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法在幼兒德育活動中的應用研究

2023-09-19 19:14劉昀
教育界·A 2023年23期
關鍵詞:德育活動幼兒教育

【摘要】教師要基于幼兒心理,遵循回歸生活、知行合一、自主建構的原則,設計德育活動,要指向教育主體,通過幼兒互講、集體交流、家園合作來開展德育活動,要創新教育策略,設計問題導入型、想象代入型、理性生成型的教育模式,逐步培養幼兒的思想品德。

【關鍵詞】故事法;德育活動;幼兒教育

作者簡介:劉昀(1983—),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長江路幼兒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在幼兒教育中要以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為核心。由于幼兒積累的知識、生活經驗一般不太豐富,因此如果教師直接灌輸知識,那么他們可能缺乏學習興趣,也不太容易接受。幼兒一般都對有趣的故事很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利用他們的這個特點,將德育活動與聽故事、講故事、扮演故事人物等一系列活動進行融合,利用故事法輔助教學?;诠适路ㄩ_展幼兒德育工作,可以讓幼兒進行自由的思辨,獲得道德情感體驗,向榜樣學習,養成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

一、基于幼兒心理,談應用故事法的原則

(一)回歸生活,熏陶道德情感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幼兒的認知發展處于前運算階段。幼兒可以在頭腦中形成表征,但是多數幼兒的這種能力還很弱。故此,教師不應采用直接灌輸的教學方法,而應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和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容易讓他們獲得真實體驗、能夠幫助他們在頭腦中形成表征的活動,以此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感的熏陶。同時,教師也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故事,讓他們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并積極踐行。

例如,教師可以設置選擇生活故事、反思生活問題、演繹生活場景這三個環節,提升幼兒的道德修養。具體來說,在選擇生活故事后,教師可以給幼兒講述《遲到大王》《爺爺一定有辦法》等生活氣息比較濃厚的故事,構建生活化的故事情境,讓幼兒說說主人公具有哪些品德。在反思生活問題環節,教師可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基礎上思考與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說說自己和主人公相比,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在讓幼兒演繹生活場景后,教師可以列舉一些行為,引導幼兒通過對比的方式,判斷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這樣能讓幼兒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培養他們的精神、品德。

(二)知行合一,體會勞動樂趣

知行合一是采用故事法教學的重點。如果教師單純安排幼兒參與勞動,他們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疲勞;而如果教師采用故事法,將他們帶入特定情境中,就有助于他們進行實踐,提升勞動意識,體會勞動的快樂[1]。

例如,教師通過勞動前引導、勞動中鼓勵、勞動后反思這三個環節,將故事和勞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具體來說,在勞動前引導環節,教師給幼兒講述《揠苗助長》等有趣的小故事,激發他們對種植的興趣。之后,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參與播種、觀察、收獲等一系列的活動,并在幼兒遇到困難時,用講故事的方式給予鼓勵。如有的幼兒看到青菜上的毛毛蟲感到很害怕,于是,教師給幼兒講述毛毛蟲變成蝴蝶的故事,消除幼兒的恐懼心理。在勞動后反思環節,教師引導幼兒參與到自主講故事的活動中,說說在種植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從而在歡聲笑語中進一步感受勞動的樂趣。通過聽故事和進行實踐,幼兒找到了榜樣,激發了愛護大自然的情感。

(三)自主建構,發展具象思維

在運用故事法來教學時,教師要注意使教學活動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引導他們積極感受、自主表達,發展他們的具象思維能力。

例如,對于有的幼兒來說,理解勤儉持家這樣的美德較為困難。因此,教師需要將抽象的道德概念轉化成具體的事物,促進他們的自主建構。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爺爺一定有辦法》這個故事,讓幼兒了解故事中的爺爺運用聰明才智,將舊東西改造成了什么。然后,教師可以給幼兒展示制作好的紙道具,讓幼兒通過拆分或組合紙道具,了解如何進行廢物利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說說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是否也有勤儉持家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以進入故事的世界,將情節具體化,重構其中的畫面,并且從分析他人的行為變成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如何處理家中的廢舊物品,他們的具象思維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指向教育主體,談應用故事法的途徑

