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思考

2023-09-13 03:47王永生陳云明范永慧楊啟慧李繼婭李瓊艷朱水芬
中國蠶業 2023年3期
關鍵詞:小蠶商品化養蠶

王永生 楊 海 陳云明 陳 松 江 亞 崔 琛 劉 敏 唐 輝 范永慧 楊啟慧 李繼婭 李瓊艷 朱水芬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蠶桑產業是我國的傳統農業產業,亦是云南省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云南省作為我國蠶桑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區域之一,桑園面積、發種量、蠶繭產量穩居全國第3,是全國重要的家蠶優質繭絲原料生產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蠶桑產業作為云南省重要富民特色產業之一,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也是處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傳統的小蠶共育難以為繼,同時,商品化小蠶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商品化小蠶生產正由傳統桑葉共育逐步向人工飼料共育方向轉型發展,人工飼料共育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對突破制約云南省小蠶商品化生產與發展的瓶頸,促進云南省蠶桑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本文結合云南省蠶桑產業發展進程與發展態勢,圍繞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提出相應建議措施,以供業界參考。

1 云南省蠶桑產業發展情況

就全國整個蠶桑產業發展情況及全國各個重要蠶區發展情況與過程來看,1995年后全國蠶桑生產都在開始呈現一路走低的趨勢,盡管在蠶桑生產走低時期,通過加大對蠶桑生產的重視與支持程度,采取了多種措施多方面調整恢復來提振蠶桑產業,但沒有出現反彈性的恢復,桑園面積、發種量都沒有再超過1995年的126.91萬hm2、2 731萬張的高度,蠶繭產量再沒有達到過2007年的82.23萬t歷史峰值,由此可以看出1995年后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7年后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蠶桑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1]。1995至2015的20年間,在全國蠶桑產業整體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較大的大環境下,云南省蠶桑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態勢依舊向好,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云南省緊緊抓住2006年開始實施的“東桑西移”工程[2]與2013年提出并于2015年實行的“一帶一路”倡議[3]的機遇,依托自身區位優勢與得天獨厚的優越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土地與勞動力資源,云南省蠶桑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桑園面積、發種量及蠶繭產量都呈現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桑園面積、發種量持續增加,2015年比1995分別增長了3.72倍、3.65倍,尤其是產繭量實現了快速增長,2015年比1995年增加了近7倍[1]。在“十三五”期間,云南省政府出臺蠶桑產業發展的意見,制訂蠶桑產業發展規劃,通過財政資金支持,加大家蠶新品種和飼養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和高標準桑園基地的建設,逐步將云南省建成國內一流的優質蠶繭和生絲生產基地[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隨著國際經濟的波動,云南省蠶桑產業發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蠶繭產量、桑園面積、蠶種發種量較2019年均有所下滑,但2021年以來,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云南省蠶桑生產逐漸恢復向好發展。蠶繭產量、桑園面積和發種量是體現一個地區蠶桑產業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1],從2014—2021年云南省蠶繭產量、桑園面積、發種量(表1)來看,各指標雖有波動,但整體表現為一種發展較為平穩的態勢;另外,共育率[5-8]、單位面積桑園產繭量[4-8]、單位面積桑園產值[4-8]等指標也整體穩中有升,綜合來看,云南省蠶桑產業整體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前景廣闊。

表1 2014—2021年云南省蠶繭產量、桑園面積、發種量

新形勢下,云南省蠶桑產業保持持續穩定發展態勢。一方面,隨著國家和云南省地方有關部門對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一以貫之的重視與支持,隨著配套支持政策措施、項目資金的相繼落實,云南省蠶桑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進展,現階段已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富民特色產業。另一方面,隨著有關部門扶持引導工作的持續加強與資金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云南省桑園及養蠶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在蠶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蠶桑生產專業水平全面提升,生產效率逐年提高,切實降低了勞動強度,進一步緩解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蠶農收入持續攀升。另外,隨著“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持續推進與建設,重點蠶桑生產區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桑園由旱地逐漸向水田轉移,零散的種植模式逐步集中連片規劃發展,生產集中度持續提高,逐步構建了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劉廠鎮的松梅村為“一村一品”蠶桑特色示范村[9]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縣為“一縣一業”蠶桑特色示范縣[10]的典型,形成“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有效推動了云南省蠶桑產業發展,促進了云南省蠶桑產業的興旺及提質增效。通過典型示范標榜引領蠶桑生產由零星分散模式逐漸向規?;?、節約化、專業化發展轉型,一批農民蠶桑專業合作社、蠶桑家庭農場、以蠶桑產業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的專業戶和重點戶等適度規?;Q桑新型經營主體相繼涌現及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為云南省蠶桑產業逐步向現代化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在云南省蠶桑產業發展中,各級政府及蠶桑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蠶蜂所)為技術依托在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蠶蜂所通過持續推進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工作,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云南省蠶桑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功能,為云南省蠶桑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平臺。另外,科研院所、推廣單位、企業間相關蠶桑生產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不斷加強,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結合,將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為推動云南省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及加快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 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是云南省商品化小蠶未來發展趨勢

