟初于壽昌三年(1097)授知制誥。唐制,知制誥隸屬中書省,事務繁雜,為翰林學士的加銜,并且入翰林院一年始得加銜,不加銜者不得起草詔令。但遼朝的知制誥卻不同,其為掌文書的正式職官,設置早于翰林院,太祖時即已出現[6],只是當時應屬北面官系統。遼朝翰林院設立后,知制誥成為翰林院屬官,地位在翰林學士之下[10]。有學者認為“遼朝任用漢人文臣為政事(中書)舍人,多兼知制誥,主要職責就是草擬制誥詔敕”[11],這也說明遼朝官制對唐制的改造。孟初最高職掌為翰林學士。按《金史》卷57《百官志三》載,翰林學士為正三品,遼代也應大致相同。

遼代一個獨特的職銜為應奉閣下文字。目前所知遼朝任此職者有劉詵、梁援、梁慶先、楊遵勖、王師儒、韓昉、李石、孟初、趙孝嚴等九人[12]。由此可知,應奉閣下文字在遼代常設,為遼代南面官的特點之一。金朝在繼承遼制基礎上發展為翰林應奉文字。?譼?訛據《高麗史》記載,乾統二年(1102)“中書舍人、大學士”出使高麗。此處的“大學士”為何?據《萍洲可談》卷二記載,“遼人嗜學中國。先朝建天章、龍圖閣,以藏祖宗制作,置待制、學士,以寵儒官。遼亦立乾文閣,置待制、學士,以命其臣”[13],可知遼朝設有乾文閣學士。梁穎曾以“太常少卿、乾文閣學士”[14]身份出使北宋賀同天節。結合《孟初墓志》所記,孟初于壽昌二年被授乾文閣待制,天慶二年(1112)被授翰林侍讀,直到天慶六年(1116)才被授翰林學士,因此,乾統二年,孟初出使高麗時應為“乾文閣學士”。

據《孟初墓志》載,乾統三年,孟初同知禮部貢舉。遼代選官考試分為鄉試、府試、省試、殿試四級。鄉試也稱鄉薦,府試稱府解,省試即禮部考試,也稱會試,殿試或稱御試。朱子方先生認為遼朝無府試之設[15]。在此基礎上,都興智先生進一步指出遼制延續唐法,重熙五年之前,只有鄉、省二試,在此之后,正式形成鄉、省、殿三級考試制度[16]。省試主持官員被稱為“知貢舉官”,如遼圣宗開泰元年(1012)“五月戊辰朔,還上京。詔裴玄感、邢祥知禮部貢舉,放進士史簡等十九人及第”[6]。輔佐主考官者被稱為“同知貢舉官”,其按科別派定,員額不一。知貢舉官基本都從翰林官中選舉產生。孟初同知禮部貢舉,則是作為輔助禮部考試的官員,當時其在翰林院的任職為知制誥、乾文閣大學士。

孟初“理寺五年”。從記載看,時間為天慶二年到六年,直至其戰歿沙場?!哆|史》記載:“館、閣、大理寺,堂后以下,御史臺、隨駕閑員、令史、司天臺、翰林、醫官院為文官?!盵6]天慶二年,孟初提點大理寺,此時他在翰林院任史館修撰、知制誥等職,而遼朝以翰林院官員參預司法事務,有明文規定:“往時大理寺獄訟,凡關覆奏者,以翰林學士、給事中、政事舍人詳決”[6]。而以知制誥參與刑獄者如遼圣宗時期的仇正己[6]。遼代史官耶律儼也曾是著名的大理寺官員[6]。這些以翰林院官員兼任刑獄的例子說明遼朝文官制度和北宋有相同之處,較為明顯地展現出遼制雜糅宋制的特點。

階。遼階同唐制[17,18]。遼代《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碑》記孟初之階為“朝議大夫”[19],《梁援墓志》記載其階為“朝請大夫”[19],而《蕭義墓志》記為“太中大夫”[19]。如是,則壽昌五年或之前孟初被封為朝議大夫,乾統元年或之前被封為朝請大夫。但按唐制,階的加封順序卻正與此反?!杜f唐書》卷42《職官志》記載其部分階序從低到高如下:朝散大夫—朝請大夫—朝議大夫—中散大夫—中大夫—太中大夫。據《梁援墓志》記載,孟初為梁援撰寫墓志銘時,階和官分別為朝請大夫與中書舍人,梁援作為遼朝的重臣之一,其墓志自不能馬虎,對其記錄也應準確。則孟初于壽昌三年被授中書舍人時,對應的階封也應為朝請大夫,則孟初當在壽昌五年之前就應被授予朝請大夫,而朝議大夫則為誤記。孟初最高的階為金紫崇祿大夫,遼朝為避耶律德光諱,改光祿大夫為崇祿大夫,唐制為正三品,遼朝也應是。