(一)幼兒互講,活躍課堂氣氛

《指南》指出,教師要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在運用故事法輔助開展德育工作時,教師要結合幼兒活潑好動、喜歡交流等特點,設計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引導他們在表達中感悟,提升道德修養[2]。教師可以讓幼兒靈活選擇一對一、一對多的形式自由地展開討論,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在聽完教師講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這個故事后,有幼兒認為:“我覺得克拉拉真是一個壞小孩,地毯被她弄得到處都是皮鞋油,爸爸媽媽看到后很生氣?!币灿杏變禾岢隽瞬煌挠^點:“克拉拉想幫爸爸媽媽擦皮鞋,卻不小心弄臟了地毯,我覺得她的心腸還是很好的?!睂Υ?,教師組織幼兒參與到小組討論中,讓幼兒在改編故事環節,說說克拉拉應該如何避免好心辦壞事,在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的環節,說說自己想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的經歷,以及當時自己的爸爸媽媽有什么感受。在一番討論后,幼兒從理解故事的層面上升到了結合自身情況分析故事的層面,認識到了每個人難免會犯錯,自己要真心地幫助別人。之后,教師利用幼兒的認知沖突,組織他們參與辯論活動。這樣能讓他們深挖相關問題的根源,糾正他們的錯誤想法。

(二)集體交流,探討生命意蘊

在集體交流中,教師要組織幼兒圍繞故事進行互動討論,探討故事中蘊藏的生命意蘊。幼兒如果能從具體的人物形象身上得到啟發,就更容易形成深刻的感悟。

例如,有的幼兒聽了《田鼠阿佛》這個故事后,對阿佛采集的東西理解得不夠深刻。此時,教師組織他們參與集體交流活動,探索故事的深刻意蘊。具體來說,在第一個環節中,幼兒通過故事演繹的方法,展現有關阿佛和其他田鼠分別找了什么東西來過冬的場景,并思考如果沒有采集到食物,田鼠們能否順利過冬,如果沒有阿佛采集的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田鼠們的生活又會是什么樣子的。通過表演,幼兒逐步認識到,食物是使生命能夠延續下去的重要因素,而精神食糧對于生命的豐盈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第二個環節中,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在他人覺得寂寞或失落的時候,自己是否愿意拿出自己收藏的精神食糧和他人分享。如幼兒A說自己有一次在幼兒B受了傷之后,將自己喜歡的動漫形象的貼紙送給了對方。幼兒A認為這張貼紙雖然并不能消除對方的疼痛,卻能給對方帶來力量。之后,教師讓幼兒試著簡單地規劃自己的人生,說說自己未來打算做什么,怎樣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在集體交流中,幼兒認識到除追求物質生活以外,人們還需要追求精神生活,也開始思考要如何培養自己的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家園合作,培養良好品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教師要開展家園合作,積極地與家長聯系,讓家長參與到德育活動中,幫助教師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

例如,部分家長反映孩子在家中很少做家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進行了家園合作,將故事《烏鴉面包店》融入相關活動中。在課堂活動環節,幼兒聽了故事之后,需要說出小烏鴉幫爸爸媽媽做了什么,然后扮演小烏鴉的角色。在家庭教育環節,教師事先聯系家長,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烏鴉面包店》這個故事,然后結合家里的實際情況,向孩子提出建議,鼓勵孩子解決一些家里的問題。如某位家長的孩子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主動提出要幫家長照顧弟弟。該幼兒在家里不僅常常陪弟弟玩耍,還承擔起給弟弟喂奶等任務,從而學會幫助家長排憂解難,減輕家庭負擔,也和弟弟建立了更親密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認識到了自己是家庭的一員,自己要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另外,教師也告訴家長,他們如果發現孩子存在品德方面的問題,不應一味地說教,而應善于利用有趣的故事引導和啟發孩子。