云南省推廣商品化小蠶共育效果明顯。首先,小蠶共育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小蠶質量有保證。2019年,云南省小蠶共育率達到了70%[8],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縣2022年已實現小蠶100%工廠商品化共育[11]。其次,顯著提升了云南省小蠶飼養效率及提高了云南省張種產繭水平,較傳統小蠶飼養,節省勞動力60%,小蠶飼養綜合成本減少85%,張種蠶繭產量提高13%[12],蠶繭產量實現了豐產豐收,至2021年,云南省張種蠶繭產量提高到了40.1 kg,張種蠶繭產值提升到了2 293.7元[13]。同時,較高的勞動效率更好地適應及匹配商品化小蠶的規?;?極大地推動了云南省蠶桑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生產配套設施的建設,推進了優質高效新品種、省力高效新機具、大蠶省力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了蠶桑生產由傳統模式向專業化、規?;膭撔伦兏?促進了云南省蠶桑生產穩步可持續發展[12]。在商品化小蠶生產發展過程中,經過多年的學習借鑒與探索總結,云南省小蠶商品化生產具有較成熟的技術與經驗,2020年,小蠶商品化共育技術成為云南省主推技術之一在云南省全面推廣應用。隨著蠶桑產業的發展與變化,為適應蠶桑產業發展的需求,順應蠶桑產業發展的趨勢,商品化小蠶共育逐漸朝著規?;较虬l展,規?;曫B必然要求不斷增加小蠶用葉的桑園土地面積與生產桑葉等的勞動力,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的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整體不斷上升,導致商品化小蠶生產成本持續增加,在生產成本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小蠶商品化共育經營者和蠶戶雙方經濟利益難以平衡,其中任何一方的經濟利益保持不變或增進必然要以另一方的經濟利益減少為代價。當小蠶商品化共育經營者保持商品化小蠶價格不變時,雖然蠶戶的經濟利益得到了保護,但小蠶商品化共育經營者的經濟效益就會下降,規模增大帶來的經濟效益往往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規?;б娌幻黠@,就會嚴重影響到小蠶商品化共育經營者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蠶桑轉型發展后勁不足。當小蠶商品化共育經營者通過提高價格來平衡自己的經濟效益時,蠶戶的經濟利益降低,部分蠶戶則會因為一時難以接受商品化小蠶價格的上升,而不想繼續從小蠶商品化共育經營者手中購買小蠶,逐漸脫離商品化共育而獨自飼養小蠶,但如果小蠶質量得不到保證就會出現蠶戶經濟效益不穩定的現象,進而影響到蠶農種桑養蠶的積極性,嚴重制約蠶桑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要處理好小蠶商品化共育經營者與蠶戶間經濟利益的平衡及破解制約商品化小蠶規?;l展的瓶頸,降本增效是關鍵,實踐證明,小蠶人工飼料共育正是實現生產降本增效的動力,同時也是實現商品化小蠶規?;l展的有效途徑。目前,就蠶桑生產勞動力形勢與蠶桑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從事商品化小蠶生產的經營者迫切需要人工飼料養蠶模式。此外,隨著綠色高效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與蠶?!叭芬粯?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14]”行動的推進,蠶桑生產亟需解決面臨的生產成本增加、比較效益下滑、養蠶規模偏小等突出共性問題。開展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符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有關專項實施方案的通知》[15]的要求,也是解決目前云南省蠶桑生產面臨突出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及推進“三品一標”行動的重大舉措。人工飼料共育小蠶將是今后蠶桑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對促進傳統桑葉育模式向全齡人工飼料育模式邁進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人工飼料養蠶模式的推廣應用改變了栽桑養蠶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生產模式,推進了傳統蠶桑產業創新變革與轉型升級。在國家政策項目資金的主導下,經過業界各方多方面的努力,人工飼料規?;B蠶迅猛發展,實現了從1974年家蠶全齡人工飼料育研究的成功到規?;a應用的突破。2020年9月18日,國務院6部委印發的《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16]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齡飼料工廠化養蠶的鮮繭產量在我國桑蠶鮮繭總產量中的占比達10%左右”??梢妵腋叨戎匾暼斯わ暳橡B蠶在未來蠶桑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國人工飼料養蠶已經開始進入產業化階段[17]。巴貝集團(陌桑高科)有限公司率先建成了年產鮮繭1萬t的工廠化養蠶設施,2019年1月宣布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項目成功量產,攻克了工廠化養蠶的世界性難題,取得了人工飼料工廠化規?;a蠶繭的突破性進展,為我國蠶桑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巴貝集團(陌桑高科)有限公司的工廠化養蠶二期項目于2020年7月開始建設,完全投產后,將達到年產鮮繭6萬t的生產能力[18]。2021年4月,雅士林長沙(國際)蠶桑絲綢制造業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全部投產后,我國將形成更大規模的工廠化養蠶產業[17]。2021年浙江省依靠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增產10.16%,一舉扭轉了連續13年的衰退局面[19]。由此可見,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將為鞏固和發展我國蠶桑產業貢獻重要力量。