官。秩官是對遼朝文官階制中虛職官銜的稱謂,用以顯示官員的身份與地位,并無實際職掌。從墓志看,孟初的官銜在殿試之后直接被授秘書省校書郎,這是遼朝進士初授秩官的常態[20]。校書郎“授”或“選授”僅表明進士的身份與地位,尚未進入官僚層職掌具體職務[20]。因而秘書省校書郎職位較低,應為正九品或從九品。從其以后的經歷看,這應是其“修文”之始,實際上也從事一定的文字工作,主要在秘書省從事修文或校讎典籍的事務。大安六年之后孟初進官“右拾遺”。據楊軍先生研究,遼代南面文散官由低到高依次為:“太子校書郎、太子正字、太子文學、崇文館校書郎、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正字—秘書省著作佐郎—大理評事—秘書郎、右拾遺、左拾遺”[7],可知,孟初沒有歷經秘書省著作佐郎—大理評事的階段,直接升至“右拾遺”,因而有“超授”之謂。

《孟有孚墓志》記載孟初官銜為尚書左司郎中,可補《孟初墓志》壽昌元年“遷司勛郎中,□□左司郎中”之缺,其為“尚書”二字無疑?!睹铣跄怪尽酚涊d乾統十年(1110),孟初“改授知制誥,加□諫議大夫”,《蕭義墓志》記載孟初官為“左諫議大夫”,正四品下,可以補正《孟初墓志》此處應為“左”無疑。

勛。唐宋官制中的勛官,從高到低有十二階,依次為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云騎尉—武騎尉?!读涸怪尽份d孟初勛位“輕車都尉”,《蕭義墓志》記為“上輕車都尉”?!睹铣跄怪尽穭t為“行尚書□□□□□□□□館上護軍”,則其最高勛位為上護軍。

爵與封。據《宋史》載,宋代十二等爵,從高到低依此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又據《舊唐書》載開國公屬于縣公一級,從二品,開國子則屬于縣子一級,正五品?!队袷^音像唱和詩碑》記孟初爵位為“開國子”,《梁援墓志》載其爵為“平昌縣開國伯”,《蕭義墓志》則記為平昌縣開國公,封為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一百戶?!睹铣跄怪尽份d其爵封為“平昌□□國公、食邑二千戶、食實封二百戶”,說明其爵經歷了開國子—開國伯—開國公變化,從孟初的開國伯、開國公爵皆封作“縣”推測,他的子爵應為開國縣子。

爵封并非一一對應,爵位相同,其封則有變,比如天慶二年時,孟初虛封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一百戶,殉國之年虛封食邑增至二千戶,食實封也相應增多,但其爵均為平昌縣開國公。

賜。孟初“賜紫金魚袋”,不贅敘。

三、孟初出使北宋、高麗查考

《孟初墓志》記載,壽昌三年“迎伴南宋賀生辰人使,授知制□□拜中書舍人”?!哆|史》記載,壽昌三年“宋遣使來饋錦綺”[6],應即指此事?!端问贰份d,紹圣四年(1097)十二月“曲宴遼使于垂拱殿”[21],進一步印證壽昌三年遼宋互使的情況。因史料過于疏簡,無法反映此年雙方互使的詳細過程。其實,中國古代各政權間的交往經常以賀節、賀生辰等為由而商議重要的外交事宜?!哆|史》卷115《西夏外紀》云:“大安八年(1092)六月,夏為宋所侵,遣使乞援。壽?。ú┤炅?,以宋人置壁壘于要地,遣使來告。四年(1098)六月,求援。十一月,遣樞密直學士耶律儼使宋,諷與夏和。夏復遣使來求援。五年正月,詔乾順伐拔思母等部。十一月,夏以宋人罷兵,遣使來謝?!盵6]可知,在壽昌三年,西夏和北宋因“紹圣開邊”關系緊張,西夏試圖以遼廷之力進行協調,而北宋和遼朝互使理應談及此事。遼道宗壽昌四年,十一月乙巳朔,遣左金吾衛上將軍簽書樞密院事肖德崇,樞密直學士尚書禮部侍郎李儼,如宋為夏請和[22]。明確指明遼遣使北宋目的是調節宋夏關系。第二年,西夏遣使求和,宋夏重新劃定疆界,北宋以全勝的戰績完成了紹圣元符開邊的活動[23]。孟初在壽昌三年作為迎伴使,肩負遼朝的政治使命,其作為重要的參與者功不可沒。