三、創新教育策略,談應用故事法的模式

(一)通過問題導入引發深度反思

在利用故事法輔助開展德育工作時,教師要注意使應用模式多樣化,用創新的方式激發幼兒交流的興趣。問題導入型的模式需要教師先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然后講述故事,最后引導他們反思。應用這種模式有助于幼兒聚精會神地閱讀,在故事中尋求答案,走進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在導入時提問的問題有多種類型。第一類是懸疑性問題。提出這類問題,能夠激發幼兒的閱讀欲望,讓他們集中精神聽故事。如在講述《遲到大王》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小男孩約翰總是遲到,他的老師想了很多方法,但都無法讓他不遲到,你想知道約翰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嗎?他最終是否改掉了遲到的毛病呢?”第二類是生活性問題。提出這類問題,能夠讓幼兒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常用的解決方法是什么。如教師可以根據《遲到大王》的內容提出問題:“約翰總是遲到,那么你和你的家人是否也有類似的煩惱呢?你們是如何解決遲到的問題的?”第三類是反思性問題。這類問題也有助于進行故事導入。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的朋友中是否有經常遲到的?如果你和朋友們約好一起玩耍,但你總是遲到,那么你的朋友們是否會生氣呢?你覺得如何才能不遲到呢?”上述三類問題提問的方向有所不同,但是都能引發幼兒深度反思。

(二)通過想象代入升華認知境界

想象代入型的模式需要教師關注幼兒對情感的理解和感受,讓幼兒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將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升華認知境界。

例如,《勇氣》這個故事中列舉了不少和勇氣有關的生活片段,如將兩塊糖中的一塊留到第二天、解釋自己的新褲子是怎么弄破的。教師在講述該故事時,并沒有對每個片段都做出詳細的解釋,而讓幼兒發揮想象力,試著扮演其中的角色,之后說一說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完成對應的任務為什么需要勇氣。如有的幼兒演繹了吃糖的生活片段,并且他認為將糖留到第二天吃,能夠說明自己改掉了貪吃的毛病,這種行為是一種勇敢的表現。結合幼兒的感悟,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想象,鼓勵幼兒將自己想到的場景演繹出來:“那么你在生活中有哪些壞習慣呢?你是否有勇氣改掉你的壞習慣或者克服某些困難呢?”如一名幼兒說他晚上害怕一個人睡覺,然后演繹了自己一個人抱著玩偶睡覺的場景,這體現了該幼兒對勇氣的認知。在進行想象代入的過程中,教師不必要求幼兒完全按照故事的情節進行演繹,而可以鼓勵幼兒將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體會到的情感融入表演中,同時根據幼兒的表現判斷他們的認知情況,然后加以引導。

(三)通過理性生成拓展教育資源

理性生成型的模式需要教師拓展教育資源,將故事和幼兒的一日生活、區域活動等融合在一起,從生成的資源中提煉出需要集中講解的內容,引導幼兒發散思維。應用這種模式,能將故事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挖掘資源時,經過觀察,教師發現:部分幼兒在入園環節很少和他人打招呼;部分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較少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交流活動經驗。對此,教師運用理性生成型的模式,給幼兒講述故事《我會關心別人》,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有哪些同伴具有關心他人的美德,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然后在入園環節布置向同伴問好的任務,利用午餐時間布置給同伴盛飯的任務,在區域活動中布置交換游戲材料、討論游戲過程、分享游戲成果的任務。另外,教師鼓勵幼兒調整生活狀態,改變生活習慣,試著做一個關心他人的人。如有一名幼兒原來總是獨自玩耍,之后逐步懂得關心同伴,和同伴一起尋找材料,他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

結語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將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引導幼兒獲得道德情感體驗、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上,基于故事法,完善教學原則,優化教學環節,改進教學模式。結合故事,幼兒可以積極思考品德方面的問題,在故事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他們能得到啟迪,提升思想境界。

【參考文獻】

[1]鮑永麗.運用游戲活動提高學前教育有效教學的策略[J].新智慧,2020 (6):47.

[2]肖婷.“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園德育生活化的困境與突破[J].山西教育(幼教),2019(10):50-52.

猜你喜歡
德育活動幼兒教育
基于生命成長的德育活動實踐研究
少先隊德育活動的開展與有效性提升思考
中學德育中的人文關懷思考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農村幼兒禮儀啟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戲實施班級管理
音樂與科學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兒教育中美術與科學整合的研究
內化外來資源開辟幼兒教育新途徑
愛國從小事做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