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是蠶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但發展需要的固定資本投入巨大,目前發展蠶桑產業的一般企業及發展蠶桑產業主體是無法承受及不能企及的[20]。從長期發展趨勢來看,重點推廣小蠶人工飼料共育模式,提升小蠶共育質量和效率是當前或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主要任務,由此可見,小蠶人工飼料共育是全齡飼料工廠化發展的基礎,既能適應現代蠶業建設的需要與加快人工飼料育技術的應用步伐,同時又能解決小蠶共育中面臨的新問題。小蠶人工飼料共育是蠶桑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亦是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十四五”重點部署任務。已故蠶業界前輩陸星垣教授曾預言:“小蠶人工飼料育、大蠶桑葉育將成為我國蠶業發展的方向”[21]。結合云南省蠶桑生產特點、條件與模式來看,云南省現階段的選擇是,首先必須重點推廣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新技術、新模式,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全齡飼料養蠶的研究、試驗示范工作。

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較傳統桑葉共育具有明顯優勢:一是給餌次數少,不用采摘小蠶葉,單位面積桑園可增產桑葉和蠶繭10%~15%[22],節省勞動力,省工73.33%[23],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3倍~5倍[22-23],同時,節約小蠶共育專用桑園用地[22],小蠶用葉節約的桑園面積可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用地產生調節作用,利用小蠶用葉空白期對桑樹施藥防治病蟲害,保證桑葉的產量與質量,為桑園豐產奠定基礎。二是避免不良氣候條件與環境污染對小蠶飼料的影響,飼料品質均一,確保供應小蠶質量有保障。而且飼料經過熟化滅菌,可以減少小蠶期感染病原的機會,從而減少蠶病的危害[24],種繭育生產可以減少微粒子病的發生。三是可高密度飼養[22],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利于科學安排養蠶時間,可標準化、機械化、工廠化連續性生產[22],有利于實現小蠶共育專業化、規?;a,推進蠶桑產業轉型升級。四是可實現定量精準給料[20],避免飼料浪費,增加經濟效益。五是適度規模小蠶人工飼料育所投入的勞動時間僅為同期桑葉育的1/3,商品小蠶銷售利潤比桑葉育小蠶的銷售利潤增加80%以上[25]。

云南省小蠶人工飼料育技術研究始于2004年,蠶蜂所在山東農業大學崔為正教授及其團隊的支持下,開展了家蠶人工飼料育引進與示范工作。通過近20年的努力,云南省的家蠶人工飼料育技術研究和應用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飼養技術標準化、專用品種實用化等方面為全面推行家蠶人工飼料育技術做好了準備。2020年和2022年小蠶商品化共育技術與小蠶顆粒人工飼料共育技術相繼成為云南省的主推技術,為云南省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推廣應用奠定了生產資料和技術基礎。

蠶蜂所在保山市施甸縣鄉村振興示范點后寨村開展人工飼料飼育小蠶商品化生產,單次小蠶人工飼料共育達到100張以上,取得了理想的飼育效益,并得到了蠶農的接受與認可,尤其是2022年7月早秋蠶開展的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101張,成效顯著,最高盒種蠶繭產量51.6 kg,盒種蠶繭產值2 233.5元[26]。該示范點的成功為云南省人工飼料商品化小蠶生產樹立了典范,隨著著力打造該點為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示范亮點,與擴大宣介,引領商品化小蠶生產向人工飼料共育升級,將極大地促進云南省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生產應用。在該示范點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出適度規?;斯わ暳瞎灿唐坊⌒Q的飼養技術經驗,為加快推進云南省適度規?;斯わ暳瞎灿唐坊⌒Q生產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3 推動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新技術新模式應用的建議