天慶二年,女真首領阿骨打參加天祚帝混同江頭魚酒筵,拒絕以舞助興,萌生叛意。天祚帝已經有所察覺,謂蕭奉先曰:“阿骨打意氣雄豪,顧視不常,可托以邊事誅之。不然,恐貽后患”[6]。其實女真的壯大并不是一日之功,早在天祚帝即位不久已現端倪。乾統二年,孟初出使高麗,《遼史拾遺》記載,高麗肅宗明孝王七年(1102)“遼遣中書舍人孟初來賀生辰,兵部員外郎金緣為館伴”[24]?!睹铣跄怪尽酚涊d較為簡略:“今上即位,詔使高麗□之□□生日?!奔粗复耸?。無獨有偶,第二年,久居女真完顏部的高麗醫者,歸至高麗,言稱“女真居黑水部者部族日強,兵益精悍,年谷屢稔”[2],說明女真業已發展壯大。1104年的甲申之戰,高麗屢遭敗績,女真取得并鞏固了對易懶甸的控制權,更加顯示了女真強大的軍事能力??梢?,在天祚帝即位初年,女真已很強大,其兵鋒已指向高麗政權,而天慶年間天祚帝和蕭奉先的對話其實說明了阿骨打拒絕獻舞背后的實力。

孟初在乾統二年出使高麗,應與高麗在雙方邊境駐軍有關。高麗在靜州等地設置軍營,引起遼朝基于邊境安全的憂慮。乾統元年,遼派使節出使高麗“請罷靜州關內軍營”,高麗鑒于前朝故事,同意了遼朝的請求,撤銷了靜州管內的軍營[25]。孟初在第二年出訪高麗便是對此事的回應。從記載來看,此次出訪氣氛良好,孟初和高麗館伴使金緣彼此欣賞,臨別時,金緣以腰帶相贈,傳為佳話。乾統五年(1105),高麗肅宗薨,金緣使遼告哀?!陡啕愂贰肪?6記載,(遼朝)自東京抵京師所經州府皆設宴張樂。仁存(即金緣)因國喪,乞請除吉服舞蹈。孟初提出除舞蹈外殿庭服色宜從吉的建議,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既不失遼國的禮節,也充分尊重了高麗的風俗,孟初借助和金仁存的私人感情,成功化解了遼麗外交上的分歧。

天慶二年,孟初奉使北宋,同年,高麗也入貢宋朝[22]。但《宋史》卻只記錄了高麗的出使,不知是漏載還是有意為之。就在前一年,即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遣童貫出使遼朝,遇到燕人馬植,其向童貫獻取燕云之計,深受賞識,童貫為其改名李良嗣,帶回開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陳說遼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敗以及女真對遼之恨,提出從登萊出發,結好女真攻遼,取燕地之策。宋徽宗賜馬植趙姓,開始謀取燕云的活動。第二年,遼派遣孟初出使北宋,或與北宋的此種動向有關,再加上女真的強大,使得遼朝不得不考慮北宋的意圖,所以孟初出使北宋,有拉攏的意圖。

綜上,筆者認為,遼朝歷史的研究絕不應是脫離中國史觀的北方民族史研究,而要堅持將其置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演變與輻射的脈絡之下,去探察契丹王朝吸納融會華夏政治文化的過程路徑和發明創新。通過分析孟初墓志及其相關的歷史背景,可以對孟初的進士及第、官職情況、出使高麗、北宋等有較為清晰的了解,正是這一研究視野的具體嘗試,同時從中也可以得到遼代漢官及第、升遷的一個實例,進而對遼代南面官系統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以往遼金史學者多強調北、南面官制的遼朝特色,而對其承襲中原王朝官制的一面重視不夠。孟初的經歷說明,遼代的南面官系統并非虛設?!哆|史》記載簡陋或有歷史原因??梢钥隙ǖ氖?,遼代的南面官與唐宋官職有相同者,也有遼代統治者根據需要而改造者,這正是中國多民族歷史發展中交流互鑒的真實寫照。同時,將孟初的個人命運,置于遼、宋、金、高麗交流交往交融的大背景之中綜合考察,才能厘清歷史的真正面貌。

附識:本文得到何天明研究員、吳鳳霞教授的指導和幫助,在此深表感謝!