3.1 加強政府的規劃與扶持

一方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推廣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科學規劃和扶持。在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推廣應用中,建議政府部門要結合云南省蠶區階段特征及自身優勢,通過采取全面優化布局,加快有效政策措施的積極引導與落實,加強技術指導,加大項目資金支持等措施來促進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新政策、新舉措與保障措施的不斷優化與完善,進一步為發展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生產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發展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小蠶商品化共育經營者也需要改善蠶室及配套設施,實現飼料保濕防腐等,符合人工飼料共育的要求,同時為了提高效率,還需要增添人工飼料切料機、飼料攪拌機、飼料蒸煮設備等機器設備,但小蠶商品化共育經營者的前期投入就會增大,要大幅度減輕經營者完善適應其生產所需要的配套設施帶來的經濟壓力,增加經營者發展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生產及擴大規模的信心就更需要政府多層面的支持。政府的規劃與扶持,將為推進云南省發展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保駕護航。

3.2 因地制宜打造典型示范

依托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蠶桑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引領示范推進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適度規?;a經營,不斷探索創新新型經營管理模式,更進一步與蠶戶形成有效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共贏利益最大化。因地制宜推進典型示范的構建,以典型引路,帶動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模式的應用發展,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形成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生產的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模式。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典型示范,同時要加大該技術該模式的宣介并進行大力推廣,增強示范帶動作用,形成具有規模性、示范性與引領性的典型。

3.3 加快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發展強有力的支撐,要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與產業的融合。目前,人工飼料適應性家蠶品種可選擇性少、人工飼料成本偏高也是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實現產業化的制約因素。著力破解瓶頸制約,需要重視與依靠技術創新,加快推進人工飼料適應性家蠶品種選育、人工飼料配方優化等相關領域的聯合攻關,積極推進創新發展??蒲袉挝贿M一步加強與相關推廣單位、公司企業的交流合作,圍繞推進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困難及面臨的問題,團結合作,聯合攻關,協同推進技術創新?,F階段云南省家蠶品種和人工飼料通過引進或購買得到的情況下,依托蠶蜂所專家團隊、各級蠶桑推廣單位等創新平臺的技術力量,加快人工飼料適應性家蠶品種選育、加大對飼育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積極推進新技術的轉化應用。在人工飼料養蠶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成績的部分企業,如云南靜葳養殖有限公司、云南隴川正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要進一步加強與業界的交流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結合,積極推進人工飼料技術的應用與創新。

3.4 加強科技服務與技術培訓

持續加強人工飼料小蠶共育技術的培訓,切實增強商品化小蠶生產主體的飼育技術水平??蒲袉挝患跋嚓P單位的科技人員在加強自身技術儲備的基礎上,積極申報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下沉到基層做好人工飼料共育技術培訓與全程養蠶跟蹤技術指導。同時,推介關注與人工飼料養蠶相關的抖音、微信公眾號(江海神農、江蘇養蠶人)等線上學習模式,讓生產主體主動加入到人工飼料養蠶新技術學習中去,不但可以拓展豐富相關養蠶技術水平,又可以圍繞生產中的關鍵問題向省外專家咨詢學習。農科服務團和科技特派團通過項目與科技人員的支持持續推進科技服務,發揮好資金、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助力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蒲袉挝环e極舉辦人工飼料育技術培訓班,通過跟班學習,實訓操作,進一步提高科技人員及生產者的技術水平。通過舉辦培訓班的方式,不斷壯大科技服務隊伍,輻射帶動小蠶人工飼料共育技術的普及推廣,推進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

3.5 制定相應標準規范

為保障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質量和提升共育規模,切實結合云南省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現狀與發展特點,相關部門牽頭、充分利用業界多方力量制定適合云南省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使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生產管理規范化、統一化,建立完善的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體系。一是規范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許可,進行生產的經營主體應當在生產硬件設施、人工飼料共育技術、管理水平等方面具備適合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的條件確定是否許可及生產規模。二是規范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技術操作,包括選定適應云南省條件的人工飼料適應性蠶品種與人工飼料品質、供應穩定的飼料生產供應廠家,制定共育過程中溫濕度控制、眠起處理等技術操作標準。三是建立健全共育工作監督、小蠶質量監管機制,提高人工飼料共育商品化小蠶質量的監管,相關執法部門與蠶桑相關部門有效結合,加強對經營點、小蠶質量監督執法檢查,保障蠶農的根本利益。

猜你喜歡
小蠶商品化養蠶
養蠶不易
養蠶記
切料機助力小蠶人工飼料育快速推廣應用
論虛擬角色名稱商品化權益的獨立性
半自動小蠶飼育機的升級改造
養蠶巢脾 一種新的養蠶用具
可愛的小蠶
明清時期陜西果樹商品化趨勢及殖民采掠初探
在養蠶中成長
可愛的小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