注 釋:

?譹?訛邢景旺.遼孟初墓志考[M].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編.北京遼金文物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李宇峰.遼孟初墓志考補正[A].遼金歷史與考古:第1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9;楊義武.遼《孟初墓志》考[A].遼金歷史與考古:第11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譺?訛朱子方.遼朝史官考[J].史學史研究,1990(04):64.認為遼代國史院,是由北齊以來所設的史館在名稱上的變化,其實質仍沿襲北齊以來的舊制未變.

?譻?訛朱子方.遼朝史官考[J].史學史研究,1990(04).認為“史館為遼前期的修史機構”;吳鳳霞.遼金元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8.認為存在“史館”這一機構,但其是否是修史機構,其是否指國史院則不確定.

?譼?訛都興智.有關遼代科舉的幾個問題[J].北方文物,1991(02):57.認為翰林應奉文字非遼官,金翰林院設有應奉翰林文字一職,官從七品。而《契丹國志》所記皆非遼科舉事.

參考文獻:

〔1〕向南,張國慶,李宇峰.遼代石刻文續編[M].沈陽:遼寧人民出社,2010:235.

〔2〕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29,2882, 1632.

〔3〕清官修.續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4105.

〔4〕楊樹藩.遼金貢舉制度[M].宋史研究集:第7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4:115.

〔5〕高井康典行.遼朝科舉與辟召[J].程妮娜,譯.史學集刊,2009(01):86.

〔6〕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355,289, 1455-1456,1240,171,847,939,180,1415,310-311, 1528,882.

〔7〕楊軍.遼朝南面官研究——以碑刻資料為中心[J].史學集刊,2013(03).

〔8〕楊衛東.遼朝梁穎墓志銘考釋[J].文史: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

〔9〕何天明.遼代翰林院探討[J].內蒙古大學學報,1991(02).

〔10〕楊果.遼代翰林院與翰林學士[J].學習與探索,2000(01).

〔11〕林鵠.“超越北南”:從中樞體制看遼代官制的特性[J].歷史研究,2022(03).

〔12〕李桂芝.遼朝進士雜考[J].學習與探索,2009(02).

〔13〕朱彧.萍州可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319.

〔14〕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5934.

〔15〕朱子方.遼代進士題名錄[J].黑龍江文物叢刊,1983(04).

〔16〕都興智.有關遼代科舉的幾個問題[J].北方文物,1991(02).

〔17〕王曾瑜.遼朝官員的實職和虛銜初探[A].文史:第34輯[C].北京:中華書局,1992.

〔18〕唐統天.遼代漢官的散官階[J].社會科學輯刊,1988(03).

〔19〕向南.遼代石刻文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504,519,622.

〔20〕高福順.遼朝及第進士釋褐任官考論[J].學習與探索,2015(02).

〔21〕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349,390.

〔22〕張亮采.補遼史交聘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3〕李華瑞.論宋哲宗元祐時期對西夏的政策[J].中州學刊,1998(06).

〔24〕厲鶚.遼史拾遺[A].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C].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201.

〔25〕鄭麟趾.高麗史[M].(韓國)亞細亞文化社,1972:234.

(責任編輯 孫國軍)

Research on the Deeds of Meng Chu, a Historian of the Liao Dynasty

CHENG Jia-jing

(College of Marxism,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 Meng Chu was a famous historian in the late Liao Dynasty. Due to the lack of a biography in the Liao History, many of his life stories were only based on the Epitaph of Meng Chu, which was too limite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rehensively search for stone carvings and literature materials, connect them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urrounding factors at that time, and carefully comb Meng Chu's life in order to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Meng Chu and Li Junyu,? were candidates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process of his official career indicates that the Liao Dynasty "Shi Guan Yuan" did indeed exist and was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 The official experience of Meng Chu indicates that the southern official system of the Liao Dynasty was based on the official position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novated and transformed according to needs, serving as an example of the historic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Meng Chu's envoy to Northern Song and Korea had the political purpose of coordinating the struggle between Song and Xia, and connecting Korea defense against Jurchen.

Keywords: Meng Chu; Titles; Writing History; Northern Song; Korea

猜你喜歡
修史北宋高麗
遣懷
高麗莉作品賞析
修史就要長話短說
母與子
《高麗史》1所見女真諸部朝貢高麗情況研究
蘇軾《李白仙詩卷》風格探析
新女媧補天
《題冼玉清教授修史圖》補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